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74年,武媚和李治並稱天皇天後。武媚上表建議十二事:勸農桑、薄賦徭、廣言路、杜讒口、息兵,以道德化天下,等等。她還召集大批文人學士,大量修書,給後世留下大批文化遺產。
明眼人都看出來,這是給她自己積累政治資本,堆砌政績,為她進一步稱尊做準備。
現在曆任美國總統競選之時,都會跟民眾許諾,待我上台之後,定會如何如何。或者提出一些大口號,比如“讓美國再次偉大”,表達他建設美好新社會的決心。
在美劇《紙牌屋》中,女主盡管貴為第一夫人,但想要上位做總統,也得處心積慮做足功課,在國會提交幾個法案,當當聯合國大使什麼的,以積累政治資本,給自己刷經驗。
武媚做的,正是這樣的事。
她知道,自己要想空降新部門,實現新理想,光靠能力和人脈是不夠的,她還需要給自己造勢。
即便如此,她也不可能一步登天。縱觀曆史,權勢熏天如王莽,篡漢時已經年過半百。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叱吒風雲半個中原,一輩子也沒自立為皇帝,到死隻是魏王。
更何況武媚是女流,在當世大多數人眼裏,她富貴已經到頂,還有什麼突破的可能?
武媚不著急。此時她已完全不是靠青春吃飯的後妃編製。她在“天後”的位子上每坐一年,就是讓自己的根基更穩一步。
在這期間,太子李弘猝然病逝。有人認為是武媚毒死的,因為太子不順她的意。近年來也有學者稱,李弘一直體弱,又聽說父皇要將皇位傳與他,壓力山大,最後是患肺結核而死,隻是死前吐血的症狀與毒殺很相似。
公元683年,大老板李治在經曆了半輩子的美尼爾氏病折磨之後,終於走到了人生的盡頭,搬到了乾陵,和父親李世民肩並肩,終年五十五歲。
他對自己皇後的態度,大概和劉邦差不多:明知她野心勃勃,有越俎代庖之意,但政治上已經離不開她,更是不敢承擔觸怒她的後果。為了國家政權的平穩過渡,他不得不將接力棒送給這個讓他又愛又恨的女人。
李治臨終遺詔:太子李顯即位,軍國大事有不能裁決者,由皇太後武氏決定。
此時武後已經六十歲,花甲之年。
她熬了大半輩子,終於從底層實習生,成了大唐集團幕後實際控製人。
很多人覺得,什麼時間幹什麼事兒,人就應該按照社會要求的那樣活著。
武後對此嗤之以鼻:我已經活過了大唐人民的平均壽命,難道應該按時去死?
的確,武後能堅持到現在,除了她本人出色堅韌、手段強硬之外,和她的壽命也很有關係。
曆代中國的皇帝中,由於早殤、累於政事或沉溺淫樂,短壽的很多。根據統計,三百多個皇帝中,活過六十虛歲的,隻有三十個。
武後就是這三十人之一。
對自己的身體好點,你比別人活得長你就贏了。
她愈發獨斷專橫。李顯即位第二年,由於逆她的意,被她廢為廬陵王,另立第四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
一個女人臨朝稱製,自專朝政,隨意廢立皇帝,自然引起多人不滿。馬上,徐敬業(就是前文那個攛掇“廢王立武”的先鋒軍李勣的孫子。他們本來姓徐,後來被李唐王朝賜姓李)等人以扶持廬陵王為名號,在揚州舉兵反武,還請大才子駱賓王作了《討武氏檄》,把武後的種種倒行逆施扒皮黑了個遍,十多天內就聚合了十萬部眾,打算給這個牝雞司晨的朝廷來個撥亂反正。
武後根本不慌。幾十年積累的政治資本、權勢力量擺在這兒,豈是一句“牝雞司晨”能撼動的?
駱賓王作的檄文傳到長安,武後津津有味地讀。讀到檄文中“蛾眉不肯讓人,狐媚偏能惑主”,不禁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少年,你太單純。我能在槍林彈雨中殺到現在,難道是靠長得好看?
又讀到“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她的神色越來越嚴肅,向左右大臣詢問:“這是誰寫的?”
有人回答說:“是駱賓王,就是那個寫《詠鵝》的神童。”
武後很不高興:“這是宰相失職!有這種人才,怎麼可以讓他流失在外,懷才不遇?”
她壓根沒把這事當威脅。果然,兩個月後,徐敬業便兵敗身死。駱賓王下落不明,有人說他被殺,有人說他剃發出家,去做世外高人了。
反對武後臨朝的聲浪仍然一撥接著一撥。李唐宗室盤根錯節,是一顆顆環繞在長安的定時炸彈。
隨著武後地位提高,對她不滿的李唐宗室也愈發增多,有些人甚至起兵反叛。對於這些夫家親戚,武後沒有手軟,該殺殺,該流放流放,用“鐵血”兩個字,詮釋了權力的真諦。
家庭和事業不可兼得。特殊時期,特殊手段。武後知道,自己注定不可能像以前的聖賢明君一樣被人愛戴。
美劇《紙牌屋》裏的權謀大佬,在麵對全國的反對聲浪時,淡定自信地宣布:我們不屈服於恐懼,我們製造恐懼。
她廣開言路,鼓勵告密,規定告密無門檻,農夫民婦均可來到長安打小報告,並且由國家報銷交通住宿,武後親自接見告密之人。所告之事如果為真,就可破格升官;就算是虛假謠言,亦不會問罪。
與此同時,武後又先後任用索元禮、周興、來俊臣、侯思止等一大批酷吏,掌管製獄,以致人人自危。
當然,後來酷吏來俊臣蹬鼻子上臉,逮誰咬誰,引起眾怒,武後也順勢甩鍋,果斷把他殺了,以平息眾人的憤怒。
雖然手段並不光明正大,但不得不說,她善於用人,且從不受人所用。
她銳意改革,進一步發展收攏民心的科舉製度。據統計,貞觀年間共錄取進士205人,高宗和武後統治期間共錄取一千餘人。平均每年錄取人數比貞觀時增加一倍以上,算是全國範圍內的高校擴招。
要知道,科舉是寒門士子鯉魚躍龍門的唯一上升通道。在科舉製度產生之前,要想做官,首先得有個好爹,投個好胎,出生在世家門閥。
這種血緣決定地位的傳統,堵死了貴族和平民之間的上升途徑,導致世家門閥把持朝政。
而武後大興科舉,無異於打擊了傳統門閥的政治地位,為普通人創造了更好的未來願景。被擴招上來的普通人家子弟,自然對她感恩戴德,忠心辦事。
從合夥人到大老板
公元690年,武後已經六十六歲,萬事俱備,東風徐來。大家都覺得,讓她當幕後大老板,跟把她尊為正式大老板,已經沒什麼區別。
僧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說武後是彌勒菩薩化身下凡,應作為天下主人。九月,侍禦史傅遊藝率關中百姓上表,請改國號。百官及帝室宗戚、部分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共六萬餘人亦上表,武後登基大勢所趨。
武後準所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加尊號聖神皇帝,改名武曌,意為日月當空,萬古不廢。
這也是武則天發明的幾十個新字裏,唯一一個流傳後世的。至今還有家長以此給女孩子起名。
什麼,你不知道武則天造字的故事?這可就說來話長了……
也許是急於證明自己有翻天覆地的改革能力,也許是迷信,也許是純出於個人興趣,武則天生活中很大一項樂趣,就是給自己和國家改昵稱,以及起新昵稱。
早在大老板李治和她一同治國的時候,倆人就變著花樣改年號,從顯慶六年(661年)到弘道元年(683年)的二十二年間,一共換了十三個年號,平均不到兩年就換個新的,老百姓估計也記不住。
而從弘道元年到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實際掌權的二十年間,她不歇氣地換了十七個年號,有時候一年換倆。
其中比如“垂拱”這個年號,很明顯是說皇帝是擺設,武後垂拱而治,才是真諦。
再比如“天冊萬歲”“萬歲登封”“萬歲通天”,這些,不免就略顯中二了。武則天內心裏,對於女人當政這項前無古人的事業,大約也有些缺乏安全感。
她給自己取的昵稱也越來越長。從開始的“天後”,到“聖母神皇”,到“金輪聖神皇帝”,到“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到“則天大聖皇帝”……
這也給後來的掌權者們開了個歡脫的先例。比如清末有一位垂簾聽政的老太太,立誌超越武則天,給自己生前身後的尊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25個字:“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後”……
武則天不僅喜歡給自己起外號,還喜歡給別人改名改姓,以寄托自己的情感。比如王皇後被她整死之後,賜姓“蟒”。蕭淑妃死後被改姓“梟”,前麵那幾個跟她不對付的武氏堂兄弟,家裏人通通賜姓“蝮”。
對宮外的敵人也一樣。突厥可汗阿史那·骨篤祿,趁中原廢立皇帝之際,率軍侵犯邊境。武則天很頭疼。除了派兵打擊,她也要從心理上戰勝敵人:宣布將骨篤祿改名為“不卒祿”,意思是你可給我快點死吧。
此外,造反的契丹人孫萬榮和李盡忠,也被武則天改名為孫萬斬和李盡滅。不管戰事如何,從精神上先要戰勝敵人。
在外交上,也一直有這樣的傳說,說東海倭國派人來朝見武則天,她嫌這名字不好聽,參考了各方意見,給人家正式改成了“日本”,沿用至今。
更別提武則天造的許多生僻字,由於輸入法的問題,這裏就不展開講了,反正一般電腦裏顯示不出來,現在也沒人用了。
在奧威爾的名著《1984》中,未來的英國政府采行高壓集權製度,通過操縱語言來禁錮人們的思想,讓語言成為維護統治的武器。
這一招,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被武則天玩得很熟練了。
這些字詞能不能流傳千年,並不重要。
大老板終有退休的一天,但大老板的傳奇永不落幕。
縱觀武則天的上位史,八卦愛好者看到的是“男寵”“後宮”,曆史學者看到的是政治鬥爭,興亡更替。而咱們這些當不成皇帝的普通人,從她的經曆中學一些自我成就的小貼士,就算不虛此行。
至於她身後的種種罵名,以及無字碑什麼的……
都已經是人生贏家了,誰還管他呢。
武則天,生於公元624年,本名珝,後改名曌(zhào),是我國曆史上唯一的正統的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齡最大、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彠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作為唐太宗才人,獲得“武媚”賜號。“武媚娘”的叫法就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