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死去元知萬事空,石碑巍然悄無聲(2 / 3)

女皇生平是非多,諸般自有後人說

對於武則天生平事跡的評價,史學家和曆史名人曾有不少評價,我們先來看看史書上對她的定論:

《舊唐書》評價:史臣曰:治亂,時也,存亡,勢也。使桀、紂在上,雖十堯不能治;使堯、舜在上,雖十桀不能亂;使懦夫女子乘時得勢,亦足坐製群生之命,肆行不義之威。觀夫武氏稱製之年,英才接軫,靡不痛心於家索,扼腕於朝危,竟不能報先帝之恩,衛吾君之子。俄至無辜被陷,引頸就誅,天地為籠,去將安所?悲夫!

昔掩鼻之讒,古稱其毒;人彘之酷,世以為冤。武後奪嫡之謀也,振喉絕繈褓之兒,菹醢碎椒塗之骨,其不道也甚矣,亦奸人妒婦之恒態也。然猶泛延讜議,時禮正人。初雖牝雞司晨,終能複子明辟,飛語辯元忠之罪,善言慰仁傑之心,尊時憲而抑幸臣,聽忠言而誅酷吏。有旨哉,有旨哉!

讚曰:龍漦易貌,丙殿昌儲。胡為穹昊,生此夔魖?奪攘神器,穢褻皇居。窮妖白首,降鑒何如。

《新唐書》評價:昔都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其於殺君篡國之主,皆不黜絕之,豈以其盜而有之者,莫大之罪也,不沒其實,所以著其大惡而不隱歟?自司馬遷、班固皆作《高後紀》,呂氏雖非篡漢,而盜執其國政,遂不敢沒其實,豈其得聖人之意歟?抑亦偶合於《春秋》之法也。唐之舊史因之,列武後於本紀,蓋其所從來遠矣。

夫吉凶之於人,猶影響也,而為善者得吉常多,其不幸而罹於凶者有矣;為惡者未始不及於凶,其幸而免者亦時有焉。而小人之慮,遂以為天道難知,為善未必福,而為惡未必禍也。武後之惡,不及於大戮,所謂幸免者也。至中宗韋氏,則禍不旋踵矣。然其親遭母後之難,而躬自蹈之,所謂下愚之不移者歟!

對於武則天其人,毛澤東曾評價說:武則天確實是個治國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識人之智,還有用人之術。她提拔過不少人,也殺了不少人。剛剛提拔又殺了的也不少。

郭沫若對她的評價是:政啟開元治宏貞觀,芳流劍閣光被利州。

宋慶齡對她的評價是:武則天是封建時代傑出的女政治家。但就家庭角色而言,不難看出武則天也是個好妻子。

二帝合葬歸一墓,龍盤鳳翥第一陵

在號稱八百裏秦川腹地的陝西渭北山地,蘊藏著自然界鬼斧神工造就的山川靈秀。在這群優美峻秀、巍峨峭拔的錐狀山峰中,分布著數十座中國漢唐帝王的山陵,給三百裏的渭北山原形成了一道蔚為壯觀的風景線。其中,位於陝西乾縣城北的梁山因埋葬著中國曆史上一位叱吒風雲的女人而蜚聲中外,唐代其他皇帝的陵寢和乾陵一起圍繞京師長安成扇形。

從古都西安驅車,沿312國道西行約70公裏進入乾縣境內時,極目西北方向,就會看見蒼茫煙雲襯托著三座挺拔峻峭的山峰,呈北高南低之勢,聳立於茫茫蒼穹之下,遠望就像一新浴之後的少婦披著長發,頭北足南,仰麵躺在藍天白雲之下,這就是梁山,是有“曆代諸皇陵之冠”和“睡美人”之稱的中國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與其夫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地——乾陵。

乾陵本是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陵號乾陵。實際上是一帝、一後的合葬墓。自郭沫若以來,現代人認為這是二帝合葬墓,但這並不符合古代(包括唐朝人)的觀點。因為神龍政變之後,武則天被迫將大唐江山歸還給李氏皇族。為了死後能有棲身之所,武則天自己宣布廢去自己的帝號,請求她的兒子(唐中宗李顯)將自己以唐高宗皇後的身份附葬於唐高宗的乾陵。唐中宗答應了母親的這個請求。所以在禮製上乾陵仍然屬於一帝、一後的合葬墓。

自古以來,乾陵在史書中一直像其他的帝後合葬墓一樣,被視做唐高宗的陵墓,武則天是附葬於其中的皇後。新中國成立後,由於郭沫若對武則天非常推崇(郭沫若崇拜獨裁者),於是帶頭把唐高宗乾陵稱為二帝合葬墓。加之現代為促進旅遊,一些不顧曆史事實的宣傳,把乾陵稱之武則天陵。

乾陵的梁山自周、秦即為名勝之地。史載,周太王(古公亶父)逾梁山而載弘基,秦始皇築宮梁山而禦夷狄,漢張騫越梁山而通西域,以至唐代的“絲綢之路”都經過此山。梁山主峰海拔1047.9米,山石崔嵬,地勢險峻,為東西交通之咽喉,是古代兵家的必爭之地。

登上梁山峰巔,東望九嵕(唐太宗昭陵所在地),山勢突兀,孤聳回絕;南望太白(山)終南(山),積雪皚皚;北望五峰(山),遙相輝映;西接翠屏(山),層巒疊嶂。腳下梁山,三峰特起,主峰蒼潤高峻,泔河環其東,漠水繞其西,整個山麓林木蔥蘢,古柏參天,環境雅致肅穆。

據堪輿家(風水先生)認為,梁山大有利於女主。所以,代唐為周的女皇武則天便把梁山選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後的“萬年壽域”。

進入乾陵後,有一條直道,被稱為“司馬道”,從梁山南二峰的天然雙闕起,往北的建築依次對稱排列。端立首位的是1對高達8米有餘的八棱柱石華表,這是帝王陵墓的標誌,其造型昭示著生命長存的理念和古代先民對人類生殖行為的崇拜。接著是1對昂首挺胸、渾圓壯觀的石刻翼馬,馬身兩翼雕以卷雲紋,似有騰飛之勢。翼馬之北是1對優美的高浮雕鴕鳥,它是唐王朝同西域人民文化交流與友好往來的象征。緊接鴕鳥的是5對配有馭手的石仗馬和10對高4米左右的石翁仲(或稱直閣將軍)。傳說翁仲姓阮,是秦朝鎮守臨洮的大將,威震夷狄。秦始皇樹翁仲像於鹹陽宮司馬門外,後世的帝王以翁仲石像守衛陵園。

最前麵有一塊“唐高宗乾陵”墓碑,高2米,是陝西巡府畢源為高宗所立,原碑已毀,現在這塊碑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此碑右前側另一塊墓碑,是郭沫若題寫的“唐高宗李治與則天皇帝之墓”12個大字。另外在南門外有為高宗皇帝和武則天歌功頌德的“述聖記碑”和“無字碑”二通以及參加高宗葬禮的中國少數民族首領和友好國家使臣的石刻像61尊。

陵園內城的四門之外,還蹲踞著4對8尊高大雄偉的石獅,以朱雀門外的最為雄偉。這對石獅昂首挺胸,巨頭披鬃,瞋目闊口,兩足前伸,身軀後蹲,凜然挺拔如泰山。置石獅於陵前,增加了陵園的神聖和威嚴氣勢。

《唐會要》記載,貞元十四年(798年),乾陵修葺時曾造屋378間。此後,置的120餘件精美絕倫的大型石刻群,成為盛唐社會蓬勃發展的真實寫照,讓人感受到它所體現的盛唐時代精神。

在中國曆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是從乾陵開始才有了固定製度的,一直沿襲到清代,曆代大同小異。陳運和詩《乾陵》為此景而作:“一段曆史與一片風雲 合葬在這兒 當朝廷沿著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驛道 顛簸進入絕句律詩”,“無字碑上沒記事 石人石馬失聲息 古遺址延伸出一道聖旨 被今日遊客踩成現實”。

乾陵也被稱為“天下第一陵”,陵墓陪葬乾陵陪葬墓共計17座。計有太子墓二(章懷太子李賢、懿德太子李重潤),王墓三(澤王李上金、許王李素 章懷太子墓節、彬王李守禮),公主墓四(義陽公主、新都公主、安興公主、永泰公主),大臣墓(王及善、薛元超、楊再思、劉審禮、豆盧欽望、劉仁軌、李謹行、高侃、蘇定方、薛仁貴)。1960~1971年已先後發掘了永泰公主、章懷太子、懿德太子、中書令薛元超、燕國公李謹行等5座陪葬墓,出土珍貴文物4300多件。其中有100多幅絢爛多彩的墓室壁畫,堪稱中國古代瑰麗奇絕的藝術畫廊,《馬球圖》、《客使圖》、《觀鳥捕蟬圖》、《出獵圖》、《儀仗圖》等壁畫,不僅對研究唐代繪畫,而且對研究唐代建築、服飾、風俗習慣、體育活動、宮廷生活、外事往來等具有重要價值。

乾陵營建時,正值盛唐,國力充盈,陵園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富麗,堪稱“曆代諸皇陵之冠”。唐初,太宗李世民汲取從古至今,沒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的曆史教訓,從他與長孫皇後的昭陵起,開創了“因山為陵”的葬製,由當時著名的藝術大師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主持設計,陵墓由建築群與雕刻群相結合,參差布置於有“龍盤鳳翥”之勢的山巒之上。

唐高宗與武則天的乾陵,發展、完善了昭陵的形製,陵園仿唐都長安城的格局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南北主軸線長達4.9公裏。文獻記載,乾陵陵園“周八十裏”,原有城垣兩重,內城置四門,東曰青龍門,南曰朱雀門,西曰白虎門,北曰玄武門。經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園內城約為正方形,其南北牆各長1450米,東牆長1582米,西牆長1438米,總麵積約230萬平方米。城內有獻殿、偏房、回廊、闕樓、狄仁傑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宮等輝煌建築群多處。“安史之亂”後,乾陵曆經1300多年的風雨滄桑,乾陵地麵的宏麗建築已蕩然無存。

乾陵選址有講究,武曌得利成女皇

關於乾陵的選址,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傳說:唐高宗登基不久,就派自己的舅父長孫無忌和專管天文曆法的太史令李淳風為自己選擇陵寢之地。一日,二人巡視到梁山上,隻見此山三峰高聳,主峰直插天際。東隔烏水與九嵕山相望,西有漆水與婁敬山、岐山相連。烏、漆二水在山前相合抱,形成水垣,圍住地中龍氣,於是都認為梁山乃是世間少有的一塊“龍脈聖地”。

長孫無忌和李淳風選好陵址後,回京稟報高宗。但時任火井令的風水大師袁天罡聽說後極力反對,原來他曾為高祖選陵址到過梁山,深知此山風水的優劣之處。他對高宗說:“梁山從外表上看是一塊風水寶地,但細看有許多不足之處:一是梁山雖東西兩麵環水,能圍住龍氣,但與太宗龍脈隔斷,假如百姓選祖塋於此,是可以興盛三代,但作為帝王之山陵址,恐三代後江山有危。大唐龍脈從昆侖山分出一支過黃河,入關中,以岐山為首向東蔓延至九嵕山、金粟山、嵯峨山、堯山。今太宗已葬九嵕山,為龍首。陛下不可以後居前,況梁山又非龍首,而是周代龍脈之尾,尾氣必衰,主陛下治國無力。二是梁山北峰居高,前有兩峰似女乳狀,整個山形遠觀似少婦平躺一般。陛下選陵於此,恐從此後為女人所控。三是梁山主峰直秀,屬木格,南二峰圓利,屬金格。三座山峰雖挺拔,但遠看方平,為土相。金能克木,土能生金,整座山形龍氣助金,地宮營主峰之下,主陛下必為金格之人所控。依臣愚見,若陵址定於此山,陛下日後必為女人所傷!”聽了袁天罡一番宏論,高宗猶豫不決,遂退朝不議。

但袁天罡此言說出,早有武則天親信告知武氏,武氏聽了十分高興,她暗自思忖:小時候聽父親說,袁天罡說我將來能做女皇帝,看來要應驗了。到了晚上,她就給高宗吹了一陣枕邊風,自然是褒揚長孫無忌和李淳風,貶低袁天罡了。

第二天早朝時,高宗傳出聖旨,定梁山為陵址。袁天罡一聽,仰天歎曰:“代唐者,必武昭儀。”他怕將來受牽連,就辭官不做,出外雲遊去了。

陵址選好後,如何定名,群臣爭論不休。有大臣建議:太宗山陵名曰昭陵,有昭示帝氣之意,陛下陵就定名為承陵,以承接太宗恩澤。長孫無忌奏曰:“梁山位於長安西北,在八卦中屬乾位,乾為陽,為天,為帝。長安是陛下今世帝都,梁山自然為陛下萬年壽域的天堂帝都,人間、天堂,天地合一,乾坤相合,主定陛下永世為帝王。依臣之見,就定名為乾陵吧!”高宗聞聽十分高興,遂定名為乾陵。長孫無忌哪裏知道,袁天罡所言,是說梁山陰氣彌漫,不能選作陵址。今定名為乾陵,豈不注定有女人為帝嗎?後來的一切發展都應了袁天罡的預言。

乾陵複原圖

傳說畢竟是傳說。據文獻記載,弘道元年高宗死後,但武則天遵照高宗“得還長安,死亦無憾”的遺願,在關中渭北高原選擇了吉地,命吏部尚書韋待價為山陵使,戶部郎中韋泰真為將作大匠,動用兵士和民工20餘萬人,按照“因山為陵”的葬製,將梁山主峰作為陵塚,在山腰鑿洞修建地下玄宮。《新唐書?陳子昂傳》載:“山陵穿複必資徒役,率臒弊之眾,興數萬之軍,調發近畿,督扶稚老,鏟山背石,驅以就功。”經過三百多個晝夜的緊張施工,到文明元年(公元684年)八月安葬時,主要工程竣工。埋葬高宗後乾陵營建工程繼續進行。

22年後,武則天於神龍元年病故。在安葬武則天的問題上,朝廷發生了一番爭論,中宗欲滿足母後“歸陵”的遺願,大臣嚴善思極力反對。他說:“尊者先葬,卑者不宜動尊者而後葬入。則天太後卑於天皇大帝,今若開陵合葬,即是以卑動尊,恐驚龍脈。臣聞乾陵玄闕,其門以石閉塞,其石縫隙,鑄鐵以固其中,今若開陵,必須鐫鑿。動眾加功,為害益深。望於乾陵之旁,更擇吉地,別起一陵,既得從葬之儀,又成固本之業。若神道有知,幽途自當通會,若以無知,合之何益。”

寬厚仁慈的中宗皇帝,沒有接受這個建議,為了表示孝心,命人挖開乾陵埏道,啟開墓門,於神龍二年五月將武則天合葬入乾陵玄宮。從此,乾陵成為中國古代帝王陵墓中唯一的一座一陵葬兩帝的陵園。

合葬武則天後,中宗、睿宗朝又將二太子、三王、四公主、八大臣等17人陪葬乾陵。因此,乾陵陵園的所有營建工程經曆了武則天、中宗至睿宗朝初期才始告全部竣工,曆時長達57年之久。

石碑千年立無聲,碑文或在地宮中

據有關史書記載,唐高宗死後,乾陵的選址、設計以及營建,都是在武則天直接指導下進行的。作為乾陵地麵的主要大型石雕——無字碑也很有可能是當時樹立的。又從無字碑與述聖紀碑相互對應來看,很可能兩碑是同時樹起的。由此看來,無字碑無疑是武則天樹立的。

這塊武則天精心設計並樹立的無字碑在整個乾陵陵園的石雕中,不僅因處於顯著位置而引人注目,而且以其精湛的雕刻藝術,獨特的風姿韻味,以及種種富於傳奇色彩的傳說故事而備受青睞,名播八方。遊客們到乾陵來,幾乎都要在無字碑前駐足,或凝眸注視,或攝影留念,或指點評說。無字碑在無數遊人眼中不僅是乾陵的象征,更是女皇武則天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