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芳爭豔,一個美好而混亂的時代 ——八一八武則天時代的女人們(2 / 3)

但這個“才人”的名分也不僅僅是皇帝媳婦。不要忘了,當年武則天自己就是虛歲十四入宮,做了唐太宗的才人。

上官婉兒低頭謝恩。

她已經走上了一條無比艱險、無法回頭的路。那路的盡頭,金光燦燦,不知道等候著什麼。

她知不知道自己的祖父乃至全家獲罪,都是因為眼前的武後構陷而蒙冤?她也許是知道的。然而在“生存”這個大目標之下,她沒資格計較什麼家族仇怨。

她對武則天曲意逢迎,忠心辦事。武則天稱帝之後,詔敕多出其手,時稱“內舍人”。後來又處理百司奏表,參決政務,權勢日盛。

她的才名迅速擴散。據說她常常代帝後和公主們同時賦詩,且能做到“眾篇並作而采麗益新”,技壓全場。

婉兒年幼入宮,與同齡的太平應有過頻繁的接觸,畢竟她當時是太平父親名義上的妃子。

當太平“奉旨出家”,以拒和親時,她也許偷笑過。太平十六歲出嫁薛紹,她也許也在婚禮現場鼓掌歡呼。太平為了丈夫而苦苦哀求母親法外施恩的時候,她也許充當過傳話的中間人。

她倆曾經擁有同一個男友崔湜,但這也沒讓她們變成情敵,反而多了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惺惺相惜。

但在史書上,卻不見記載兩個人的私交如何。她們之間就算有友誼,也是謹小慎微、點到為止的友誼。

畢竟,上官婉兒太缺乏安全感了,她不敢和任何人走得太近。

武則天給了她旁人難以匹敵的賞識和榮寵,以至於她因為跟張昌宗的私情被武則天扔刀子之後,還是被大度饒過。

在武則天心裏,誰是手足,誰是衣服,分得很清楚。為著一個取樂的小鮮肉,犯不著斷了自己的左膀右臂,警告她一下就得了。

但武則天這棵大樹,也終究有倒下的一刻。

時光更迭,紅顏易老。八十二歲的武則天,已不複當年那殺伐果斷、英姿颯爽的模樣。她體力虛弱,不理政事,而且可能已經有些老年癡呆了。

她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沒了製約的韁繩,愈發橫行無忌。

他們把持朝政,敗壞朝綱,享樂無度,毫無羞恥畏懼之心。

朝中眾人爭相巴結。武承嗣、武三思等武家子弟,都爭著追捧他們,甚至為他們執鞭牽馬。

性轉一下,這就是“後宮幹政”的典型案例。

大家隻敢在家裏關起門來吐槽兩句。比如武則天的孫子邵王李重潤,有一天跟他的妹妹永泰郡主和妹夫武延基抱怨張氏兄弟“何得任意入宮”——憑什麼他倆把皇宮當自己家似的,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隔牆有耳。這話當天就傳到了張易之耳朵裏,張易之立刻去找武則天哭訴:聖人皇上要為我做主啊!欺負我就是看不起皇上你啊!

枕邊風這種東西,跟性別無關,隻看臉。

武則天不分青紅皂白地發火了,把自己的孫子、孫女、孫女婿,三人通通賜死。

此事震驚朝野。張氏兄弟居然都能殺宗親了?下一個會不會就是自己?

高高壘砌的危機終於崩塌。

公元705年,也就是神龍元年正月,武則天病篤,臥床不起。上官婉兒照例緊張地替武皇處理政務雜事。

忽然,宮中有一些不同尋常的異響。有人似乎大叫:“殺人啦……”

婉兒大驚,本能地奔跑出去,天生的謹慎,又讓她在最後一刻住了腳步。

一個年輕的尚輦奉禦(掌管馬匹的小官)尚且勇敢鎮定,見她驚慌失措,拔劍在她身前當了臨時的護花使者:“昭容莫慌,別輕易出去。”

上官婉兒冷靜下來,也退回了門後,靜觀變化。

她震驚地看到,宰相張柬之帶領眾臣和禁軍統領殺進宮裏,殺死張氏兄弟,隨即包圍武則天寢宮,逼宮退位。

武則天被迫讓位給兒子李顯,是為唐中宗。史稱“神龍政變”。

而在誅殺張氏兄弟的勢力中,上官婉兒敏銳地發現了一角身影……她和身邊的年輕人同時輕呼出聲:“太平公主?”

政變之下,人人自危,知道得越多,死得越快,上官婉兒對此尤其如履薄冰。她跟這個禦馬小官迅速點頭道別,分別奔往安全之處,假裝誰都沒見過誰。

轉身前一刻,婉兒忍不住低聲問:“你叫什麼?”

年輕人揚眉,思考片時,誠實回答:“相王之子,李隆基。”

苦盡甘來的母女搭檔

唐中宗李顯,修了八百輩子的福氣,投胎投到帝王家,原本會和中國曆代皇帝一樣,走著“父親死了我登基”的康莊大道。

誰知李顯有個天下第一的武則天當老媽。他沒當多久皇帝就被廢,然後武則天登基。他被貶謫流放,戰戰兢兢過了好多年,終於等來了神龍政變。禁軍逼武則天退位,皇位又回到了他的手裏。

對有些人來說,人生是在平路上開公交車,沒有懸念。

對有些人來說,人生像是過山車,在巔峰和低穀之間盤旋。

而對李顯來說,人生是一艘失控的宇宙飛船,連他自己都不知道下一次會迫降在哪兒。

而大起大落的絕不止他一人。李顯的老婆韋氏,從他當太子那會兒就跟著他,跟著他進了宮,又跟他一起被灰溜溜地趕了出來,跟著他顛沛流離,擔驚受怕,朝不保夕。

李顯被嚇出了神經衰弱,每次聽說朝廷裏老媽派人來了,都嚇得想自殺,多虧韋氏一次次勸下來。

最艱苦的時候,韋氏生孩子都沒人照顧。他倆最小的女兒早產降生,連多餘的衣服都沒有,還是李顯脫下自己的衣服來包住的,因此把這個小女孩取名為“李裹兒”。

同富貴,共患難,大約就是所謂真愛吧。

而當這對患難夫妻終於熬出頭,李顯揚眉吐氣,重新坐上龍椅,第一件事就是把發妻韋氏風風光光地封為皇後,把那個聰慧美豔的小女孩李裹兒封為安樂公主,極盡奢華寵愛。

突然到來的光明前途,讓韋氏的眼睛有點發花。

老公李顯經曆了這麼多磨難,早就被折磨成了懦弱膽小的性子,也沒什麼治國才能。當初大家擁立他“複辟”,純粹是因為他的身份和血統。

遇到大事,他不敢獨自做主,總要回去跟皇後商量商量。

韋皇後漸漸看不上丈夫了,甚至,從丈夫的身上,她看到了自己的公公——唐高宗李治晚年的影子。

她偷偷地和朝廷中的帥哥小鮮肉往來,進而發展到明目張膽的地步。

朝廷百官估計心裏彈幕都刷滿了:當初武皇就算養幾個小鮮肉,也知道等正牌老公去世了再養,而且也沒因為男寵耽誤多少朝政。

這位呢?照貓畫虎,沒學會武則天的才能,倒學了一堆缺點。

但皇帝李顯卻睜隻眼閉隻眼。過去患難之時,李顯曾經對韋氏發誓:“如果日後我能重見天日,一定會讓你隨心所欲,不加限製。”

李顯也許是真心實踐誓言,也許是因為突然得到後宮三千,自己樂在其中,沒工夫管老婆。又或者,他根本沒有能力管這些。

但韋氏貪心不足。進而她想,自己如何能成為……第二個武皇後呢?

偶像的力量是無窮的。韋氏心裏癢癢,瘋狂地想像婆婆武則天一樣“垂簾聽政”,進而“獨攬大權”。

奈何朝廷已經變回了男人的朝廷。她也沒有武則天的手段讓大夥俯首稱臣。

她想到了一個人。

上官婉兒。

此時的上官婉兒已是昭容位分,成了李顯名義上的嬪妃。她的履曆跟武則天驚人相似:先後嫁給兩任皇帝父子。

但她憑的不是美色,是才華,宮廷的運轉缺不得她。武則天死後,她用她卓絕的敏銳和生存技能,迅速獲得了李顯的信任,此時依然做著宮廷秘書的活計,負責起草詔令。

聰敏的上官婉兒麵對趾高氣揚的韋皇後,不用動腦子都知道對方心裏在想什麼。

多年的從政經驗告訴她,韋皇後眼高手低,沒有當女皇的命,卻得了當女皇的病,但得了病的韋皇後弄死一個上官婉兒還是易如反掌的。

她垂下眼睫,順從說道:“全憑皇後吩咐。”

在上官婉兒的輔佐下,韋皇後開始參與政事,也提出了幾項頗為靠得住的改革措施,獲得了皇帝的首肯。

韋氏如魚得水。她看著自己玉雪可愛的小女兒安樂公主,想象著另一個太平。

同樣是童年受盡父母寵愛,安樂公主的性格,和她的姑母太平公主卻截然不同。

她出生於艱難困苦之中,“裹兒”這個名字時刻提醒著過去的那些驚濤駭浪。雖然她因為漂亮討喜,曾經短暫得到老年武則天的寵愛,但伴君如伴虎,她從來不敢把武則天真正當作慈祥的祖母來對待。她的記憶裏,隻有武則天獨斷朝綱、生殺予奪的片段。

及至驟然重獲富貴,成為大唐第一公主,李裹兒以及她的父母,三人都不約而同地持有同一個想法:要把她失去的童年都補回來。

安樂公主愈發驕縱囂張。她爭強好勝,府邸一定要比其他公主都奢華富麗。為了彰顯富貴,又帶著一群公主開始賣官鬻爵,強奪祖姑母臨川公主的府第,擄民子民女為奴婢……

沒人管得了她,大夥不被她禍害就阿彌陀佛了。

安樂公主集天下巧匠,在洛州昭成寺中造了一座百寶香爐,爐身嵌著珍珠、瑪瑙、珊瑚、寶石、車磲、琬琰……府庫曆年儲藏為之一盡。

安樂公主擁有兩件百鳥裙,是采百鳥羽毛織成的曠世珍品,據說此裙的顏色鮮豔無比,不同角度、不同光線看過去,顏色都各不相同。這種裙子迅速成了大唐最流行的時尚單品,百官、百姓之家效之。“山林奇禽異獸,搜山蕩穀,掃地無遺。”

在私生活上,她更是隨心所欲。早在武則天逝世之前,她不出意外地早戀,看上了風流倜儻的武崇訓——這個小夥子是武則天的侄孫,年紀不到二十,已經頗有當年賀蘭敏之的風範,在宮中偷香竊玉,大小通吃,無往不利,每天都能給大唐群眾提供新鮮的瓜吃。

直到安樂公主未婚先孕,武崇訓的風流日子戛然而止——倆人不得不奉子成婚。

六個月過後,安樂公主產下一子。

舉國歡慶。

不過安樂公主可不是那種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情種,武崇訓不在家的時候,她也不閑著。

武延秀是武崇訓的族兄弟,武則天的另一個侄孫,算起來是安樂公主的小叔子。這小青年更是禍國妖男級別的,史書上說他“久在外域,解突厥語……唱突厥歌,做胡旋舞,有姿媚”。

很快,武延秀就被安樂公主收進後宮了。

後來武崇訓死於兵變,安樂公主幹脆改嫁給武延秀,天天看他跳胡旋舞。

朝野上下一片讚美之聲。

安樂公主甚至效仿當年的太平公主,把武延秀介紹給母親韋氏,母女同樂。

上官婉兒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裏,不禁仰天長歎,這母女倆咋那麼扶不上牆,不如當年武則天一根小指頭!真要讓她倆當大唐之主?我唐要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