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張培合,一個思想者的人生(1 / 2)

馮積岐

其實,我和張培合先生素昧平生。讀了他的《靜思集》、《慧思集》、《微思集》之後,我和他有了神交。我發覺,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有許多契合之處,對人生、對人性、對這個時代我們有許多相通的理解,這是其一。其二,我們是同飲一條河水長大的。假如把這條河叫作周文化,張培合在河的上遊,我在河的下遊。張培合的出生地——甘肅慶陽是先周的繁衍之地,我的出生之地——陝西岐山是周的奠基之地。稍微有點兒曆史知識的人都知道,古公亶父就是從甘肅慶陽出發,過漆水,到了岐山生息繁衍,以至剪滅殷商的。到了甘肅慶陽,我深切地感覺到,慶陽人的衣、食、住、行,文化習俗和我們岐山相似的地方太多了,包括一些方言土語也是相同的。幾千年過去了,文化符號沒有擦掉。文化浸淫、文化熏陶是一代一代傳下來的。雖然,我和張培合年齡上有差距,可是,由於我們在相似的文化氛圍中長大,我們的文化親和力就像高山流水一樣自然。其三,我們都是來自農村,都是農民的兒子,經曆過共同的艱辛乃至苦難,在不同的境況下一樣地思考人生、奮鬥人生、承受挫折、品嚐甘苦。因此,我們彼此容易讀懂對方,理解對方。

波德萊爾說過,現在是覺醒的時候。隻要我們抬眼一掃就會發覺,在我們的周圍,沉醉者確實不少:沉醉於權力,沉醉於肉欲,沉醉於金錢物質,並樂在其中。是叫醒他們呢?還是讓他們繼續沉醉著?這是一個思想者的發問。為此,魯迅當年在猶豫、徘徊、彷徨思想中困惑。而張培合用他的《靜思集》、《慧思集》、《微思集》回答了那些波德萊爾的踐行者:現在是思想的時候。他那智慧的頭腦一刻也不停地思想著,“思”字是他的人生字典中注釋最多的一個字,就此一點,他和半個多世紀前的魯迅接通了。甚至他的思考範圍比魯迅更廣泛更深入:宏觀的、微觀的、人生的、人性的、傳統的、現代的、俗世的、精神的、中國的、外國的,以至企業管理、“三鹿事件”、文學創作、書法繪畫、唱歌跳舞,等等,都在他的思想範疇之內。他的思考方式有其屬於自己的特點,如果要命名,就是“張氏思考”——“靜”、“慧”、“微”。這樣的概括,並非全麵,可是,他的思考亮點基本囊括。

“靜”,是“躁”的反觀。

在這歌舞升平、喧囂浮躁、貪圖享樂、張揚功利、你爭我搶的時代,有多少人浮躁得如同飛上天的雞毛一樣。作為一個企業高管,張培合為什麼不流連於高檔的酒樓、華麗的舞池,卻偏偏要躲在一隅,思考那些並非他一定要思考的問題。原因很簡單:他有一種擔當意識和勇於擔當的責任感。他肩上擔當的是社會道義,是我們這個國家,是我們這個民族,是億萬深處底層的普普通通的老百姓。他的擔當是自覺的,幾乎是潛意識的,亦是自然流露的。說透了是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現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