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本書所描述的武則天的人生事跡、唐朝故事及後世評價,相信您也對其碑上無字原因有了大概的了解,下麵我們歸納總結一下,大致是如下幾種原因或說法。
第一種說法就如本書第二篇所述:武則天立“無字碑”是因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其原因主要有四點:
1.武則天以阿諛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從地位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權的皇後之位,最後又竊居皇位;
2.培養黨羽、建立宮廷奸黨集團,並打著李唐“朝廷”的旗號,消滅異己,廢唐立周;
3.任用酷吏,實行告密和濫刑的恐怖政策;
4.唐初社會經濟發展呈馬鞍形,先期的貞觀之治和後期的開元盛世都比她統治的時期要好一些。
由於這些原因,武則天無法為自己歌功頌德,而隻能以“無字碑”來為後世定基調。
第二種說法認就如本書第三篇所述:武則天立“無字碑”是用以誇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
武則天從公元655年做皇後開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後參與和掌握最高權力達五十年之久。如果從唐高宗死時算起,也有二十一年,其間她做了許多有利於國家和社會的大事,歸納有以下幾點:
1.在政治上打擊豪門世族,抑製了豪門壟斷,使社會階層更加平等;
2.通過發展科舉製度,使得大量人才進入政治舞台;
3.獎勵農桑、興修水利,減輕徭役並整頓均田製,使社會經濟不斷上升,民戶數不斷增長;
4.知人善任,破格用人,鼓勵各級官吏舉薦人才,並虛心納諫,於是“累朝得多士之用”;
5.加強封建國家的邊防,改善與邊境各族的關係。
總之,武則天是一個富有政治才幹和理想的人,在她統治期間作過許多符合民眾利益的事,穩固和發展了“貞觀之治”,把曆史推進一大步,並對後來“開元之治”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第三種說法就如本書第四篇所述,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之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後人去評論,這是最好的辦法。
正因為武則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應該否定的地方,所以說好不是說壞也不是。
武則天當政期間,貞觀以來經濟發展的趨勢仍在繼續,在處理唐高宗去世前後的複雜局麵中,她表現了不平凡的個人才幹;就“納諫”和“用人”這兩點,連許多具有封建正統思想的人士,為之讚歎不已。但是,武則天的消極麵也十分突出。她為了鞏固個人的地位,任用“酷吏”,也曾濫殺無辜,崇信佛教,奢侈浪費。特別是統治後期,朝廷政治日趨腐敗,形成一批為武則天所縱容支持的新的特權貴族。武則天被迫交出權力,還政於唐中宗,她知道對自己的一生,人們會有各種各樣的評價,碑文寫好寫壞都是難事,因此決定立“無字碑”,由後人去評價。
第四種說法則是如本書第五篇所述,武則天死後的唐朝政局太過動蕩,皇室沒有時間作出大家都同意的評價,一直爭論不休,由於沒完沒了,那碑就始終空著。再者就是有的作出了評價,卻於不久後掌權者被推翻,評價也被推翻,於是難以作出定論,最後隻能不了了之。
另外,還有幾種說法認為是這樣:
1.繼位的唐中宗李顯對武則天無法稱謂,是稱武則天為先帝呢?還是稱其為太後?
2.唐中宗雖然是武則天的兒子,卻曾被廢而複立,因而心懷嫉妒,在李唐王朝中插進一個21年的“武周”更是奇恥大辱,為了雪恨,故意立碑卻不著字,讓她出醜難堪。
3.武則天離世後,政局動蕩,無人過多關注,待人們重新關注,他的那段曆史早已眾說紛紜,真假難辨,所以還是讓她無字的好。
近年來,一些史學家又提出了新的見解:“無字碑”當初立碑時已經擬好了碑文,但因各種原因碑文沒有銘刻到墓碑上,而極有可能被埋藏在乾陵地宮裏。
這一看法是陝西文物研究所在一次考查後提出來的,因為他們無意間發現在無字碑的陽麵,從上到下刻滿了方格子,經考證,這些並不是後人刻上去的。這些方格子每個長4厘米,寬5厘米,排列整齊。隻有一種可能,它們就是當初準備在石碑上刻字用的,而且已經準備好了碑文。根據留在碑麵上的格子計算,碑文大約有3300多字。那麼,為什麼已經準備好的碑文沒有刻在石碑上呢?曆史學家做出了這樣的推測:
武則天生前已經撰寫好了碑文,並交給了李顯,武則天叱吒風雲幾十年,但“神龍政變”後,武則天被迫讓位給李顯,將國號“周”恢複為“唐”,李顯雖是武則天的親生兒子,卻長期在惶恐中度日,重登皇位後雖然不能發泄憎恨,但也講不出對母親歌功頌德的好話,隻好不說不刻,為武則天留下了一塊無字碑。
好事遊人亂塗鴉,無字碑成有字碑
《雍州金石記》記載:“(武則天墓碑)碑側鐫龍鳳形,其麵及陰俱無字。”但這座無字碑屹立到現在,已不能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無字碑,因為後世有不少好事的人在上麵題了字。據說是宋金(公元960—1234年)以後才有遊人題字於碑,終使它成為了有字碑。
從北宋崇寧二年(1103)至明崇禎六年(1633)的530年間有“往來登眺者題詠詩篇刊其上”,計39人42段。對此,《乾縣新誌》記載:“向無字。金元後,往來登眺,有題詠詩篇刊其上。”
但是,這些人大都沒有正統觀念和尊重曆史的態度,隻顧自己宣泄,逮著一塊地方就舞起文來,弄的偌大一通碑成了老和尚的百衲衣,前麵的文字漫漶不清,後麵的文字又鐫刻上去,疊床架屋,一盆糨糊。有感慨莫名的:“女主前朝事,千年恨未平”;有感慨當地百姓對武氏懷念和尊重的,詩雲:“乾陵鬆柏遭兵燹,滿野牛羊青草齊。唯有乾人懷舊德,年年麥飯祀昭儀。”郭沫若《詠乾陵》雲:“千秋公案翻雲雨,百頃良田變土田。無字碑頭鐫滿字,誰人能識古坤元。”
由於年代久遠,前人後人無法溝通、協調和照應,搞的雞零狗碎,毫無章法,其中唯有1135年女真文字(契丹文字)刻下的《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保存比較完整(旁有漢字譯文)。女真文字現已絕跡,故有“二十世紀之謎”之稱,因此,碑上的文字成為研究女真文字和中國少數民族曆史文化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
巍巍無字碑,曆經宋、金、元、明、清各代,鐫刻了許多文字,不僅在內容上自然形成了評價武則天的“碑文”,而且在書法上真、草、隸、篆、行五體皆備。說得形象一點,它的確稱得上是一部跨朝代的石質巨書。這可能正符合武則天當初立碑的本意。
蕃臣神像衛神道,石像無頭有來由
乾陵有特別引人注目的就是朱雀門外的神道東西兩側,分布著兩組石人群像,整齊恭敬地排列於陵前。西側32尊,東側29尊,共61尊。
這些石人是當時唐王朝屬下的少數民族官員和鄰國王子、使節。武則天為炫揚高宗及武周朝的威勢,將他們雕像立於陵前。在石人像的背部刻有國別、官職和姓名,今字跡可辨認者有“木俱罕國王斯陀勒”、“盛於闐王尉遲璥”、“吐火羅王子持羯達犍”、“默啜使移力貪汗達幹”、“播仙城主何伏帝延”等七尊。
這些石人殘像大小和真人差不多,人們習慣上把這些石像稱之為“蕃像”、“賓王像”,也稱“六十一蕃臣像”。這些石人像穿著打扮各不相同,有袍服束腰的,也有翻領紫袖的。但他們都雙雙並立,兩手前拱,姿態極為謙恭,仿佛在這裏列隊恭迎皇帝的到來。
但最為奇怪的是,這些石像都是沒有腦袋的,這就讓人產生了許多的疑問,為什麼乾陵會用這些沒有頭的石像守陵呢?如果你仔細觀察它們,會發現從這些人的脖子上可以看出石像的頭被砸掉的痕跡。那麼,這些石像的頭部失蹤是人為的呢,還是天災呢?
關於石像沒有腦袋的原因,可謂是眾說紛紜。一種說法就是,這些石像的頭部是被明朝的百姓砍掉的。其原因是這樣的,在明朝初期,有個外國使節到乾陵去遊玩,發現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這裏給唐朝的皇帝守陵,其自尊心受到打擊,便想把這些石像給毀了。但是他又怕引起當地民眾的不滿,於是便想到了一個妙計。他每天晚上都要到乾陵附近的莊稼裏踐踏糧食,然後在第二天就故意煽風點火地和百姓說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他們在晚上便成精了,開始糟蹋莊稼。要想保護好莊稼和糧食就必須把這些石像消滅掉,砍掉它們的腦袋,讓它們不能在出來禍害莊稼。當地的群眾認為這個外國使者說得有道理,於是未加思考便把這些石像的腦袋給砍碎了。
而在明朝末年一些詩人描寫乾陵的詩句中出現了“赤馬剝落離倒旁”的詩句,說的應該就是乾陵的立馬和石像都紛紛地倒在了地上。詩中所描述的石像倒地的情景,似乎和民間的傳說在時間上有相近之處。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是八國聯軍侵華時,看見唐乾陵前麵立著外國使臣的群像,同樣感到有辱他們的臉麵,於是就把石像的腦袋給砍掉了。但是這種說法毫無根據,因為據曆史學家考證,當時的八國聯軍並沒有來到乾陵這個地方,哪來的砍石像一說呢?
雖然上述都是民間的傳說,不能作為依據,但考古學家又進一步對此現象進行了分析,發現可能是自然災害給這些石像帶來了災難。通過大量資料證明,在明嘉靖年間,也就是1555年的1月23號這一天,在陝西華縣一帶發生了強烈的地震,震級高達8—11級。由於地震發生在子夜,所以致使80多萬人死於這場地震中。而乾陵距華縣隻有100多公裏,同樣屬於震中地帶,乾陵也因此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這便是震驚中外的關中大地震。據專家們推斷,這場地震才是造成這61座石像頭部斷裂的主要原因之一。巧的是,許多陵前的石像石馬都是在頭部上受損了。再有就是這些石像的材質不是很結實,由於當時采用石料的石料中有一些石瑕,所以石像受損的時候,頭部是最容易出現問題的。
研究人員推斷,這61尊石像很有可能是一部分毀於那場大地震中,還有一部分是毀於明末清初的那些戰爭中。即使這些石像已經遭到毀壞,但還是可以從他們的形象中發現大唐盛世的景象。
盜墓者窺探千年,乾陵仍完好如初
關於乾陵地宮是否被盜和它體內的珍藏一直是人們非常關心的問題。據文獻記載,唐末農民起義,黃巢聲勢浩大。因缺少軍資,他動用40萬將士盜挖乾陵,直挖出一條40餘米深的大溝,也沒有找到墓道口,後因官軍追剿,黃巢才不得不悻悻撤兵。至今在梁山主峰西側仍有一條深溝被稱為“黃巢溝”。
五代時,溫韜為後梁耀州節度使期間,“唐諸陵在其境內者,悉發掘之,取之所藏金寶。……惟乾陵風雨不可發。”
到了民國時期,軍閥混戰,盜掘古墓成風。國民黨將領孫連仲以保護乾陵為幌子,率部下駐紮乾陵,用真槍真炮演習的辦法掩護一個師的兵力盜掘乾陵。士兵們用炸藥炸了許多處地方,卻沒能找到墓道口。後來,當士兵們盲目挖掘時,忽然雷雨大作,數日不歇,軍中一時傳言四起,稱武則天顯靈了雲雲……盜掘不成,孫連仲匆匆率部離開了乾陵。
古往今來,多少歹人絞盡腦汁,費盡心思找不到的乾陵地宮墓道口。但讓人稱奇的是,上世紀50年代末,幾個農民意外發現了地宮墓道口位置。
1958年冬季,經過乾陵的西蘭公路複修,需要大量的石料。乾陵附近的農民便到梁山上炸石取料。11月27日下午,農民賀社社與幾位同伴在距無字碑以北1公裏處的梁山主峰東南坡炸石頭,前兩炮炸過之後無甚異常。豈料賀社社點的第三炮炸響之後,半空中飛出幾塊石條,硝煙散去,賀社社和幾個同伴跑過去一看,隻見爆炸麵上盡是石條,像是人工鑿的,上麵有字,有的還連著些像鋼筋一樣的東西,“莫非把姑婆陵炸開了!”世代居於乾陵的農民跟著武三思稱武則天為姑婆,他們知道炸乾陵是一件大事,就立即跑到乾縣政府辦公室,向一位姓楊的幹部報告了情況。楊幹部聽幾個農民如此這般一說,也驚得嘴張了半天。他不敢怠慢,馬上報告給縣委書記、縣長。他們聽完報告之後,不相信農民能用土炸藥炸開乾陵,因為民國初年的孫連仲用洋炸藥也沒能炸開陵墓。雖然懷疑,他倆還是叫楊幹部跟農民去看一下。從乾縣政府到梁山墓道口有15華裏,當時交通不方便。楊幹部一行來到放炮的地方時已經傍晚時分。楊幹部看了看現場,確實有石條。他讓幾個農民用碎石把炸點蓋住後,就告訴農民:不準在這裏炸石頭了,炸出石條的事也不準張揚。聽楊幹部這麼一說,幾個農民就收拾起工具回家了。
楊幹部連夜向縣裏領導彙報了情況。書記、縣長一商量,就讓他放下其他工作,專門管這件事,並立即去省城向主管上級彙報。12月4日,陝西省文管會派楊正興、雒仲儒等人進駐乾陵,立即對農民炸石的地方進行勘查。1960年2月,陝西省成立了“乾陵發掘委員會。”並於4月3日開始發掘乾陵地宮墓道。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發掘顯示:乾陵地宮墓道在梁山主峰東南半山腰部,由塹壕和石洞兩部分組成。塹壕深17米,全部用長1.25米,寬0.4至0.6米的石條填塞。
墓道呈斜坡形,全長63.1米,南寬北窄,平均寬3.9米。石條由南往北順坡層疊扣砌,共39層,平麵裸露410塊,39層約用石條8000塊。石條之間用燕尾形細腰鐵栓板拉固,上下之間鑿洞用鐵棍貫穿,以熔化錫鐵汁灌注,與石條融為一體。挖掘情況與《舊唐書?嚴善思傳》“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的記載相同。另外,考古工作者在陵山周圍也沒有找到盜洞和被擾亂的痕跡,從而證明乾陵是目前未被盜掘的唐代帝王陵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