20.李誌民上將——指揮“將軍合唱團”

湖南省瀏陽縣人,1906年出生,1987年逝世。

李誌民長期從事我軍政治工作,喜愛文藝,與文藝界、文學界許多知名人士結為摯友、諍友,被稱為文藝界的良師益友。談起文藝與文學,老將軍縱橫天地,宏論滔滔,為眾多人稱讚。建國10周年大慶時,周恩來總理提議,組成“將軍合唱團”,為偉大祖國的生日獻上一份將軍的厚禮,並找來李誌民,要他擔任指揮。那天,230名老將軍在人民大會堂登台演唱。幕布一拉開,滿堂生輝,勢驚四座。老將軍們雖不是歌唱演員,但堪稱業餘歌手,歌聲氣壯山河,波瀾壯闊。李誌民成為指揮將軍的將軍,更是引人注目。“將軍合唱團”此舉名聞中外,沙場橫刀立馬,舞台引吭高歌,這就是值得自豪的一代老將軍。

21.李克農上將——隱蔽戰線立功勳

安徽省巢湖縣人,1899年出生,1962年逝世。

1929年冬,周恩來讓他打入敵特內部,經錢壯飛介紹結識了敵特頭子徐恩曾,很快成了“朋友”,被委任為上海方麵的情報組織負責人。1931年4月,特科負責人顧順章叛變,錢壯飛從南京向李克農告警,李克農協助中央迅速轉移。在國共兩黨的知情人中間,李克農威名遠揚,尤其使叛徒特務望而生畏。1941年4月,他“千裏走單騎”,曆盡艱險返回延安。毛澤東專門請他一家吃飯,席間還對李克農的女兒李冰開玩笑說:“你知道你父親是幹什麼的嗎?……他是個‘大特務’,不過是共產黨的‘大特務’”。1955年,當毛澤東把軍銜授予那些身經百戰的元帥、大將、上將的時候,一個從來沒有指揮過火線交鋒的神秘人物也被授予上將,這就是李克農。在很難看到硝煙的隱蔽戰線上,他所建立的功勳雖長期不為人所知,卻起到黨和軍隊守護神的特殊作用。

22.李聚奎上將——贏得對手的敬佩

湖南省安化縣人,1904年出生,1995年逝世。

在紅軍時期,他從老部隊3軍團到1軍團,當紅1師師長。在紅軍長征中,前指把強渡大渡河的任務交給紅1師,他硬是突破了前阻後追和河流湍急的天然屏障,圓滿完成解救紅軍於危難之中的艱巨任務。在中央紅軍長征與第4方麵軍會合後,李聚奎不顧生命危險,冒著別人設計好用槍走火的辦法結束他生命的圈套,堅持正確的路線,抵製了部隊的分裂。在西路軍被敵人打散之後,他化裝乞討,千裏尋黨,在部隊中廣為流傳。麵對朝鮮戰場現代化戰爭後勤的需要,身處保障前線的東北軍區後勤部長李聚奎經曆了更為複雜、艱苦的考驗。戰爭結束後,美國遠東空軍阿爾基準將不無欽佩地說:“在朝鮮的美軍司令官們經常說,他們希望朝鮮戰爭整個結束後能見到一個人,這就是共軍的後勤部長。”美軍司令官們想見到的人就是李聚奎,他出色的才能為我軍贏得了對手的敬佩!

23.楊勇上將——馳騁沙場曆百戰

湖南省瀏陽縣人,1913年出生,1983年逝世。

楊勇與楊成武、楊得誌在紅1方麵軍中並稱“三楊”。抗美援朝時期,三位將軍先後入朝參戰,被稱之為“三楊(羊)開泰”。1964年,英軍元帥蒙哥馬利到北京軍區某部參觀射擊表演,時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的楊勇陪同。表演結束,蒙哥馬利拿一枝半自動步槍,臥姿射擊,連發連中,繼而將槍交給楊勇。楊勇微笑著接過槍,立姿遙擊,無發不中。蒙哥馬利回國途經香港,在記者招待會上警告西方國家:“不要和中國軍隊在地麵交手。”1982年冬楊勇病危,前來探視的老戰友、老部下見將軍神態自如,都很吃驚,楊勇則談笑風生地說:“我還有兩個月時間,現在已過去了一個月,還有一個月時間。”聽起來好像在說別人的事情。

24.楊至成上將——軍中後勤先行官

貴州省三穗縣人,1903年出生,1967年逝世。

1938年秋去蘇聯,入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在學習期間,他與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毛岸青成了好朋友,楊至成保存著毛岸英、毛岸青分別送給他的兩兄弟的照片,照片的背麵都有兩人的親筆題字。出國前的1937年初,楊至成在延安組成了自己的家庭。他的妻子是紅4方麵軍長征到陝北的一位女紅軍錢家華,這是他的第四次婚姻了。楊至成的第一次婚姻,是他在貴州省三穗縣老家完婚的,女方是比他大一歲的陳春蘭。第二次婚姻是1928年秋在井岡山完婚的,妻子伍道清,是當時朱德妻子伍若蘭的好友。第三次婚姻是1931年與紡織廠一位19歲的女工彭慧媛結了婚,中央紅軍從瑞金出發開始長征後,從此兩人便再未相見。1946年10月,楊至成與護士唐慧文在佳木斯組成了新的家庭,楊至成很愛自己的妻子,非常珍惜第五次組成的這個家。

25.楊成武上將——冒著炮火勇奮進

福建長汀縣人,1914年出生,2004年逝世。

1929年1月,15歲的楊成武跟隨張赤男參加了閩西農民暴動,在暴動隊伍處境艱難的時候,毛澤東、朱德率紅4軍攻入長汀,建立了紅色政權,開辟了紅色根據地。楊成武自紅軍時起,跟隨毛澤東南征北戰,打了不少硬仗、惡仗,並且屢建奇功。因此,毛澤東很信任他,常在危急關頭或重大行動的時候委以重任。毛澤東每次見到他,都親切地稱“白袍小將”。毛澤東一直記著楊成武的名字,對他的革命鬥誌,對他的軍事指揮才能都非常賞識,把他當作最信得過的將領之一。1949年12月,毛澤東訪問蘇聯,選定楊成武護送他到山海關,回國時,又讓楊成武去山海關接他,與他同車赴京。1967年7月,毛澤東要外出巡視,毛澤東說:“七月了,我要到外麵走走。去武漢遊水,那裏的水好。”並且點名要楊成武跟他一起去。

26.楊得誌上將——“三楊開泰”一雄才

湖南省醴陵縣人,1911年出生,1994年逝世。

平型關大捷是“七七”事變後抗日戰爭史上第一次中國軍隊的大捷,馳名中外,這是一場中國名將楊得誌、李天佑、楊勇等率部衝鋒陷陣的血戰,也使軍中三楊(楊得誌、楊成武、楊勇)名揚全國,毛澤東後來高興地稱道:“三楊開泰!”在平津戰役中,楊得誌任司令員的第19兵團主要任務是圍困、攻打新保安。在整個平津戰役中,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了近百份電報,其中超過一半是拍發給楊得誌兵團的。楊得誌看著這些電文,仿佛看到了雄才大略、用兵如神的毛澤東正胸懷全局、運籌帷幄地指揮這場氣壯山河的大決戰。1948年12月27日,楊得誌指揮第19兵團以秋風掃落葉之勢解決戰鬥,攻占了新保安。毛澤東當晚即發給楊得誌賀電:“全殲新保安之敵甚慰!”

27.蕭華上將——年輕娃娃司令員

江西省興國縣人,1916年出生,1985年逝世。

蕭華是地地道道的儒將,年輕有為,1955年授上將軍銜時才39歲。蕭華17歲時就是“少共國際師”的政委了。蕭華22歲時,率八路軍“東進抗日挺進縱隊”前往山東省惠民縣,與國民黨山東省政府主席沈鴻烈共商統一抗戰大計,59歲的沈鴻烈出口不遜:“一個娃娃,也來和我談判。”但在唇槍舌劍的談判之後,沈鴻烈對蕭華敬佩不已,“娃娃司令”由此在冀魯邊區敵我雙方傳開。一曲風靡中華大地的《長征組歌》,連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也能唱出全部歌詞。周總理17次觀看組歌演出,在彌留之際還提出再聽一次組歌。這位組歌的作者不是專業作家或詩人,而是威名赫赫的蕭華將軍,毛澤東稱讚蕭華是位才子。

28.蕭克上將——中國的軍人學者

湖南省嘉禾縣人,1908年出生,2008年逝世。

蕭克堪稱儒將。早在烽火歲月,於運籌帷幄、指揮鏖戰間隙,便醞釀文藝創作。為此,他讀過大量中外名著,他像研究作戰一樣,研究巴爾紮克、福樓拜、托爾斯泰,研究魯迅、郭沫若、沈從文,即便轉戰沙場,仍手不釋卷。1937年他開始創作長篇小說《浴血羅霄》,初稿寫成後,先後4次刪改。這部浸透將軍心血的書稿,在戰火中兩次得而複失,失而複得。有一次,蕭克愛人在古北口一個團裏,發現書稿不見了,急得滿頭大汗。人們紛紛去找,直找了一整天加半夜,終於將這份珍貴書稿找回。蕭克用整整50年,終於使這部長篇小說《浴血羅霄》與讀者見麵,並獲得了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於是,蕭克將軍當之無愧成了著名作家。

29.宋任窮上將——心理製勝的高手

湖南省瀏陽縣人,1909年出生,2005年逝世。

1927年參加湘贛邊界秋收起義,抗日戰爭時期任冀魯豫軍區司令員,他在抗日戰場組建“秋山良照部隊”開展對日軍宣傳,被傳為佳話。1940年,在堂邑地區的一次戰鬥中,我軍俘虜了10多個負重傷的日軍士兵。在醫務人員精心治療下,隻救活了一個叫秋山良照的士兵。在我方政策感召下,秋山良照終於轉變了立場。後來,秋山良照在對日軍開展宣傳活動中最積極,出的主意也最多。抗戰勝利後,秋山良照回到了日本,他寫了《八路軍中的日本反戰士兵》等書,記述了抗戰時期他在冀南等地的戰鬥經曆。1981年,秋山良照來中國旅遊,宋任窮會見了他,一起愉快地回顧了在冀南那段難忘的戰鬥生活。

30.宋時輪上將——沉缸佳釀助軍威

湖南省醴陵縣人,1907年出生,1991年逝世。

宋時輪敢講真話,敢報實情,有喜報喜,有憂報憂。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中,宋時輪致電彭德懷並報軍委的電報稱:第27軍的一個連,除一名掉隊者和一個通訊員之外,全連設伏準備攻殲美軍,待戰鬥打響後,該連無一人站起,打掃戰場時發現,全連幹部、戰士成戰鬥隊形全部凍死在陣地上,細查屍體無任何傷痕與血跡。毛澤東閱此電報後,脫帽默立良久,並回電說:“第9兵團此次在東線作戰,在極困難條件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由於氣候寒冷、給養缺乏及戰鬥激烈,減員達4萬人之多,中央對此極為懷念。”“文革”期間,造反派批宋時輪為“三反分子”,宋時輪說:“對!我是反帝國主義,反封建主義,反國民黨蔣介石。反錯了嗎?”造反派啞口無言。

31.張宗遜上將——硝煙中走來虎將

陝西省渭南縣人,1908年出生,1998年逝世。

1927年9月,在開往井岡山的路上,毛澤東問張宗遜是什麼地方人,怎樣參加革命的,張宗遜愉快地一一作了回答,毛澤東聽了幽默地說:“啊!你是薑太公的老鄉啊,薑太公釣魚於渭水嘛。”1931年7月,蔣介石發動第3次“圍剿”,張宗遜奉命率紅36師向敵人進攻,在小布及以北地區遊擊作戰,他利用山區有利地形和群眾的支持,佯裝移動,迷惑敵人,使敵人疲於奔命,連續撲空。在抗日戰爭時期,時任第120師358旅旅長的張宗遜,奉命率部出擊同蒲路北段,積極開展遊擊戰,牽製敵人向北嶽的進攻,他巧設伏擊,出奇製勝,把敵人全部放進山溝。我軍居高臨下,神勇無比,打得敵人暈頭轉向,這次伏擊戰,全殲日軍109師團135聯隊的700餘人。戰鬥結束後,張宗遜所屬部隊受到了晉察冀軍區聶榮臻司令員和第120師師長賀龍的高度評價和讚揚。

32.張愛萍上將——“神劍”將軍揚美名

四川省達縣人,1910年出生,2003年逝世。

張愛萍將軍治軍賞罰分明,且嚴於律己。抗日戰爭時期,張愛萍任新四軍3師副師長,一天全師會操,恰逢新四軍3師師長黃克誠找張愛萍談話,因此遲到4分鍾。會操結束後,張愛萍當眾宣布:“副師長張愛萍同誌遲到4分鍾,罰站10分鍾。各單位自行帶回,張愛萍原地罰站。”全場聞之愕然,繼而掌聲雷動。台兒莊大戰前,張愛萍受周恩來委派,奔赴徐州見第5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李宗仁先生詢問張愛萍有何良策,張愛萍回答說:“依愚之見,此戰非打不可,且宜早不宜遲,宜聚不宜散,宜速不宜緩。”張愛萍走後,李宗仁先生感歎地說:“今方知後生可畏也。” 張愛萍書生氣很濃,衣著整潔樸素,夫人李又蘭解釋張愛萍的名字時說:青萍、莫邪乃幹將之寶劍。愛萍,即愛劍,“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33.陳士榘上將——“工兵大王”的讚譽

湖北省荊門縣人,1909年出生,1995年逝世。

紅軍時期,陳士榘繳獲1枝女式袖珍手槍,類似當今的“掌中寶”,精致絕倫,送給軍團長林彪。林彪非常喜歡,轉送給毛澤東。毛澤東扔在地上說:“待到我用它的時候,紅軍早就完了!”淮海戰役中,黃維兵團被圍於雙堆集。中原野戰軍2個縱隊屢攻不下。陳士榘自告奮勇率3個縱隊前往增援,至中野司令部見政委鄧小平。陳士榘要鄧小平命令中野部隊讓出一個便於指揮和使用部隊的位置。小平不悅,說無一願出讓位置者,陳士榘拂袖率部而去。在部隊行進期間,鄧小平致電陳士榘說:“停止南下,至第6縱隊指揮攻殲黃維。”陳士榘對答:“1個縱隊不行,所有部隊統歸我指揮方可。”鄧小平手持電話沉思良久才回答:“可以!”在陳士榘統一指揮下,被圍19天之久的黃維兵團徹底覆滅。

34.陳再道上將——“再道之勇”顯神威

湖北省麻城縣人,1909年出生,1993年逝世。

抗日戰爭中,陳再道奉劉伯承命令,赴冀南開辟平原抗日根據地,他率東進縱隊至巨鹿城西關,國民黨保安團借口住房緊張表示拒絕入城。次日,陳再道命令騎兵拉開距離,繞城半圈奔馳,保安團見塵土飛揚,萬馬奔騰,惟恐是陳再道圍城,急開大門迎進。1938年,陳再道忽然接到報告,景縣分區司令葛桂齋帶部隊叛變投敵。他急忙翻身上馬,單騎追擊,葛部下300餘人無一人敢放槍。陳再道立在馬上高呼:“要抗日的,跟我回去;要當漢奸的,今日放你走,來日戰場上見。”葛的部下聞聽此言,都紛紛返回部隊。解放戰爭中,陳再道率中原野戰軍第2縱隊馳騁中原,圍殲高魁莊,喋血鄭莊寨,大戰羊家集,屢建戰功,陳毅元帥稱之為“再道之勇”。

35.陳伯鈞上將——軍中幹才的傳說

四川省達縣人,1910年出生,1974年逝世。

1934年5月初,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得到紅5軍團第13師打勝仗的捷報後,興奮得情不自禁地喊道:“13師萬歲!”當時13師24歲的年輕師長即陳伯鈞。陳伯鈞軍事上大智大勇,政治上堅定不移。他曾經同張國燾分裂活動進行了勇敢堅決的鬥爭,在紅軍中傳為佳話。1935年6月,陳伯鈞到中阿壩,在那裏他聽到由於張國燾的慫恿挑撥,在某些人中間出現攻擊紅1方麵軍的言論,他非常憤慨,找張國燾慷慨陳詞:“我深感個別以及部分同誌觀點之不正確,立場之不鞏固,無中生有,言之過度……假敵人以間隙、置自身於危局!血性男兒,忠勇同誌,聽聞之下,能不為之痛心疾首?”陳伯鈞還義正辭嚴地說:“黨中一切事件,紅軍中黨員可當麵提出意見,但在未解決前,絕不允許隨便亂鬧,破壞紅軍,分離團結!”1936年10月15日,毛澤東在給陳伯鈞的親筆信中,稱他是“軍中幹才”。

36.陳明仁上將——走向光明的征途

湖南省醴陵縣人,1903年出生,1974年逝世。

陳明仁同國民黨元老程潛一起率部起義,對和平解放長沙,做出了曆史貢獻。對此,毛澤東給予相當高的讚譽,在電報中稱:“義聲昭著,全國歡迎,南望湘雲,謹致祝賀。”毛澤東親邀程潛和陳明仁赴京,共商國是。在北京,他們受到了極高的禮遇。聶榮臻在車站迎接,送往“六國飯店”下榻,朱老總率眾多解放軍將領出席迎接宴會。毛澤東在門口迎接並與程潛、陳明仁攜手遊園,泛舟中南海。在祈年殿,毛澤東特地從人群中召喚出陳明仁,親切呼其字:“子良,來,來,我們兩個單獨照個相。”陳明仁在全國一屆政協會議上,作為特邀代表,曾有過一段發言:“我現在發現蔣介石不僅是不革命,簡直是反革命,簡直是人民公敵,我當然要打倒他。並且不但我要打倒他,就是凡是黃埔同學乃至全國人民都要起來打倒他的。他是我們校長,現在我便給他一個大義滅親,我想蔣介石用不著怨恨我,應該去怨恨他自己。”

37.陳奇涵上將——九死不悔信念堅

江西省興國縣人,1897年出生,1981年逝世。

陳奇涵1919年入韶關滇軍講武堂分校學習,1925年入黃埔軍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被派往江西從事兵運工作。1926年5月,國民黨通過了所謂的“整理黨務案”,規定跨黨的黨員隻能從中作出一個選擇,實質上是對共產黨員進行“清選”。陳奇涵當時已經升任黃埔軍校少校中隊長,待遇豐厚,飛黃騰達指日可待。是繼續享受高官厚祿,還是去承擔清貧和風險?陳奇涵麵臨著人生的抉擇。人們曾這樣評價“九死不悔,矢誌不移”的陳奇涵將軍:這位從20世紀走來的老人,他的故事、他的功績實在是豐富得如耀眼珍寶,令人驚駭得睜不開眼睛。然而,最為璀璨奪目、放射出奇光異彩的就是他那視名利如糞土,九死而不悔,赤膽忠心跟定共產黨的堅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