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躲避戰亂,王綱跑進深山老林,開始過隱居生活。在深山中,他碰到了一位相麵高人,於是拜師學藝。這位高人也覺得王綱是個難得的人才,便把生平所學盡數傳授給他。淡泊名利的王綱本想過普通人的生活,但他的才氣是蓋不住的,尤其在他成了相麵高人後,更是被越傳越神。在人們眼中,他就是一個“活神仙”。
據說,王綱學成下山後,碰到了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的劉伯溫。都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王綱見劉伯溫氣質非凡,劉伯溫見王綱談吐不俗,二人便擺起了“龍門陣”,大有相見恨晚之意,便結為好友。
王綱為劉伯溫相麵,斷定他將來一定會大有作為,便對他說:“你將來一定會飛黃騰達的,我喜靜,不願意被凡塵俗世所擾,等你發達了,就不要來找我了。”
劉伯溫說:“這怎麼行?好兄弟就要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等我有了好前程,也要讓你闊一把。”
看著劉伯溫一臉認真的模樣,王綱搖搖頭,沒再說話。畢竟,人活一世,能有個掏心掏肺的知己,也算是上輩子積德了。
萍水相逢的朋友,高談闊論一番,本以為這事兒就這麼過去了,畢竟,在亂世中,變數太多,飛來橫禍是常有的事,誰也不能保證還能見到明天的太陽。
沒想到,劉伯溫是個守信的人,一直把王綱的事兒放在心上,等他幫助朱元璋打下江山後,便向朝廷推薦了王綱。
王綱的名氣太大了,這麼有才的人不為朝廷效力,朱元璋不放心啊——在他的眼裏,隻有朋友或敵人兩種人。接到任命後,王綱心想:這劉伯溫怎麼這麼死心眼啊,自己當初不是已經說了不想出山為官嗎?雖然不想出山,可是王綱不願意與朱元璋為敵,到老了還不得善終。結果,七十歲的王綱接受了兵部郎中(正五品)一職。
王綱奉命到京城上任後,因為辦事能力強,表現出色,很快升任廣東參議,後來在增城征討苗人的戰役中以身殉職。
再怎麼說,王綱也算是因公殉職,國家不僅要給個烈士的名分,還應該給一筆撫恤金吧?
王綱十六歲的兒子王彥達,也就是王雲的五世祖也是這麼想的。
想法雖然很正確,但現實很殘酷。
雖然朝廷在增城建廟以褒揚王綱,但因為王綱在朝中無人,沒有拿到任何撫恤金。這真是人走茶涼,是人怎麼能幹出這種事呢?王彥達非常氣憤,用羊皮裹起父親的屍體,背回家,發誓再也不為朝廷效力。
王彥達說到做到,終身不仕。他在家除了讀書自娛外,剩下的就是侍奉老母,是出了名的大孝子。因為居住在秘圖湖之側,故號“秘湖漁隱”。在臨終前,他告誡兒子王與準:“書要讀,但不要為官。”
王與準謹記父親的臨終遺言,博覽群書,拒絕任何人的引薦,一心一意地當隱士。王雲的太爺爺王世傑盡通“四書”“五經”及宋代諸大儒之說,他本來也想學父輩淡泊名利,但家中的米缸總是空著,總得想辦法改善一下生活條件吧,否則太對不起肚裏的墨水了。於是,王世傑頂著家裏的壓力準備參加科舉考試。到了考場,他才知道考生必須散發脫衣接受檢查,經確認沒有夾帶作弊的東西後才能進入考場。
王世傑大發雷霆,他認為這是對考生人格的侮辱,強烈的自尊心讓他轉身回家了。從此,王世傑再沒有提科舉的事,不過,王家人的思想已經逐步趨向入世了,這是一個可喜的變化。
王雲是爺爺王天敘一手帶大的,王雲日後能成為心學大師,深受王天敘的影響。史載王天敘細目美髯,風度翩翩,不僅是一個美男子,而且仁義大度、與人為善,但尊嚴又不容侵犯。另外,他還有敏捷練達的才智,是遠近聞名的大儒。他雖然學識淵博,但不熱衷於功名利祿,隻是給豪門望族當當家教,是一位像陶淵明一樣的隱士。
王雲的老爹王華,字德輝,別號“實庵”,晚稱“海日翁”,因為曾在龍泉山下讀書,又稱“龍山公”。王華從小就聰明機靈,有過目不忘的本事。
到了王華這一代,王家終於不再視科舉為敵。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華考中殿試一甲第一名,也就是狀元,當即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弘治年間,王華又被任命為明孝宗的老師。他曾給孝宗皇帝講過《大學衍義》,還因此受到孝宗賜食慰勞。能當帝師,還能得到皇帝賜食慰勞的殊榮,這是相當了不起的,足以成為王華炫耀的資本。
請叫我“神童”
王雲生活在這樣顯赫且有深厚文化素養的家庭中,自幼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都說“虎父無犬子”,老爹能當狀元,而且和皇帝的關係那麼鐵,王雲的前途也應該差不到哪裏去吧。王華望子成龍心切,恨不得把自己所學都傳授給王雲,但現實卻不盡如人意。
雖然王雲從小就資質過人,又惹人喜愛,但他直到五歲都沒有開口說過一句話。這可怎麼辦?難道這孩子天生聾啞?這太殘酷了。王家上下都急壞了,該想的辦法都想過了,能看的醫生也看遍了,但王雲沒有絲毫開口說話的跡象。沒辦法了,隻能期盼奇跡出現了。
在等待中煎熬是最折磨人的,王華不止一次祈求上天,從如來佛祖到太上老君,凡是他知道名字的神仙,都祈禱了個遍,希望王雲有一天能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