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性不羈立大誌(1 / 3)

立誌當聖人

到了京城以後,王天敘迫不及待地把王陽明作詩這件事對王華說了一遍。王華一聽,臉上露出了欣喜的神色,這下對兒子更有信心了。他發誓一定要盡己所能,為王陽明創造最好的學習條件,把他培養成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得不說,環境對一個人的成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流行擇校,即使要花一大筆血汗錢,家長也毫不手軟。沒辦法,教育資源分布不合理,為了給孩子謀一個好前程,隻能這樣。

當時的王華也是這麼想的,既然兒子的天賦如此之高,就絕對不能把兒子放在三流學校,於是,為了讓王陽明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王華花了一大筆“擇校費”,把兒子送到了京城有名的私塾念書。

王陽明在私塾沒有給父親丟臉,他的領悟能力很強,是所有學生中最聰明的一個,老師不禁對他另眼相待。如果王陽明能在私塾專心地研習四書五經,將來一定不會比老爹差,但他不是尋常的孩子,這就注定他不會走尋常路。

老師漸漸地發現王陽明不願意在私塾裏讀書,反倒喜歡舞槍弄棒、讀兵書,總是一副豪放不羈的樣子。這不是個好苗頭,如此聰明的一個學生,不走“正道”專心讀書,卻貪玩成性,真是可惜了。老師決定敲打敲打這個學生,但沒過多久,沒等老師去找他,王陽明就主動找老師“開戰”了。

這天,老師開大課,所有的學生都聚集一堂,整個學堂黑壓壓地坐滿了人,大家都在認真聆聽老師的教誨。但老師沒講多久,王陽明就提了這麼一個問題:何為第一等事?

這真是私塾曆史上破天荒的事,從來沒有學生如此大膽,不僅打斷老師講課,主動提出問題,而且問題如此宏大不俗。

老師一看提問者是聰明的王陽明,雖然這個學生壞了規矩,但老師沒有生氣,畢竟是自己的愛徒,他多少有些偏愛。不過,這也許是一個機會,自己正好可以教育一下這個貪玩的學生,便回答道:“唯讀書登第耳。”

讀書考取功名,這和我們今天教育小孩要考清華北大差不多,一個讀書人以此為人生的奮鬥目標,這沒什麼錯,一個塾師的境界也就這麼高了。

王陽明睜著大眼睛,對老師的回答充滿質疑,說:“登第恐未為第一等事,或讀書學聖賢耳。”

以“學聖”為頭等理想,把科第放在其次,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一個十來歲的孩子就有如此高的境界,老師感到非常驚訝,他一下子意識到眼前的這個孩子絕非凡人。他雖然年紀小,但境界已經在自己之上,將來一定會有一番大作為的。

“學聖賢”就是不以登攀仕途為目的,而以成聖當偉人為目標。這事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就難了。放眼古今,有幾個人能稱得上是聖人呢?但王陽明不懼,立誌當聖人是他的夢想,在這個夢想的驅使下,他一步一步走向遠方,走向成功。當然,王陽明這個看似荒誕不經的一問還隻是朦朧的生命意誌,是良知的天然呈現,他用了二十多年的時間才將這個“我心”變成了天下之公器。

王陽明的這一問讓他在同學中間樹立了更高的威信,儼然成了學生中的大哥大,一幫同學天天都圍著他轉。

一個孩子被認為是神童天才時,往往會被寵壞,而調皮的王陽明就有種被“慣壞了”的感覺。他在家時,最喜歡幹的事兒不是讀書,而是和小朋友們玩軍事遊戲。而且在學校也不加收斂,常常趁老師不在時,帶頭領著同學到學校外麵玩耍,上演逃學威龍。

這幫逃學的孩子常常分成兩隊,每隊都有自己特製的旗幟,並在王陽明的統一指揮下互相廝殺,還常常變換陣形,就好像真的在戰場上戰鬥一樣。

王陽明這種帶頭搗亂的行為讓私塾的老師十分頭痛。老師拿他沒辦法,便把他的表現告訴了他的父親王華,希望王狀元能管管自己的孩子,不要讓一棵好苗子長歪了。

兒子那麼聰明,本以為能得到老師的誇獎,沒想到自己的兒子竟然如此貪玩,老爹王華氣得渾身發抖,暗道:這不爭氣的東西,看我怎麼收拾你!

回到家,王華開始檢查兒子王陽明的功課,竟然門門都是優,他的氣也就消了一半。雖然功課沒落下,但貪玩是不對的,王華便質問王陽明:“我們家世代都以讀書為樂,你不專心誦讀,帶著同學外出嬉戲,搞這些不入流的東西,祖宗的臉都讓你丟盡了!”

王陽明心中不服,反問道:“讀書有什麼用?”

王華決定拿自己做例子教育兒子,讓他心服口服,便說:“讀書取仕、光宗耀祖啊,隻有書讀得好,才有機會做大官。你看我之所以能中狀元,都是靠苦讀博取的啊。如果你老爹沒把書讀好,沒有考中狀元,你能有現在的好日子過嗎?”

王華以為自己的現身說法足以讓兒子回頭,專心讀書,但他想錯了,他的兒子不是那麼容易就放棄自己的主見的。

王陽明接著反問道:“父親中了狀元,子孫後代還是狀元嗎?”

王華道:“當然不是,你若想做狀元,還要勤學苦讀才行。”

王陽明輕飄飄地來了一句:“原來隻是一代,狀元也不過如此。”

什麼?這到底是什麼孩子啊?連狀元都看不起?王華惱羞成怒,既然勸說不管用,那隻好用最後一招了:棍棒伺候。

也許用暴力能讓兒子不再這麼執拗吧。於是,王華脫下王陽明的褲子,用鞋子使勁抽,一下,兩下,三下……

雖然很痛,王陽明卻沒有哭出聲,反而接著說:“儒者患不知兵。仲尼有文事,必有武備。區區章句之儒,平日叨竊富貴,以辭章粉飾太平,臨事遇變,束手無策,此通儒之所羞也。”

王華怔住了,他高高舉起的鞋子再也落不下去了,因為他那隻有十來歲的孩子要當“通儒”,這是什麼境界,他還是自己的兒子嗎?

說也說不通,打也不起作用。王華被氣得上氣不接下氣,他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了,便向父親王天敘求助。

王天敘卻說:“這孩子不一般,日後必定能官至極品,不會混得比你差,不用太過於擔心。”

連老爹都這麼說,王華徹底無語了,那就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其實,王陽明是自命不凡,有些狂傲了,如果讓他放棄錦衣玉食的生活,經受一些磨難,他還會說狀元無用嗎?不過,狂傲的人自有狂傲的資本,如果人人都循規蹈矩、安守本分,那這個世界還會有創新,有發展嗎?一定是一潭死水,毫無活力和生機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