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叡還真是怕司馬懿一時忍不住,破壞了既定“堅壁不戰”的策略,就讓衛尉辛毗,一個德高望重的老人,拿著曹叡禦賜的拐杖,來到了司馬懿的大營中。
據諸葛亮派去的間諜回來報告,曹軍大營沸沸揚揚的,那些將領像老虎一樣爭著要衝出大營,沒想到一到門口,就被一個白發老頭兒橫著手中的拐杖擋住了去路。
諸葛亮說道,一定是辛毗這個老家夥了!手中拿著的可不是拐杖,那是皇帝禦賜的黃金斧頭!
護軍薑維感到很不妙,糟糕啦!辛老頭兒一來,司馬懿更不會出戰了!
諸葛亮苦笑說,司馬懿本來就不想出戰,因為被部下逼急了,所以向曹叡強烈求戰。把主子抬出去,壓一壓沉不住氣的那些人。兵書上說,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假如司馬懿真的可以把我們致於死地,何苦千裏求戰?
薑維一副苦瓜臉,如此說來,我們當真拿司馬懿沒辦法了。
諸葛亮說道,沒有辦法就是最好的辦法。我們就在這裏紮根下來,跟老百姓一起屯田。同時利用木牛流馬,加緊運糧。司馬懿能熬多長時間,我們就陪他熬多長時間。
司馬懿也是狡猾的很,每次諸葛亮的使者一到魏營,司馬懿就盛情款待,跟他熱乎乎地聊天拉家常。當然不是想套取軍事情報的,一個下等人絕對不會知道諸葛亮的核心秘密。司馬懿跟他交談,都是那些無聊的雜事碎事,什麼諸葛亮每天幾點睡覺啊,一次吃幾碗飯啊什麼什麼的。
使者告訴他,諸葛亮根本就沒有時間休息,軍中大事小事無不一手抓。凡是受罰二十大板以上的案件,諸葛亮都要審問、閱覽案宗。每天吃的也很少,不過幾升而已(一升大概二三十克,諸葛亮一天三頓食量不過半斤)。
好了,就談到這裏!司馬懿對身邊的人說,諸葛亮吃得少幹得多,他還能撐多久?
司馬懿在給弟弟司馬孚的信中對戰勝諸葛亮非常有信心,諸葛亮雖然誌向高遠,但是不注意細節問題。諸葛亮雖然足智多謀,但是缺乏果斷。諸葛亮雖然喜歡用兵,但是不懂得應變。雖然率兵十萬,卻早已中了我的圈套,必敗無疑。(亮誌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雖提卒十萬,已墮吾畫中,破之必矣。)
司馬懿不愧為諸葛亮的知己。自進軍五丈原以來,諸葛亮幾乎變成了一台永動機,日夜不停地做高速運轉。不僅已經處在高負荷狀態,更可怕的是由於沒有注加足夠的燃料,甚至連潤滑劑也沒有抹上,所以這台機器已經傷痕累累,現在除了吱嘎吱嘎響之外,馬上就要停止運作了。
諸葛亮過度勞累,已經吞咽不下更多的米湯了,身體健康一落千丈,各種毛病紛至遝來。但比生病更加痛苦的還是精神上的摧殘。諸葛亮隻覺得眼前不停地晃動著無數人的身影,劉備、關羽、張飛、趙雲,還有龐統等等,他們正用無比期待的目光盯著自己,那種目光甚至有點可憐,令人不忍對視。最讓諸葛亮揪心的是幼主阿鬥,雖然憨厚,也不乏聰明,但是離英明的君主還有十萬八千裏之遙。而且臨世經驗不足,很容易在大風大浪中傾覆。
至於家事,諸葛亮也顧不得許多了。兒子諸葛瞻已經八歲了,長得是八麵玲瓏,聰穎異常,四書五經,無不精讀。無論是誰,見了諸葛瞻之後,都紛紛豎起大拇指,果然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把諸葛瞻捧得比天高。諸葛亮卻憂心忡忡,不久之前曾經寫信告訴哥哥諸葛瑾,瞻兒聰慧可愛,固然可喜,但是如此早成,恐怕難成大器啊!刀鋒磨得太快太鋒利,砍起東西來雖然順手,但也容易折斷的。
子孫自有子孫福,寧留子孫一破書,不留子孫萬兩金。諸葛亮在給後主阿鬥的遺書中寫道: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
語句簡單樸實,蘊含的感情卻無比豐富,令人讀了不禁潸然淚下。更讓人不忍心去翻譯成俗氣的白話文,那簡直就是糟踏。
這一次北伐恐怕是一生中的最後一戰了,無論勝敗,就此做一個了結。勝固然可喜,敗的代價卻萬萬承受不起。經曆了這麼多年的征戰,早已搞得蜀漢民生凋敝,國庫幾乎一空,但換來的卻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國人漸已不堪,軍心已遭動搖,再也無法忍受失敗之痛。
但可恨的司馬懿就是那樣躲得深深的,寧可穿上婦女的衣服,也不願出戰。別說跟他交手,就是罵他幾句出口惡氣也做不到。眼見自己的身體每況愈下,勝利卻越來越遙遠。失眠、厭食、焦慮,還有各種疼痛,既有身上的,也有心上的,就像揮之不去的魔魘,緊緊纏繞著自己,令人呼吸窒息。
就這樣,曾經堅強如鋼鐵一般的諸葛亮終於累垮了,垮在五丈原上的秋風蕭索之中。
到了八月中下旬,諸葛亮仿佛一盞欲滅的油燈,忽明忽暗。阿鬥聽說諸葛亮病得奄奄一息,連忙派尚書仆射(尚書令的副官)李福過去探望,順便問一下國家大事。但是李福到了五丈原之後,看到諸葛亮憔悴不堪的模樣,實在不忍心跟諸葛亮提起身後事。於是草草地問了幾句之後,就匆匆忙忙地離開了。但是幾天之後,李福又來了,站在諸葛亮的病榻前,蠕動著嘴唇,若有所言。
諸葛亮雖然病體沉沉,但是心中猶如澄澈的溪流一般,清亮如鏡。這個時候李福去而複來肯定有問題,諸葛亮卻什麼也不問,就直接把問題的答案說出來,我知道李先生回來的意思,前幾天嘮嘮叨叨了許多,話還是沒有說完吧。所以今天一定要把話說清楚,是吧?李先生所問的那個人就是蔣琬。
李福嚇了一大跳,幾乎就要哭出來,前幾天一直不敢請教,正是想問丞相百年之後誰可以做接班人?不料丞相未卜先知,那我又想問,蔣琬之後,該輪到誰呢?
諸葛亮輕聲回答,費禕吧!
李福興奮不已,這個諸葛亮還真神,幹脆打破沙鍋問到底,那費禕之後呢?
結果讓李福很失望,不知道是覺得蜀漢氣數已盡,還是已經沒有力氣說話了,總之諸葛亮緊閉雙眼,一個字也沒有說。
6.留得英名在人間
指定好了接班人之後,諸葛亮仍然不安心。十萬北伐大軍,那些可都是蜀漢的子弟兵。可悲的是親自帶來了,卻無法看著他們平平安安地回家。他們麵臨的敵人將有兩個,一個是司馬懿,另一個就是自己。司馬懿也許甩得掉,但是自身內部的矛盾將比司馬懿更可怕。它不但會讓十萬大軍分崩離析,更會危及到蜀漢的生死存亡。
眼下最急迫的任務就是如何讓十萬蜀軍安全地退回漢中。諸葛亮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仍然將他的智謀表現得淋漓盡致。
擺脫司馬懿的糾纏很簡單,隻要諸葛亮死後,蜀軍秘不發喪,緩緩退去,自然無事。但是要擺脫自身的問題,那確實得耗費心思了。
蜀軍內部最大的問題是魏延和楊儀兩個人。魏延勇猛過人,在軍中無人能敵。但是他有個毛病,傲慢無比,自以為老子天下第一。曾經多次向諸葛亮伸手要兵,要像當年的韓信一樣,與諸葛亮分路北伐。但是設想過於瘋狂,都被諸葛亮否決,因而魏延心裏暗恨諸葛亮。如果隻有一個魏延那倒容易解決,雖說魏延有點自大,但對國家還是挺忠誠的。和氣生財嘛,隻要大家讓一讓他,也就過去了。
要命的是誰都對魏延恭恭敬敬,隻有一個楊儀根本就與魏延水火不相容,兩個人早已結下很深的私怨,整天吵吵鬧鬧,就連諸葛亮也為之頭疼,恨不得把他們都廢了。但是蜀漢是人才沙漠,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所以諸葛亮舍不得將魏延和楊儀處理掉。
於是在臨終前,諸葛亮下達了一條退軍遺令,讓丞相長史楊儀、丞相司馬費禕指揮大軍走在前頭,後麵是內定的三軍司令——幼麒薑維,最後才是最勇猛的戰將魏延。
諸葛亮警告魏延,我死之後,給我老實一點,不得胡來。同時秘密吩咐薑維和楊儀,要是魏延不聽話,你們就自個兒行動。
諸葛亮就像往常那樣,把所有的大事小事都交代清楚之後,這才閉上疲憊的雙眼,安心睡去,再也沒有睜開來。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八月二十八日(諸葛亮後裔的說法),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郭氏塢,享年五十四歲。那一夜,有一顆赤紅色的流星,從東北飛向西南,墜落在諸葛亮的營帳之前。可是令人驚訝的是,那顆天外流星一碰到地麵立刻又飛起來,又馬上掉下去。如此折騰了三次,忽大忽小,忽明忽暗,最後才消失在茫茫的黑夜之中。消失的那一刻,也把諸葛亮的英魂帶到天上去了。
奇哉!怪哉!哀哉!痛哉!
有關諸葛亮的忌日還有一說,在《張文端公忠武誌》書中記載,漢中勉縣的老百姓每年從諸葛亮的忌日,也就是八月二十三日起,都會隆重地祭祀他。
諸葛亮病卒之後,長史楊儀統率大軍退出軍營時,一如諸葛亮生前所教,整齊劃一,看不到任何慌亂的樣子。附近的老百姓們都跑去報告司馬懿,諸葛亮死了。
司馬懿立刻衝出大營去追趕蜀軍,眼看就要追到了,薑維忽然讓楊儀掉轉大旗,把戰鼓敲得震天響,擺出一副拚死一搏的架勢。至於後人所說的薑維推出了諸葛亮生前雕刻的木像,嚇跑了司馬懿,那完全是虛構。實際上是薑維和楊儀按照諸葛亮的吩咐,在撤退的道路上撒滿了鐵蒺藜,以遲滯司馬懿的追擊。
司馬懿仍然是那麼謹慎,無法確定諸葛亮的生死,隻好鳴金收兵而去。薑維、楊儀等人安然退入褒斜穀,而後發喪,宣告諸葛亮已經歸天。司馬懿這才大搖大擺地出擊,可已經來不及了。司馬懿怕諸葛亮怕到這個程度,從此之後就成了一個千古笑料,民間又多了一句諺語,“死諸葛走生仲達”。
司馬懿頓時顏麵無存,再不為自己解脫,恐怕將永遠被後人所恥笑,就說道,我的神機妙算隻對大活人有效,對一個死人完全無效。(吾能料生,不能料死,故也。)
簡直就是自欺欺人,但是司馬懿一點兒也不臉紅。
司馬懿察看了諸葛亮生前的駐軍遺址,營壘、井灶、茅廁、籓籬、障塞等各種設施一應俱全,潔淨嶄新,排列工整,渾然為一體,都是用繩墨、直尺彈畫出來的,這哪裏是十萬大軍的住所,分明是一座治理有方的小城鎮。司馬懿連聲讚歎,此乃古今罕見的奇才也!追到赤崖之後,哪裏見到一個蜀軍的人影,司馬懿就回去了。
司馬懿這邊的危險是神不知鬼不覺地被甩掉了,但是諸葛亮最擔憂的內部矛盾還是爆發了,楊儀和魏延都辜負了諸葛亮的期待。
諸葛亮固然對魏延有猜忌,但是對楊儀狹隘自私的人品也不放心,暗中給阿鬥上了一道密表,楊儀性急而且自私,小肚雞腸、錙銖必較,萬一我有個三長兩短,就讓蔣琬來代替我吧!
諸葛亮死後,楊儀派費禕去摸清魏延的底細。魏延顯得不可一世,丞相雖然走了,但我還在啊。讓丞相府裏的官吏、家屬回去治喪吧,我率大軍出征魏國。怎能以一人之死,就耽誤了國家大事?況且魏某是何等人物,怎麼會甘心受楊儀那小子的指手畫腳,讓我做一個斷後將軍?
於是魏延自作主張,跟費禕一起決定該走的和不該走的人的名單,並要求費禕簽字,然後發布全軍。費禕也絕不是好糊弄的,他騙魏延說,我回去給楊儀通融一下。楊儀是個文官,很少幹預軍事的,肯定會聽我的話。
費禕一出大門,魏延就後悔了,想把費禕找回來。但是費禕早就騎上一匹快馬溜得無影無蹤了。魏延就派人偷窺楊儀的情況,結果發現他已經帶上各個大營悄悄地回去了。
魏延氣得快要發瘋了,於是失去理性,率部搶先南歸,沿途所經,把結實的棧道都燒毀了。然後派人向阿鬥告發,楊儀想造反。
阿鬥接到魏延的文書,還沒有看完,楊儀的文書又來了,揭發魏延的罪惡,並說魏延造反了。一天之中,楊儀和魏延的文書你來我往,都是互罵對方,弄得成都人心惶惶。阿鬥不知真相,被搞糊塗了。於是把侍中董允和長史蔣琬叫來,兩人一致擔保楊儀忠心耿耿,痛斥魏延圖謀不軌。
阿鬥嚇壞了,如今諸葛亮不在,一旦魏延造反,那將是一場可怕的浩劫。趕緊調派成都的警衛軍,讓蔣琬統率,北上截擊魏延。可見阿鬥的反應還是挺靈敏的。
棧道被魏延燒毀之後,楊儀隻好下令砍伐木材,不分晝夜地在懸崖峭壁上搭起了臨時的棧橋,總算走過了褒斜道。但是魏延搶先占據了南穀口,攔住了楊儀的去路。
一時間風雲突變,眼見慘不忍睹的大殺戮就要發生。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候,無當監王平統率的特種部隊——無當飛軍再次發揮其關鍵作用。隻要有無當飛軍在,魏延就不敢輕舉妄動。
王平痛罵魏延等人,丞相剛走,屍骨都未寒啊,你們就這麼造反了!
魏延的人馬立刻都跑光了,隻剩下魏延和幾個兒子倉皇逃回漢中去,結果被楊儀派去的馬岱追到了,哢嚓一刀,魏延人頭落地。馬岱提著魏延的人頭去見楊儀,楊儀氣憤不過,把魏延的腦袋瓜踩成稀巴爛,嘴巴裏還罵道,狗奴才,看你現在還敢作亂嗎?(庸奴!複能作惡不?)但是一年之後,輪到楊儀倒黴了。因為與費禕爭權,竟然說出了要投降曹魏這樣大逆不道的話,被廢為草民,貶到漢嘉郡去。楊儀最後神經錯亂,自殺而亡。
蔣琬率領著警衛軍,向北還沒有走幾十裏,就傳來了魏延被殺的消息,於是就回去報告阿鬥。阿鬥立即下令,魏延謀反,叛投賊寇,誅殺三族。
但其實魏延並無叛蜀投魏之意,要不然他就不會往南走。魏延隻想殺掉楊儀,而後獨攬軍權。
諸葛亮一死,蜀漢又攤上這麼一件大事,勾心鬥角、自相殘殺,從此江河日下,一蹶不振。
但是後人對諸葛亮寄予無限的哀思,蜀漢舉國震慟,如喪考妣。兩位廢人廖立和李平本希望諸葛亮能夠原諒他們的罪過,如今一切都完了。被趕到汶山去的廖立哭哭啼啼,從此之後成了一個披頭散發、左扣衣襟的野人了!在梓潼郡的李平更是想不開,大病一場之後,也死了。
蜀漢按照諸葛亮的遺願,將他簡陋地安葬在定軍山。隻在山上鑿了一個坑窪,剛剛容納得下諸葛亮的靈柩。不像曆史上那些榮耀一時的人物,諸葛亮的墓葬根本就沒有什麼陪葬物。光溜溜而來,赤條條而去,諸葛亮堪稱齊家治國的楷模。
蜀漢的老百姓無比懷念這個好領導,就在各個地方祭祀諸葛亮,農田邊,道路邊,城門邊,甚至自己的家中。要求為諸葛亮立廟的呼聲此起彼伏,景耀六年(公元263)春,阿鬥下詔,在沔陽建立了諸葛亮廟,讓人們來追思這位千古奇人。但是這一年的十月,魏國名將鄧艾偷越陰平關,阿鬥投降,蜀漢立國四十二年終告消亡。此時距諸葛亮之死有二十九年。
史學家陳壽是這樣評價的:“諸葛亮之為相國,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此言充分肯定了諸葛亮的政治才華,但卻貶低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
但是後人並不買陳壽的賬,人們還是高度評價諸葛亮的戰爭藝術。杜甫寫詩讚歎諸葛亮說:“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複,誌決身殲軍務勞。”
世人最喜歡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有人盛讚諸葛亮用兵如神,也有人鄙視諸葛亮是用兵庸才。過去把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批得體無完膚,如今又把他吹到雲端裏去。
諸葛亮真的是被司馬懿打敗的嗎?非也!六次北伐,隻有最後兩次司馬懿才出現在西線的戰場上。而且與諸葛亮的交手之中,司馬懿屢戰屢敗,甚至連名將張郃也慘死在司馬懿的瞎指揮之下。根本就看不到司馬懿有什麼超水準的軍事才幹,倒是一個叫郭淮的人多次識破了諸葛亮的計謀。
要是硬說誰打敗了諸葛亮,那隻能說是魏明帝曹叡,那個說話有點兒磕巴的皇帝。是他找出了戰勝諸葛亮的秘訣——堅壁不戰,以時間來換取勝利。一旦前線的統帥領會並貫徹了曹叡的意圖,不管是司馬懿,還是郭淮、張郃,甚至懂得戰爭的將領,都能夠輕鬆擊敗諸葛亮。
但實際上打敗諸葛亮的也不是曹叡,更不是司馬懿,而是他自己的名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以蜀漢尷尬的實力,要想擊敗曹魏這個超級大國,以實現天下的一統,無異於海底撈月亮,天上摘星辰。
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正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給了諸葛亮無窮的力量之源。讓他義無反顧地勇往直前,不達目的至死不休。這是典型的士大夫性情,忠誠於國家,始終追求統一。
而司馬懿是個截然不同的反麵人物。他擅長權謀機變,陰險狡詐。司馬懿和他的子孫們不擇手段,巧取豪奪,以邪惡和卑鄙的手段登上了統治地位。跟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浩然正氣,分別處於善惡的兩端,根本就不能相提並論。
憑借詐謀奪取政權注定是不會長治久安的,曹魏如此,司馬氏更是如此。西晉實現統一之後,立朝僅僅三十七年,就經曆了賈南風之亂、八王之亂、五胡之亂,其後便是長達三百多年的大黑暗時代。生靈塗炭,慘絕人寰,中華民族陷入了空前的大災難、大浩劫。
這麼說來還真應該去詛咒司馬懿和他的子孫們。這樣的陰謀家也隻有在爾虞我詐的時代才被歌頌。在清明的法治社會應當被鞭撻、被批判,甚至應該列入甲級戰犯的名單,決不容許為他們樹碑立傳。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式精神,則應當永遠為曆史所記住,也不容被忘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