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追求權力不擇手段,因罪而悔石碑不言(2 / 3)

這樣一來,案子的結論和處理意見基本都已經出來了。按照許敬宗的意思,在參考高陽公主案的基礎上,還要加重處理。但是唐高宗並沒有同意許敬宗的處理意見,他說這事別急於定論,你再審審看。許敬宗就納悶了,這案子還有什麼油水呢?回家苦苦琢磨了一夜,終於恍然大悟了。

前朝重臣,一網打盡

也許高宗是真心地想放過舅舅,但精明的許敬宗早已看出武則天的能耐,並且他也早被武則天拉攏到了自己這邊,他明白這事高宗根本做不了主,武則天才是幕後總策劃,她想讓誰死,誰就活不了,事情到了這一步,許敬宗終於明白,武則天並不是隻想讓長孫無忌自己死,她的胃口大得很,大到要一口把她看著不順眼的人都吃下去,骨頭都不吐一點。

於是到了第二天,許敬宗又上奏了。他對高宗說,我昨天又審了審這個案子,發現比我想的還要嚴重。原來以為隻涉及長孫無忌一個人,現在才發現,這是一個牽連若幹大臣的大陰謀。我昨天回去提審韋季方,我問他,說長孫無忌是當朝國舅,皇帝與先皇都對他那麼信任,他為什麼要謀反呢?韋季方說,這事開始也不是長孫無忌的意思,是韓瑗在挑撥他。韓瑗曾經對長孫無忌說,當年您和王皇後的舅舅柳奭以及褚遂良三人合謀立李忠做太子,現在李忠已經被廢,皇上也不信任您了,您還不早做打算啊?長孫無忌一聽,有道理啊,於是就日夜和這些大臣策劃謀反。都和誰策劃呢?韓瑗、褚遂良、來濟、柳奭,還有於誌寧。看來,這不是長孫無忌一個人的事情,幾乎所有的元老大臣都和這個案子有牽連。

到了這一步,唐高宗再也無話可說,於是,長歎一聲,又一次潸然淚下。他說:“舅若果爾,朕決不忍殺之。若殺之,天下將謂朕何!後世將謂朕何!”意思是說:我舅舅就算謀反,我也絕對不能殺他。我要是殺了他,天下人會怎麼議論我?子孫萬代將怎麼議論我啊?但是這話卻是等於皇帝完全認可了長孫無忌的謀反,他雖要法外開恩免去長孫無忌的死刑,卻是顧著自己的麵子,以免被天下人恥笑。

其實當年在處理高陽公主謀反案的時候,他也曾經說過:“荊王,朕之叔父;吳王,朕兄,欲丐其死,可乎?”當時,長孫無忌不答應他的請求;現在,許敬宗同樣勸他大義滅親。許敬宗說了:“古人有言:‘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安危之機,間不容發。無忌今之奸雄,王莽、司馬懿之流也;陛下少更遷延,臣恐變生肘腋,悔無及矣!”就是說皇帝應該天下為公,大義滅親,不能存婦人之仁。話說到這一步,唐高宗覺得該解決的問題都解決了,案情現在看起來脈絡清晰,處罰的理由充分,足可以讓天下人心服口服了。於是下令削去長孫無忌的太尉頭銜和封地,給他一個揚州都督的頭銜,把他押解到黔州安置。黔州是現在重慶的彭水縣,當時是挺偏僻的一個地方。不過,唐高宗說了,長孫無忌畢竟是他的親舅舅,不忍心看著他受苦,因此仍按一品大臣的待遇供給飲食。

可是事情到此並未徹底結束。前麵說過,武則天要鞏固皇後的位置,必須對外廷重新進行優化組合,把反對她的人清除出去,把擁護她的人請進來。而在打擊反對派這個問題上,她是分兩步走的。第一步,清除反對派中勢力相對小的褚遂良、韓瑗、來濟,把他們貶往地方。第二步,在外圍組織已經被清理之後,再清除反對派的核心力量長孫無忌。這樣做是為了慎重起見,避免一下子打擊麵過大,造成政局不穩。換句話說,就是讓反對派心存幻想,逐步喪失鬥誌,最後坐以待斃。現在,長孫無忌已經倒台,武則天終於覺得這個案子的利用價值被挖掘得差不多了,她再沒什麼顧忌了,終於可以施展手腳,把反對派一網打盡。

於是,長孫無忌謀反案的基調剛剛確定,許敬宗又奏:無忌謀逆,由褚遂良、柳奭、韓瑗構成;奭仍潛通宮掖,謀行鴆毒,於誌寧亦黨附無忌。這樣一來,所有當年反對武則天的元老重臣無一漏網,連一言不發、唯恐惹禍上身的於誌寧也未能幸免。至此,這些人全部被免去了所有官爵。

褚遂良書法

但在武則天看來,這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她隻相信死人不會反抗。於是三個月之後,朝廷下令讓李積、許敬宗等宰相進一步追查長孫無忌謀反案。許敬宗接旨後,派中書舍人袁公瑜到黔州去錄長孫無忌的口供。袁公瑜可是當初第一批擁護武則天當皇後的人,裴行儉和長孫無忌議論武昭儀就是他告的密。當時他還僅僅是一個大理丞,八品官,現在他已經做到五品的中書舍人了。那麼,袁公瑜是怎樣錄口供的呢?其實他根本不需要錄,他直接對長孫無忌說,你還是自我了斷吧,省得我再費一把力氣。長孫無忌見大勢已去,長歎一聲,就地自殺了。

隨後,朝廷又下令將王皇後的舅舅柳奭和韓瑗斬首。古人雲: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隨著這批老臣的死去,他們的家族也遭受了滅頂之災。成年的兒子都被處死,其他近親皆流嶺南為奴婢,遠親受株連貶官的就更多了。長孫無忌的兩個兒子長孫衝和長孫詮,都是駙馬;一個尚長樂公主,一個尚新城公主,兩個公主都是唐太宗與長孫皇後的女兒。他們此時即使貴為駙馬也未能幸免於難,被一同杖殺。長孫無忌謀反既然是因為前太子李忠被廢引起的,梁王李忠也就順帶著被牽連進來。顯慶四年七月,李忠被廢為庶人,安置在黔州原來廢太子李承乾的故宅裏。

從永徽六年到顯慶四年,人們逐步認識了新皇後的厲害。現在,不僅僅後宮是她的天下,在她滴著鮮血的鋒利匕首麵前,滿朝大臣無不戰戰兢兢。長孫無忌、褚遂良、於誌寧,一個個曾經氣焰熏天的大臣不過就是當年武才人眼中的獅子驄。武則天真切地讓人們見識了什麼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無論是處理後宮還是對付外廷,如果不是武皇後從中出謀劃策,推波助瀾,事情肯定不會解決得那麼完滿。先易後難,由內而外,武則天表現出了超一流的政治手腕和鬥爭能力,一陣雷霆霹靂般的手腕過後,武皇後的威風魔鬼般樹立起來了。

懦弱高宗,霸道武後

但是事情並不是這麼簡單。顯慶年間全部事情的症結並不全在武則天。從廢王立武到清洗後宮,從改立太子到外廷換血,唐高宗始終關注著事件的進程,並發揮著一定的作用,但他也許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簡而言之,唐高宗是名義上的統帥,而武則天則是他的參謀和積極的推動者。唐高宗雖也想洗牌,他的前半生一直是受人控製的,但他沒有那個能力和魄力。當太子時,他生活在父親的陰影之中,好不容易當上了皇帝,還要受製於父親任命的元老重臣。一個皇帝如果沒有權力會是何等鬱悶啊,他要重樹皇權,但他雖有這種突破限製、伸張皇權的欲望,但他沒有那樣決絕的心,所以,他在武則天的大清洗行動基本選擇了不知所措的沉默。

就在血腥的清洗之中,一種全新的政治格局誕生了。首先,貴族官僚逐步喪失了權力,甚至喪失了生命,受到了巨大的不可逆轉的打擊。關隴集團是一個地方武力集團,人員本來有限。長孫無忌等人以及他們的親屬,死的死,貶的貶,使得這個集團受到了重創。朝廷的很多位置空了出來,新興的勢力就可以補充進去了。原來的一般官僚實力和地位有所提高。許敬宗、李義府、袁公瑜這些新提拔起來的中下層官員在廢王立武事件中嶄露頭角,在清除長孫無忌集團的過程中大顯身手,此後,他們還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再從皇權的角度來考慮,經由這樣一番變化,皇權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皇帝一直和貴族官僚聯合治理天下,正因為如此,皇帝才需要在廢立皇後的問題上征求大臣的意見,處處受製於大臣。但是隨著元老大臣的下台和新生力量的補充,皇帝麵對的將再不是貴族,而是一般官僚,皇帝和大臣之間的距離拉大了,皇權的伸張有了充分的餘地。所以說,由廢王立武引起的變化是一次深刻的社會變革。它不僅僅意味著支持武則天的人上台,反對武則天的人下台,它還意味著整個社會勢力的重新洗牌,而這次洗牌對於唐朝乃至整個中國社會的曆史進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經過四年血腥無比的內外整肅,此時的武則天,上有唐高宗的專寵和信任,中有太子李弘作為依托,外有李義府、許敬宗作為心腹,皇後武則天的地位,可以說是堅如磐石了。

廢後風波,上官滅族

夫妻內戰,悉問上官

武則天在消滅了長孫無忌等自己不喜歡的大臣之後,並沒有停下攫取權力的腳步,但此時唐高宗和武則天在朝廷內外已經沒有了對手,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武則天“及得誌,專作威福,上欲有所為,動為後所製,上不勝其忿”。

最高權力常常是隻屬於一個人的,如果別人對最高權力有所企圖,那麼,最高權力擁有者必然要為維護自己而去打擊對手,長孫無忌死後,武則天失去了宮外力量的掣肘,其行為更是無法無天,很多事上竟不把李治放在眼裏,於是,在李治和武則天之間,一場夫妻間的戰鬥無聲地開始了。

王皇後和蕭淑妃被武則天害死後,武則天心緒難寧,每到夜晚便覺得她們的鬼魂來找她,嚇得她心驚肉跳,於是她便請人作法,做厭勝之術。有個叫王伏勝的大臣知道後,就向唐高宗千發了這件事,唐高宗覺得有文章可做,便準備以此為機將武則天廢掉。

當年武則天在扳倒王皇後的過程中,就是給王皇後按過這條罪名,現在風水輪流轉,輪到武則天自己品嚐被人告發壓勝的滋味了。根據唐朝法律的規律,壓勝這種罪名被列為十惡之一,比照謀殺罪論處,那麼唐高宗會怎麼處理武則天呢?

唐高宗這個做事有點優柔寡斷,他心裏頭還拿不定主意,以前他拿不定主意的時候,他去問武則天,可是現在他要整的對象就是就是武則天,當然不能去問。於是唐高宗就把一個叫上官儀的宰相就叫來了,問他該如何處理這件事。

上官儀,字遊韶,陝州陝縣(今河南三門峽陝縣)人,後舉家移居江都(今江蘇揚州)。隋大業末,天下大亂,其父為仇人追殺,他脫逃他鄉,私度為僧,遂虔心佛典,留情《三論》。唐貞觀初,天下漸定,棄佛家出世之想,走仕途進取之路,遂舉進士,得授弘文館直學士。因為他廣泛涉獵經史,有學問,因為他精工典章文詞,擅筆墨,得到朝廷重用。上官儀有個孫女,就是後來武則天的重要助手上官婉兒。

李世民在位時,上官就累遷秘書郎,後轉起居郎。秘書郎通常在外院活動,起居郎就有資格登堂入室了,這就表明他與太宗的距離越來越近。果然,史書稱他常參與宮中宴集,奉和作詩。後又授權他預修《晉書》,這意味著他已擁有文學泰鬥的身份。所以,那個窩囊廢李治接位時,二話沒說,立遷秘書少監,相當於中央政府的副秘書長。龍朔二年,更拜西台侍郎,同東西台三品,相當於國家副總理一級。由一個禦用文人,進入最高領導中樞,主持國政,其官運之好,其級別之高,是少有者。這也是許多讀書識字,然而不得誌,不發達,不得煙兒抽,一肚怨氣,滿腹牢騷的中國文人,既羨慕又嫉妒,既眼紅又生氣的原因。

在初唐詩壇上,上官儀也是出類拔萃的一位。尤善五言,人多仿之,稱“上官體”,一時蔚為風氣。《全唐詩》稱上官儀的詩,承襲梁陳餘緒,延續江左風格,這也是初唐詩壇的總格局。而他的作品,“綺錯婉媚”,典雅華腴,更出眾人之上。嚴格地說,這位領銜文壇的詩人,形式上的完善至美,是足夠的,作為禦用文學,隻要好看,就不怕浮淺,隻要上口,就不怕空洞。一句話,隻要主子滿意,也就算得上是恪盡厥職了。但上官儀不同,據史所載,他為人,風采儒雅,風度優美,聞名遐邇,口碑不凡,備受東都士人的尊重;他為文,格調華美,情味綺麗,豐滿雅致,旨意超然,大為洛陽黎庶所敬仰。宋人計有功在《唐詩紀事》裏描畫這樣一個動人場麵:“高宗承貞觀之後,天下無事,儀獨持國政,嚐淩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轡,詠詩曰:‘脈脈廣川流,驅馬入長洲。鵲飛山月曙,蟬噪野風秋。’音韻清亮,群公望之,猶神仙焉。” 因此,太宗、高宗兩朝,上官儀一直為禦用文人的首席寫手,成就最大,聲望最隆。《全唐詩》特地寫到這一點。“太宗每屬文,遣儀視稿,私宴未嚐不預。”看來,上官儀這樣能在朝廷裏立足,能在宮闕中出入,能在帝王左右出現,算得上李唐王朝天字第一號禦用文人了。

上官儀像

那麼,麵對皇帝的詢問,上官儀是怎麼回答的呢?上官儀可說是出語驚人。他說:“皇後專恣,海內所不與,請廢之。”

這句話實在太出人意料了。皇帝還沒有明確表態,上官儀怎麼就先說出廢後的話來呢?因為是讀書人出身,上官儀對儒家經典學說很是認可,對女人參政議政很抵觸;又因為心地單純,所以對怎樣處理和皇帝家庭的關係這樣複雜的政治問題了解不深,不知道在帝後發生矛盾的時候該如何表態;更因為恃才傲物,所以覺得自己什麼都懂,非常輕率地發表意見,不計後果。這樣的性格使得上官儀就像一個炮筒子一樣,直通通地把廢掉皇後之事提到桌麵上來了。而唐高宗心裏正憋著對武則天的怨氣,現在缺少了武則天的周密籌劃,換上這麼一位不知輕重的高參,這火就給激發起來了。所以,上官儀這麼一說,唐高宗本來還沒有明確目標的心,一下子堅定起來了,立刻命令上官儀草擬廢後詔書。

這件事情太嚴重了,天子無戲言啊,武則天這一次真是遇到了空前的災難。如果廢後詔書起草完成,經過宰相機構審議通過,那麼,武則天以後的功業也就無從談起了,而且,她能否順利地活下去都很難說,王皇後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嗎?

武曌回擊,中宗逃責

武則天有辦法化解這場危機嗎?如果她毫不知曉,她是有可能被廢的,但在這樣的關鍵時刻,武則天的後宮情報網救了她的命。武則天最初建立的情報網範圍不大,僅僅是王皇後和蕭淑妃身邊的人;後來隨著武則天爭奪皇後大戰的升級,情報網的範圍逐步擴大,在高宗身邊也沒少安排人手。因此,當唐高宗讓上官儀起草廢後詔書的時候,情報網馬上啟動了。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左右奔告於後”,就是說皇帝身邊的宮人們紛紛以百米賽跑的速度跑到後宮,向武則天報警,當然也會領有賞錢。

麵對突如其來的滅頂之災,武則天是怎麼表現的啊?她當然不會猶豫一分一秒,而是氣急敗壞,風風火火趕來麵見唐高宗。麵對氣勢洶洶、猶如從天而降的武皇後,本來就心虛的唐高宗嚇傻了。那上官儀可是著名的筆杆子,也算是下筆千言、倚馬可待。現在廢後的詔書墨跡未幹,武則天已經領著人從天而降,真是神速啊。

武則天和唐高宗是十幾年的夫妻了,對唐高宗的性格武則天拿捏得非常準確。她知道,唐高宗是一個多情而又懦弱的人。於是軟硬兼施,她先是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哭訴自己和唐高宗多年的感情,曆數自己為家庭作出的貢獻,然後再聲色俱厲地質問唐高宗:我到底犯了什麼罪?經過她這麼一攪和,唐高宗連自己為什麼要廢掉她都不知道了,畢竟有深厚的夫妻之情,有諸多不忍。麵對多年來依賴慣了的妻子,唐高宗害怕了,他為了推卸責任,吐出了一句話:“我初無此心,皆上官儀教我。”

俗話說,好漢做事好漢當,李治拿別人當替罪羊實在太卑鄙了。不過,客觀說來,唐高宗和武則天的性格真是絕配。沒有他的懦弱,就無法成就武則天的剛強。

對於此情此景,有小說家模擬還原描繪道:武曌便氣勢洶洶地闖了進來,她抓起廢後的詔書就一步步逼近李治:你為什麼要廢掉我?十幾年來我為你生兒育女;你生病期間,又是我為你打理朝政。我有什麼地方得罪你了?我又怎樣使天下失望了,以至於非要把我趕出皇宮?……

這時候的李治已經周身顫抖。他退著說:“不,這不是朕的意思。不是聖上的意思?

武後追問:“那麼是誰?”

“是……是他……”高宗李治竟然指著垂立於一旁的上官儀。

武後詫異問:““是他想廢我?”

李治低頭:“是他,是他叫朕這樣做的。”

懦弱無能的李治,終於不敢承擔廢後的罪名,將所有的罪責,和盤推給了上官儀。

此時的上官儀早已麵無懼色。事實上自從皇後走進大殿自從皇上膽戰心驚,上官儀就已經看到了他的結局。對皇上把罪名扣在他的頭上,上官儀一點也不吃驚。他覺得麵對這樣一個毫無骨氣更談不上氣節的男人,他已無須為自己辯解什麼了。這場廢後的風波,不過是當權的男人和當權的女人之間的一場角逐的遊戲罷了。但可惜的是,他被無端地卷了進去。遊戲終會結束,而他已必死無疑。

一代文宗,含冤而死

上官儀見高宗如此懦弱,在武曌麵前連抬頭擔責的勇氣都沒有,讓自己莫名受冤,心裏不由落寞到了極點,他知道自己將必死無疑,隻是可惜了滿腹學問和才華,他本來是可以利用它們報效國家的。他還留戀自己的家庭。他為將與那個剛剛出生的美麗的小孫女上官婉兒做永遠的告別而特別難過。他是那麼疼愛她。她是他的掌上明珠,他想看著她怎樣在他們這書香門第一天天成長為一個才華超眾的娉婷少女。他剛剛才感受到婉兒所帶給他的天倫之樂。他原以為他的晚年生活會是無比溫暖歡樂的,但是,這一切都隻能是遺憾了。他必得要替這樣的一位天子承擔罪名,盡管不值得,但他隻能視死如歸。

於是上官儀直麵武曌,他說是的,詔書是我寫的。說過之後,他便大義凜然走出大殿,回他自己的家中等待慷慨就義。

其實武曌心裏也非常清楚上官儀是無辜的。但是必得要有一個人來成為皇上腳下的台階。李治盡管唯唯諾諾但他畢竟是皇帝。皇帝當然是有權決定她的生死存亡的。於是武曌走過去溫柔地抱住了那個依然在顫抖的李治。她讓他坐下,把他的頭輕輕摟在她的胸前。她想她再不能觸犯他、激怒他了。於是她哭了,她說我知道那不是聖上的意思。聖上怎麼會忍心把我和孩子們趕走呢?一切都會過去。掀過這一頁吧。我們彼此都不要記恨。是有人要存心離間我們,我們怎麼能陷入這些圖謀不軌的奸佞小人的圈套呢?我們曾經那麼相愛,我們又一同經曆了那麼多磨難,多少年來,誰也不曾拆散我們,今天也不會。聖上,我們會重新開始的。你說呢?

於是這一場權力和生死的較量,就在這一番眼淚抽泣和繾綣柔情中以武則天的全勝告終,但可悲的是,上官儀家族等人做了無辜的犧牲品。

從此高宗李治沉默了,因為他終於看清了他在武曌麵前的劣勢,他根本玩不過這個女人。於是他不再抗爭,權力開始漸漸離他而去,他本想保住上官儀,但武則天隻用“不行”兩個字回答了他。

幾天之後,許敬宗奉武則天之命上奏,聲稱上官儀、王伏勝曾侍奉廢太子忠,三人暗中勾結謀逆作亂,按律處斬。上官儀果然以與被幽禁的已廢太子忠共謀造反獲罪。理由是,上官儀在忠還是陳王時期曾任過陳王府的谘儀參軍,忠被廢為庶人之後,上官儀自然同忠一樣對武皇後是心懷不滿的。

這又是一個一箭雙雕之舉:上官儀除掉了,而廢太子李忠的威脅也徹底解除了。最可笑的是,當年正是上官儀起草了廢李忠為庶人的詔書,現在,兩個人倒莫名其妙地成了同黨。

上官儀當然清楚這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他坦然麵對屠刀,麵對上官一族滿門抄斬的終局,史載在對上官一族的誅殺中,隻留下不滿一歲的上官婉兒和她的母親鄭氏被趕進掖庭宮充為宮婢。

在他身後的幾十年裏,他並不知他最疼愛的那個孫女上官婉兒如何名滿天下,怎樣權秉朝政,怎樣地成為皇帝的嬪妃。那都是他身後的事了,所以他無從為婉兒驕傲,也無從為她的諸多失節而羞辱。但他更應該驚歎於武則天的能力,她居然能把仇人的孫女培養為自己的鐵杆心腹,實在是不可思議。

獨占高宗,計殺親人

武順入宮,被逼上吊

武則天有一個姐姐,名武順,字明則,年輕時嫁賀蘭安石,但很早就守寡了。武則天得幸於高宗之後,武則被封為韓國夫人,因為和武則天關係特殊,她可以比較自由地出入後宮,而且她還帶來了一兒一女,一子賀蘭敏之,一女賀蘭氏。後來,風流的武則不守規矩,很快和高宗勾搭成奸,而且還買一送一,饒上了女兒賀蘭氏。當時宮廷中也有傳聞武則天次子李賢是韓國夫人所生。其女賀蘭氏亦從高宗,母女二人共事一主。賀蘭氏被封為魏國夫人。

但在武則天當上皇後以後,其姐姐韓國夫人很快就死去了,死因不明,很多史學家說是武則天下了毒手。

關於武則天的姐姐韓國夫人之死,有說其因病去世,也有因說其與高宗的關係,而被武則天妒恨,從而下了殺手,也有人說韓國夫人因為高宗有染一事被武曌得知,大怒,不過因為顧念其同胞姐妹的份上,準備將她送出宮去,遠離長安,某晚來到武順寢宮,怒斥其姐,走前說了一句:如果不是念在同胞姐妹的份上,你的下場就會跟王氏、蕭氏一樣,還讓你活著就該知足了。走後,韓國夫人大哭,她也知道妹子是不會原諒她的,於是當晚就在寢宮自盡。武曌得知後,痛哭不已,在某一天母親來看她的時候再三表示:她本不想姐姐死,隻是希望她能夠自覺出宮,為什麼她要這麼想不開的自尋短見,最後還對榮國夫人楊氏說:我最難過除了姐姐的死,還有就是沒想到連我最親的人都要背叛我,到底這世上還有誰是永久值得信賴的。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武則天的話說得很有水平,楊氏來宮中,無非是就大女兒之死來向武則天問罪,當時估計是怒氣衝天地斥責武則天,但是武則天將如上話語一說,楊氏也隻有啞口無言的份了,所以武則天的話也無非是想博得母親的原諒,堵住楊氏問罪之嘴罷了。

但關於武順和其女賀蘭氏之死還有另一種說法:武則天專權日久,必然會從多方麵產生問題:一是她自己一反過去卑躬屈膝的常態,作威作福起來;二是高宗的權力受到了極大的限製,常常覺得很憤怒。再加上不久武後又懷孕了。而皇後的懷孕等於使高宗徒有虛名地過上了清心寡欲的生活。就在這時,皇後的姐姐韓國夫人又一次進宮來了。與皇上分別了8年的韓國夫人不愧是武後的姐姐,雖已年過四十依然楚楚動人。武後立刻知道皇帝和韓國夫人又恢複了關係。不久後,韓國夫人卻神秘地死了。武後則果斷地改變了後宮妃嬪的名稱,等於把這些有名無實的妃嬪全部取消改為侍奉帝後做事的女官。

一箭雙雕,連斃數親

高宗對此氣得咬牙切齒,卻又無可奈何,連反駁的勇氣也沒有。從此他深厭武後,並開始對韓國夫人的女兒、武後年輕貌美的甥女魏國夫人賀蘭氏感興趣。魏國夫人相信是姨母害死了自己的母親,她覺得自己好歹年輕,十幾歲的花季少女不比武則天那張老臉耐看?覺得有本事把唐高宗俘虜到自己的石榴裙下?於是她存心報複,故意挑逗高宗,博取其歡心。高宗因失去權力而倍感寂寞,終於和年輕美豔的魏國夫人發生了關係。魏國夫人迫切地要求高宗正式封她為貴妃,想去製衡武則天,但是這個女孩子太低估了姨母武則天的智謀和狠毒。

武則天像

武後對於高宗和外甥女魏國夫人的親密關係表麵上不加阻止,但她內心裏看不慣外甥女賀蘭氏也不是一天兩天了,隻是由於沒有找到好機會而一再容忍。

廢後事件後,武則天加強了對唐高宗的控製。在外朝,她用二聖臨朝的方式使得唐高宗不再有和大臣私下謀議的可能;在後宮,那可是她的天下啊,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武則天也不想對這小外甥女客氣了。怎樣鏟除這個小情敵呢?總得找個機會啊。正好大臣們建議唐高宗去封禪泰山,這個活動一搞起來,武則天的機會就來了,曾經得罪過武則天母女的兩個堂哥被她派上了用場。

皇帝東封泰山,各地刺史都要隨行。因為過去得罪了楊氏夫人,武後的兩個堂哥武惟良和武懷運分別被貶為始州刺史和淄州刺史,這次也都奉詔到泰山來了,封禪完畢,又和高宗一起回到京師。俗話說吃一塹長一智,這哥兒倆經過這幾年的折騰,終於明白這個皇後惹不起,再也不敢又臭又硬了,於是就想要討好一下武皇後,以緩和一下以前搞砸的兄妹關係。當時官員有獻食的風俗,就是打點一些土特產,山珍海味,送進宮裏,請皇帝皇後品嚐。武惟良兄弟豈肯放過這樣的好機會,就也認真地獻了食。

武則天是多麼善於利用機會的人啊,接到獻食之後,她靈機一動,正好用這兩個人當替死鬼!於是武則天馬上邀請魏國夫人賀蘭氏。她派人把那食品下了藥,然後對外甥女說,這是咱們娘家送來的東西,一塊兒吃吧。

這小丫頭哪有武則天那份心計,一看見是自家人送的,那就吃吧,沒吃幾口便肚子疼,不大一會兒就七竅流血,倒地而亡。這後宮一下就亂套了。可憐的唐高宗,早晨上朝之前還是溫香暖玉抱滿懷,可是退朝回來,鮮活的小情人已經成了一具冰冷的屍體。唐高宗忍不住失聲痛哭。

宮裏發生食品中毒案,性質當然很嚴重。馬上追查罪犯,惟良和懷運兩兄弟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畢竟食品是他們兩個送來的啊,最有犯罪可能。至於犯罪動機,武則天更是信手拈來。這兩個人因為貶官一直嫉恨皇後,沒準還想謀害皇帝,現在想要乘家宴的機會毒死皇後,卻失手誤殺了魏國夫人。

這樣一來,這個案子就大了,這是試圖毒死皇後啊,得從嚴、從重、從快處理了。怎麼處理?武惟良和武懷運未經審判便被處死,妻女沒入宮中為奴。其中,武惟良的大嫂善氏最慘。這個女人雖然姓善,但先前可能沒有善良對待楊夫人母女,爭家產時估計出頭較多。這一次她也被沒入掖庭,落入楊夫人和武則天母女手中,那可有她受的了。楊夫人想到當年在她手裏討生活的艱難,不禁怒從心頭起,和武則天一起讓人用帶刺的荊條每天打她一頓,而且還要打得看見肉裏的骨頭,於是這位善氏被打得哀嚎而死,母女倆總算一泄心頭之恨!

在消滅這幾個親屬的肉體之後,武則天覺得還不解氣,說武惟良、武懷運兄弟哪配姓武啊?他們這樣的蛇蠍心腸,改姓蝮吧,蝮蛇的蝮,說你們就是毒蛇猛獸,從精神上再予以侮辱,猶如對付當年的王皇後和蕭淑妃。這樣,武則天又是一箭雙雕,既除掉了情敵,也徹底報了當年的被虐之仇。

經過宮裏宮外的一番努力,武則天進一步站穩了腳跟。現在,宮裏麵已經沒有了情敵,唐高宗從此隻能積極貫徹一夫一妻製了;外廷的大臣們對武則天參政也不再敢公開表示異議;二聖政治經過封禪大典,已經在全國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時的大唐帝國社會穩定,疆域遼闊,經濟繁榮,真可以說是盛極一時。這樣驕人的成績是在武則天的協助之下取得的,武則天怎麼能夠不誌得意滿呢?

義軍討武,誅殺裴炎

徐敬業舉義,駱賓王寫檄

弘道元年(683年)二月高宗病死後,為了安定大局,長期參政的武則天主持大局,掌握了朝政大權,開始完全的垂簾聽政,後來武則天廢中宗為廬陵王,立豫王旦為帝,是為睿宗,但將睿宗安置於別殿,武則天歸政於睿宗,但並沒有放實權,睿宗自知難行便退讓,武則天則決定繼續臨朝稱製。

武後像走馬燈似的換太子,換皇帝,目的是想自己當皇帝,她把自己五世祖宗一一加以追封,並在家鄉建立飼廟,把娘家的親戚,都安排了重要官職,把反對她的徐敬業、駱賓王等都貶了官。

光宅元年,長安,洛陽剛剛遭受了一場嚴重的自然災害。八月,“括州大水,流二千餘家”,九月“溫州大水,流四千餘家”,連綿不斷的災害,還有北方外夷入侵,這些都威脅著剛剛臨朝稱製的武則天,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懼怕,反而大力施展才能治理國家。隨著地位的提高和權力的增加,她實行了一係列的新政策,一方麵對李氏子孫大加謫貶,另一方麵大封諸武。光宅元年九月,武則天下詔追封自己的祖先為王,立五代祠堂於文水。這一事件成為矛盾的催化劑,引起了李唐宗室以及官僚士大夫的強烈不滿,於是他們中的一些人暗中聯絡準備反擊。

就在此時,徐敬業據揚州起兵,率先打起反武的旗幟。徐敬業揚州起兵是統治階級內部以武裝鬥爭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一場政治鬥爭,“時諸武用事,唐宗室人人自危,眾心憤惋”的背景下起兵的,並打出了匡扶廬陵王的旗號,矛頭直接指向武則天,而且很有號召力,這首先與他的家庭背景有關。

徐敬業是唐初著名戰將,功臣李勣的孫子,李勣本名徐世勣,歸於李世民部下後很受愛戴,後被賜姓李,又為避李世民名諱而改名李勣,祖籍曹州離孤(今山東東明東南)人,本姓徐,因此徐敬業在當時稱為李敬業,他從小就頑劣不馴,少時曾隨祖父征戰,“射必溢鏑,走馬若飛”,以勇敢著稱,一次,徐敬業出外打獵,突然草原起了火,他麵對危險十分機智,拿刀把隨行的馬殺了,自己藏在馬肚子裏才幸免於難,別人都稱讚他。但其為人狂妄自大,貪財好權,據說李勣曾說過:“破我家者必此兒”。總章二年,李勣死,敬業襲爵英國公,曆官太仆少卿,被貶後,徐敬業糾集同黨來到揚州,把揚州的地方官吏關了起來,自任揚州大都督,在短時期內聚集了十幾萬兵馬,他還找了個相貌像李賢的人,說李賢沒死,他是奉李賢之命發兵征討武後的,有如此的家庭背景,又有如此好的起兵名聲,所以在短時間內就聚集了十幾萬人。

另外,徐敬業一夥多為官場貶職之人,如徐敬業由眉州刺史柳州司馬,其弟盩厔令徐敬猷,給事中唐之奇貶括蒼令,長安主簿駱賓王貶臨海丞,詹事司直杜求仁貶黔令,還有一直從禦史被貶的魏思溫,這些人政治上落拓失意,使他們對現政權心存怨恨,其起兵雖然名聲正義,但也符合著很多人的私利,他們以揚州為據點起兵,以武力掀起了反對武則天參政的序幕。

為了確保起兵的成功,他們做了一係列的準備工作,首先要爭取反對武則天的朝臣官僚的支持,裏應外合。而身為宰相的裴炎和左威衛大將軍程務挺便成了他們力爭的對象,然而二人老謀深算,沒有直接答應,但有了一定的聯係。

徐敬業起兵的計劃已經進入了實施階段。薛仲璋奉徐敬業密令,請求出使江都。不久,設計以謀反罪名將揚州長史陳敬之逮捕。數日後,徐敬業乘坐官驛車而來,冒充新任揚州司馬,假傳密旨討伐謀亂的高州酋長馮子猷。於是,徐敬業等人輕而易舉地掌握了揚州都督府的軍政大權,接著下令打開府庫,取出錢物,武器,驅囚徒,丁役數百人占據揚州,以協助中宗還宮為名,回複嗣聖年號,開設匡複府,英公府,揚州大都督等府,自稱匡複上將,兼揚州大都督,並授官其同黨,大肆招兵,儼然建立了一個與武則天分庭抗禮的政府。揚州在運河和長江的交彙處,地位十分重要,自隋代陳毀建康城後,揚州又成了控製東南的軍事重鎮。徐敬業起兵一下就占領了揚州,且北邊又有楚州(今揚州之北),司馬李崇福所部山陽(今淮安縣東),鹽地(今江蘇鹽城),安宜(今江蘇保應)三縣響應,這對武則天臨朝未久的政權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威脅。

起兵後為了宣傳力度,求得天下人的支持,表明他們起兵的正義性和合理性,初唐文壇四傑之一的駱賓王自告奮勇的起草了一篇眾所周知的著名檄文——《為徐敬業討武曌檄》,若想盡說武則天的罪惡,都莫如駱賓王大才子這篇文章說得透徹,我們不妨一觀他這篇在當時轟動天下,後世又垂名千古的雄文。

偽臨朝武氏者,人非溫順,地實寒微。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房之嬖。入門見嫉,蛾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踐元後於翬翟,陷吾君於聚麀。加以虺蜴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殘害忠良;殺姊屠兄,弑君鴆母。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猶複包藏禍心,窺竊神器。君之愛子,幽之於別宮;賊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嗚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虛侯之已亡。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龍漦帝後,識夏庭之遽衰。

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塚子。奉先帝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興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豈徒然哉!是用氣憤風雲,誌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順宇內之推心,爰舉義旗,以清妖孽。南連百越,北盡三河,鐵騎成群,玉軸相接。海陵紅粟,倉儲之積靡窮;江浦黃旗,匡複之功何遠。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喑鳴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以此製敵,何敵不摧!以此圖功,何功不克!

公等或居漢地,或葉周親,或膺重寄於話言,或受顧命於宣室。言猶在耳,忠豈忘心!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倘能轉禍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勳,無廢大君之命,凡諸爵賞,同指山河。若其眷戀窮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幾之兆,必貽後至之誅。

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這篇檄文立論嚴正,先聲奪人,將武則天置於被告席上,列數其罪。借此宣告天下,共同起兵,起到了很大的宣傳鼓動作用。其大意是說:

那個非法把持朝政的武氏,不是一個溫和善良之輩,而且出身卑下。當初是太宗皇帝的姬妾,曾因更衣的機會而得以侍奉左右。到後來,不顧倫常與太子(唐高宗李治)關係曖昧。隱瞞先帝曾對她的寵幸,謀求取得在宮中專寵的地位。選入宮裏的妃嬪美女都遭到她的嫉妒,一個都不放過;她偏偏善於賣弄風情,象狐狸精那樣迷住了皇上。終於穿著華麗的禮服,登上皇後的寶座,把君王推到亂倫的醜惡境地。加上一幅毒蛇般的心腸,凶殘成性,親近奸佞,殘害忠良,殺戮兄姊,謀殺君王,毒死母親。這種人為天神凡人所痛恨,為天地所不容。她還包藏禍心,圖謀奪取帝位。皇上的愛子,被幽禁在冷宮裏;而她的親屬黨羽,卻委派以重要的職位。嗚呼!霍光這樣忠貞的重臣,再也不見出現;劉章那樣強悍的宗室也已消亡了。“燕啄皇孫”歌謠的出現,人們知道漢朝的皇統將要窮盡;孽龍的口水流淌在帝王的宮廷裏,標誌著夏後氏王朝快要衰亡。

李敬業是大唐的老臣下,是王公貴族的長子,奉行的是先帝留下的訓示,承受著本朝的優厚恩典。宋微子為故國的覆滅而悲哀,確實是有他的原因的;桓譚為失去爵祿而流淚,難道是毫無道理的嗎!因此我憤然而起來幹一番事業,目的是為了安定大唐的江山。依隨著天下的失望情緒,順應著舉國推仰的心願,於是高舉正義之旗,發誓要消除害人的妖物。南至偏遠的百越,北到中原的三河,鐵騎成群,戰車相連。海陵的粟米多得發酵變紅,倉庫裏的儲存真是無窮無盡;大江之濱旌旗飄揚,光複大唐的偉大功業還會是遙遠的嗎!戰馬在北風中嘶鳴,寶劍之氣直衝向天上的星鬥。戰士的怒吼使得山嶽崩塌,雲天變色。拿這來對付敵人,有什麼敵人不能打垮;拿這來攻擊城市,有什麼城市不能占領!

諸位或者是世代蒙受國家的封爵,或者是皇室的姻親,或者是負有重任的將軍,或者是接受先帝遺命的大臣。先帝的話音好像還在耳邊,你們的忠誠怎能忘卻?先帝的墳土尚未幹透,我們的幼主卻不知被貶到哪裏去了!如果能轉變當前的禍難成為福祉,好好地送走死去的舊主和服事當今的皇上,共同建立匡救王室的功勳,不至於廢棄先皇的遺命,那麼各種封爵賞賜,一定如同泰山黃河那般牢固長久。如果留戀目前的既得利益,在關鍵時刻猶疑不決,看不清事先的征兆,就一定會招致嚴厲的懲罰。

請大家都看明白吧,今天的世界,已成了哪家的天下?

駱賓王是著名的文學家,是唐初文壇四傑之一。他在五歲的時候,跟著爺爺在池塘邊遊玩,即興作過一篇膾炙人口的《詠鵝詩》: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首詩直到今天都還被孩子們傳唱,小小的稚童時代就能做出如此出色的詩歌,長大後的他寫一篇戰鬥檄文,其文采和筆力當然會石破天驚,這篇檄文措辭辛辣,筆鋒犀利,檄文中曆數武則天的罪狀,具有極強的煽動性。據說徐敬業等人看了駱賓王寫的檄文後,讚歎不已,非常滿意,立即命令善書者抄寫數千份,發往各地。

駱賓王雕像

檄文傳入朝中,武則天看後也為之震撼,據《新唐書》所載,武則天初觀此文時,還嬉笑自若,當讀到“一抔之土未幹,六尺之孤何托”句時,感慨不已,驚問是誰寫的,知道是駱賓王時又歎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淪落不偶,宰相之過也!”可見這篇檄文煽動力之強了。

裴炎忤上被誅,武曌剿滅義兵

由於駱賓王煽動工作的出色,一時間許多對武則天不滿的官僚地主紛紛投奔徐敬業,徐敬業開庫鑄錢,征募兵丁,實力迅速增長,據說旬日間“得勝兵十餘萬”,起兵叛亂之勢已經轟轟烈烈。

武則天很擔心,就去找宰相裴炎商量退兵之計。裴炎說:“現在皇帝(睿宗)已經成年,隻要還政於帝,徐敬業就沒有出兵的借口了。”

武則天認為裴炎的話是不要她執權,與徐敬業同出一轍,就把裴炎殺了。裴炎,字子隆,絳州聞喜(今山西聞喜縣)人,出身於當時著名大族“洗馬裴”氏家族,其父裴大同,曾任洛交府(陝西省富縣)折衝都尉,洛交府是上府,折衝都尉正四品上。

裴炎在少年時代就勤奮好學,在被補為弘文生後,每遇休假,其他同學大多處出遊山逛景,而裴炎仍繼續讀書。他在學館努力讀書達十年之久,對《左氏春秋》、《漢書》有很深的研究。

弘文館是設在門下省的貴族子弟學校,學生止30名。無論是四品官員的子弟,還是弘文館的學生,凡有這種身份的人,按照當時法律都可輕易獲取官職。而裴炎卻胸懷遠大,篤誌10年,勤學不倦。史文強調他“尤曉《春秋左氏傳》”,自然是指他深明春秋大義,能恪守“君君,臣臣”之道。

裴炎後來舉明經及第,初仕濮州(山東省鄄城)司倉參軍,以後曆禦史、起居舍人,黃門侍郎,唐高宗調露二年入相,為同中書門下三品。

裴炎為人,舊史稱“寡言笑,有奇節”。這方麵最有名的一個事例是高宗開耀元年(公元681年),定襄道行軍大總管裴行儉大破反叛的突厥,並招降了可汗阿史那伏念,裴炎卻說伏念是在大軍威逼下“計窮而降”的,難保他以後不再反叛,堅持把他給殺了,使得曾保證不殺伏念的裴行儉大丟麵子,並因此而不被賞功。史書說裴炎此舉是“妒能害功”。現在看來,裴炎的說法也不是完全沒道理,因為當時北方遊牧民族叛而降、降而複叛的情況也是經常發生的,但是裴行儉既然代表國家許了諾,裴炎卻硬是違約殺降,致使“國家失信四夷”,則未免太不明智、太過分了,其心態“妒能害功”容或有之,自以為是也許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