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死去元知萬事空,石碑巍然悄無聲(1 / 3)

《新唐書》reference_book_ids\":[688342442300565402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9,\"start_container_index\":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4},\"quote_content\":\"《舊唐書》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18382259230]}],\"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1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新唐書》reference_book_ids\":[688342442300565402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start_container_index\":1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quote_content\":\"《舊唐書》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18382259230]}],\"2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2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新唐書》reference_book_ids\":[688342442300565402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start_container_index\":2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4,\"start_container_index\":2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0},\"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start_container_index\":2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4,\"start_container_index\":2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0},\"quote_content\":\"《春秋》reference_book_ids\":[7078173533162966046]}],\"2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2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舊唐書》reference_book_ids\":[7072569318382259230]}]},\"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女皇地位終被否,尊號屢改成皇後

武則天死後數年中,唐代時局和皇室情況一直在發生著讓人意料不到的變化,所以關於對武則天的評價也爭論不休,這也是她的石碑之所以無字的原因之一。

而關於武則天的名號問題,數年中也有多次改動。唐睿宗執政期間把“則天大聖皇後”改稱“天後”,“天後”是與“天皇”相並的稱號,顯然要比“皇後”尊貴,有點皇帝的味道,這可能是太平公主的意思。延和元年八月,李旦傳位給太子李隆基,在傳位前一個多月時,又改“大聖天後”為“天後聖帝”,這個名號是“後”,又是“帝”,按語法習慣前麵是後麵的定語,那麼這個尊號就是“帝”,那麼武則天又被尊為皇帝。但唐明皇稱帝後沒幾天,又把“聖帝”改為“聖後?此時,太平公主與明皇競爭,去“聖帝”對她有鼓勵作用。開元四年(716年),十二月,又改回“天後”,連“聖”字也被取消,此時太平公主被賜死,睿宗李旦也死亡。再到天寶八年(749年),李隆基追尊為“則天順聖皇後”,遂成定稱。

武則天在天寶前,尊號屢改,因為她的子女還在,因此這段時間被史家戲稱“後則天時期”。由於子女對她的態度不同,才出現了上述尊號屢改的情況。而自唐明皇以後,男係皇帝的位置確立,他就完全按“女性隻能是皇後”的序列改定,不再有“天聖”、“聖帝”的稱謂,更完全沒有了大周女皇帝的認可,即隻承認她是李家的媳婦,不承她曾經是大周女皇。那麼,對她曾稱帝的一段,隻能認為是受先帝顧命,從權暫時稱製,從權暫時保護李唐的神器。或說代管天子的神器寶鼎,無權稱製,等到李唐的接班人到來,再物歸原主。因此,那二十多年,武則天仍然是李家的媳婦,不是皇帝。

唐明皇為武則天定位後,史臣們便按照皇帝為她的定位,在大唐正史裏為她特立“本紀”。她的“本紀”不是皇帝本紀,而是《則天皇後本紀》(《舊唐書》)、《則天順聖武皇後本紀》(《新唐書》)。這表示,武則天必須回歸男性父權社會才能被承認,被承認是男性皇帝的皇後。女性都要附著在男人身上,女皇帝的地位和稱號根本是沒有的,要被承認,就隻能是皇後。不然,就是怪物。按照史臣們的設想,幸好武則天臨終前自己去掉了帝號、自認是李家的媳婦,史書上才給她個皇後的位置。不然,就把她放到如駱賓王說的“窺視神器”的“賊後”的行列裏。

可是玄宗皇帝雖然把她規定在“順聖皇後”的行列裏,史臣們也把她列入皇後身分的正史中。可她在曆史上畢竟真的做了十五年的皇帝、稱製也有六年之久,實際上做了二十多年的皇帝,還輔佐高宗三十年。根據史學研究的斷限,唐朝前期共有高祖、太宗、高宗、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七代皇帝,除去開始七年的戰亂,到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共有130年時間。其中五分之二是武則天當政的時間,武則天的生命占去了其中三分之二,這段時間,被後世稱為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史學研究和新舊史家們又把唐代的強大歸功於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唐玄宗的“開元盛世”。“貞觀之治”的好長一段是隋末曆史大混亂的恢複時期,武則天之後才是“開元盛世”,就是說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分別代表了唐代前期的恢複、發展和鼎盛三個階段。如果隻承認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和唐玄宗的“開元盛世”,把武則天的五分之二的曆史割了去,那麼“貞觀”和“開元”如何能連得起來?

如果說“貞觀之治”是建設,“開元盛世”也是建設,而武則天這五分之二的時間是破壞,“貞觀之治”早被武則天破壞淨盡,何有“開元盛世”的存在?實質上唐明皇和那些史官們僅僅是不讓武則天說自己是皇帝,她自己明明白白做了那麼多年的皇帝,為死後能得到後代子孫的承認,能得到所謂的“血食”,即在宗廟、陵堂裏有牌位,受到祭祀,才不得不隻承認是李家的媳婦、是高宗的皇後的。

我們說武則天是個非凡的女政治家,就是因為她以一個絕對不允許做皇帝的女人,真的就做了那麼多年的皇帝,不管史臣們承認與否,也不管武則天本人臨終前為了死後的“血食”配祭,而去掉了自己的帝號。女人不做皇帝是中國數千年封建社會的規矩,儒家傳統的規定,男權社會的章程。

也就是說,在中國封建社會這個極度的男權社會裏,一個女人要同皇帝的頭銜聯係在一起,要麵對多麼巨大的困難,要衝破多大的觀念上的障礙,要有多麼大的勇氣,要有多麼非凡的毅力和政治才幹。武則天經曆數十年的艱難和曲折,她麵對整個男權社會的壓力,憑著自己的聰明和才智,憑著自己的百折不撓的毅力,讓男權社會向她低頭,讓男權社會為她付出代價。終於搶奪了男權社會的主導權,使曆史的列車脫離軌道,扭到她的軌道之中,悲壯地向曆史宣布,女人也能做皇帝,但是這其間的是是非非,善善惡惡,不是容易說清楚的,所以無字碑上,說功講德不是,自我檢討也不是,還是不差一文的好吧,所有的一切,留於後人評說。

死後名號屢更改,生前名字亦是謎

不僅是武則天死後的名號一改再改,關於她生前的名字,也是個謎,至今人們也沒搞清楚她起先叫什麼名字。

史載武則天名“曌”,字明空,唐太宗賜名武媚(也有嫵媚一說),稱帝後以武曌為名。但她的本名叫什麼,她的這些名字又是什麼時候起的,均沒有定論。

古代女性有名也有字,唐代及之前的朝代都很開放,如漢朝常不分男女,名、字可通用,南北朝之後男女名、字才有區別,女性多以花草嬌美、貞柔明媚等代表陰柔之美的文字取名,以區別於陽剛之氣的男性名字。

《新唐書》和《舊唐書》說武氏名“曌”,但是“曌”武氏稱帝之後造的字,所以不可能為父母所起的名字。

“武則天”這個名字的本來也不是她本來的名字。首先,“則天”這個詞不是名字,她是武則天退位之後,新皇帝給她上的尊號的一部分。(則天大聖皇帝→則天大聖皇後→天後→大聖天後→天後聖帝→聖後)

《舊唐書?孫處約傳》記載“尋避中宮諱,改名茂道”,由此可見,武氏原名與處、約二字有關。孫處約名處約,自茂道,取消名,以字行之,這與唐朝的情況多有相同,武氏父武士彠就是以字行之,武氏的兄弟也是等也都是以字行之。

《新唐書?韋思謙傳》“本名仁約,字韋思,以音類則天父諱,故稱宇焉”但是武士彠名稷,字士彠,所以這個記錄有問題。應該是諱武則天的名,所以改的。為什麼不說是“處”呢,簡單因為武氏稱二聖的時候,有宰相郝處俊,如果是處,那麼作為武則天心腹的郝處俊也一定會改,但是他沒有改,那就不是“處”。

為什麼確定武則天的字是明空呢?首先武則天的母親楊氏,崇尚佛教,她極有可能給武則天取一個與佛教有關的名字。“曌”是武則天稱帝之後造的字,但是明空是她稱帝之前曾用過一段時間的名字。史書記載“朕宜以‘明空’為名”,之後才用“曌”為名。明空也有可能是武氏在感業寺時用的法號,但是她的姐姐名順,字明則,她姐姐沒有做過尼姑,所以根據史書等研究,明空是武則天的字,後來她用字做了法號,然後又有一段時間依照家族慣例以字行之。

武則天原來的名字可能有“約”字,約有預期、簡要、節省、窮乏等意思,明空也有這個意思,所以根據古代起名的規律,這意思是相配的,楊氏信佛,所以更有可能為武氏以明空為字,以約為名。

《新唐書?武後傳》記載“太宗聞士彠女美,召為才人,方十四歲。母……母題……既見帝,賜號‘武媚’”所以武媚是太宗賜,至於武媚娘則不可查,可能是因為習慣,在後麵加了一個“娘”字,所以成了武媚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