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胡思亂想在宮裏走,忽然,她手腕一痛,被人推到了縫隙陰影裏。
一個頎長窈窕的身軀壓迫下來,很具有威脅性地把她逼在角落。上官婉兒不敢出聲。
帶著香草氣息的呼吸吹在她臉上,耳邊有人冷冷低語:“最後一次告誡。離韋氏母女遠點。”
那人隨即放開婉兒,整理披帛,裙角曳地,端莊離開。
上官婉兒喃喃:“太、太平?”
一去不返的深宮絕響
後武則天時代,太平公主很受哥哥李顯的重用,權勢很大。然而跟韋氏母女比起來,她低調得像個賢妻良母。
她很少說話,但說出來的話都是一言九鼎。
當然,坊間也時常傳聞,說她心地狠毒、詭計多端、殘忍冷酷、手段毒辣,頗有當年武則天的風範……
不知道哪兒傳出來的。
而上官婉兒,這個從小缺乏安全感,從掖庭一步步爬到宮廷的女官,在多年的政治鬥爭中,早就學會了隨時抱強者的大腿——直到她自己也變成強者。
說得好聽,是“識時務者為俊傑”,說不好聽,是牆頭草。
她一直以為,做牆頭草很安全。
直到那個童年時的玩伴——那個和她一起吟詩、一起打馬球、一起對男人品頭評足的小太平,有意無意地對她露出了獠牙。
太平公主和安樂公主的矛盾日漸增長,終於接近白熱化。
權欲熏天的韋氏母女,大約把這個武則天嫡女,當作她們權力路上的最後一個障礙。
安樂公主想當皇儲,瘋狂地想,每天做夢都是祖母武則天的霸氣背影。
她迫害踐踏自己的異母兄長——太子李重俊,導致後者於707年發兵政變,後被鎮壓身死。安樂公主的第一任丈夫武崇訓和公公武三思就死在這件事上。
過了兩年,安樂公主突然“想起來”,太平公主也參與了這次政變!
遂向皇帝李顯誣告。當然李顯也沒傻到家,在群臣的勸諫下,就坡下驢地宣布太平無罪。
從此以後,太平和安樂,就是你死我活的關係。
沒人有資格做牆頭草。
但要公開與誰為敵,代價也是致命的。許州參軍燕欽融曾經舍命進諫,說皇後韋氏和安樂公主幹預國政,圖謀不軌。皇帝李顯默然不語。燕欽融仰天長歎,剛剛走出宮門,就被韋氏命人當場殺於殿庭石上。
上官婉兒覺得自己身處一場賭局之中,賭注是後半輩子的壽數。
突然,頭頂上一聲脆喝,打斷了她的思索。
安樂公主渾身珠光寶氣,趾高氣揚地丟給她一卷草稿:“喏,你幫著潤色一下,我去向父皇請旨。”
請什麼旨?上官婉兒知道,皇帝對安樂公主嬌寵到了什麼程度。
安樂公主經常會寫好“聖旨”,卻蒙上內容,再玩鬧似的蒙住父親的眼睛,撒嬌讓他簽字。
而李顯每次都糊裏糊塗地簽字,連“聖旨”的內容都不看!
上官婉兒慢慢打開草稿,全身血液凝固了一刻。
安樂公主終於等得不耐煩,自請封為“皇太女”,做大唐的儲君。
“磨蹭什麼?快去辦事!”她催。
上官婉兒看著眼前的嬌蠻小公主,一字一字地說:“恕臣不能。”
然後她轉身而去,留了個剛毅果決的背影,聽到安樂公主高聲咒罵。
上官婉兒那顆搖擺的心,終於慢慢偏向了太平的方向。
當然,安樂公主請封“皇太女”的折子,還是通過別人提上了朝廷的討論議程。
這下輿論大嘩,不少人這下命都顧不得了,哭天喊地哀告皇上啊聖人啊千萬別讓她得逞!
韋氏學武則天,拉攏朝臣,培植心腹,然而她卻沒有武則天的識人之能,身邊盡是阿諛諂媚之輩。
這些人,斂財賣官、迫害忠良時還算在行,真辯論起政治來,怎麼說得過朝廷裏那些正氣凜然、學富五車的大忠臣?
更讓韋氏母女驚掉下巴的,是上官婉兒居然也參與到了勸諫中來,而且態度很鮮明。
先是檢舉揭發,然後辭官不做,再到削發為尼,都沒有得到皇帝的準許。最終婉兒居然以死相諫——當然,毒藥剛喝下去,太醫就來了,沒真死成。
“皇太女”成為泡影。氣急敗壞的韋氏母女終於開始不擇手段了。
公元710年夏,唐中宗李顯在吃過一碗湯餅之後,靜悄悄暴斃在自己的床上。
《新唐書》和《資治通鑒》都認為,他是被韋氏和安樂公主毒死的。用的是經典的“來,大郎,喝藥……”
而《舊唐書》裏沒有相關記載。
不管“毒殺親夫親父”這件案子有多少疑點,有一點是確定的:當時的韋氏和安樂公主,還完全沒有做好奪權的充分準備。她們兩眼一抹黑,全憑欲望行事。
上官婉兒頭一次跟太平公主並肩作戰。她們先下手為強,火速起草了一份遺詔,立李重茂為皇太子,李旦輔政,韋後為皇太後攝政,以平衡各方權力。
但韋氏顯然不滿足這個安排。她授意黨羽,盡快幹掉太平公主和相王李旦,然後想直接學武則天,自立為皇帝。
上官婉兒在深宮裏得到這個消息,迅速派人回傳給太平。然後她躲進自己的宮室,閉門不出。
如她所料,太平很快就派兵攻進皇宮,發動了一次幹脆利落的政變。
她聽到宮外慘叫呼號,夾雜著瘋狂的勝利呐喊,似乎還有太平公主的兒子薛崇簡的聲音。
有人說,韋氏逃跑未遂,已經被斬首。旋即又有人報說,安樂公主居然毫不知情,還在梳妝台前畫眉,一個小鮮肉陪侍一旁。亂兵闖入,當場將她誅殺,時年二十五歲。
武延秀被斬,韋氏所有黨羽被誅殺,一個沒逃。
這個忙亂中用紙糊出來的戲台子,經不起高手的檢驗。稍微一推,頃刻間倒塌成一片廢墟。
上官婉兒長長呼出一口氣。她賭贏了。
她想象著那個在府中運籌帷幄的太平。壓抑了這麼久,她現在應該……終於有些笑容了吧?
“嘩啦”一聲,有人破門而入。上官婉兒連忙執燭迎接。
帶兵闖入的這個年輕人,有點眼熟……
“相王之子,李隆基?”
婉兒先驚又喜。
李隆基手上依然握著劍,威嚴道:“奉姑母太平公主之命,前來清亂肅反。昭容莫慌。”
婉兒連忙點頭,趕緊表忠心,拿出她和太平一同草擬的詔書,表明自己是太平這邊的人。
李隆基似是懷疑,問她:“你先前曾經支持韋氏,但一直貌合神離,反而跟我姑母太平公主結成了同盟?”
婉兒:“是。”
“我姑母親自與你共謀?”
婉兒:“是。”
“從今以後,你依然會忠誠地陪伴在她身邊,做她的幕僚,給她出謀劃策?”
婉兒點頭:“是。”
她心中升起一股奇怪的自豪。兜兜轉轉,做了這麼多年牆頭草,終於在今天,認準了自己的最終歸宿。
她想象著自己和太平一同參知政事、閑暇娛樂、詩筆且試天下。忙碌了半輩子,終於可以給自己放個假了。
可麵前的李隆基李三郎,確認了她是“自己人”,手中的劍卻始終沒有放下。他俊秀的臉上神情變幻,最後定格成一個細膩而冷酷的笑。
他舉起劍,說:“既然如此,得罪了。上官昭容。”
上官婉兒在最後一刻,終於意識到了什麼,但她已沒機會向太平公主示警了。
後來的事情,曆史中記載得很清楚了。太平公主得知上官婉兒“在倉促混亂中被殺”,錯愕哀傷,卻無言以對。
畢竟,李隆基信誓旦旦地跟她說:“那個女人形跡可疑,言辭閃爍,明明是和韋氏一道的。為了姑母你的安全,我不能冒險留她。”
再然後,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姑侄爭權鬥法。
太平畢竟年齡大了,精力欠缺,身邊可靠的人漸漸離去。再加上經曆了武則天時代的女帝掌權、殺戮宗室臣子的黑色記憶,朝廷裏的大官小官們也磨煉出了一套“防止女性再次上位”的話術權謀,用盡一切辦法,對膽敢覬覦皇權的女性圍追堵截。
太平終究是輸了。公元713年,已經登基的李隆基以謀反為名,將她逼入了人生的盡頭。就連太上皇李旦出麵為妹妹求情,也沒能擋住那個冷血年輕人的殺意。
異軍突起的李三郎,終結了一個美好而混亂的時代。
自此,李唐武周時代的群芳爭豔黯然落幕。天下重新回到男人的手裏。
但是她們的傳奇始終未曾消失。
關於她們的記載,有些缺失了,有些卻不斷被添油加醋,扭曲抹黑。
有人說她們放蕩貪婪,有人說她們凶狠無情,有人說她們才華橫溢,有人說她們惺惺相惜。
有人敏銳嗅出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兒之間不同尋常的氣氛,有人卻說,女人間怎麼會有純友誼,單是互相搶男寵,就足以讓她們反目成仇了。
太平公主的在天之靈大概看不下去了。2013年,上官婉兒的墓誌銘意外出土,將近一千字的內容,除了顛覆了一些史書上的記載,更是坐實了太平和婉兒之間的情誼。
墓誌銘中透露了如下信息:
上官婉兒死後,太平公主十分哀傷,斥巨資資助其葬禮,還主張為她編纂文集,“詞旨綢繆(綢繆:意思是緊密纏縛,連綿不斷,情意殷切。)”。
而上官婉兒的安葬地點,不在她的家鄉天水,反而在雍州鹹陽縣茂道鄉洪瀆原,也就是太平公主的家族墓地,毗鄰太平公主的女兒。
再看這句:“瀟湘水斷,宛委山傾。珠沉圓折,玉碎連城。甫瞻鬆檟,靜聽墳塋。千年萬歲,樹花頌聲。”更是情愫繾綣,浸入了極其深厚的個人感情。
再看太平公主主持編纂的《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
“……鎮國太平公主,道高帝妹。才重天人,昔嚐共遊東壁,同宴北渚,倏來忽往,物在人亡。憫雕管之殘言,悲素扇之空曲……”
倏來忽往,物在人亡……
斯人已逝,傳奇未落。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小女兒,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生平極受父母兄長尤其是母親武則天的寵愛,權傾一時。
上官婉兒,複姓上官,小字婉兒,幼時因為極為聰慧被武則天重用,多年間掌管宮中大小事務,有“巾幗宰相”之稱。唐中宗時期做了皇妃,最後死於李隆基之手。
韋皇後,唐中宗李顯的皇後,在中宗時期曾把持朝政,奢侈無度。李隆基發動政變之後,韋皇後在宮中被殺,並被追貶為庶人。
安樂公主,唐中宗李顯幼女,有“唐朝第一美人”之稱,小名裹兒。她最初嫁給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後來又嫁給武承嗣的兒子武延秀。死於李隆基之手,死後被廢為“悖逆庶人”。
此四人皆是武則天時期風雲一時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