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性不羈立大誌(2 / 3)

毫無疑問,“立誌”是一個人能否成才的關鍵一步。雖然王陽明的聖人之誌為以後的成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他自命不凡,目空一切,也為日後埋下了不小的禍患。

人為信仰而活

時間過得很快,一晃王陽明來京城已經有幾年時間了。

刻板的塾師,更為刻板的經義,乃至一成不變的父親,都讓他煩不勝煩。極度鬱悶中的他索性離家出走,宣告他的狂放人生正式開始,這年他才十五歲。

王陽明的目的地是居庸關。

居庸關地勢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有南北兩個關口,南名“南口”,北稱“居庸關”。早在春秋戰國時,燕國就把這裏作為防守要道。漢朝時,居庸關城已經頗具規模,此後曆唐、遼、金、元數朝,居庸關都有重兵把守。到了明朝,朱元璋怕蒙古人卷土重來,花費了大量的錢財,讓徐達、常遇春在居庸關修建了一係列軍事防禦設施,以確保北京的安全。

到了王陽明生活的時代,明朝已經有一百年的建國史,輝煌已經過去,矛盾叢生。皇帝昏庸,不理朝政,整天沉迷於花天酒地。上行下效,地方官的腐敗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結果,黎民百姓窮困潦倒,吃了上頓沒下頓,被沉重的稅賦壓得喘不過氣來。為了活命,各地百姓紛紛揭竿而起,農民起義風起雲湧。還有,長城以北的韃靼勢力越來越強大,北方邊陲狼煙烽火不斷。這些都嚴重威脅著京師的安全,明朝的封建統治受到了猛烈的衝擊。

別看王陽明年紀不大,卻非常關心國家大事,他看見國家連年征戰,感慨地對父親說:“今天下波頹風靡,為日已久,何異於病革臨絕之時。”(如今天下亂糟糟這麼長時間了,就像一個人久病快要死亡了。)

少年王陽明不僅留心時政,擔心大廈將傾的危機發生,還屢次上書朝廷,為平定劉千斤、石和尚的起義出謀獻策。

瘋了,真是瘋了。

一個十來歲的孩子不好好讀書,談什麼國家大事,還裝模作樣地給朝廷寫信,當自己是什麼啊。王華大罵了王陽明一頓,但保守的他豈能明白王陽明幼小的心靈在想什麼?他是不理解王陽明的。王陽明不理會父親的責罵,依舊隔三差五地上書朝廷,獻上自己的真知灼見。也許這些上書早就被丟進了垃圾簍,根本沒人會看,但這並不影響王陽明的積極性,隻要他認為是正確的事,就要去做,如今做了,也就夠了。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的曆史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合——分——合——分——合——分——合……

任何一個封建王朝都不可能千秋萬代,總是逃脫不掉繁榮昌盛到衰落殘敗的規律,但天性不羈、躍馬揚鞭的王陽明有自己的信仰,他希望國泰民安,希望老百姓都能有口飯吃。

王陽明選居庸關,還因為這一年蒙古“小王子”侵入甘州,明朝的將領戰死。這些事件對王陽明的刺激很大。他認為要做聖人,就必須有能力保護國土安全,所以居庸關成為他了解邊境狀況的首選之地。

居庸關依山起勢,巍峨雄壯,是北京的咽喉。王陽明登上居庸關,看著長城連綿起伏,一種豪氣便在心裏油然而生,那種欲與天公試比高的遠大誌向在他心中已經紮了根。他開始幻想,如果讓自己來鎮守邊關,外族一定不敢入侵,百姓一定能夠安居樂業。那種“慨然有經略四方之誌”讓他心潮澎湃,自己儼然已經成為獨當一麵的邊關大將。

到目前為止,十五歲的王陽明雖然還隻是懷有民族大義的少年,但在報效疆埸的愛國之心的激勵下,他孤身一人冒著危險去探尋關外少數民族部落的情況,仔細了解居庸關一帶的地理地貌、道路交通以及各要塞關隘的防禦等情況,為將來能率領大軍衝鋒陷陣做準備。就這樣,王陽明登長城,訪鄉賢,憑吊古戰場,一個人忙得不亦樂乎。

另外,王陽明隻身在邊關考察形勢時,他還學習騎馬射箭,練習武術,做好了為國家安寧獻身的準備。

一天,王陽明在一個狹窄的山道上碰到兩個騎馬的韃靼人,這兩個人有說有笑,根本沒把少年王陽明放在眼裏,還對他大喊大叫,讓他讓路。很快他們就為自己的猖狂付出了代價。隻見王陽明快速地搭弓射箭,隻聽嗖嗖兩聲,韃靼人猝不及防,一起中箭。

見兩個韃靼人受傷了,王陽明連喊帶射,向二人猛衝過去。兩個韃靼人沒想到少年王陽明如此威猛,趕緊掉轉馬頭,倉皇逃跑。

你也許會問,一個十來歲的孩子憑什麼這麼自信,這麼能搞?答案是沒辦法,主角王陽明就是這麼自信,這麼能搞。他的自信就像清晨的竹筍那樣劈裏啪啦地伸節拉段,在陽光下變成硬挺的竹。

記得有一次,王陽明與同窗在京師逛長安街。迎麵走來一個算命先生,這個人抓住王陽明的胳膊,說要給他看相。還聲稱他是難得的好麵相,自己免費看相。這種天上掉餡餅的事,一般都包藏禍心,也許這個人要圖謀不軌,王陽明的同窗向他使眼色,讓他快走,以免上當受騙。

王陽明覺得不就是看個相,還能少根汗毛不成?便答應了算命先生的請求。算命先生仔細看了一下王陽明的麵相,又摸了摸王陽明的骨相,便閉上眼,口中念念有詞,還用手指掐算著什麼。不一會兒,他便猛地睜開眼睛,說:“孩子,你有一副千年難遇的福相,經曆一番磨難後,日後定能成為聖人。”

王陽明一直也是這麼要求自己的,沒想到算命先生的話與他的心思不謀而合,於是他更加自信,一定要明明白白地活,不能渾渾噩噩,成為聖人便是他畢生的信仰和追求。

一天,王陽明做了個夢,夢見自己去拜謁漢朝名將馬援的伏波將軍廟。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王陽明總想著報效疆埸,馬革裹屍,做這樣的夢也沒什麼好奇怪的。但神奇的是,他竟然在夢裏賦詩一首:

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

雲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

短短一首小詩,頌揚了馬援為漢朝中興戎馬一生的豐功偉績,透露了自己願意以馬援為榜樣,報國立功的遠大誌向。

他醒來後,便把這首詩記了下來,後來,這首詩被廣為流傳。

真是,人比人該死,貨比貨該扔。這人和人的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王陽明如此厲害,讓那些憋半天也憋不出三個字的讀書人情何以堪?

轉眼間,一個月過去了。王陽明覺得該回家了,不然家裏人一定會以為自己失蹤了,一定會急瘋的。其實,王家已經亂成一鍋粥了。當初王陽明離家出走後,王華就發動一切能發動的力量尋找寶貝兒子,但把京城翻遍了,也沒有找到王陽明的影子。接連幾天都沒有王陽明的消息,大家勸他不要再找了,也許王陽明真的失蹤了。但王華不死心,自個兒在大街小巷呼喊王陽明的名字,他堅信,兒子一定還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