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鞠躬盡瘁(2 / 3)

有關木牛流馬的發明權,曆來有三說。一說是諸葛亮的夫人黃氏所造。相傳諸葛亮還沒有出山之前,整天在南陽臥龍崗的草廬中與好友飲酒作樂。一次有個客人遠道而來,諸葛亮看他肚子餓得像個癟球,吩咐老婆,快弄點麵條給這位老兄充實一下肚子。黃氏一轉身,就端來了一大碗熱氣騰騰的麵條。

諸葛亮很納悶,這擀麵的速度也太嚇人了吧!就暗中跟蹤黃氏偷看,一瞧嚇得諸葛亮差點兒就要暈過去。想不到這小妮子還會“偷養漢子”,當然隻是幾個木頭機器人正在飛速地磨著麵粉。諸葛亮也不顧什麼男子漢大丈夫的尊嚴,趕緊跪求老婆將製造木頭人的專利無償地轉讓給自己。再之後經過諸葛亮的改良之後,就成了能夠運行自如的木牛流馬。

第二個說法是蜀漢的工藝大師蒲元發明的。蒲元曾經擔任諸葛亮的西曹掾,精於金屬冶煉,尤其擅長製刀術,堪稱鑄刀業的歐冶子。他曾經為劉備鍛造了五千把大刀。諸葛亮北伐之時,因軍中缺乏鋒利的刀刃而發愁,就讓蒲元在斜穀口建立一個兵工廠,專門打造了三千把銳利無比的大刀。刀成之日,再經過一道淬火程序,真正達到了削鐵如泥、吹毛斷發的程度。為了驗證刀的鋒利,蒲元親手做了一個實驗。他在竹筒裏塞滿了鐵珠,然後舉刀削砍,隻聽見絲地一聲,如割水草一般,竹筒瞬間劈為兩半,刀未起而鐵珠紛紛落地,令圍觀者歎為觀止,稱之為神刀,名噪一時。

蒲元不但造刀技藝精湛,而且通曉各種工藝製造。諸葛亮北伐,苦於蜀道難行,運糧艱辛。蒲元就發明了木牛——獨輪小推車,人走六尺,木牛就前進五步。

最後一個說法是諸葛亮讓杜睿、胡忠等人在雲南景穀縣西南二十五裏的白馬山,按照自己的意思做木牛流馬。應該首先運用在南中平蠻的山地戰中,日後北伐時在漢中得到推廣。

但不管是誰發明的,木牛流馬並非永動機——能夠自主運行的機器牛、機器馬。木牛,就是小推車加了個前轅,能夠在崎嶇的山地上前拉後推,增加載重量。流馬,就是獨輪小車。

此外,文獻中還留下了製造流馬各個零部件的詳盡尺寸清單,今天就有許多好事者根據這個清單製造出千奇百怪的木牛流馬。

諸葛亮在積極準備北伐的同時,還進一步鞏固南中的局勢。七八年之前,剿平南中孟獲叛亂後,基本上安定下來。但是後來任命的南中最高長官——庲降都督張翼濫用刑罰,引發南中蠻夷的強烈不滿,當地土豪劉胄又起來鬧事。諸葛亮立即招回張翼,派遣曾經做過牂牁太守、參與南中平叛的參軍馬忠,接任庲降都督,很快就把劉胄叛亂鎮壓下去,使得南中重獲安寧。

蜀漢這邊緊鑼密鼓,正為北伐中原厲兵秣馬時,作為同盟國的東吳要相對寧靜得多。雖然孫權也跟曹魏發生過衝突,但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曹叡根本就不當一回事。

麵對諸葛亮的咄咄逼人,曹叡采取了東頂西放的策略,把主要的兵力集中在西線。而在東線,除了在邊境保持警備力量之外,曹叡基本上處於守勢,甚至是被動的消極防禦。

此時東吳國內的情況要比蜀漢好得多,由於未經過大規模的戰事,所以經濟高速發展,實力大增。除了在黃龍二年(公元230)孫權派遣呂岱率兵五萬鎮壓五陵蠻之亂外,沒有大的軍事行動。甚至還有精力向海外擴展,派衛溫、諸葛直統領甲士一萬,橫渡台灣海峽,遠赴台灣島去掠奪人口。

但是平靜的三年很快就過去了,黃龍三年,也就是蜀漢後主建興十一年(公元233),沉寂已久的魏吳邊境突然戰火又起,孫權帶兵偷襲合肥新城。

起因是魏將滿寵提議將江淮之間重要的戰略據點合肥的駐軍,向後退卻了三十裏,新築一個合肥新城,依險固守。剛剛開始受到魏國朝臣的大罵,不進反退,搞什麼防守?但是頗具戰略眼光的曹叡很快就批準了滿寵的計劃,因為這麼做一旦孫權來攻,可以將之誘至平原,然後出動騎兵,抄其後路。實際上這是以退為進。

合肥新城完工之後,孫權很頭疼,想拔掉這顆毒牙。但是合肥新城遠離長江,所以孫權在江麵徘徊了二十多天,不敢下船出擊。

滿寵料到孫權好大喜功,一定會在岸邊耀武揚威,於是暗中在淝水埋伏了六千精兵。果然不出滿寵所料,孫權不敢離船遠攻合肥新城,所以就在長江岸邊舉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結果滿寵伏兵突然殺到,吳軍猝不及防,當場斬首數百,落水而死的不計其數。

合肥新城大敗之後,孫權覺得很沒麵子,又讓將軍全琮攻打六安,但依舊沒有戰果。

種種跡象表明,鐵板一塊的吳蜀聯盟似乎正在醞釀著一場大風暴。特別是西線的諸葛亮,已經有三年沒有行動了,根據諜報人員的回報,漢中幾乎成了一個大兵營,塞滿了數不清的士兵和戰馬,糧草物資堆積如山,每一天都可以聽到兵戈相擊的聲音。

敏感的曹叡判斷,諸葛亮很快就要動手了。而這回動手,非比尋常。於是曹叡積極備戰,把大量的農民從冀州趕到西部的上邽,開展屯田運動。還下令疏通了關中的成國渠,修建臨晉陂水庫,灌溉農田數千頃,準備把關中打造成一個巨大的糧食基地,以增強對抗諸葛亮的實力。

看來魏、蜀、吳三國當家的都在認真地準備打大仗、打勝仗。

4.死磕五丈原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二月,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從漢中出發,經過褒斜道,向魏國的郿國發起進攻,拉開了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北伐的序幕。

因為魏軍已經在陳倉城和祁山構築了堅固的防禦體係,所以諸葛亮決定穿越褒斜道,進襲魏軍最薄弱的防區,以達到出其不意、攻其無備的效果。在出斜穀之前,諸葛亮也派人通知孫權,相約同時出兵,以形成兩麵夾擊的有利局麵。

兩個月之後,諸葛亮走出了八九百裏長的褒斜道,到達郿縣渭水南岸。司馬懿聽說諸葛亮殺來了,連忙率領雍州刺史郭淮等諸將,屯兵於渭水之北。

曹叡也聽說諸葛亮來了,心裏非常擔憂,讓征蜀將軍秦朗率步騎兩萬,增援司馬懿。並給司馬懿下達了一條死命令,你務必堅壁不戰,挫挫諸葛亮的銳氣,讓他求戰不得,求退也不得。時間一長,諸葛亮的糧草就耗光了,隻好撤兵。然後我們渾水摸魚,必能大獲全勝!可見曹叡早就擬定好了應對諸葛亮的策略,司馬懿隻是忠實的執行者而已。

但是要如何抵擋諸葛亮,軍中出現了分歧。大多數將領認為應當在渭水北岸,阻止諸葛亮過河。司馬懿卻認為,渭水南岸民居密集,一旦諸葛亮占領了,就會如虎添翼,戰力倍增。於是揮軍直渡渭水,在南岸憑險安營紮寨,背靠渭水,準備跟諸葛亮死磕到底。

對諸葛亮下一步行動司馬懿做了一番預測,如果諸葛亮離開渭水南岸,越過郿縣東邊的武功,循著太白山向長安而去,那我們就有麻煩了。要是諸葛亮直接西上五丈原,那大家就高枕無憂了。

聽司馬懿這麼一說,諸將都把心提到嗓子眼上。不久斥候來報,諸葛亮在五丈原築下營壘,就此駐紮下來。魏軍諸將這才鬆了一口氣。

五丈原位於八百裏秦川的西段,高約六百五十米,南北長七裏,東西寬三裏,前闊後狹,最窄處僅有五丈,故名五丈原。五丈原就像一隻琵琶豎立在秦嶺上,頭上頂著渭水,東西兩側都是深溝。

前幾次北伐,諸葛亮的作戰方針是速戰速決,盡管多次深入魏國境內,卻因為糧草不足,不得不主動放棄各個橋頭堡,退回漢中,結果勞而無功。但現在經過三年的精心準備,軍中糧草完全足夠支撐打一場持久戰。於是諸葛亮改變了作戰方針,先求得在渭水站穩腳跟,在魏國境內打入一個楔子,切斷關中通往隴右的大道,而後再徐徐向關中擴張。

所以司馬懿對諸葛亮的戰略意圖判斷出現了偏差,未免高興得太早了。雍州刺史郭淮卻看穿了諸葛亮的計劃,憂心忡忡地告訴司馬懿,接下去諸葛亮一定會跨過渭水,搶奪北原。我們趕緊先發製人,先把北原占了。

魏軍諸將不以為然,我們擋住了他東進的去路,就是把北原白白送給諸葛亮,他又能如何?

郭淮哭笑不得,各位老兄啊,如果諸葛亮占據了北原,他的雙腳就牢牢地踏在渭水南北兩岸,切斷了關隴要道。隴右地處偏遠的西陲,那裏的夷狄不服朝廷,早就有叛逆之心。諸葛亮就是看到這一點,整天高喊著西和諸戎的口號。所以三番五次兵出祁山。他的目的就是侵占隴右之後,拉長我軍的戰線,積小勝為大勝,最後攻取長安。所以一旦北原失陷,夷狄就會聞風而叛,那對我們可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這個郭淮確實很有眼光,看到了就是司馬懿這樣的高人也未能看到的地方。

郭淮這麼一說,司馬懿也很著急,那你趕快過去把北原拿下了吧!

郭淮剛到了北原,連防禦工事都沒有築好,士兵們就哇哇大叫,諸葛亮派大軍來搶奪陣地了!郭淮趕緊下令堵截,經過了一番激烈的戰鬥之後,總算把諸葛亮的進攻部隊打退了,北原保住了。

跨據渭水南北兩岸的計劃落空了,諸葛亮隻好在五丈原挖深溝、築壁壘,與司馬懿形成了對峙,同時派兵西取散關等地。此外,諸葛亮還讓虎步監孟琰帶領一支精銳的步兵,去占領武功小河以東十裏一個叫馬塚的高地,以保護五丈原大營側翼的安全。

這時候魏軍又慌張了,諸葛亮突破渭水不成,一定是改變了進攻方向,取隴右去了。但是足智多謀的郭淮馬上又識破了諸葛亮的計謀,這是他的聲東擊西之計,想把我們都騙到西邊去,然後乘機進攻渭水北岸的陽遂。

司馬懿一聽,郭淮說得還真有理!於是又派郭淮、胡遵去守陽遂。當夜,蜀軍果然前來襲擊陽遂,但魏軍早有準備,又是無功而回。

諸葛亮這才長聲感歎道,魏國的人才實在是太多了!不但做皇帝的英明,底下的謀臣、戰將個個都是深藏不露!

春季大雨連連,渭水暴漲,武功水以東馬塚上的孟琰回不去了,於是司馬懿在三月二十日派出精銳騎兵一萬餘人,把馬塚高地圍得鐵桶一般。諸葛亮連忙製造車橋,架在武功水上,然後派兵援救。蜀軍過去之後,朝著魏軍沒頭沒腦地亂射箭,掩護孟琰順利地撤回五丈原。

這時候又傳來山陽公——漢獻帝劉協在三月初六病死了。諸葛亮雖然從未跟劉協謀過一麵,但是這位同齡人一度是飄揚在心中的一麵旗幟。諸葛亮無比同情劉協的遭遇,為了將他從許都的牢籠裏解救出來,諸葛亮曾經跟著劉備東奔西走,不辭辛勞,乃至於樂此不疲。如今這麵大旗倒下了,諸葛亮感到無比的惆悵與無奈,興複漢室之路,何其遙遠,何其艱辛啊!

由於戰局一時無法打開,諸葛亮隻好做最壞的打算,那就是分兵屯田,以為長久之計。你既然想打持久戰,我舍命陪君子,就跟你耗到底!

於是讓一部分士兵脫下軍裝,轉業成農民,拿起鋤頭,在渭水沿岸與當地的居民一起耕作。軍民之間井水不犯河水,和諧相處,老百姓倒也安居樂業。

這一招倒讓曹叡和司馬懿等人始料不及,但既然到了這個地步,那大家隻好死磕到底,看誰撐得久?正在這時候,從東線傳來了壞消息,孫權與西線的諸葛亮遙相呼應,兵分三路,全線發起總攻。

孫權親自率領號稱十萬大軍,進攻合肥新城。

陸遜、諸葛瑾率兵一萬,從江夏、沔口進攻襄陽。打虎親兄弟,這下子可熱鬧了,諸葛兄弟兩人同仇敵愾,攜手共赴沙場,可惜誰也沒有料到,這是最後一次合作了。

孫韶、張承進至淮縣,進攻廣陵、淮陰。

曹叡陷入了兩麵作戰,但是他一點也不慌張。西線的司馬懿和諸葛亮正進入膠著相持階段,正好為東線反攻孫權提供了契機。於是曹叡一改過去東頂西放的策略,變為東攻西守。一邊命令司馬懿務必牢牢盯住諸葛亮,一邊又親率大軍南下迎擊孫權。

六月,魏將滿寵準備救援合肥新城。殄夷將軍田豫勸說,孫權進攻新城,圖的並非蠅頭小利,實際上是在放長線釣大魚。新城這麼堅固,我們就讓他攻好了。孫權攻不下,自然泄氣而去。所以我們不要出動援兵,以免掉進孫權挖好的坑。

於是滿寵重金招募敢死士,繞到孫權的背後,把吳軍的攻城器械全都燒毀了,還射死了孫權的侄兒孫泰。這時候吳軍已經連續作戰了兩三個月,軍中出現瘟疫,再聽到曹叡南下的消息,隻好下令撤退。除了陸遜、諸葛瑾進攻襄陽,斬獲一千多人之外,吳軍並未取得預期的效果。

東線的吳軍一跑,西線的諸葛亮就有壓力了。司馬懿嚴格遵照曹叡的命令,無論諸葛亮如何挑釁,就是堅守不戰。因為過去雙方的交戰經驗告訴司馬懿,跟諸葛亮短兵相接,是絕對打不過他的。打贏諸葛亮隻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拖。蜀漢畢竟隻是一個小國,諸葛亮傾國而出,總有把國庫揮霍一空的那一天。而那一天,就是諸葛亮的戰敗日。於是從五月份對峙到八月份,一直拖了一百多天。魏軍大營門口天天就懸掛著一張免戰牌,好像五丈原上麵的諸葛亮根本就不存在似的。

一個人最怕的就是別人對你熟視無睹,沒把你放在心上,讓你首先就輸掉了心理上的優勢。而高手之間的對決,心戰為先。誰占據了心理上的製高點,誰就是勝利者。

諸葛亮似乎覺察到已經在心理戰中輸給了司馬懿,他不像司馬懿那樣心無雜念。在司馬懿的背後,站立的是一個英明果斷的曹叡,更有一個強盛的國家。即使打倒了一個司馬懿,曹魏仍然屹立不倒。可是諸葛亮是蜀漢的最後一道屏障,更是蜀漢的擎天柱。諸葛亮的左肩上站立著一個阿鬥,厚道有餘,果斷不足,根本就不是曹叡的對手。諸葛亮的右肩上站立著千百個官吏,勤勉有餘,才幹不足,根本就不是司馬懿、郭淮等人的對手。如果諸葛亮倒下了,蜀漢的天也就崩塌了!

形勢比人強,縱然自己有通天徹地之才,恐怕也是無力回天。諸葛亮很清楚,一旦曹叡和司馬懿祭出了“拖字訣”這個法寶,自己必輸無疑。與司馬懿對峙的一百多天裏,每一天都是在焦慮不堪中度過。諸葛亮很想撤退,但這一回不能再撤了。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已經五十四歲了,過度的操勞早已把諸葛亮變成八十歲的老頭。諸葛亮已經退無可退了!難道要等到自己白發蒼蒼,拄著拐杖,步履蹣跚地走到祁山,再進行北伐嗎?

5.既是敵人又是知己

盡管司馬懿是個可恨的敵人,但是諸葛亮並沒有覺得司馬懿很可惡。可恨跟可惡完全是兩碼事,諸葛亮恨司馬懿,恨他對自己了解得太深,簡直就是心有靈犀一點通。如果這個世界上隻有一個知己,那也許就是司馬懿。知己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敵人。但既然是知己,那就不應該覺得可惡。

於是相持的一百多天中,諸葛亮和司馬懿既是敵人,又成了一對奇特的朋友。英雄惜英雄,兩個人彼此視為知音,卻不得不冷眼相對,都恨不得把對方置於死地。事實上,就是有血海深仇的兩個人,一旦平靜地相處一百多天,也會化敵為友的。

所以司馬懿覺得諸葛亮很可敬,諸葛亮覺得司馬懿很可親。兩人都愛好音律,如果不是戰爭殘忍的割裂,也許諸葛亮和司馬懿會並肩坐在一起,溫馨地撫琴奏樂。

在五丈原的那段日子裏,諸葛亮覺得很寂寞,不由地想起南陽臥龍崗時期的美好時光。五六個好友相邀月下,毫無拘束地談天論地。諸葛亮憶起了徐庶,憶起了石韜,憶起了孟建。當他知道徐庶跟石韜北投曹魏之後,徐庶官做到了禦史中丞,石韜也成了一個郡守。諸葛亮不由地感慨萬分,魏國真是邪門,連徐元直和石廣元這樣的大才也混得不盡人意!

而那位患得患失,老是有思鄉情結的孟建,也做了涼州刺史、征東將軍。諸葛亮特別想念他,雖然涼州就在隴西的北麵,在第四次北伐期間,魏延一度深入羌中,逼近涼州。但是各為其主,諸葛亮並不想去騷擾這個老朋友。

時光飛逝,一晃就是三四十年了,恐怕就是在沙場上刀槍相見,自己也未必認得出孟建其人。諸葛亮實在想啊,於是委托司馬懿,讓他的軍師杜襲替自己去問候一下孟建!

雖然結果不得而知,但是諸葛亮能以私事相托,可見對司馬懿這個冤家對手的信賴非同一般。

但是公事歸公事,私事歸私事,諸葛亮絕不可能跟司馬懿握手言和的。這個老對手即使再可親可愛,還是要將他打倒的。於是諸葛亮想盡了所有的辦法,司馬懿仍然是死豬不怕開水燙,厚著臉皮,就是不出戰。

諸葛亮沒轍了,隻好給司馬懿送去一套漂亮的女人服飾,吩咐使者告訴司馬懿,這是諸葛丞相特意按照司馬懿身材的尺寸定做的,絕對合身,望他歡心收下。

司馬懿當然不高興,比收到一大桶毒酒還要生氣。而帳下的諸將更是暴跳如雷,埋怨司馬懿,就是因為你怯戰、避戰,故而被諸葛亮所鄙視,現在欺負到頭上來了。一個堂堂的統帥,竟然淪落到與婦人為伍的地步!

魏軍大營猶如平地起雷,頓時人聲鼎沸,那些將領們咆哮著要衝出大營,跟諸葛亮拚個你死我活。

司馬懿也是異常激動,漲得臉都發紫了。既然大家都想打仗,那我立刻稟告皇帝,批準我們痛痛快快地殺一場。

司馬懿就向曹叡送去了請戰書,說是被諸葛亮所辱,現在是群情激憤,要求一戰。曹叡接到請戰書,很是納悶,司馬懿到底在搞什麼鬼?我不是下過詔書,在諸葛亮糧盡退兵之前不許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