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雲而來
每個人終將麵臨死亡,都逃不脫最終消逝的命運;每個來到世上的人都曾活著,但不是每個人都曾真正活過。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生命都是自然界賜予人類的一種規律,我們無法改變,更無權改變,唯一能做的,是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做一個真真正正的人,在曆史上留下一些屬於自己的印痕。
但曆史是殘酷的,不是誰想留個腳印,就能留個腳印的。不過,曆史也是客觀的,千百年後,總有一些人的名字被人們牢牢地記在心間,一代一代地傳頌。他們的名字不僅能冠絕當代,也能映照千古。本書的主角王陽明就是這樣一位人物,最終立功、立德、立言,成為一位“真三不朽”的大家。他不僅是與尼采齊名的偉大哲學家,更是與孔孟並稱的儒家聖人,是最受中外偉人推崇的心學大師。
人之初,皆如玉璞,走過五十七個春秋的王陽明是如何修煉成“大家”的呢?讓我們從他出生開始,慢慢道來。
浙江自古多名人,遠的不說,在明代初年,浙南就出了一個婦孺皆知的大人物,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劉伯溫。朱元璋之所以能夠建立明朝,開創基業,劉伯溫起了很大的作用。大約百年後,也就是明憲宗成化八年(1472年),在浙江餘姚的一個大戶人家,有一個男嬰降生了,他就是王陽明。當時,誰也想不到,在幾十年後,這個繈褓中的嬰兒會在大明朝的曆史上留下濃濃的一筆,更想不到他所留下的精神財富會影響成千上萬的人。
大凡帝王將相出世,後來的史書總會附會一些怪象,借以說明這個人之所以了不起,是因為他是上天派來的神仙。在我們今天看來,這是封建迷信,但在古代這一招非常吃得開,會讓百姓佩服膜拜:怪不得人家吃香喝辣、當大官呢,原來不是凡人啊。
《明史》中關於王陽明的降生也有一段富有傳奇色彩的記載:王陽明的母親懷孕十四個月還未分娩。按理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即使晚一些,也不會一下子就晚四個月啊,這太奇怪了。事實上,更怪的還在後麵呢。有一天,王陽明的祖母岑氏在睡覺時做了個奇怪的夢。她夢見院子裏煙霧繚繞,鼓樂聲不斷,一群仙人從天而降,落在王家。隨後,其中一位穿著紅衣、戴著玉佩的仙人懷中抱著一個嬰兒推門而進,並高喊:“貴人送到!”這位仙人把嬰兒送到岑氏懷中後,仙人們便駕雲而去。隨著仙人的離去,仙樂停止了,煙霧也漸漸消散。看著懷中啼哭的嬰兒,岑氏非常著急。這一急,岑氏便醒了。
這時,她聽到了嬰兒的啼哭聲,這次是真的,不是在做夢。日盼夜盼,孫子王陽明終於降生了,而且母子平安,她這下放心了。不過,想想剛才的夢,她心裏就犯嘀咕:難道僅僅是巧合?於是,她把家裏最有見識和權威的人,王陽明的爺爺竹軒公王天敘(王天敘因為最愛竹子,在自己住的地方種滿了竹子,因此得名“竹軒公”)請了出來。
老頭兒坐在太師椅上,看著眾人說:“沒什麼好奇怪的,這個娃既然是天上的神仙送來的,將來一定大有作為,我看就叫王雲吧。”於是王雲成了王聖人的第一個名字。
王雲是天中的神仙送來的,這在當時無疑是一條爆炸性的新聞。這一新聞被親朋好友、鄉裏鄉親廣為宣傳後,王家遂把王雲誕生的地方命名為“瑞雲樓”。
就這樣,王雲頂著耀眼的光環來到了這個世界。
顯赫世家,書香門第
有人說,這是一個拚爹的時代,當然這種說法有些絕對,但不可否認的是,有個好爸爸,真的很重要。因為先輩多年積攢下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可以讓後輩少奮鬥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當你是富二代、官二代時,你就已經與沒有任何背景的同齡人站在了不同的起跑線上,當別人還在奔跑衝刺時,你早已經到達終點。但這一優勢如果運用不當,也會變成劣勢,甚至會害你一輩子。任何事物都要辯證地看,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
很幸運,王雲出生在一個不錯的家庭。王家是官宦世家,從王雲的六世祖王綱到父親王華,代代都是飽學之士。出生在書香門第,對王雲的人生之路有很大的影響。
翻開家譜一查,書聖王羲之赫然在目,這是一個足以讓王家的任何一個後代都引以為豪的人物。祖上如此輝煌,後輩再不努力,愧對祖先啊,若不打拚出點成就,死後也無顏麵對列祖列宗啊。
雖然後世兒孫都憋足了勁要創出一番業績,但結果往往不是人力所能控製的。書聖王羲之的成績不是想超越就能超越的,王家的後世子孫沒有幾個有建樹,大都湮沒在了曆史的塵埃中。直到王雲出現,王家才看到了一絲光大門楣的曙光。在介紹王雲之前,先看看他的幾個頗有代表性的長輩。
六世祖王綱生活在元末明初天下大亂之際。他不僅是寫文章的一把好手,還兼有將才,可謂文武雙全。都說“亂世出英雄”,既然天下大亂,王綱又是一個能力很強的人,他本該大展拳腳,建功立業。但這是一般人的想法,王綱並不這麼想。他不喜歡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過那種打打殺殺的生活。他不求聞達於諸侯,隻要能在亂世保住性命,平平淡淡過一生,便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