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追求權力不擇手段,因罪而悔石碑不言(1 / 3)

《資治通鑒》reference_book_ids\":[7077845868786764830,7077845868778359816,7078185810025008142,7077845868795153438,6883440117109754887,7220732984675011618,7255253493617789988,7077845868790942727]}],\"11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6,\"start_container_index\":11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0},\"quote_content\":\"《資治通鑒》reference_book_ids\":[7077845868786764830,7077845868778359816,7078185810025008142,7077845868795153438,6883440117109754887,7220732984675011618,7255253493617789988,7077845868790942727]}],\"18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8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5,\"start_container_index\":18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1},\"quote_content\":\"《漢書》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805068303374,7217736915741576251]}],\"6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6,\"start_container_index\":6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0},\"quote_content\":\"《資治通鑒》reference_book_ids\":[7077845868786764830,7077845868778359816,7078185810025008142,7077845868795153438,6883440117109754887,7220732984675011618,7255253493617789988,7077845868790942727]}],\"6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start_container_index\":6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quote_content\":\"《資治通鑒》reference_book_ids\":[7077845868786764830,7077845868778359816,7078185810025008142,7077845868795153438,6883440117109754887,7220732984675011618,7255253493617789988,7077845868790942727]}],\"9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7,\"start_container_index\":9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1},\"quote_content\":\"《資治通鑒》reference_book_ids\":[7077845868786764830,7077845868778359816,7078185810025008142,7077845868795153438,6883440117109754887,7220732984675011618,7255253493617789988,7077845868790942727]}],\"24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2,\"start_container_index\":24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6},\"quote_content\":\"《資治通鑒》reference_book_ids\":[7077845868786764830,7077845868778359816,7078185810025008142,7077845868795153438,6883440117109754887,7220732984675011618,7255253493617789988,7077845868790942727]}],\"24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4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3,\"start_container_index\":24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7},\"quote_content\":\"《資治通鑒》reference_book_ids\":[7077845868786764830,7077845868778359816,7078185810025008142,7077845868795153438,6883440117109754887,7220732984675011618,7255253493617789988,7077845868790942727]}],\"10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9,\"start_container_index\":10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4},\"quote_content\":\"《全唐詩》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0982168477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17,\"start_container_index\":10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12},\"quote_content\":\"《全唐詩》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0982168477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9,\"start_container_index\":10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4},\"quote_content\":\"《全唐詩》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0982168477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17,\"start_container_index\":10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12},\"quote_content\":\"《全唐詩》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09821684773]}],\"1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7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4,\"start_container_index\":17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quote_content\":\"《新唐書》reference_book_ids\":[6883424423005654029]}]},\"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為當皇後,鬥死對手

假裝謙恭,安插耳目

武則天的二次進宮,是她向著權力寶座邁進的開始,而她首先瞄準的,就是皇後的位置。隻有當上了皇後,她才能擁有幹預朝政的權力,這是她建造人生權力之碑的第一步。

唐高宗的元配王皇後,本也是武則天的老鄉,二人均出身於並州(今山西太原)的名門望族。王皇後祖父曾是三品高官,父親也官至刺史,為四品大員,並且王家與李家還有姻親關係,唐太宗的姑母同安公主下嫁到了王家,她見王家的這位姑娘賢良淑德,又長得貌美如花,便向侄兒推薦。唐太宗聽從姑母的建議,便為兒子李治定下了這門婚事。

李治作太子時,王氏為太子妃,夫妻間感情很好,可是王氏一直未能生兒育女,且性格比較溫和,這使正值少年頑皮的李治心中不安,因此,李治對王氏的感情日漸疏遠,便喜歡上了開朗的蕭良娣。

等李治當上了皇帝,在隆重的登基大典之後,按慣例把元妃王氏立為皇後。王皇後雖然位居六宮之首,母儀天下,但從丈夫那裏得到的愛仍然少得可憐。蕭良娣也官升一級,被封為淑妃,李治仍然專情於她。這使王皇後十分苦惱又十分嫉妒,她在心中時時想著削奪丈夫對蕭妃的專情。不久,她知道了李治去感業寺私會武則天的事,便意識到機會來了,於是便偷偷地派人轉告武則天蓄發,準備將她接回宮中,其情景一如前文所述。

唐高宗李治像

此舉一出,便迅速遂了三個人的意願,首先是發起者王皇後,她有了一個對付蕭淑妃的好棋子,再就是唐高宗李治,這下他有了充分的,可以光明正大地和武則天在一起的時間,但最高興的當然還是武則天,本以為自己的人生將就此寂寞而去,卻不想柳暗花明,她的人生實際上才剛剛開始。

武則天就回到宮中,就被唐高宗封為昭儀(正二品的內官),兩人的夙願終於實現了。武則天很聰明,又很會耍手腕。剛回宮的時候,她對王皇後十分謙恭,很快便取得了王皇後的信任。王皇後在唐高宗麵前時常誇讚武則天的才能和為人。王皇後的心願倒很快便得到了滿足,唐高宗果然不再專情於蕭妃。但是,唐高宗卻寵愛起武則天來。兩個人很快便好得如膠似漆,形影不離。王皇後做夢也沒有想到,她的悲慘命運從這時候起便一步步開始了。

可以說,自從武則天一回唐宮,唐高宗對王皇後與蕭妃的情愛,就被武則天一起奪走了。王皇後哪肯罷休,蕭淑妃豈會歇氣,於是,圍繞李治而進行的三角爭愛的戰鬥開始了。

三個人爭著在唐高宗麵前表現自己,竭力指斥別人的毛病。但是,王皇後和蕭淑妃在聰穎靈巧、計謀多端的武則天麵前顯得蒼白無力。

武則天看到王皇後質樸實在,平常與身邊的侍從很少交談。她的舅父中書令柳奭出入宮禁時對宮內役妾們也無謙和之禮。於是,她專撿王皇後和柳奭不禮重的侍從和宮人結交,還常常把自己得到的賞賜送給她們,以求得她們的擁戴和保護。這樣,那些得到好處的宮人們都成了武則天安插在王皇後、蕭淑妃和唐高宗身邊的耳目。因此,王皇後、蕭淑妃和唐高宗的一舉一動,武則天都知道得一清二楚。

掐死親女,嫁禍皇後

柳奭看到自己的外甥女失寵,擔心她會失掉皇後的地位,就讓王皇後認領唐高宗與一個侍妾所生的男孩為自己的兒子,起名李忠,並勸說唐高宗把他立為太子。唐高宗雖然按照王皇後的意圖辦了,但寵愛武則天卻一如既往。為了試探唐高宗,柳奭主動提出辭去中書令的職務。誰知唐高宗毫不客氣,順水推舟令他退出中書省,讓他去尚書台當了吏部尚書。這樣,王皇後受到了第一次打擊。

狡猾的武則天看出,唐高宗隻是寵愛自己,卻沒有讓自己取代王皇後地位的意思。於是,她心生一條毒計,以嫁禍於王皇後。這一年,武則天生了一個女兒。王皇後出於禮節前來探望她,又特意到嬰兒床前看了看這個女孩以示好感。誰知王皇後剛剛離開,武則天竟偷偷地將自己的親生女兒掐死,然後又照樣蓋好被子,若無其事地離開嬰兒床,和宮女們談天說笑。唐高宗回宮之後,她嬉笑撒嬌,讓丈夫去看看可愛的女兒。唐高宗懷著興奮的父愛之心掀開被子,見可愛的女兒卻死在那裏,頓時驚呆了。武則天卻號啕大哭,哭得死去活來。唐高宗逼問左右侍從,都說隻有王皇後進過內室,看過嬰兒,別人並沒有進去過。唐高宗大怒,以為王皇後因為嫉妒才殺了他的愛女。武則天又乘機添油加醋,說了王皇後一大堆壞話。由於王皇後對此事難以自明,矢口否認也無濟於事。從這以後,唐高宗便產生了廢立皇後的念頭。

武則天終於取得了可以當皇後的機會。當時她十分清楚,廢立皇後可不是件小事,必須取得元老重臣們的支持,求得李氏宗親長輩的認可,才有可能。於是,她勸唐高宗去找舅父長孫無忌商量。

拉攏佞臣,扳倒皇後

為了爭取長孫無忌,唐高宗和武則天親自登門求情,又封長孫無忌的三個兒子為大夫,還送去十車金銀珠寶。但是,長孫無忌打內心裏看不上武則天,所以根本不表態。武則天又讓母親楊氏結交長孫無忌的內人,並多次帶著重禮到長孫家求情勸說,但長孫無忌還是不答應。接著武則天還請禮部尚書許敬宗多次登門拜訪,勸說長孫無忌成全此事,但卻遭到長孫無忌當麵斥責。

長孫無忌何以這麼牛呢,且看看他是何來路,長孫無忌字輔機,河南省洛陽人。先世乃鮮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係,後改為長孫氏。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內兄,長孫皇後的哥哥。長孫無忌少時非常好學,“該博文史”。隋朝義寧元年(617年),李淵起兵太原。無忌進見,淵愛其才略,授任渭北行軍典簽。自此輔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權,是唐朝的開國功臣,以功第一,封齊國公,後徙趙國公。

貞觀朝功臣濟濟,僅唐太宗圖形於淩煙閣有特殊貢獻的就有24位之多,但長孫無忌被列在首功之位。不過,就才能而論,他在謀臣猛將、良宰賢相中算不上突出,但從與唐太宗的關係看,卻是太宗的心腹。由於受到唐太宗特殊信賴,長孫無忌不但在貞觀朝發揮了特殊作用,且受托輔佐高宗,成為唐初政治史上的特殊人物。

長孫無忌的父親去世較早,他與妹妹一同在舅父高士廉家中長大。高士廉本人“少有器局,頗涉文史”,很有才華和名望。在這樣一個文化素養高的家庭中,長孫氏兄妹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無忌“好學,該博文史”,妹妹也是“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高士廉識人很有慧眼,早在李淵父子太原起兵之前,就發現李世民是個非常之人,把長孫無忌的妹妹聘與李世民,後來李世民做皇帝,冊封長孫氏為皇後。長孫無忌的年齡與李世民相仿,二人從小交往友善,妹妹嫁給李世民後,兩人關係更加親密。

長孫無忌像

從李淵父子晉陽起兵叛隋,到建立唐朝,再到統一天下,長孫無忌一直追隨李世民東征西討,但卻沒有什麼顯赫之功。他在政治舞台上顯露頭角,是在玄武門事變中。唐朝建立後,李淵集團發生分裂,最突出的矛盾是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爭奪皇位繼承權。李世民的才能、威望和接踵而至的顯赫軍功,不僅使其本人產生了覬覦皇位的野心,也引起太子李建成的忌妒和不安。開始是李建成想對李世民下毒手,但沒成功。李世民問秦王府的僚屬們:“阽危之兆,其跡已見,將若之何?”房玄齡對長孫無忌說:“今嫌隙已成,一旦禍機竊發,豈惟府朝塗地,乃實社稷之憂,莫若勸王行周公之事,以安國家。存亡之機,間不容發,正在今日。”長孫無忌說:“吾懷此久已,不敢發口,今吾子所言,正合吾心,謹當白之。”於是,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同勸李世民先發製人,認為隻有如此才能轉危為安。

此時太子李建成與齊王李元吉也在加緊活動,用重金收買李世民部將尉遲敬德,遭拒絕後,又對李世民行刺,仍未得逞。李建成對李元吉說:“秦府智略之士,可憚者獨房玄齡、杜如晦耳。”於是,向李淵讒毀二人,將之逐出秦王府。這樣李世民最為心腹之人隻有長孫無忌仍在府中。長孫無忌堅決支持房玄齡政變的動議,與舅父高士廉和秦王部將侯君集、尉遲敬德等人日夜勸李世民誅殺太子與齊王。李世民仍猶豫不決,與靈州都督李靖商議,征求行軍總管李世績的意見,二人都表示不願意幹。

正在此時,突厥南下侵犯,按慣例應由李世民督軍抵禦,但此次在李建成的推薦下,由李元吉代李世民督軍北征,並調秦王府將領尉遲敬德等同行。他們的目的很明顯,想借機抽空秦王府的精兵猛將,並計劃在為李元吉餞行時殺掉李世民。李世民得知,立即與長孫無忌等商量,又派長孫無忌秘密召回房玄齡、杜如晦,共同謀劃了玄武門兵變。六月四日,李世民親率長孫無忌等十人,在玄武門成功地伏殺了李建成、李元吉。

在李世民奪取皇位繼承權的兵變中,長孫無忌稱得上是首功之人。在醞釀政變時,他態度堅決,竭誠勸諫;在準備政變時,他日夜奔波,內外聯絡;在政變之時,他不懼危難,親至玄武門內。所以唐太宗至死不忘長孫無忌的佐命之功,臨死前仍對大臣們說:“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李世民成了皇太子後,長孫無忌被任命為太子左庶子。不久李淵把帝位讓給了李世民,長孫無忌升為左武侯大將軍,後任吏部尚書,晉封齊國公,實封一千三百戶。唐太宗幾次要任命長孫無忌為宰相,但長孫皇後一再說:“妾備位椒房,家之貴寵極矣,誠不願兄弟複執國政。”她提醒太宗要吸取漢朝呂氏、竇氏等專權的教訓,長孫無忌自己也要求遜職,但太宗不聽,拜長孫無忌為宰相,任命他為尚書右仆射。

因為太宗皇帝的器重,長孫無忌大權在握,唐太宗死後的唐朝政局,長孫無忌絕對是最有決定權的人。那麼對於唐高宗李治而言,既然身為宰相的舅父不同意立武則天為皇後,他也隻好暫且作罷,但他仍將武則天所生的兩個牙牙學語的小兒李弘和李賢冊封為王。

為了再次打擊王皇後,武則天告發王皇後與其母柳氏共同搞巫盅厭勝之術。唐高宗聽信武則天的讒言,下令不準柳氏入宮,並將柳奭出貶為茶州刺史。

永徽六年(655年),長孫無忌上書,奏請唐高宗將中書舍人李義府貶為地方官員。詔書未下,李義府便得到消息,急忙問計於同僚王德儉。王德儉是許敬宗的外甥,李義府又與許敬宗早有勾結,王德儉自然不能不幫忙。他給李義府獻策說:皇上想立武昭儀為皇後,但怕宰臣不同意。你如果能大膽地上書建策,倡議立武昭儀為皇後,給皇上一個表態的機會,那你一定會轉禍為福的。李義府得計後大喜,決定馬上采取行動。恰逢這天王德儉在中書省值夜班,他便前去代替,乘機叩閣上表,建議廢王皇後,立武昭儀為皇後。唐高宗得表後非常高興,立即召他麵談,並賜給他珠寶一鬥,批準不再出貶,官複原職,繼續作中書舍人。武則天自然也喜出望外,秘密派人致謝。

一石激起千重浪。李義府的一紙奏文,在朝野上下引起了軒然大波。擁王派的元老重臣和擁武派的新政客展開了激烈的鬥爭。為了震懾反對派,武則天唆使唐高宗采取高壓政策:先將長安令裴行儉出貶,然後宣召長孫無忌、李勣、於誌寧、褚遂良等人,讓他們對廢立之事表態。

李勣老奸巨猾,深知此事難辦,便托病請假。長孫無忌等三人硬著頭皮入見,唐高宗直截了當地說:“王皇後無子,武昭儀有子,我想立武昭儀為皇後,你們看如何?”

褚遂良作為顧命大臣,當麵反對說:“王皇後出身名門,是先帝給陛下娶的,再說皇後又沒有什麼過錯,怎麼能說廢就廢呢?”

唐高宗見話不投機,就把他們打發走了。

第二天上朝,唐高宗又提到廢立皇後的事。褚遂良說:“陛下就是要換皇後,也要選一個名門閨秀;武氏出身寒微,怎麼配呢?再說,武氏曾經是先帝的妃子,這是眾所周知的事。現在把她接入宮中,立為昭儀,備受恩寵,就已經可以了。陛下還要把她立為皇後,萬代以後,人們會怎麼議論陛下呢?”

這話惹惱了唐高宗。他氣呼呼地一揮手,讓褚遂良退下去。

武則天在簾子後麵聽到了,更是怒不可遏。她最怕人家說他作過唐太宗才人這段曆史,所以恨透了褚遂良。她在簾子後麵大聲喊道:“還不趕快把這狗東西打死!”因為有長孫無忌出麵解救,褚遂良方才得免。

李勣像

過了幾天,唐高宗又詢問李勣的意見。圓滑的李勣則說了一句不置可否的話:“廢立皇後,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詢問外人呢?”這話提醒了唐高宗,也使他看出了破綻,原來元老重臣們也不是鐵板一塊,執掌軍權的司空李勣是支持武昭儀做皇後的。於是,他下定了廢立皇後的決心。

善觀時變、阿諛奉上的許敬宗,受武則天的指使,為她做輿論宣傳。許敬宗公開在中書省散布說:“種地的窮農夫多收十斛麥子還想更換妻室,何況是富有天下的皇帝呢!”武則天是想通過許敬宗這樣的中書要員為自己做宣傳,並以此觀察朝臣們的反應。朝臣們都明白,廢立之意不僅是武則天的欲望,也是皇帝的想法;裴行儉、褚遂良這樣的朝廷要員都被貶官了,自己何必自討苦吃呢。所以,大多數人都不敢表示異議。這樣,廢立皇後的時機成熟了。

治死對手,獨攬後宮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二十三日,唐高宗下詔將王皇後和蕭淑妃廢為庶人。七天後,立武則天為皇後。十一月初一,司空李勣奉詔臨軒冊封,文武百官都前往肅義門朝賀,三呼皇後千歲。內外命婦入謁,曆史上百官、命婦朝見皇後便是自此開始。次年正月,太子李忠被廢,封梁王。武則天的長子李弘被冊立為太子。

武則天被立為皇後以後青雲直上,一步步登天,同時意味著與她爭寵的王皇後、蕭淑妃命運的悲苦,她們驟然間滑向了沒有光明的無底深淵。王皇後和蕭淑妃被廢以後,囚禁在後宮的一所密室之中。密室四麵高牆,沒有門窗,隻在一扇小門上開了一個很小的孔,以通食器。門外有武則天派去的人看守。二人困在裏麵,晝夜不見日月,終日隻能以淚洗麵,互訴悲苦。

一天,唐高宗想起了被廢的王皇後和曾經忘情恩愛的蕭淑妃,便想去看看。內監引導著唐高宗來到密室。隻見門禁嚴錮,隻有一個小孔進入飲食,唐高宗不禁惻然心動,為之神傷。他走上前去,大聲說:“皇後、良娣,無恙乎?今安在?”王皇後、蕭淑妃聽見是皇上的聲音,而且就在門外,兩人喜出望外,泣不成聲地說:“陛下幸念疇日,使妾死更生,複見日月,乞署此為回心院。”唐高宗傷感之下,淚眼蒙矓,滿口答應:“朕即有處置!”

武則天立即得到了心腹的奏報,待唐高宗離去,馬上派人杖廢王皇後、蕭淑妃各一百杖,直打得兩人血肉模糊。然後,吩咐將兩人的手腳剁去,將她們裝在酒甕中。對於此舉,武則天惡狠狠地說:“令二嫗骨醉!”

幾天後,裝在酒甕中的兩個人仍然沒死,武則天便逼著唐高宗下詔賜死。行刑官奉旨來到囚室,宣讀詔書。王皇後哽咽受詔說:“陛下萬年,昭儀承恩,死吾分也!”輪到蕭淑妃,她受詔後便破口大罵:“武氏狐媚,翻覆至此!我後為貓,使武氏為鼠,吾當扼其喉以報!”

武則天得報蕭淑妃的這些咒語,下令後宮再也不許養貓。有好一陣,武則天常常夢見二人,披頭散發,血淋淋地前來索命。武則天大為憎惡,請巫祝鎮邪。不久,又徙居蓬萊宮,但還是時常夢見二人。後來,武則天便幹脆遷往洛陽,終生不回長安。為表示自己對二人的憎惡,武則天下令改王氏為蟒氏,蕭氏為梟氏。唐中宗即位之後才恢複其本姓。

清除異己,血腥清洗

長孫無忌,首當其衝

武則天坐穩皇後位,更加有恃無恐,對於那些當初曾反對自己的,以及在朝中會阻礙自己和唐高宗行駛權力的人,她立即準備要大加清洗了。

武則天要清洗的對象中,權力最大的長孫無忌首當其衝,這突出地體現了武則天的敢作敢為,當時長孫無忌權傾天下,唐高宗在他麵前也自矮三分,唐太宗故去後,長孫無忌便傲視天下,他不仰視,無人敢抬頭,他一跺腳,世界都得抖三抖。則天不過剛當上皇後,怎麼敢和長孫無忌對著幹呢,其實這也正是武則天的聰明之處,因為隻有扳倒長孫無忌,才能順利清除異己,握有天下,不然,她想動誰,長孫無忌都會過來護著。所以,要動就動長孫無忌。誰讓他當初反對自己當皇後呢?

那麼此時的長孫無忌在幹什麼呢?他在著書立說。中國古人講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被重用的時候就胸懷天下,幹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不被任用的時候,就退回書齋之中,以研究文化自娛,在政治權謀中,這也叫進可攻,退可守。自從武昭儀被立為皇後以後,長孫無忌感覺自己在政治上難有作為了,因此心灰意懶,隻想退到書卷中去,享受一點心靈的安寧。

顯慶四年以前,長孫無忌先後領銜完成了武德和貞觀兩朝的國史共八十卷,梁、陳、北周、北齊、隋五代的誌三十卷,也就是現在隋書中的誌,還有《顯慶新禮》一百三十卷,可以說是著作等身。有一句話叫盛世修史,一個興盛的王朝,就會有條件、有餘力去總結前朝的經驗教訓。唐朝建立了史館,開創了宰相領銜修史的傳統。有唐一朝一共修了八部正史,占二十四史的三分之一,這其中就有長孫無忌的功勞。

長孫無忌想遠離政治,政治卻不會遠離他,因為他得罪的是武則天。因為長孫無忌權傾朝野,那麼唐高宗在處理事情時必然受到他的掣肘,於是武則天便建議唐高宗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朝廷,而長孫無忌就是最大的障礙。

但是,長孫無忌畢竟是皇帝的舅舅,又做了三十年的宰相,威震天下,門生故舊眾多。要扳倒他,需要慎之又慎。不過武則天並不急躁。在需要耐心的時候,她非常有耐心。在重拳出擊長孫無忌之前,她還需要先剪除他的羽翼。出於這種考慮,長孫無忌的老戰友褚遂良、韓瑗、來濟等重臣先行被掃出朝廷;與此同時,長孫無忌的親戚也難逃噩運。他的表弟太常卿高履行首先被貶出京,出任益州刺史。高履行是長孫無忌的舅舅高士廉的兒子,他們是表兄弟,長孫無忌幼年喪父,年幼的無忌兄妹又被同父異母的哥哥趕出家門,是舅舅高士廉收留了他們。因此,高履行和長孫無忌名分上雖然是表兄弟,但實際比親兄弟還親。

緊接著,長孫無忌的堂兄、工部尚書長孫祥也被貶為荊州刺史。長孫無忌在朝廷中可以援引的勢力逐漸被剪除,就剩下他孤家寡人了。

這在武則天看來,就該是對長孫無忌開刀的時候了,但動手整治當朝宰相,這得需要一個充分的理由。以這個理由為突破口,武則天的行動才名正言順,動起手來才會又快又準又狠。那麼,突破口在哪裏呢?

小案做大,不依不饒

顯慶四年四月,洛陽人李奉節向唐高宗告狀說,他發現一個朋黨案件,太子洗馬韋季方和監察禦史李巢結交權貴,共結朋黨。這本來是一個很小的案子,針對的是中下級官員。但是這個案子一出來,武則天馬上看到它的利用價值。她覺得這個案子可以做大,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案子牽涉一個權貴。這個權貴是誰呢?武則天希望他是誰,他就會是誰。那麼派誰去審理呢?武則天的心腹愛將許敬宗剛剛晉位宰相,立刻就被派上了用場。

派一個堂堂宰相來審這種小案子,明眼人都能覺出這件事異乎尋常。許敬宗是聰明人,他知道皇帝和皇後希望看到的結果。他不會讓他們失望的。於是許敬宗大搞逼供,嚴刑拷打韋季方和李巢,讓他們招供自己結交的權貴是誰。當然,另一方麵,許敬宗也巧妙地暗示這兩個人,隻要你們供出長孫無忌,事情就好辦了。

可是韋季方是個老實人,他哪裏敢隨便誣陷當朝國舅啊。再說了,在他淳樸的心中,長孫無忌簡直就像一座巍巍高山,他哪裏有機會結交這樣的權貴啊。這罪名堅決不能承認!但是許敬宗不停地逼他。最後,韋季方被逼無奈,就去撞牆,想要自殺。但是,小人物的悲劇在於,他連死的權利都沒有。他又被救活了,而且自殺成為他有罪的證據。沒有犯罪,幹嗎要尋死呢?許敬宗馬上向唐高宗彙報案情進展,他說,案子已經調查出眉目來了,韋季方的問題不是簡單的結黨營私,這裏麵涉及一個陰謀,他是想和長孫無忌合謀,上下勾結,陷害忠臣和貴戚,試圖謀反。現在,韋季方看到陰謀敗露,隻好畏罪自殺。

罪莫大於謀反,難道長孫無忌傻了,天下是李家的,他長孫無忌權力再大,再有野心,也不至於用自己那把老骨頭去謀反,所以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再說了,一個堂堂宰相竟然和五品文官勾結在一起謀反,說出來誰也不信,但唐高宗聽了彙報之後,他怎麼反應的呢?據《資治通鑒》記載,他說了非常有意思的一句話:“舅為小人所間,心生疑阻則有之,何至於反?”

有時候真的說不清唐高宗是精明還是傻瓜,他並沒有質疑長孫無忌是否應該被牽扯進這個案子裏,甚至也沒有深究長孫無忌怎麼會腦子進水,和幾個小小的文官謀反。他隻是說:舅舅被小人挑撥離間,心裏對我有猜疑是可能的,怎麼至於到謀反這一步呢?他用了一個疑問句。可是這個問句就把這個案子的性質給定下來了,這是謀反。唐高宗親口說出了這兩個字,但是呢,他用了一個疑問句,怎麼會謀反呢?許敬宗是一個聰明人,他當然知道怎麼樣處理皇帝這個疑問句,隻要把它變成肯定句就可以了。

許敬宗

據《資治通鑒》記載,許敬宗馬上就說:“臣始末推究,反狀已露,陛下猶以為疑,恐非社稷之福。”他說陛下您怎麼可以再懷疑呢,這就是謀反啊!唐高宗聽了以後長歎一聲,眼淚隨之滾滾而下,說:“我家不幸,親戚間屢有異誌。往年高陽公主與房遺愛謀反,今元舅複然,使朕慚見天下之人。茲事若實,如之何?”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家真是家門不幸,怎麼親戚老謀反呢,過去高陽公主就謀反,現在我舅舅又謀反。如果這件事是真實的,我們該怎麼處理呢?定了調子之後,他要論罪責了。

陳年舊案,用作模板

在這裏,唐高宗還給出一個先例,往年高陽公主也曾經謀反來著,這就成了長孫無忌案件處理的依據了。那麼高陽公主的謀反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高陽公主謀反案是永徽三年(652年)發生的一個大案,這個案子的處理者正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太尉長孫無忌。高陽公主是唐太宗的女兒,人長得漂亮,又聰明活潑,也非常任性。小時候,她深得唐太宗的寵愛。唐太宗為了籠絡大臣,把她嫁給了宰相房玄齡的小兒子房遺愛。

房玄齡像

在唐朝,娶公主可不是常人能夠消受得了的福氣。自從高陽公主嫁進房家,房家就一天也沒有消停過。受寵的高陽公主結婚之後,處處刁鑽好勝,調唆丈夫房遺愛和大哥房遺直分家。房遺直被逼無奈,告到唐太宗那裏。唐太宗主持公道,狠狠地責罵了高陽公主一番,才把這件事擺平。從此太宗就不大喜歡這個惹是生非的女兒了。可是沒過多久,高陽公主又出事了——她跟辯機和尚私通的事情敗露了。

事情是這樣,有一次,高陽公主打獵,巧遇和尚辯機,兩人一見鍾情。高陽公主從此就包養了這個清秀的和尚,給老公戴了綠帽子。為了安慰老公房遺愛,她還送給他兩個絕色的婢女。房遺愛隻能忍氣吞聲,不敢有什麼意見。可是紙包不住火,這個事情終究還是敗露了。貞觀年間,因為追蹤一起盜竊案件,禦史搜查了辯機所在的寺院,搜出了一個宮裏的金寶神枕。追問之下,辯機承認是公主所賜。唐太宗覺得很沒有麵子,盛怒之下,腰斬了辯機。

至此,嬌縱的高陽公主也因此恨透了這個嚴厲的老爸。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去世,高陽公主一滴眼淚都沒有流。沒有了父親的管束後,高陽公主更加肆無忌憚,無法無天,包養了更多的情人。也許因為她的初戀是個和尚,所以她對這一類人總是情有獨鍾。和尚、道士這些方外之人士在她情人中占了相當大的比重。但是,因為李唐王朝有鮮卑族的血統,對於傳統禮教不大在乎,所以公主的這些出位之舉還算不了什麼。她一生中犯的最大錯誤不是給丈夫戴綠帽子,而是和他在政治上攪到一起了。

高陽公主的丈夫房遺愛在貞觀朝屬於魏王李泰一黨。貞觀十七年,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因為爭位雙雙被廢,不久李治被立為太子,所以到高宗時期,房遺愛在政治上屬於失勢派,被貶為房州刺史。房遺愛是公子哥兒出身,宰相的兒子,公主的丈夫,本來也是嬌生慣養的,到了地方之後,他不大受得了艱苦的生活,就滿腹牢騷,和一群跟他一樣失意的皇親攪在一起,整天講怪話。

這一夥人除高陽公主夫婦外,還有輩分較高、野心勃勃的荊王李元景、當年同屬魏王陣營的巴陵公主駙馬柴令武,膽大腦小、因事貶官的丹陽公主駙馬薛萬徹等,整天在一塊兒發牢騷,其實倒也沒有什麼真正的舉動。盡管如此,他們還是被人告發了。

那麼告密者是什麼人呢?就是房遺愛的哥哥房遺直。高陽公主不是曾經張羅著和房遺直分家嗎,後來她又想要房玄齡的封爵了。可是爵位歸長子繼承,她的丈夫不是長子。於是,高陽公主一不做二不休,誣告房遺直非禮她,想借此搞倒他,讓自己的丈夫繼承爵位。房遺直終於忍無可忍了,另外,他也很擔心這小兩口鬧過了頭累及房氏一門,隻好向唐高宗告發了房遺愛等人的政治陰謀。房遺愛組織反政府小團體,高陽公主又去結交和尚、道士,經常搞點什麼望氣、算命之類的不軌行為,兩人的活動加起來,這不就是謀反嗎!

皇親國戚參與謀反,這可是事關重大,唐高宗立刻委托宰相長孫無忌調查。長孫無忌正想打擊這些人,這下正好有了借口,他一經核實,就定性為反狀確鑿,但是,長孫無忌並不滿意這樣的結果。他還要借此機會把謀反案擴大,將所有的政治反對派都羅織進來,一網打盡。

於是,在他的威逼利誘之下,房遺愛又牽扯出了吳王李恪。吳王李恪也是唐太宗的兒子,他母親是隋煬帝的女兒,血統非常高貴,李恪本人也英武果敢,有乃父之風,當年深得唐太宗的喜愛,唐太宗曾經一度動念頭要立他為太子,後來因為長孫無忌的反對才沒有實現。所以在長孫無忌的心中,一直把他視為李治的潛在威脅。現在,吳王雖然沒有參與房遺愛的行動,但是,因為這樣一段不愉快的往事,長孫無忌還是把他拉進來,以謀反罪將他處死。

吳王一向人望很高,又小心謹慎,怎料會橫遭長孫陷害!據《資治通鑒》記載,李恪臨死前大罵:“長孫無忌竊弄威權,構害良善,宗社有靈,當族滅不久!”和他一起被殺的還有荊王元景,高陽、巴陵二公主以及房遺愛、柴令武、薛萬徹三位駙馬。接著,一大批對李治的統治形成威脅,或是跟長孫無忌不和的宰相、將領、宗室、駙馬,無論是否真的參與過陰謀,都被牽扯進高陽公主謀反案中,或被殺,或被貶往地方。這就是永徽年間轟動一時的高陽公主謀反案。

長孫無忌當時把一樁莫須有的謀反案上綱上線地處理,本不乏為李治考慮,幫他穩定政局,殺李恪的用心正在於此。但是他的這番殺戮,隱隱露出了震主之威。看到長孫無忌收拾勳貴就像碾死一隻螞蟻那麼容易,李治能不心驚嗎?裂痕應該就在那時候出現了。風水輪流轉,當年的翻雲覆雨,如今卻成了請君入甕。武則天以彼之道還施彼身,高陽公主謀反案,現在變成處理長孫無忌一案的先例。

唐高宗既然自己先提出了高陽公主謀反案,許敬宗接下來的事情就好辦了。怎麼處理長孫無忌呢?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按既定方針辦就可以啦。於是,許敬宗說:“遺愛乳臭兒,與一女子謀反,勢何所成!無忌與先帝謀取天下,天下服其智;為宰相三十年,天下畏其威。若一旦竊發,陛下遣誰當之?”他說,長孫無忌謀反的危險性遠遠大於當年的高陽公主謀反。高陽公主是一個女子,和乳臭未幹的房遺愛謀反,兩個人都沒什麼號召力,很難成事啊。但是長孫無忌和先帝一起謀取皇位,又當了三十年宰相,在朝廷裏威望很高。現在如果他狗急跳牆,振臂一呼,陛下怎麼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