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陳錫聯上將——追隨革命誌不移
湖北黃安(今紅安)縣人,1915年出生,1996年逝世。
在抗日戰爭時期,陳錫聯與他景仰已久的劉伯承和鄧小平走到了一起,陳錫聯的軍事生涯開始步入輝煌時期。突襲陽明堡日軍飛機場,就是陳錫聯直接指揮的。解放戰爭中,陳錫聯率部攻克宿縣,被一些軍事評論家、史學家形容為淮海戰役中的“畫龍點睛之筆”。淮海大戰勝利後,陳錫聯擔任了第3兵團司令員。在第2野戰軍的隊伍中,1955年授上將的有8人,陳錫聯是最年輕的一位,當時隻有40歲。在同齡人中,陳錫聯最早擔任了兵團司令,也最早擔任了人民解放軍的兵種(炮兵)司令。 翻開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有幾個“第一”的戰例是陳錫聯率部取得的。有人這樣說:陳錫聯不事聲張,卻盡打漂亮仗。
39.周桓上將——征戰豈止在沙場
遼寧省莊河人,1909年出生,1993年逝世。
周桓畢業於著名的遼寧省東港市第一中學,該校原名孤山中學,始建於1929年,1962年郭沫若曾親筆為學校題寫了“安東縣孤山中學”的校名,東港一中培養出了周桓、邵宇等一批知名人士,也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各科各類人才。廬山會議後,林彪親自主持軍委擴大會議,清算“軍事俱樂部”,沈陽軍區司令鄧華,政委周桓,因在軍區黨委會議上對大躍進發了幾句牢騷,成為重點鬥爭對象。林彪在會上說,“我想了很久,越想越覺得鄧華這個人留在軍隊裏太危險!”於是鄧華被取消軍籍,放到四川省做副省長。周桓也同遭厄運,放到遼寧省讓他“偃武修文”,主管文化藝術及教育工作。周桓不計較個人恩怨,把工作幹得有聲有色。
40.周士第上將——男兒出門要報國
海南省瓊海人,1900年出生,1979年逝世。
參加紅軍後,周士第很快擔任了紅15軍團參謀長,上任後的首戰就是紅軍到達陝北後的第一仗:直羅鎮戰役。這次戰役由毛澤東、彭德懷、周恩來親自指揮,紅軍2個軍團從南北夾擊前來圍剿的國民黨4個師。徐海東、周士第率北麵部隊衝鋒陷陣,周士第頭部負傷仍然帶隊追擊,全部消滅了突圍的敵人。直羅鎮戰役全殲敵人1個師,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和物資,剛剛從長征中走出來的部隊得到了及時補充,蔣介石運輸大隊長的角色也由此開始。毛澤東評價直羅鎮戰役是“給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周士第戎馬一生,離開家鄉後卻再也沒有回到過故鄉,故鄉周士第將軍的紀念館裏至今保存著將軍的生前遺物,那就是將軍帶在身邊幾十年的犧牲戰友們的照片。
41.周純全上將——光輝戰鬥的一生
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05年出生,1985年逝世。
1927年10月,周純全參加了著名的黃麻起義,在攻打黃安縣城的戰鬥中,指揮農民自衛軍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攻入黃安城中,迂回到敵人的側翼,擋住敵人的退路,對殲滅守敵起到了關鍵作用。1932年6月,周純全指揮各地的遊擊隊參加第四次“圍剿”,經常乘敵不備,到處襲擊敵人,給國民黨匪軍造成了很大傷亡。戰鬥中,敵人的子彈把周純全的帽子打掉了,額頭上的一塊皮膚也被燒焦了,仍沉著地指揮著部隊。1949年12月,周純全任中南軍區兼第4野戰軍後勤部部長,積極依靠地方支前委員會,搶修道路,征集1000多萬公斤糧食和20噸主、副食品,籌集帆船2000多隻,為渡海作戰創造了條件。海南島解放後,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第一副部長兼副政委。
42.趙爾陸上將——後勤戰線上閃光
山西省崞縣人,1905年出生,1967年逝世。
長征途中17勇士強渡大渡河的故事,已是家喻戶曉。紅1軍團1師1團組成先遣隊,為紅軍北上開路。先遣隊通過涼山彝族區,到達大渡河,部隊攜帶的迫擊炮的炮彈已沒有了,紅軍將士們正在著急,趙爾陸親自帶領供給人員,辛苦奔波好不容易籌集到了幾發炮彈,及時送到了陣地。趙爾陸長期擔任後勤領導工作,他兢兢業業,曆盡艱苦,將個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抗日戰爭爆發後,八路軍主力開赴抗日前線時,趙爾陸以八路軍總供給部部長的合法身份,前往太原,經過有理有利有節的鬥爭,從閻錫山那裏搞到了一批武器彈藥和軍用物資,充實到八路軍第115師、第120師和第129師中去,有效保證了前方需要,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43.洪學智上將——兩授上將傳佳話
安徽省金寨縣人,1913年出生,2006年逝世。
在中國軍界有這麼一段佳話:1955年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授予洪學智上將軍銜,1988年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再次授予洪學智上將軍銜。一名軍人曾經被兩次授予上將軍銜,這在中國絕無僅有,在世界上也未曾聽說過。他作為一個軍人,從鄂豫皖到陝北,從陝北到晉察冀,從晉察冀到晉北,從蘇北到黑龍江邊,又從黑龍江邊到海南島,北戰南征,“百戰沙場碎鐵衣”,足跡遍布了祖國大地。抗美援朝時期,毛澤東發給誌願軍的電報開頭多是“彭鄧洪韓解杜”,洪學智作為其中的“洪”起到了別人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打斷我軍的運輸線,敵人絞盡了腦汁,不斷改變戰略戰術。但敵變我變,洪學智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運到了前線,創造了驚人的奇跡。
44.鍾期光上將——嘔心瀝血勤治軍
湖南省平江縣人,1909年出生,1991年逝世。
1927年5月,長沙發生國民黨反動派大肆屠殺共產黨人的“馬日事變”,鍾期光義憤填膺,毅然加入中國工農紅軍最早的隊伍之一——湖南農民義勇軍平江第一大隊,這支隊伍參加了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新中國成立後,鍾期光與劉伯承等一起,參與籌建軍事學院的工作,1952年春,毛澤東在南京接見鍾期光時意味深長地說:“延安有個清涼山,南京有個紫金山。”將延安“抗大”比喻南京“軍大”。毛澤東為軍事學院親筆題詞:“努力學習,保衛國防”,他還為軍事學院聘請了一批蘇聯軍事顧問幫助工作。
45.賀炳炎上將——獨臂將軍的傳奇
湖北省鬆滋縣人,1913年出生,1960年逝世。
長征時,賀炳炎任紅2軍團第5師師長,已是第6次負傷。醫生就從老鄉那裏找來一把鋸木頭的鋸子,決定用它來鋸掉賀炳炎受了重傷的右臂,醫務人員卻找不到麻醉藥。有人提出用嗎啡,賀炳炎笑著對賀龍說:“老總,你放心,那嗎啡我是絕不吃。關雲長還能刮骨療毒,何況我是共產黨員。”醫生鼓著勁鋸,那血水順著鋸條流淌下來。人們咬著牙觀看醫生為賀炳炎鋸臂,不禁都掉下了眼淚。賀炳炎忍住劇痛,緊緊咬著嘴裏的毛巾,用沒有受傷的左手死命地摳著床邊,熬過那艱難的一刻。醫生將他的殘臂鋸下後,又用鋼銼銼平骨麵。賀炳炎的汗像雨水一樣流,濕透了全身,他仍強忍著,做完手術。賀炳炎傷口未痊愈,便堅持在擔架上指揮部隊行軍、作戰。
46.郭天民上將——像打鐵一樣打人
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02年出生,1970年逝世。
在郭天民的一生中,至少有兩件事驚動了毛澤東。一次,他恨鐵不成鋼,動手打了戰士,受到毛澤東的批評。毛澤東風趣地當麵批評他說,你是鐵匠出身,像打鐵一樣打人。其實,郭天民那次性急,一時沒控製住火爆的脾氣,動手打了人,並不重。毛澤東這樣批評他隻是個比喻。性格豪放的郭天民,打仗時從來不粗心。相反他稱得上是個相當細心的人。他經常提醒部隊官兵提高警惕,不可一絲一毫出現麻痹大意的情緒,同時要特別提高保密觀念。一次,分區的一位科長通過電話報告情況,對方剛說出:“我們的位置在……”郭天民一把搶過電話,製止了對方,還要對方說出姓名。那位科長嚇得出了一身冷汗,這時他才想起,在電話中說出這些是失密行為,有可能被狡猾的敵人所竊聽。
47.唐亮上將——謙卑低調老實人
湖南省瀏陽縣人,1910年出生,1986年逝世。
唐亮為人誠實、善良,有軍中“老實人”之稱。唐亮曾在一份劄記中說:“在人民麵前謙卑些;在命運麵前堅強些;在大事麵前清醒些;在小事麵前糊塗些;在困難麵前努力些;在挫折麵前執拗些;在榮譽麵前謙讓些;在勝利麵前謹慎些。”南京解放後,唐亮任市委第一副書記,他的宅院位於寧夏路一個獨院,是國民黨監察院院長於右任的故居。於右任臨行倉促,屋中字畫古董放置如儀,墨寶甚多。唐亮召集家人和工作人員,囑咐任何人不準動屋裏一紙一筆,全部登記造冊,悉數上交。唐亮平時生活極其節儉,南京軍區召開政工會,他規定隻供應開水,茶葉自帶,有人批評唐亮“小氣”,他不置一詞,仍然我行我素。
48.陶峙嶽上將——終生追隨幸有緣
湖南省寧鄉縣人,1892年出生,1988年逝世。
1949年,解放軍直搗蘭州,解放新疆迫在眉睫。因與共產黨有前緣,一經張治中提議和平解放新疆,陶峙嶽便一拍即合。經與部屬反複商量、計劃,他以全國大局和保護新疆人民生命財產為重,向毛澤東主席發出兩份起義電報。於建國前一星期,宣布起義,脫離國民黨政府,歸入人民行列。5天後,毛澤東、朱德親自回電,表揚陶峙嶽的義舉。其後數天,彭德懷副總司令員在甘肅酒泉會見陶峙嶽,鼓勵他說:“陶將軍,今後我們在一起共事了,不要有什麼顧慮,繼續大膽工作,把部隊帶好。”這以後,黨依然讓他執掌兵權。這種信任也為曆史上所少有。1955年在中南海懷仁堂,毛澤東主席親自授銜。在起義的原國民黨高級軍官中,被授予上將的有陶峙嶽、陳明仁、董其武。
49.黃永勝上將——心胸狹窄難共事
湖北省鹹寧縣人,1910年出生,1983年逝世。
黃永勝心胸狹窄,別人難與其共事。抗日戰爭時期,王平將軍任晉察冀三分區政委,黃永勝任司令員。有一天,上級命令三分區派人到敵占區運糧食,黃永勝推脫說有病,王平欣然代替他前往。結果任務完成得非常順利,部隊受到上級表揚,黃永勝非常忌妒,狀告王平包辦一切,欲將其司令員的職位取而代之。王平哭笑不得。 黃永勝參與了林彪篡奪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活動。1971年9月被撤職。1973年8月被開除黨籍。1981年1月25日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確認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主犯,判處有期徒刑18年,剝奪政治權利5年。
50. 閻紅彥上將——少小革命震晉西
陝西省安定(今子長)縣人,1909年出生,1967年逝世。
抗日戰爭爆發後,閻紅彥任八路軍留守兵團警備團長和旅政委,帶職到留守兵團軍政研究班和馬列學院學習,他的文化水平還不高,但刻苦鑽研,不恥下問。他雖然已是我軍的高級幹部了,卻絲毫沒有架子,和周圍同誌特別是一些青年知識分子相處得很好,和他們打球、開玩笑,虛心向他們請教。因此,他的窯洞裏經常很熱鬧,大家還給他起了“夏伯陽”、“共產國際”的綽號。解放戰爭時期,閻紅彥與陳錫聯一起指揮第3縱隊作戰。與每次戰鬥一樣,戰幕一拉開,閻紅彥就坐不住了,率身先行,親臨第一線指揮。不論在解放戰爭初期的各次戰鬥中,還是在淮海、渡江和解放西南的戰役中,閻紅彥都表現了出生入死的戰鬥精神,受到廣大指戰員的稱讚。他們說:“哪裏有戰鬥,哪裏就有我們的閻政委。”
51.傅鍾上將——一代儒將展風采
四川省敘永縣人,1900年出生,1989年逝世。
紅4方麵軍長征時,傅鍾任方麵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由於張國燾推行極“左”路線,在肅反運動中,竟把紅27師79團的一位營長吳榮正在家鄉組織遊擊隊打土豪,說成是搞地主武裝,要加害於吳榮正,因被傅鍾所救才幸免於難。八路軍總部駐五台時期,時任總政治部副主任的傅鍾,親自到東冶協助動員委員會發動群眾。他在群眾大會上發表演說,號召人民團結抗戰,奪取勝利,使當地的人民群眾群情激昂,振奮異常。當時,美國著名女記者史沫特萊從延安專程來到五台,訪問了八路軍總部,被那裏轟轟烈烈的群眾運動和人民群眾的抗日熱情所感動。
52.傅秋濤上將——破釜沉舟戰敵頑
湖南省平江縣人,1907年出生,1981年逝世。
抗日戰爭時期,傅秋濤任新四軍第1支隊副司令員兼1團團長,“皖南事變”後,蔣介石共調集7個師約8萬兵力,層層包圍了新四軍軍部和部隊的9000餘人。傅秋濤率部浴血奮戰,與軍部失去聯係。傅秋濤率領300餘人突圍,在深山老林人煙稀少、幾百人供給難以解決的情況下,奮勇戰鬥,終於突出重圍。1943年秋,傅秋濤去延安參加黨的“七大”,夫婦帶了正在吃奶的兒子傅寧,化裝成老百姓,簡裝成行,第129師政委鄧小平盛情招待,詢問了新四軍堅持抗日鬥爭等情況,還送給了他們一頭小毛驢。
53.韓先楚上將——有膽有識讓人讚
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13年出生,1986年逝世。
曾經有人問虎將許世友:“在中國眾多將領裏,您最欽佩的是誰?”許世友回答:“韓先楚!”當被問及“為何欽佩他”的時候,許世友回答說:“他有膽有識!”有一年,中央軍委在廣州召開審定軍隊戰鬥條令會議,當秘書讀到“保存自己,消滅敵人”一節時,韓先楚突然打斷秘書的話,說道:“把消滅敵人放在前麵,保存自己放在後麵。”秘書猶豫不決,悄聲地說:“首長,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是毛主席的原話……”韓先楚不動聲色:“我們打仗隻有積極消滅敵人,才能有效保存自己,有時還要主動犧牲自己去換取消滅敵人的勝利。你寫上,有問題我負責!”
54.董其武上將——傳奇一生功勳卓越
山西省河津縣人,1899年出生,1989年逝世。
1928年秋到天津傅作義部,先後任過上尉和少校參謀。1930年4月任國民黨陸軍第38師89團中校副團長,陸軍第28師上校團長。“九一八”事變後,率部參加長城、綏遠抗戰,後任國民黨陸軍第68師218旅少將旅長。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會戰,後曆任陸軍第101師中將師長,陸軍第35軍中將軍長,晉陝綏邊區副司令員,綏遠省主席兼保安司令,西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1949年率部起義,後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任綏遠軍政委員會副主席,綏遠省人民政府主席,綏遠省軍區副司令員,中國人民誌願軍第23兵團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9軍軍長。
55.彭紹輝上將——猛誌常存建功勳
湖南省湘潭縣人,1906年出生,1978年逝世。
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6歲時就給地主當長工。彭紹輝是農民自衛軍成員,參加過攻打長沙的戰鬥,也被當成“暴徒分子”。他雖然沒有被敵人抓到,可心裏非常難過,時常懷念著受到迫害和被捕的農友們,就再也不願意去地主家當長工。一天,他對母親說:“我要離開這個鬼地方,到外邊革命去。在沒有別的什麼辦法時,隻有去當兵。”母親看著麵前這個最小的兒子,心裏酸楚楚的。外邊再好,她也不同意兒子走,後來,在哥哥的支持下,他悄悄地離開了家,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幾十年的南征北戰中,他身先士卒,出生入死,成長為人民解放軍的高級將領。
56.謝富治上將——風雲變幻中動搖
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09年出生,1972年逝世。
1929年參加紅軍。謝富治參加紅軍不到一年即入黨,不到兩年就升任團政治處主任,後任師、軍政治部主任,長征前已是紅4方麵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文革”中,參與林彪、江青篡奪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陰謀活動。謝富治於1972年3月26日在北京病逝,終年63歲。1980年中共中央根據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關於謝富治問題的審查報告,決定開除其黨籍,撤銷對他的悼詞。198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特別法庭確認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主犯,鑒於其已死亡,決定不再追究刑事責任。
57.賴傳珠上將——“天涯海角”戰旗紅
江西省贛縣人,1910年出生,1965年逝世。
戰場上,賴傳珠是一位不怕死的猛將。1934年4月23日,紅5團執行“保衛黨中央和軍委縱隊”的黃泥河戰鬥,一顆子彈打進他的胸膛,肺部受重傷,當即倒地,堅持在陣地上繼續指揮。賴傳珠胸部負重傷之後,全軍麵臨搶渡金沙江的艱巨任務,組織上征求他的意見,要不要就地疏散養傷,他堅決要求隨軍繼續長征,他以頑強的毅力,忍著劇烈的傷痛,隨紅軍大隊渡過金沙江,翻越夾金山,一直到懋功會師。賴傳珠先後三進三出紅5團,在師團的職務上多次升降。他都以黨和人民的利益為重,能上能下,愉快服從,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既是軍隊模範將領,又是戰士們的良師益友。1965年,賴傳珠病重住院,臨終前,他把夫人、子女叫到麵前,再三叮囑子女:“要好好學習,做一個對人民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