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我們要探討的是嬴政所建立的帝國為何如此快速地崩潰。值得注意的一點是,以下這些分析,都是事後諸葛亮的分析,它不是絕對的真理。它如果是正確的,那也隻是部分正確。而且,會有相反的證詞來證明它的不正確。
第一:不能及時轉向。嬴政和李斯建立大秦帝國後,按儒家思路,應該休養生息,正如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之一樣。但是,秦帝國把對手從戰場上轉到社會上,從前不停的征戰殺伐已讓民力疲憊,後來又大搞基建,民力更為不堪。天下苦秦已經很久,嬴政和李斯卻好像渾然不知。
這種分析,看上去頭頭是道。但正如李斯所指出的那樣: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吞吃了六國,還沒有消化,他們的怨恨還在,如果讓他們休養生息,那就是給他們的貴族遺民積攢反抗的時間和精力,所以必須折騰他們。
第二:胡亥。亡秦者的確是胡——胡亥,胡亥這個人沒有嬴政的智慧,再加上趙高的陰謀,導致帝國的靈魂——李斯被殺,局勢遂一發不可收拾。
這種分析,同樣有道理。但反過來想,如果繼任者不是胡亥,而是扶蘇,秦帝國能活下去嗎?扶蘇上台,必不重用李斯,蒙毅和蒙恬雖然有才能,但和李斯不是一個量級。所以,扶蘇上台,也可能隻是延緩帝國崩潰的命運,並不能讓行將就木的帝國起死回生。其實到了嬴政死亡時,秦帝國已經提前穿上了壽衣,經過若幹年的折騰,大秦帝國的地盤雖然廣大,然而經濟已接近崩潰。嬴政在鹹陽城被刺殺的那年,秦帝國境內糧食價格暴漲數十倍,這是通貨膨脹,典型的經濟危機。
第三:不實行分封製。分封製和郡縣製之爭,在秦帝國史上發生過兩次,最後一次還造成了焚書暴行。分析者認為,如果秦帝國實行分封製,那當全國大亂時,封國就會幫助中央削平暴亂。
這種分析,又犯了個致命錯誤,那就是,嬴政和李斯絕對不可能實行分封製,所以就沒有討論的必要。
第四點,也是很多人不曾留意到的:嬴政有生之年,並沒有立皇後,更沒有立太子。一種說法認為嬴政覺得自己肯定能長生,所以根本不用立太子。如果能提前立太子,就不會發生趙高、胡亥篡奪政權之事。但嬴政這人非常苛刻,他的幾十個兒子裏,似乎沒有讓他完全滿意的。至於立皇後,嬴政的老媽對他的影響太大。他老娘掌管權力十年,而且還搞外遇,這就讓他對後宮立後之事很反感,認為女人一旦守寡,就不會安分。倘若他能立個皇後,那就多了個權力中心,胡亥和趙高也不會快速把帝國搞垮。
最後一點,秦帝國之所以快速崩潰,可能就因為它的製度太超前了。公元前221年,嬴政建帝國實行中央集權時,整個地球上,至少有三分之二的人還在部落、部落聯盟、政權聯合體的落後製度中自娛自樂。沒有人敢想象,一個人可以直接統治萬萬人。
這就像今天,有的人還在坐牛車,而有的人已經開始駕駛飛機。人類創造一個嶄新的事物,固然讓人眼前一亮,但絕對稱不上震撼。能創造一個嶄新的製度,那才叫震撼。
可正因為是嶄新的製度,創建它的人在運用和保護它上麵,就毫無經驗,隻能摸著石頭過河。
我們不能責怪嬴政和李斯把這個嶄新的製度搞砸了,他們最偉大的地方是敢於想象,敢於創新,並且知行合一。中國之後的漢唐元明清的帝王將相們無論多麼傑出,都不得不承認,嬴政和李斯是他們不可更改的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