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一瞧這個後生很不起眼,除了年輕之外,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懶得理他,喜歡坐多久你就坐多久。要是來討酒肉吃的,上午剛剛殺了一頭豬,還沒有拿去醃製,可以賞你一塊。諸葛亮一點兒也不介意劉備的冷遇,怪隻能怪自己還是個無名之輩。人家一個響當當的皇族宗親,要是隨便向一個無名小卒點頭哈腰,那尊嚴何在?威儀何在?
讓諸葛亮毀三觀的是,劉備竟然拿起一大把亂蓬蓬的牛尾巴鬃毛,津津有味地弄成一個個整齊的結子。
莫非劉備信心全無,想重操織席販鞋的舊業?諸葛亮大失所望,自己已經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劉備身上。要是連他也墮落下去,那荊襄真就徹底完蛋了。諸葛亮心疼不已,世人都道劉皇叔誌向遠大,沒想到他連條牛尾巴都忘不了。
諸葛亮決定狠狠地刺激一下劉備,難道劉皇叔隻愛牛尾巴不愛江山耶?
嚇得劉備趕緊扔掉手中漂漂亮亮的牛尾巴,這才發現眼前的這個後生小子全身上下處處顯露出“聰明”兩個字。
劉備滿臉羞愧,小哥說哪兒的話?我是太無聊了,所以找個小玩意兒打發時間。小哥要是有什麼奇謀妙策但說無妨。
諸葛亮肚子裏的墨水太多了,都快要溢出來,於是鋒芒畢露,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絕地傾瀉而出,一講就是大半天。聽得劉備目瞪口呆,世界上竟然會有如此的奇才!二話沒說,立即聘請為軍師。從此兩個人如魚得水,精誠合作,終於創下了一番豐功偉績。
這件事《魏略》記載了,後來也被《九州春秋》轉載了。照《魏略》這麼一說,劉備三請諸葛亮的傳說純屬後人臆造。至於以後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所雲的“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要麼是諸葛亮回憶有誤,要麼是諸葛亮為了營造自己的偉大,烘托自己專權的合法性,而編造的一段美麗傳說。
但陳壽在《三國誌》裏明明白白地寫道,“備由是詣亮,凡三往,乃見”,短短十個字,鏗鏘有聲,辭嚴義正,令人不容置疑。
是劉備猥自枉屈三請諸葛亮,還是諸葛亮自動上門投靠?真相到底如何?是陳壽說了真話,還是魚豢編了謊言?
解鈴還須係鈴人,我們先來看看陳壽和魚豢這兩個是何許人也?
當諸葛亮跟司馬懿在五丈原鬥得天昏地暗,連連嘔血之時,陳壽出生在巴西郡安漢縣的一個沒落官僚家庭中。他的老爹本來也是諸葛亮手下的一名軍官,五年前在諸葛亮恢複中原的號召之下,熱血澎湃地隨軍北伐。可是陳壽的老爹跟錯了主將,成了馬謖的一個參謀人員。街亭大敗,馬謖畏罪潛逃了,蜀軍死的死,降的降。活著回來的沒有幾個,其中一個就是陳壽的老爹。但是他一回來,就被諸葛亮投入大牢,誰叫你那麼背,趙雲不跟,魏延也不跟,偏偏跟了個喜歡紙上談兵的馬謖?
陳壽長大以後,投師於著名的曆史學家譙周門下。以後官做到東觀秘書郎(負責管理皇家檔案)、散騎黃門侍郎(後主劉阿鬥的貼身隨從)。陳壽的命運也不濟,受到一忠(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一奸(陳壽的頂頭上司大太監黃皓)的壓製,鬱鬱不得誌。但是很快地,陳壽成了曹魏的子民。兩年之後又變成司馬氏的臣民,被征調到朝廷去做官,當了個著作郎(負責編修曆史)。在中書令(國家總理)和嶠的委派下,陳壽專職編訂諸葛亮的事跡,成為中國第一位研究諸葛亮生平的專家。那時諸葛亮已經去世三四十年,陳壽憑著手中職權之便,再加上曾經在蜀漢生活過,所以陳壽在研究諸葛亮方麵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再看看魚豢,他也是三國時期曹魏的郎中(這個職務與陳壽相當,是曹魏皇帝的隨從),嗜好寫史,著有《魏略》一書。曹魏被滅之後,魚豢以曹魏遺民為榮,再也沒有為司馬氏效勞過。
從陳壽和魚豢的經曆來看,兩人應該是同齡人,但是魚豢比陳壽更有氣節。魚豢從一而終,陳壽梅開二度。魚豢是研究曹魏曆史的專家,而陳壽則是研究蜀國特別是諸葛亮的權威。魚豢的《魏略》以曹魏為中心,兼及周邊各地區。所以,陳壽對諸葛亮的敘述應該更準確,而魚豢身處曹魏,對周邊地區的史事,隻能采集一些傳聞,無法親自去考證。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魚豢有關諸葛亮去見劉備的記載應屬謬傳。
此外,當時劉備是被劉表放在新野駐守,防備曹操南下的。絕不可能像魚豢所說的那樣屯守樊城,讓襄陽城內的劉表、蔡瑁等人夜裏都睡不安穩。
如此一來,劉備三訪諸葛亮,那是鐵定的史實了。我們可以確定,是劉備聽了徐庶的推薦,又想起了水鏡先生的話,堅信那個從未謀過一麵的臥龍正是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可是這條臥龍到底躲在哪裏睡大覺?曆史又給我們出了一個謎。這個謎有兩個答案:襄陽隆中、南陽臥龍崗。究竟哪一個是真正的謎底?近兩千年來,人們吵吵鬧鬧,聚訟不休。研究諸葛亮的棲身之地,著作、論文多如牛毛,眾說紛紜,懸而未決。這裏無意加入爭吵混戰之中,隻想簡單地說說,諸葛亮屈居於南陽臥龍崗,理由充足,證據確鑿,合情合理。
首先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的自述,“躬耕於南陽”。其二,西晉李興在諸葛亮逝後七十年的《祭諸葛丞相文》提到,鎮南將軍劉弘讓他去“沔之陽”祭拜諸葛亮。李興明確指出,諸葛亮的舊居在“沔之陽”,即沔水(漢江的古稱)之北。其三,諸葛亮給弟弟諸葛均找了一個南陽林姓的女孩子做老婆。其四,在地理特征上,襄陽隆中沙石多,土地貧瘠,耕田少。而南陽宛縣土壤肥沃,適宜耕作。其五,在南陽東北的葉縣平山下有諸葛遺跡。最後,當時劉備頗受劉表的猜忌,劉表讓他屯兵新野,一則遠離危險,二則讓劉備替自己擋住曹操。如果劉備在劉表的眼皮下隨意走動,籠絡人才,勢必引起劉表的猜忌。更何況諸葛亮是劉表一擔挑兒的乘龍快婿。
所以劉備要想請來諸葛亮,隻會北上南陽,而不會南下襄陽。
劉備決定放下皇叔的架子,信誓旦旦,準備親自出馬,去南陽臥龍崗把諸葛亮這一精英招攬到手。可是熱屁股貼冷麵孔,劉備連連吃了閉門羹,諸葛亮連個麵都不照。
你越是神秘,別人就越是好奇。容易得到的就容易放棄,諸葛亮躲得越深,劉備越想把他請到家。兩次拒絕劉備的盛情之後,諸葛亮再也熬不住了。這個劉皇叔雖說目前勢力是弱了一點,但好歹也是一個梟雄,正好可以讓自己大顯身手。
諸葛亮再也不躲貓貓了,建安十二年(公元207)的隆冬十月,諸葛亮在南陽臥龍崗的草廬裏見了劉備一麵。沒想到兩人一見鍾情,一見麵就黏在一塊,再也掰不開來。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典故——劉備三請諸葛亮。
如此一來,千百年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隆中對這一美麗的傳說,實際上是發生在南陽臥龍崗的草廬對。
諸葛亮卒後七年,蜀漢大臣楊戲寫了《季漢輔臣讚》,稱讚諸葛亮道:“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我世真。”諸葛亮生前頗為賞識楊戲的才幹,作為同時代的人,楊戲對諸葛亮的事跡了如指掌。
根據楊戲的讚詞,諸葛亮的草廬是搭建在江邊的。主臣談笑之間,一個“聯吳抗曹”的奇略橫空出世。這個草廬對是劉備的最高機密,不足為外人道也。為此劉備特意把其他的雜人趕出草廬外,然後才敢低聲向諸葛亮求教:大漢帝國就要垮台了,連皇上也被曹操軟禁起來。我身為皇叔,可惜心有餘而力不足,自舉事以來,屢屢受挫。雖然如此,看到數百年的劉氏基業搖搖欲墜,我實在是不甘心。特地向先生求教,我該怎麼辦?
如果這時候劉表在諸葛亮的草廬裏安裝了竊聽器,恐怕劉備和諸葛亮就該身首異處了。因為諸葛亮獻出了一條“大逆不道”的計謀。
諸葛亮給劉備支招,荊州地處全國地理中心,北邊有漢、沔二水,南邊是南海,東與吳越相連,西通巴蜀,其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樣的咽喉之地掌控在糊塗蟲劉表的手中,實在是暴殄天物。劉備要想爭奪天下,首先就必須讓劉表滾蛋,交出荊州。然後以此為根據地,西取益州,東連孫權,南和夷越,北拒曹操。同時積極儲備力量,不斷地壯大自己,靜觀其變。一旦天下有變,兵分兩路,北取中原。一路由荊州撲向南陽、洛陽,另一路由益州出陝甘,北取關中,攻陷長安。而後東西遙相呼應,天下舉手可定。
草廬對分三步走,第一步,占有荊益。第二步,聯吳抗曹。第三步,兩路北伐。
諸葛亮的這一策略,堪稱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戰略構想之一。短短幾句話,就讓黑暗之中的劉備,看到了無比光明遠大的前程。劉備猶如醍醐灌頂,頓時豁然開朗。本來能不能在荊州站穩腳跟都成問題了,現在諸葛亮竟然異想天開地要他兩路北伐,奪取天下。這是何等的超越性和前瞻性啊!
劉備感動得淚流滿麵,這個臥龍簡直就是為我劉皇叔而生的!
6.都是舅舅惹的禍
於是劉備毫不猶豫地把諸葛亮聘請回家。諸葛亮一點也不含糊地接受了劉備的聘請。本來他就準備轟轟烈烈地幹出一番大事業,隻是找不到效忠的人而已。水鏡先生司馬徽不是要他耐心等待英主的來臨嗎?眼前的這個劉皇叔,相貌奇特,雄心飛揚,坦誠虛心。再想想自己已二十有七了,錯過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了。如果再不輔佐劉備,那真要老死山林了。於是諸葛亮毫不猶豫地跟著劉備,帶上了醜媳婦黃氏,走出臥龍崗的草廬,來到了新野,開始了波瀾壯闊的一生。
可是一到新野,看到劉備的部隊稀稀拉拉的,就那麼一點點。缺兵少糧,像樣的戰馬沒有幾匹。
諸葛亮眉頭緊皺地看著劉備,就這麼一點人馬,個個羸弱不堪,手中的兵器也都是鏽跡斑斑,還不夠曹操塞牙縫,以後怎麼攻打天下?
劉備一副苦瓜臉,尷尬地搖搖頭,哥也犯愁啊!要是我像曹操那樣擁兵百萬,良將千員,糧草堆積如山,戰馬太多了,為了省點草料,隻好宰了吃,那我還有必要三番兩次地降低身份把你請出山嗎?
諸葛亮想了一想,也是。安慰劉備說,偉大的事業總是從平凡起步的。當年漢高祖發跡之時,才是一個亭長。曹操己吾起兵,也不過數千人。事物總是在發展變化之中,關鍵在於目標正確,才能夠牢牢抓住機遇,從無到有,不斷地壯大起來。
於是諸葛亮憑著自身的聲譽,以自己的人格做擔保,向南陽的大佬晁氏借貸了千萬錢,用來招兵買馬,壯大實力。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劉備的兵力就超過了一萬。再加上訓練有素,能征善戰,讓劉表和蔡瑁等人也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對劉備品頭論足了。
劉備也因此日益看重諸葛亮,兩人形影不離,食則同桌,寢則同床。劉備的結拜兄弟關羽、張飛打破了醋壇子,看在眼裏,恨在心裏。本來兄弟三人一條心,誰也離不開誰,突然插足了一個第四者,活生生地把兄弟三人拆分開來,氣得關、張二人非要猛揍諸葛亮一頓不可。
劉備卻以生物學理論來教育他們,植物是離不開陽光的,魚兒是離不開水的。如果說我是一棵草、一條魚,那麼諸葛亮便是陽光、水,說得關、張二人啞口無言。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是劉備一生中最為關鍵的轉折之年。這一年他雙喜臨門,一是得到了賢才諸葛亮,二是甘夫人生下一個兒子——劉禪。
眼見著自己的力量越來越強大,劉備心裏沾沾自喜。隻要假以時日,自己就會像平地上突兀而起的一棵參天大樹。到那時,就不必再依靠任何人了,也不會再恐懼任何人了。劉備甚至做起美夢來,夢見自己騎著高頭大馬,風風光光地走進了長安城。
可惜劉備的美夢很快就被曹操打破了。徹底剿滅北方的割據勢力之後,致力於一統大業的曹操開始把視線轉移到南方去。他首先把目光放在荊襄的劉備和劉表身上。
許都城內,曹操目不轉睛地盯著牆壁上的一幅地圖。他迅速地在地圖上畫了一個圈,這個圈子裏有劉表、劉備兩個人的名字。曹操的終極目標是消滅割據長江中下遊的孫權。這個江東小霸主倚仗長江天險,肆無忌憚地蔑視自己。要想消滅孫權,就必須突破長江這道天然防線,而荊襄則是一個極好的突破口。
曹操站在大殿之上怒吼一聲,活捉劉備、劉表,奪取荊州!
曹操辦事一向雷厲風行,建安十三年(公元208)七月,十幾萬大軍就像馬蜂般擁入了許都以南的狹窄地帶,兵鋒直指荊州。
雖然在世人眼裏,劉表是一個不圖進取的窩囊男人。但是曹操卻很謹慎,荊州也可以說兵多將廣,物產豐盈。劉表不圖進取,那是他不願意貿然進攻,並不等於他不善於防守。何況現在新野劉備的勢力也不容小覷。所以怎麼打荊襄,曹操心中還真是沒有譜,他甚至做好再打一場像官渡之役那樣的硬仗。
曹操的大軍師荀彧認為,官渡之戰差點兒功虧一簣,就因為跟袁紹長期對決,糧草不繼,所以打荊襄貴在速戰速決,以一個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得劉表、劉備措手不及。為此荀彧建議,大軍沿著南陽跟葉縣之間的淯水長驅而入,先擊破新野的劉備,然後全力進襲襄陽城。
曹操看了一下地圖,呀!荀彧這個人不愧為自己的首席參謀長。淯水河穀就是一條極好的通道走廊,非常便利於大軍團的行進。沿此南下,必能勢如破竹。劉備與諸葛亮再厲害,也不過是一粒硬桃核,焉能承受住曹操十幾萬大軍的重拳砸擊?
大兵壓境,劉備很著急,諸葛亮更著急。可怕的一天終於來了,毀滅大帝曹操馬上就要殺到了。部署在新野的萬餘人馬根本就抵擋不住曹操的十幾萬大軍。一旦新野失陷,荊襄的大門瞬間洞開,襄陽的淪亡隻不過是時間的問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可憐無數的荊州老百姓又將重蹈老家山東的覆轍,慘遭曹操大軍鐵蹄的肆意踐踏蹂躪。為了避免覆亡,再加上劉表奄奄一息,危在旦夕,劉備跟諸葛亮決定,把大軍收縮到樊城去,與襄陽形成掎角之勢,準備跟劉表合力,打一場轟轟烈烈的襄陽保衛戰。
但是此時的襄陽城內卻亂成了一鍋粥,誰也無心去考慮曹操的侵略。一大幫人正為劉表死後的繼承問題鬧得不可開交。劉表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琦,次子劉琮。按正常規則,劉表死後,荊州牧的位置應當是長子劉琦來坐。可是劉表的老婆,也就是蔡諷的女兒,疼愛次子劉琮,還把自己的親侄女許配給他,所以蔡瑁等人都傾向於劉琮。現在趁著劉表還沒有斷氣,沒日沒夜地在劉表麵前詆毀劉琦,要求立劉琮為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