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少年之夢(3 / 3)

當然,諸葛亮絕不會甘心做個狹隘的小農生產者。畢竟操起鋤頭是被生活所逼迫,他的老本行還是讀書。讀什麼書呢?諸葛亮什麼書都讀。兵書、史書、詩書、天文書,甚至巫術之書、奇門遁甲等等,三教九流,無所不讀,樣樣精通。

書讀多了,思想也開闊了。此時的諸葛亮雖然僅僅十七歲,但他的心胸廣闊得足以容納下整個天地。他夜觀天象,日察世情,采集天地之精華,汲取人間之薈萃。他堅信自己絕不是臥龍崗土裏的一條蚯蚓,而是潛龍在淵,有朝一日,終能飛龍在天,騰雲駕霧,翱翔九霄。

讀書人最大的缺點就是有點傲氣。諸葛亮不但才學出眾,而且有著山東人高大威猛的體型特征,身長八尺,按現在的話說就是一米八以上的典型帥哥。所以諸葛亮有點飄飄然,整日搖頭晃腦,哼著最喜歡的曲調《梁父吟》,竟然把自己比作春秋戰國時代的兩位大名臣:輔佐齊桓公稱霸的管仲,以及輔佐燕昭王振興的一代名將樂毅。南陽人對此嗤之以鼻,一個連自己的肚子都無法填飽的流亡者,竟然妄自尊大,跟古代的聖人相提並論,簡直就是恬不知恥。諸葛亮卻不以為然,依舊我行我素,搖著鵝毛扇子,到處逍遙。

農桑空閑之餘,諸葛亮苦中找樂,除了讀書,就是四處訪親尋友,足跡踏遍了南陽與襄陽之間廣大地區。東起葉縣平山,西至淅川順陽,南至新野、襄陽,諸葛亮隨遇而安,居無定所。他對人生所求甚少,隨便插上幾根木樁,覆蓋些茅草,就可以解決住房問題。隻要能夠遮雨避日,諸葛亮就感到莫大的滿足。於是在順陽石口峽,在新野野白崗,甚至在襄陽城西二十餘裏的隆中深山密林中,一座座簡陋不堪的茅草小廬拔地而起,成了當地一道獨特的風景。

5.諸葛四友

但是諸葛亮很快就沮喪地發現,搭建茅廬並不是自己的專利。在自己到來之前,從全國各地逃亡在此的人就已經紛紛搭起草房子,而且許多逃亡者的才幹一點也不亞於自己,而且他們的出身不一,有的甚至係出豪門,令諸葛亮自慚形穢。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諸葛亮大為收斂,立即成了一個謙謙君子,虛懷若穀,虔誠地向別人請教。同是天涯淪落人,高山流水遇知音。結果有四個人與諸葛亮一拍即合,於是朝夕相處,惺惺相惜,遂結為金蘭之好,史稱諸葛四友。

是哪四友?

第一個叫崔鈞,字州平。此人甚有來曆,乃是河北大豪族博陵崔氏的佼佼者。他的老爹崔烈可是大漢帝國威名赫赫的一個大人物,曆任地方郡守,朝中九卿。

漢靈帝為了撈錢,不擇手段,打起賣官鬻爵的餿主意。縱然你勞苦功高,可是要想坐上三公九卿之座,對不起,漢靈帝板起臉孔,伸出一雙貪婪的大手,先給我拿錢來。

於是那些整天夢想往上爬的人爭先恐後,競相獻出財寶,孝敬漢靈帝,謀求高官厚爵。看著身邊的人都趨之若鶩,崔烈也不甘落後,頭腦一熱,心裏一橫,決心買一個司徒(財政部長)的大官來過過癮。因為買官的人實在太多,三公九卿的職位就那麼幾個,僧多粥少,官爵的價錢水漲船高,每天都在刷新紀錄。崔烈就委托中介人——大太監程璜,秘密與漢靈帝經過了幾回艱苦的拉鋸戰,終於把價錢定在五百萬錢。

到了任命崔烈的那一天,漢靈帝有點後悔了,恨恨地說道,如今司徒這個職位至少也得一千萬,我虧大了。

在旁的大太監程璜隨口應了一聲,想不到崔烈這樣的河北一代名士,也會買官?更想不到崔烈竟然跟婆娘般吝嗇,要不是本公公竭力殺價,他哪裏來的那麼便宜?

崔烈買官的醜聞東窗事發,一下子顏麵掃地,引以為恥。崔烈心裏也是惴惴不安,招來二兒子崔鈞,問道,老父身居三公,外人是怎麼說的?

崔鈞回答,以爹爹的資曆,早晚都會坐上三公之座。可是如今爹爹做了司徒,世人深感失望。

崔烈拄著拐杖的右手有點發抖了,悻悻問道,為什麼要這麼說?

崔鈞直言不諱,世人都說銅錢實在太臭了!

崔烈臉上青一陣紫一陣,怒氣衝衝地掄起手中拐杖,呼呼地朝著崔鈞劈頭打去。這時候崔鈞擔任虎賁中郎將(皇家警衛隊隊長),渾身上下金盔銀甲,閃閃發亮。他看到拐杖劈頭而至嚇得屁滾尿流,一溜煙躲開,腦後還拖著一條野雉的尾巴,五光十色,光彩奪目,在半空中胡亂地搖晃著。

崔烈氣得破口大罵,不孝的死丘八!老爹在打你,你還敢跑!

崔鈞心神未定,仍引經據典,氣喘籲籲地回敬,就連大孝子、大聖人舜也說過,挨了老子的揍,小打受之,大打逃之!說得崔烈啞口無言。

兩年之後,崔烈又做了太尉(國防部長),可是隻做了半年就被曹操的老爹大司農(農業部長)曹嵩所代。這一回三公的價錢早已漲破了天,漢靈帝狠狠地宰了曹嵩一刀,太尉的職位賣了一億錢,漢靈帝總算賺翻了天。再之後,這位嗜錢如命的皇帝死了。董卓進京,把漢獻帝扶上台,倒行逆施,搞得天怒人怨。

這時候,崔鈞外任西河太守,不滿董卓的暴行,於是獻計袁紹,聯合各路軍閥,起兵反董。董卓一怒之下,把崔烈抓進長安城外郿塢的監獄裏。

董卓被義子呂布殺死之後,崔烈也從大牢裏出來了,並做了城門校尉。可惜好景不長,董卓的死黨李傕攻進長安城,負責守城的崔烈也被亂兵所殺。崔鈞的哥哥議郎崔均(字元平)也鬱鬱而終。崔鈞再也活不下去,就逃到南陽來,終於跟諸葛亮邂逅了。

交了這麼一個生平坎坷、經曆頗豐的年長摯友,諸葛亮受益匪淺,日後回憶起在南陽的那些日子,常常感歎道,當初跟州平老兄交往,這才讓我知道了天下興亡的得失。

可以說,崔鈞是諸葛亮一生中第一個良師益友。

第二個叫石韜,字廣元。第三個叫徐庶,字元直。這兩個人都是河南潁川人。這一對老鄉應該年齡相仿,都比諸葛亮年長十來歲。有關石韜的生平所知甚少,隻知道諸葛亮出山以後,各為其主,石韜日後做了魏國的典農校尉。

徐庶可是身負一樁人命案的逃犯,其殺人原因不管是仗義為人雪恥,還是替自己報仇,總之徐庶的雙手沾滿了血腥味,故而流亡到這裏以求逃生。但是諸葛亮並沒有把徐庶當作一個殺人犯,反而把他看作一個完人,是自己學習的楷模。

第四個叫作孟建,字公威,河南汝南人。這個孟公威南下荊州之後,有點患得患失,一直有故鄉情結,很想北返汝南。諸葛亮規勸他,北方的人才多如牛毛,即使公威老兄回去了,也不一定就能夠鵬程萬裏。好男兒當四海為家,遨遊天下,回去做什麼呢?

諸葛亮與這四友真正是意氣相投,隻恨相見太晚。至於年齡大小、出身貴賤、學問深淺等等,一切都是浮雲,隻有感情是真實的。

這五人每天必定聚會兩次,晨起一杯茶,月下一壺酒,談笑甚歡。有時說到興奮點,撫掌大笑。甚至放蕩不羈地像猿猴一般,肆無忌憚地高聲嘯叫,無比瀟灑地揮霍著美好的時光。

他們留著長長的頭發,蓄著濃密的胡須,衣裳雖然有點破舊,卻異常整潔。身處亂世,英雄卻無用武之地,於是他們每日借酒澆愁,喝得醉醺醺的,在鄉村的小道上邊走邊放肆地引吭高歌,如同瘋子一般。

但是,在他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蠢蠢欲動的心,甚至比天還高。雖然身份低賤,但是他們的理想長出了翅膀,翱翔藍天,心係天下。

在一次聚會時,盡情瘋狂之後,諸葛亮冷冷地看著石韜、徐庶、孟建,緩緩說道,以你等三人之才,做到州郡太守、刺史,那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崔鈞隻顧喝酒,對他來說,什麼太守、刺史,甚至三公九卿,都是身外之物,過眼雲煙。

石韜、徐庶、孟建三人卻有點不服氣,我們都隻做了太守、刺史,那孔明老弟自以為能做什麼呢?

諸葛亮卻詭異地淡淡一笑,默然不語。在他的心中,九百年前那個老鄉——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第一個稱霸的管仲,就是他的榜樣。

諸葛亮真的可以成為第二個管仲,輔佐賢主,問鼎中原嗎?誰知道呢?

6.襄陽教父

一個叫龐德公的襄陽隱士知道。

龐德公,應該是名德,字尚長,因年老而見識頗多,故被人們尊稱為龐公。荊州牧劉表也是個愛才之人,他聞得龐德公的盛名,多次邀請他赴襄陽高就。隻要龐德公肯踏入襄陽城半步,什麼官都可以做。但是龐德公把做官看得連糞土也不如,在他看來,做官就是罪惡之源。更何況劉表是個陰暗懦弱之人,在他手下做官,簡直就是柿子配蝦子,不會有好結果。

龐德公一點也不客氣地回絕劉表,假如周公、管叔、蔡叔都像我們這些窮苦的老百姓,住在破敗不堪的茅屋裏,整天咀嚼著草根過日子,那麼兄弟之間怎麼會相殘呢?聽得劉表口呆目瞪。連大聖人周公都罵了,這樣的閑雲野鶴還是不招惹為好。

但在諸葛亮的心目中,這個龐德公不但是自己的師長,還是自己的知己。諸葛亮有多大的能耐,龐德公比對自己還清楚。龐德公所敬重的隻有三個人,第一個就是諸葛亮,美其名曰“臥龍”;第二個就是自己的侄兒龐統,呼之為“鳳雛”;最後一個就是司馬徽,號之曰“水鏡”。

這個司馬徽是河南潁川人氏,雖滿腹經綸,但在亂世之中不願充當諸侯爭霸戰爭的炮灰,隱於襄陽的山林之中。那時荊州雖是一片樂土,但是司馬徽卻深知劉表的個性,為人糊塗,常常讓好人遭殃。劉表糊塗,我比你更糊塗,如此我就不會死得糊裏糊塗。凡是跟政治有關的話題,司馬徽一律免談。

於是司馬徽徹底成了一個大糊塗,不但避談政治,甚至也不隨便說話。無論是對是錯,開口閉口就兩個字“好好”,故而落個“好好先生”的雅稱。

路上碰到了一個朋友,熱乎乎地向司馬徽打招呼,老兄最近身體好啊!

司馬徽點點頭,好好!那人心滿意足地告辭了。

又有一人臉上掛著悲傷,哭哭啼啼地跑過來,希望獲得這位高人的一絲安慰,司馬大兄,我的兒子前天死了!

司馬徽把頭點得雞啄米一般,好好!氣得那人嘴裏罵咧咧地走開了。

司馬徽的老婆實在是看不下去了,埋怨道,人家是看你道德高尚,所以掏出心事相告,你怎麼就這麼不近人情呢?

不料司馬徽仍舊是滿臉的不在乎,慢條斯理地回答,好好好!你這個老太婆的話說得太好了!氣得司馬老太太直翻白眼,就要嘔血。

司馬徽那是假癡不癲,他的心中就如龐德公贈與的雅號“水鏡”一般,像水一樣清澈,像鏡子一樣明亮。龐德公讓他的侄兒——“鳳雛”龐統去請教司馬徽,司馬徽一眼就瞧出來他是個通天徹地的大才,讚譽龐統為“南州冠冕”,也就是說在南方人才濟濟,如樹林一般茂盛,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龐統。

司馬徽更是對諸葛亮大加推崇,據說他就是諸葛亮的老師。司馬徽的得意門生除了諸葛亮、龐統之外,還有向朗、劉廙、李仁、尹默等,個個日後都是挑大梁的重量級人物。如此說來,司馬徽簡直就是三國時代荊襄地區的大教父。

向朗後來追隨劉備入川,官任巴西太守。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盛讚一個叫向寵的官員,“將軍向寵,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這個向寵就是向朗的侄兒。隻可惜好友馬謖兵敗街亭,畏罪潛逃,向朗知情不報。諸葛亮一怒之下,不顧老同學的情誼,摘了向朗的官帽。

劉廙可是曹魏的大牌人物。七歲時在課堂上搗蛋,司馬徽正在講《易經》,又氣又急,摸了摸劉廙的頭,罵道,小子,小子!“黃中貫裏”,難道你不知道嗎?意思是罵劉廙不懂事。歸附曹操之後,受到重用。曹丕篡位之時,劉廙揚言要以死相抗,可謂是大漢帝國的純臣。

尹默博學多才,在諸葛亮北伐之時,擔任過軍師祭酒(參謀長)。

當時的南陽,人才薈萃,巨星閃耀,謀士密集。在司馬徽的身邊周圍,竟然齊聚著三國時代最拔尖的三大謀士。除了“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之外,我們不應當忘記了,還有一個日後馳騁中原、主宰天下的“塚虎”司馬懿。

司馬懿與司馬徽,一個在黃河以北的溫縣,一個在黃河以南的潁川,隔水相望。兩人同飲黃河水,不禁令人浮想聯翩,司馬懿與司馬徽是否親族?如今更有人振振有辭,說司馬徽竭力吹捧“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卻對“塚虎”司馬懿隻字不提,是有政治深意的。意在讓世人防範諸葛亮、龐統,轉移焦點,為司馬懿日後順利爭奪天下做伏筆。說得天花亂墜,簡直就是天馬行空!

司馬徽雖與司馬懿同姓,但他們是八竿子打不著,硬生生地將兩人扯到一塊兒來,也未免太天真了,甚至有點二。但是諸葛亮、龐統、司馬懿三星齊聚南陽,那卻是完全有可能的。

正史《三國誌》記載,司馬懿十六七歲時曾經與魏國大臣楊俊相遇過。司馬懿十六七歲時值建安初年,那時的南陽太守正是楊俊,諸葛亮也剛剛從豫章來到南陽鄧縣,躬耕於隴畝。至於諸葛亮與司馬懿這兩顆最耀眼的星辰軌道是否交集過,那就不得而知了。

可是聯係到日後這一對冤家對手在祁山殺得天昏地暗,諸葛亮竟然還有心情委托司馬懿,代為問候在魏國做官的昔日好友孟建。難免讓世人想入非非,諸葛亮與司馬懿在年輕之時,曾經有過一段溫馨之情。

曆史存在著太多的隱情,猶如一團厚厚的迷霧,盡管曆經一千六七百年,仍然無法彌散。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水鏡先生”司馬徽這麼一個教父級的大佬,雖隱身於深山老林之中,埋沒了一代英才,卻深深地影響了三國時代眾多的風雲人物。

三國時期地圖

第一章 少年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