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讀者看完《三國演義》有關赤壁之戰的八回內容之後,從“舌戰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獻計火攻”“登壇祭風”“設伏截敵”以及其他情節中,一定體會到,諸葛亮是一位有著超凡智慧謀略的大師,他是孫、劉聯軍戰勝曹操大軍的主角。這表明《三國演義》的作者用全部精神塑造諸葛亮光輝動人形象的成功。不過,曆史上取得赤壁之戰勝利的主角是周瑜,他不僅是聯軍的統帥,而且有膽有識,正確決策,以己之長,攻敵之短,抓住時機,指揮作戰,引導戰爭奪得了重大勝利。
周瑜豈能被“氣死”
赤壁之戰以後,出現了孫、劉兩大集團爭奪荊州的局麵。《三國演義》的作者根據這一曆史情況,編織了諸葛亮同周瑜之間鬥智的故事。周瑜屢鬥屢敗,最後被諸葛亮活活氣死。這就是人們所熟知的“三氣周瑜”。
《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孔明一氣周公瑾”寫的基本情節是:
赤壁之戰以後,周瑜率軍攻打曹仁占據的南郡,雙方經過長期較量互有勝負。周瑜被對方毒箭射傷,他詐作身死,誘使敵人於夜間來劫寨,結果大敗曹軍。曹仁不得不率眾逃回襄陽。當周瑜想乘勝進占南郡時,不料南郡城已先被諸葛亮派趙雲進駐。當周瑜在城下聽到趙雲喊叫:“都督少罪!吾奉軍師將令,已取城了。”之後,大怒。又聽說襄陽也被諸葛亮派兵奪取,一氣之下,“箭瘡迸裂”,昏了過去。
這段故事有虛有實。
《三國誌·吳書·吳主傳》:
(建安)十四年,(周)瑜、(曹)仁相守歲餘,所殺傷甚眾。仁委城走。權以瑜為南郡太守。
《資治通鑒》卷六十六:
周瑜攻曹仁歲餘,所殺傷甚眾,仁委城走。權以瑜領(兼領)南郡太守,屯據江陵;……劉備表權行(暫代)車騎將軍,領徐州牧。會劉琦卒,權以備領荊州牧,周瑜分南岸地以給備。備立營於油口,改名公安。
從史書記載中,我們得知,《三國演義》中所寫周瑜同曹仁的南郡之戰,最後曹仁逃回襄陽,這是曆史事實。但南郡為劉備軍所占則不是真實的,因為曹仁逃走後,南郡順利地為周瑜占據,才被孫權任為南郡太守,因為周瑜成為南郡太守,才有權以南郡的一部分給劉備立營屯駐。至於周瑜氣得死去活來,那就更是子虛烏有了(襄陽也未被劉備軍奪取)。
《三國演義》第五十四、五十五回,寫諸葛亮“二氣”周瑜的故事,其簡要情節是:
劉備占據長江以南的荊州地區,周瑜想奪取之,向孫權獻了一個“美人計”,假意將孫權的妹妹孫尚香(史書中未見其名)嫁給劉備,將劉備賺到東吳,將其囚禁獄中,“討荊州換劉備”。諸葛亮識破其意圖,讓隨行的趙雲使用自己的計謀。先讓劉備去拜見喬國老(周瑜、孫策的嶽父),透過他將成親喜事告知吳國太(孫權之母),經過甘露寺相親,吳國太做主真的把女兒嫁給了劉備。周瑜弄假成真,計謀落空,無奈又向孫權獻計,將劉備“軟困於吳中”,用聲色迷住劉備,然後圖之。諸葛亮用計,讓劉備說服妻子追隨自己,趁正月元旦江邊祭祖之機,一路逃向荊州。孫權派兵追趕,周瑜派兵攔截,都被孫尚香堅決製止。周瑜親自領兵追趕,又被前來接應劉備的關羽等打敗。劉備軍士齊聲大叫“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聽後,氣得大叫一聲,金瘡迸裂,倒於船上。後被救醒,開船逃去。這段故事也有實有虛。
《三國誌·蜀書·先主傳》:
先主表(劉)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琦病死,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孫)權稍畏之,進妹固好(時為建安十四年)。
《三國誌·吳書·周瑜傳》:
(建安十五年)備詣京見權,瑜上疏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盛為築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場,恐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也。”權以曹公在北方,當廣攬英雄,又恐備難卒製,故不訥。
從上列資料可以看出:
第一,孫權的妹妹嫁給了劉備,這是曆史事實。但不是弄假成真,是孫權為了同劉備搞好關係,共同對抗曹操,自願“進妹”給劉備的,跟周瑜沒有關係,也就不存在“美人計”之事了。
第二,周瑜獻計用聲色迷住劉備,將其軟困於吳中,曆史上也實有其事。但孫權不從,沒有同意,把劉備放回了荊州,這也就不存在追趕攔截劉備之事了,自然也就不存在周瑜又被氣得死去活來了。而且,曆史上周瑜獻此計不是在劉備成親的建安十四年,而是在劉備赴京(京口)向孫權“求都督荊州”的建安十五年。
《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包括五十七回開頭)寫“孔明三氣周公瑾”,情節是:
為了取得荊州,周瑜又想出“假途滅虢”之計,想以替劉備取西川為名,在路過荊州時,索要錢糧,趁劉備出城勞軍時,將其殺掉,奪得荊州。諸葛亮識破周瑜的詭計,假裝同意周瑜的好意,事先安排伏兵,使周瑜上當。周瑜領兵來到荊州城下,看到的是,城上士兵一齊豎起槍刀嚴陣以待。趙雲喊話說:“孔明軍師已知都督‘假途滅虢’之計,故留趙雲在此。”接著,劉備大將率領的“四路軍馬,一齊殺到”,喊聲大震,“皆言要捉周瑜”。周瑜見狀,馬上大叫一聲,“箭瘡複裂,墜於馬下”。左右急救歸船。接著周瑜收到諸葛亮的信,勸周瑜要識時務,不要“興兵遠征”,防止曹操“乘虛而至”。周瑜看信後,仰天長歎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
這段故事,基本上是虛構的。
《三國誌·吳書·周瑜傳》:
(周)瑜乃詣京見(孫)權曰:“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孫瑜)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權許之。瑜還江陵,為行裝,而道於巴丘病卒,時年三十六。
《三國誌·蜀書·先主傳》裴注引《獻帝春秋》:
孫權欲與(劉)備共取蜀,遣使報備曰:“……若(曹)操得蜀,則荊州危矣。今欲先攻取(劉)璋,進討張魯,首尾相連,一統吳、楚,雖有十操,無所憂也。”備欲自圖蜀,拒答不聽,……權不聽,遣孫瑜率水軍住夏口。備不聽軍過,……權知備意,因召(孫)瑜還。
《三國誌·吳書·魯肅傳》裴注引《江表傳》:
初(周)瑜疾困,與(孫)權箋曰:“瑜以凡才,……統禦兵馬,誌執鞭弭,自效戎行。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至以不謹,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但恨微誌未展,不複奉教命耳。
從史書中的這些記載,可以明確以下兩點:
第一,在曆史上,確有周瑜、孫權想經過劉備占據的荊州去奪取西川(益州)的事。不過,不是沒成行,就是被劉備拒絕。不存在周瑜施行“假途滅虢”之計,被諸葛亮識破而落空的事。
第二,在曆史上,周瑜確是準備進取益州時,在途中去世的。不過是因患病,“道遇暴疾”而死的,死的地點是在巴丘(今湖南嶽陽),而不是在荊州。他的死,與諸葛亮沒有關係,更不要說是被諸葛亮“氣”死的了。
《三國演義》前後“三氣周瑜”的故事,借實寫虛,虛實結合,使諸葛亮、周瑜之間的鬥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節動人,很有戲劇性。作者用貶低周瑜的手法,反襯諸葛亮形象的高大。最後設計的“既生瑜,何生亮!”之語,實乃“畫龍點睛”,令人讚佩。
張任非諸葛亮所捉
《三國演義》第六十四回,寫“孔明定計捉張任”,這是劉備入川(益州)奪取劉璋地盤過程中的一個故事:
張任是劉璋手下大將,很有膽識,率兵在雒城抵擋劉備軍,不僅將劉備軍殺傷很多,還用亂箭將劉備軍師龐統射死。劉備急調在荊州的諸葛亮領兵入川來解困。在諸葛亮入川期間,劉備與張任在雒城外反複較量,也沒占到便宜。諸葛亮來到劉備軍中了解情況後,定下“先捉張任,然後取雒城”之計。他調兵遣將,分別安排後,自己先在金雁橋引誘張任追趕,張任知是計,急回軍時,橋已被斬斷,欲投北去,遭到趙雲攔截,往南繞河而走,又遭到魏延、黃忠的截殺,張任引殘兵敗將往山路而走,又撞上張飛,被張飛活捉了。劉備勸張任投降,張任堅決不肯,諸葛亮“命斬之”。劉備軍較為順利地進入雒城。
這一故事基本上也是虛構的。
《三國誌·蜀書·先主傳》裴注引《益部耆舊雜記》:
劉璋遣張任、劉璝率精兵拒捍先主於涪,為先主所破,退與璋子循守雒城。任勒兵出於雁橋,戰複敗。禽任。先主聞任之忠勇,令軍降之,任厲聲曰:“老臣終不複事二主矣。”乃殺之。先主歎惜焉。
《資治通鑒》卷六十六:
(建安十八年)備軍益強,分遣諸將平下屬縣。劉璝、張任與璋子循退守雒城,備進軍圍之。任勒兵出戰於雁橋,軍敗,任死。
《資治通鑒》卷六十七:
(建安十九年)劉備圍雒城且一年,龐統為流矢所中,卒。……雒城潰,備進圍成都。諸葛亮、張飛、趙雲引兵來會。
從以上史書所載,可以明確:
第一,張任領兵在雒城抗拒劉備軍,在出金雁橋(即雁橋)時被捉,不降被殺,這是曆史事實。但捉他、殺他的人是劉備(與時為軍師的龐統也有關),而不是諸葛亮。
第二,張任被捉殺,是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這時諸葛亮正在荊州,不可能到雒城來計捉張任,諸葛亮入川與劉備會師,是在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地點在成都,不是在雒城。
第三,龐統是在建安十九年,圍雒城時,為“流矢所中”身亡,這時張任已死,不可能用“亂箭”射殺龐統。諸葛亮率軍入川,是奪取益州的總體需要,不是由於龐統之死,因為當時龐統還活著呢!
第四,趙雲、張飛同諸葛亮一起入川,到成都與劉備會師,不可能到雒城參與擒殺張任的戰鬥。
《三國演義》的作者顛倒人物關係和時間地點,張冠李戴,無非是為凸顯諸葛亮高超的智慧和軍事才能。
“智取漢中”另有其人
《三國演義》第七十回到七十二回寫劉備同曹操爭奪漢中的故事,其情節是:
建安二十三年,諸葛亮與劉備引兵十萬,出葭萌關下營,圖取漢中。諸葛亮用激將法請出不服老的老將黃忠出馬,去定軍山同對方大將夏侯淵較量,並派法正相助。黃忠來到定軍山後,先奪了對山,然後居高臨下,“駛下山來”,夏侯淵措手不及,被“砍為兩段”。曹操自領二十萬大軍殺來,為夏侯淵報仇。諸葛亮派黃忠、趙雲各領一支兵馬,占了米倉山,奪了曹操的糧草,殺了曹兵無數。曹操親統大軍來奪漢水蜀軍寨柵,諸葛亮令趙雲引兵五百,帶鼓角,伏於土山之下,連續三夜炮響鼓鳴,驚得曹兵“徹夜不安”,曹操心怯,拔寨退三十裏。接著諸葛亮用“疑兵”之計,迫使曹操退兵,諸葛亮連夜追趕,得了南鄭。曹操退守陽平關,諸葛亮派張飛、魏延分兵去劫曹操糧草成功,迫使曹操逃至斜穀界口,又被魏延射落兩顆門牙,曹操不得不放棄漢中,下令班師。諸葛亮“智取漢中”成功了。
這一故事中所說諸葛亮用兵的事,實際上都與諸葛亮無關。
《三國誌·蜀書·先主傳》:
(建安)二十三年,先主率諸將進兵漢中,……先主次於陽平關,與(夏侯)淵、(張)郃等相拒。二十四年春,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興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先主命黃忠乘高鼓噪(擂鼓呐喊)攻之,大破淵軍,斬淵及曹公所署益州刺史趙顒等。曹公自長安舉眾南征。……及曹公至,先主斂眾拒險,終不交鋒,積月不拔,亡者日多。夏,曹公果引軍還,先主遂有漢中。
《三國誌·蜀書·法正傳》:
(法正獻策劉備奪漢中)先主善其策,乃率諸將進兵漢中,(法)正亦從行。二十四年,先主自陽平南渡沔水,緣山稍前,於定軍、興勢作營。淵將兵來爭其地。正曰:“可擊矣。”先主命黃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淵軍,淵等授首。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成都平,(先主)以(諸葛)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從上列情況,我們可以得知:
第一,劉備同曹操奪取漢中,黃忠斬了夏侯淵,曹操最後撤軍,劉備得了漢中,這都是曆史事實。但指揮蜀軍作戰的是劉備、法正(謀士),而不是諸葛亮。
第二,諸葛亮既然沒有參加指揮奪取漢中的戰鬥,小說中所寫的諸葛亮智激黃忠參戰、派趙雲戰漢水、設疑兵之計退曹操等情節,都是作者刻意安排的。
第三,諸葛亮雖然沒有到前線指揮戰鬥,但對奪取漢中的勝利,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像漢初的蕭何在後方關中支援漢高祖劉邦在前線攻城略地一樣,使劉備軍在前線“足食足兵”,保證了戰事的供給,其功勞也是很大的。
《三國演義》中,將諸葛亮塑造成智慧的化身,主要表現在軍事方麵。像漢中戰場這樣一個大舞台,不讓諸葛亮登場,做一次出眾的表演,豈不是一個大缺憾,所以就把劉備、法正的指揮移到諸葛亮身上,並進行藝術加工,從而展現了“智取漢中”的精彩場麵。
陸遜被困“八陣圖”事虛妄
《三國演義》第八十四回寫“孔明巧布八陣圖”,其基本情節是:
諸葛亮入川之時,在魚腹浦驅兵取石,排成陣勢於沙灘之上,並預言這個石陣(八陣圖)以後會將東吳大將困在其中。猇亭之戰劉備敗逃,陸遜往西追趕,來到夔關附近,見前麵臨山傍江處,一陣殺氣衝天而起,陸遜不敢冒進,派人前去探視,回報並無軍人屯駐在此。陸遜登高望之,殺氣複起,再令人探視,回報無一人一騎。陸遜見日將西沉,殺氣愈重,令心腹人再往探看,回報江邊隻有亂石八九十堆,並無人馬。陸遜尋土人問之,土人回答,是諸葛亮入川時,在此取石排成陣勢,“自此,常常有氣如雲,從內而起”。陸遜立馬於山坡之上觀看,但見四麵八方,皆有門有戶,遂引數騎,直入石陣觀看。突然狂風大作,一霎時,飛沙走石,遮天蓋地。但見怪石嵯峨,槎椏似劍;橫沙立土,重疊如山;江聲浪湧,有如劍鼓之聲。陸遜大驚曰:“吾中諸葛之計也!”急欲回時,無路可出。驚疑間,幸遇諸葛亮的嶽父黃承顏前來,告知他此石陣名“八陣圖”,變化無端,可比十萬精兵,指引他從“生門”逃出陣來。陸遜回寨後,歎曰:“孔明真‘臥龍’也!吾不能及。”於是下令班師。
這麼一個神秘離奇的故事,我們當然要懷疑其真實性。還是用曆史資料說話吧!
《三國誌·蜀書·先主傳》:
陸議(陸遜本名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先主自猇亭還秭歸,……由步道還魚複,改魚複縣曰永安。吳遣將軍李異、劉阿等踵躡(跟蹤)先主軍,屯駐南山。秋八月,收兵還巫。
《三國誌·吳書·陸遜傳》:
(劉)備既住白帝,徐盛、潘璋、宋謙等各競表言備必可禽,乞複攻之。(孫)權以問(陸)遜,遜與朱然、駱統以為曹丕大合士眾,外托助國討備,內實有奸心,謹決計輒還。無幾,魏軍果出,三方受敵也。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諸葛)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
《晉書·職官誌》:
及蜀破後,(司馬昭)令(陳)勰受諸葛亮圍(守)陣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製,勰悉暗練之,遂以勰為殿中典兵中郎將,遷將軍。
從這些史書記載,我們可以明確:
第一,猇亭之戰,劉備被陸遜打敗,逃回白帝城(魚複縣治所,今重慶奉節縣東),東吳軍隊向西追趕,這是史實。但追趕者是李異、劉阿,而不是陸遜本人,而且隊伍隻到達南山,並未到達魚複(又作魚腹)。當有人建議孫權攻打白帝城劉備時,陸遜為了防備曹丕趁機攻吳,建議孫權不再追擊劉備,李異、劉阿收兵回巫,陸遜也沒來到魚複。這樣他怎麼能夠被“八陣圖”所困呢?
第二,諸葛亮作“八陣圖”實有其事。“圖”在這裏指法度。八陣圖即八陣法,是行軍打仗屯駐防禦的陣形變化之法。諸葛亮運用八陣法,提高了蜀軍進攻和防禦的能力,對後世也有明顯影響。這種陣法的詳細情況,雖然沒有流傳下來,但沒什麼神秘怪異的地方。像這一故事中所描寫的,八陣圖能夠“一陣殺氣,衝天而起”,能夠“飛沙走石,遮天蓋地”,顯然是把諸葛亮“妖化”了。《三國演義》的作者這樣來渲染諸葛亮的“多智”,顯然是不夠明智的。“
安居平五路”事本無
《三國演義》第八十五回寫“諸葛亮安居平五路”,其基本情節是:
章武三年(魏黃初四年,公元223年),劉備因病去世。魏文帝曹丕聞訊大喜,想趁機伐蜀,司馬懿獻計用五路大軍,各十萬,四方夾攻,令諸葛亮首尾不能救應,然後可圖。五路是:①令遼東鮮卑國王軻比能起遼西羌兵,攻取西平關(今青海西寧附近);②令蠻王孟獲攻打益州南部四郡;③令孫權進攻西川峽口;④令降將孟達由上庸西攻漢中;⑤命大將軍曹真出陽平關取西川。曹丕立即命令實施。後主劉禪得知情況後,大驚失色,忙召諸葛亮商議,諸葛亮卻數日稱病不朝。劉禪入相府探望,見諸葛亮在小池邊悠然觀魚。經詢問後,方知諸葛亮早已在暗中調兵遣將:命得羌人心的馬超,緊守西平關,拒“羌王”軻比能;命魏延利用蠻兵多疑,設疑兵以拒孟獲;利用孟達與李嚴的友好關係,詐作李嚴親筆信送與孟達,以慢其軍心;命趙雲守陽平關,不出戰,迫曹真自退。現在這四路兵已皆退去。隻有孫權這一路兵,尚未行退兵之計。劉禪又驚又喜說:“相父果有鬼神不測之機也!”諸葛亮送走劉禪之後,選定鄧芝出使東吳,修複兩國舊好。孫權探知四路兵皆已退去,便接見了鄧芝,經交談後,同意與西蜀恢複友好關係。司馬懿的五路伐蜀之計,全麵落空了。
這一故事的基本內容,大都不符合曆史實際。
就五路伐蜀的總體計劃和行動來說,這樣的一次五十萬人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對魏蜀都是重大的曆史事件,在有關史籍中,不可能沒有反映。但是,我們從《晉書·宣帝紀》、《三國誌·魏書·文帝紀》及《三國誌·蜀書》的《後主傳》《諸葛亮傳》及裴鬆之注中,都未發現這一事件的記載。
就五路伐蜀和五路退兵的具體情況來說,史書是這樣記載的。
《三國誌·魏書·鮮卑傳》:
軻比能本小種鮮卑,以勇健……眾推以為大人。……黃初二年,比能出諸魏人在鮮卑者五百餘家,還居代郡。明年,比能帥部落大人小子代郡烏丸修武盧等三千餘騎,驅牛馬七萬餘口交市,遣魏人千餘家居上穀。後與東部鮮卑大人素利及步度根三部爭鬥,更相攻擊。
由此可以看出,軻比能確實存在,他是鮮卑族一部的首領,他的居住地是在幽州西部的代郡、上穀郡,而不是在幽州中東部的遼西、遼東郡,更不是什麼“羌王”。文帝黃初三年以後,軻比能與東部鮮卑大人素利及步度根(居住在並州的太原、雁門郡)三部之間爭鬥,更相攻擊。在這種情況下,軻比能起遼西羌兵十萬,到遙遠的西南方去攻打西蜀是不可能的。另外,馬超在劉備死前的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已經去世(《三國誌·蜀書·馬超傳》),怎麼可能去緊守西平關呢?
《資治通鑒》卷七十:
(劉備死後)益州郡耆帥雍闓殺太守正昂,因士燮以求附於吳,又執太守成都張裔以與吳,吳以闓為永昌太守。永昌功曹呂凱、府丞王伉率吏士閉境拒守,闓不能進,使郡人孟獲誘扇諸夷,諸夷皆從之。牂柯太守朱褒、越嶲夷王高定皆叛應闓。諸葛亮以新遭大喪,皆撫而不討,務農殖穀,閉關息民,民安食足而後用之。
由此可以看出,劉備死後益州南部的幾個郡確實叛蜀。但首領不是孟獲,而是雍闓等人。這時的孟獲隻是普通的“郡人”,可以說是雍闓的部下,而不是“蠻王”。兩年後諸葛亮南征平叛,雍闓死去後,孟獲才“代闓為主”(《華陽國誌·南中誌》)。而且雍闓的叛變是“求附於吳”,與曹魏沒有任何關係。
《三國誌·蜀書·李嚴傳》:
(章武)三年,先主疾病,(李)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建興)四年(公元226年),轉為前將軍。以諸葛亮欲出軍漢中,嚴當知後事,移屯江州……嚴與孟達書曰:“吾與孔明俱受寄托,憂深責重,思得良伴。”
由此可以看出,李嚴確實給孟達寫過信,這是由他親自執筆寫的,時間是在劉備去世三年以後,諸葛亮的目的是想在北伐曹魏之始,爭取孟達的歸順,這有利於北伐戰爭,與司馬懿的伐蜀無關。
《三國誌·魏書·曹真傳》:
黃初三年還京都,以(曹)真為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假節鉞。與夏侯尚等征孫權,擊牛渚屯,破之。……七年,文帝寢疾,真與陳群、司馬宣王等受遺詔輔政。……諸葛亮圍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應亮。(明)帝遣真督諸軍軍郿,遣張郃擊亮將馬謖,大破之。
由此可以看出,原為鎮西將軍的曹真,在劉備死前已調回京都,參加了征伐孫權的戰爭。劉備死後,他並未回到西線對付蜀軍,直到明帝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才又都督關右諸軍抗擊諸葛亮。這期間不可能有曹真出陽平關取西川之事。
《三國誌·吳書·吳主傳》:
(黃武元年,公元222年)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出洞口,曹仁出濡須,曹真……圍南郡。孫權遣呂範等督五軍,以舟軍拒休等,諸葛瑾……救南郡,朱桓以濡須督拒仁。……是月(二年三月),魏軍皆退。夏四月,權群臣勸即尊號,權不許。劉備薨於白帝。五月……守將晉宗殺將王直,以眾叛如(往)魏,魏以為蘄春太守,數犯邊境。六月,……邵等生虜宗。冬十一月,蜀使中郎將鄧芝來聘。
由此可以看出,在劉備死前,曹魏已派三路大軍攻吳,東吳以三路大軍相抗擊,規模不小。最後,魏軍不利,皆退。劉備死後,魏吳之間仍有幹戈。在雙方這種對立的情況下,孫權是不可能接受曹丕的命令,去攻打西川的。鄧芝使吳,這是曆史事實,但其目的不是為退東吳這一路兵,吳與蜀和好,是基於聯合抗曹的需要,而不是由於諸葛亮已退四路兵。
總之,諸葛亮“安居平五路”乃《三國演義》作者的創意之作,其目的顯然是為了凸顯諸葛亮高人的智慧。故事合情合理地描寫諸葛亮沉穩機智,決勝於千裏之外,在與司馬懿的鬥智過程中,一開始便占了上風。作者借劉禪之口說出“相父果有鬼神不測之機也”。設計得很巧妙。應該說這一故事的藝術創作,是值得肯定的。
“七擒孟獲”的實與虛
《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至九十回寫諸葛亮遠征“南蠻”的故事,其中“七擒孟獲”是關鍵的戰役,簡要情節如下:
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蠻王”孟獲在豪強雍闓等人的支持下,起兵十萬,犯境侵略。諸葛亮起川兵五十萬南征平叛。隨軍的將領主要有趙雲、魏延、王平、張翼、馬岱等,途中又有馬謖前來參戰。馬謖向諸葛亮提出了“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的建議。雍闓等人被殺後,孟獲繼續為亂。諸葛亮對其實行“服其心”政策,“七擒七縱”。第一次,諸葛亮麵對孟獲的進攻,命王平等詐敗,在孟獲追趕時,前後夾擊之,又以趙雲、魏延抄其後路,將其生擒;第二次,諸葛亮派馬岱渡過瀘水進擊,孟獲部將董荼那因諸葛亮曾有恩於他,不戰而退,在孟獲的責打之後,董荼那將孟獲縛送諸葛亮;第三次,孟獲之弟孟優詐降,想裏應外合,襲擊川兵,諸葛亮識破其計,命人灌醉孟優,待孟獲渡過瀘水前來劫寨時,將其打敗,孟獲逃跑時被馬岱擒獲;第四次,在西洱河,諸葛亮詐作退軍,孟獲追趕,趙雲攻其後方,孟獲逃跑時掉入陷坑被擒;第五次,在禿龍洞,銀冶洞主楊峰因感諸葛亮活命之恩,不滿孟獲繼續對抗川兵,同其五子率兵三萬,詐稱願意幫助孟獲,孟獲設宴相待,酒至半酣,楊峰將其擒送諸葛亮;第六次,在銀坑洞三江城,孟獲請木鹿大王前來相助,諸葛亮以木刻彩繪巨獸嚇退其真獸,將其打敗,孟獲妻弟是帶來洞主,詐作擒獻孟獲,想借機刺殺諸葛亮,遭識破,被擒拿;第七次,孟獲投奔烏戈國,諸葛亮火燒國主所率藤甲兵三萬,又設伏打敗孟獲,被馬岱生擒,當諸葛亮表示再次釋放時,孟獲心服地說:“丞相天威,南人不複返矣!”至此,南方已定,諸葛亮下令退軍。經瀘水,到永昌,返回成都。
這個故事,有實有虛,請看下列資料。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裴注引《漢晉春秋》:
(建興三年)亮至南中(包括越嶲、牂柯、益州、永昌等郡),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既得,使觀於營陳之間,問曰:“此軍何如?”獲對曰:“向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隻如此,即定易勝耳。”亮笑,縱使更戰,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複反矣!”遂至滇池。
《華陽國誌·南中誌》:
建興三年春,亮南征,自安上由水路入越嶲。別遣馬忠伐牂柯,李恢向益州,……孟獲代(雍)闓為主,亮既斬(高)定元,而馬忠破牂柯,李恢敗於南中。夏五月,亮渡瀘,進征益州,生虜孟獲,置軍中,問曰:“我軍如何?”獲對曰:“恨不相知,公易勝耳。”亮以方務在北,而南中好叛亂,宜窮其詐,乃赦獲使還,合軍更戰。凡七虜七赦,獲等心服,夷漢亦思反善。亮複問獲,獲對曰:“明公,天威也,邊民長不為惡矣。”秋,遂平四郡。
《資治通鑒》卷七十:
漢諸葛亮至南中,所在戰捷,亮由越嶲入,斬雍闓及高定。使庲降督益州李恢由益州入,門下督巴西馬忠由牂柯入,擊破諸縣,複與亮合。孟獲收闓餘眾以拒亮。獲素為夷、漢所服,亮募生致之……七縱七擒而亮猶遣獲,獲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複反矣!”亮遂至滇池。
《三國誌·蜀書·費詩傳》:
建興三年,(費詩)隨諸葛亮南行,歸至漢陽縣(今貴州威寧東南),降人李鴻來詣亮,亮見鴻,……亮欲誘(孟)達以為外援,竟與達書曰:“往年南征,歲末乃還,適與李鴻會於漢陽,承知消息,慨然永歎,……”
《三國誌·蜀書·馬良傳》附《馬謖傳》裴注引《襄陽記》:
建興三年,亮征南中,謖送之數十裏。亮曰:“雖共謀之曆年,今可更惠良規。”謖對曰:“南中恃其險遠,不服久矣,雖今日破之,明日複反耳。……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
從這些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出,《三國演義》寫的雍闓、孟獲等人反叛蜀漢,諸葛亮率軍南征,馬謖建議“攻心為上”,孟獲被“七擒七縱”等都是史實。但“七擒孟獲”的情節則是虛構的,這主要是:
第一,戰爭規模過大。蜀漢國小人少,軍隊通常隻有十幾萬人,小說中說孟獲起兵十萬反叛,諸葛亮率五十萬大軍南征,一次將藤甲兵三萬人燒死,這些都是不現實的。
第二,平叛主要將領有異。蜀漢南征的主要將領很明確,是李恢、馬忠,而小說安排的則是趙雲、魏延。實際上這時的趙雲為鎮東將軍,魏延為鎮北將軍,一個在防備東吳,一個在防備曹魏。蜀漢大將關羽、黃忠、張飛、馬超早已先後去世,如果趙雲、魏延南征,就沒有合適人選留守後方了。而且叛軍戰鬥力不強,諸葛亮沒必要將這兩位大將調往南中前線。
第三,作戰地區路線不同。曆史上諸葛亮同孟獲的戰爭集中在益州郡,小說則寫的是越嶲郡和牂柯郡。諸葛亮班師的線路是由今雲南東北部,經貴州西部當時的朱提郡漢陽縣(今貴州威寧東南)北歸的,而《三國演義》則寫的是從牂柯郡向西北經瀘水到永昌郡,由今雲南西部北歸的。
第四,馬謖未曾隨軍南征。馬謖是在送諸葛亮南征時提出“攻心為上”之策的,之後並未隨軍出征。而小說則寫的是諸葛亮在南征途中,馬謖前來獻計,然後參戰的。
第五,人名地名怪異。《三國演義》中寫“七擒孟獲”時出現的不少人名地名,未見於曆史記載,非常怪異,很難說是符合現實的。
由以上情況我們可以判斷,《三國演義》中關於“七擒孟獲”的細節描寫,大都是虛構的,不能當作曆史真實。
作者在“七擒孟獲”的故事中,用很長的篇幅展示諸葛亮克服困難,沉著冷靜,胸有成竹,指揮若定,接連取得勝利,無非是為了彰顯諸葛亮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諸葛亮未行“反間計”
《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寫諸葛亮南征勝利回師後,考慮進行北伐曹魏時,先實行“反間計”,使魏明帝曹叡受騙,將統領西涼等處兵馬的司馬懿削職回鄉。其基本情節是:
建興四年(公元226年)五月,曹丕病死,曹叡即皇帝位,以曹真為大將軍,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不久,曹叡以司馬懿總領雍、涼等處兵馬。諸葛亮得知這一情況後,認為司馬懿深有謀略,對蜀中不利,密派人到洛陽、鄴城等地,散布流言說司馬懿欲反,並假作司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貼諸處,宣稱曹叡“素無德行”,應該“歸命新君”。曹叡大驚失色,諸朝臣有的主張“速誅之”,有的懷疑這是奸細行的反間之計,要“幸察之”,慎重處理。最後曹叡以禦駕幸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的方式,在司馬懿率兵來迎時,將其拿下。經司馬懿申辯後,他被“削職回鄉”。(次年,曹叡發現自己上當受騙,赦免了在宛城閑住的司馬懿,令其領南陽諸路兵馬去平定孟達反叛,見第九十四回)
這一故事史書中未見記載,純屬虛構。下麵再就兩段史料,作進一步說明。
《三國誌·魏書·明帝紀》:
吳將諸葛瑾、張霸等寇襄陽,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司馬懿)討破之……十二月……撫軍大將軍司馬宣王為驃騎(大)將軍。太和元年(公元227年)春正月……十二月,封後父毛嘉為列侯。新城太守孟達反,詔驃騎將軍司馬宣王討之。
《晉書·宣帝紀》:
黃初五年(公元224年),帝(司馬懿)留鎮許昌,改封向鄉侯,轉撫軍、假節。……(黃初七年)遷驃騎將軍。太和元年六月,天子詔帝(司馬懿)屯於宛,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太和二年正月)斬(孟)達,傳首京師。俘獲萬餘人,振旅還於宛。
由此可以看出:
第一,司馬懿從曹丕時為撫軍大將軍,到明帝時遷驃騎將軍,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一直到228年正月,一直為官,而且在司馬懿剛被“削職”的黃初七年八月,他仍在領兵征討。可見被罷官一事之不實。
第二,司馬懿的家鄉在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三國演義》則說他被“削職回鄉”後在宛(今河南南陽)閑住。其實,司馬懿之所以在宛,是因為他被加任督荊、豫二州諸軍事,領兵屯駐於此。孟達謀反的地區屬荊州,司馬懿領兵平定他,是本地區的事。
《三國演義》的作者這一“反間計”的設計,意味著諸葛亮同司馬懿的較量,在雙方直接兵戎相見之前,諸葛亮已經拔得頭籌。
“智取三郡”子虛烏有
《三國演義》第九十二、九十三回寫“諸葛亮智取三郡”和收薑維的故事,其簡要情節是: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祁山,先對南安郡圍而不攻,然後派心腹軍士假作魏將向天水、安定二郡求援,趁安定太守崔諒領兵救援南安,城內空虛時,賺取了安定,又將逃跑的崔諒捉拿。崔諒假降,想誘蜀軍入南安,在城中伏擊蜀軍,被諸葛亮識破,將計就計,趁南安守將楊陵開城門迎接之時,出其不意將楊陵及崔諒斬殺,奪了南安郡。諸葛亮想用誘敵出城的計策,奪取天水,被天水郡參軍事的薑維識破,並打敗了趙雲。諸葛亮又詐取冀縣,誘薑維救城保母,將其困在冀城之中。接著諸葛亮行反間計,詐傳薑維獻城降蜀,還派人扮作薑維模樣夜攻天水,讓魏軍確信薑維已叛魏。當誘使薑維出城劫糧時,蜀軍趁機奪取冀縣,薑維殺奔天水,天水太守馬遵不接納他。他走投無路,向長安逃跑,蜀軍又把他截住。經諸葛亮勸降後,薑維隻好降服。最後,諸葛亮在薑維的幫助下,用計使天水城中大亂,魏將梁緒、尹賞大開城門,放蜀軍進入,馬遵逃走,上邽也被蜀軍奪取。
這一故事虛構之處,也很明顯。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揚聲由斜穀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穀,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應亮,關中響震。
《三國誌·蜀書·薑維傳》:
建興六年,丞相諸葛亮軍向祁山,時天水太守(馬遵)適出案行,(薑)維及功曹梁緒、主簿尹賞、主記梁虔等從行。太守聞蜀軍垂至,而諸縣響應,疑維等皆有異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維等覺太守去,追遲,至城門,城門已閉,不納。維等相率還冀(天水郡治所),冀亦不入維。維等乃俱詣諸葛亮。
《資治通鑒》卷七十一:
(諸葛)亮身率大軍攻祁山,戎陣整齊,號令明肅。始,魏以漢昭烈既死,數歲寂然無聞,是以略無備豫;而卒聞亮出,朝野恐懼,於是天水、南安、安定皆叛應亮,關中響震。
從上列史料我們可以看出,“智取三郡”故事的不實之處主要有兩點:
第一,三郡叛魏歸蜀,是在蜀軍突然攻魏,又戎陣整齊、號令明肅的影響感召下出現的,是遙應蜀軍。諸葛亮並未率軍去攻取三郡,不可能有諸葛亮將計就計、誘敵出城、行反間計等情況。三郡不是諸葛亮“智取”的。
第二,薑維是在被天水太守馬遵懷疑其有異心,去上邽、冀城兩地不成的情況下,不得已主動投奔諸葛亮,並不是諸葛亮用計迫使他被動投降的。馬遵懷疑薑維有異心,非諸葛亮行反間計所致。薑維不是諸葛亮“智收”的。
《三國演義》的作者虛構諸葛亮“智取”三郡,顯然是為了彰顯諸葛亮的智者形象,作者根據史書中三郡叛魏、薑維歸蜀的不多記載,進行藝術加工,為其添枝加葉。設計的計中有計,環環相套,情節精彩生動,取得了明顯的成功。
王朗並非被罵死
《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武鄉侯罵死王朗”,寫諸葛亮北伐曹魏之初,將曹方軍師王朗罵死,其情節是: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連戰皆捷,大軍到祁山。太和元年,曹叡大驚,忙派曹真為大都督,王朗為軍師,率大軍迎戰。王朗誇口說:“隻用一席話,管叫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自退。”雙方對陣後,王朗縱馬而出,說諸葛亮之行為,乃“逆天理、背人情”,如果投降,“不失封侯之位”。
孔明在車上大笑曰:“吾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吾素知汝所行……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統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汝既為諂諛之臣,隻可潛身縮首,苟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於九泉之下,何麵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叫反臣與吾共決勝負!”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
這個故事是虛構的。
《三國誌·魏書·明帝紀》:
(太和)二年春正月……蜀大將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遣大將軍曹真都督關右,並進兵,右將軍張郃擊亮於街亭,大破之。亮敗走,三郡平。
《三國誌·魏書·曹真傳》:
諸葛亮圍祁山,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反應亮。帝遣真督諸軍軍郿,遣張郃擊亮將馬謖,大破之。
《三國誌·魏書·王朗傳》:
(曹操時)遷少府、奉常、大理……文帝即王位,遷禦史大夫……及文帝踐阼,改為司空……明帝即位,轉為司徒。……太和二年(公元228年)薨,諡曰成侯。
由此可以看出:
第一,諸葛亮出祁山和王朗死的時間是在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不是小說寫的太和元年(公元227年)。
第二,王朗是文官,是三代元老。年事已高,並未隨軍出征,正因為如此,史書記載大將軍曹真都督諸軍時,沒有提到軍師王朗的名字。
第三,王朗是壽終正寢,因病正常死亡,不是“被罵死”的。
不過,王朗被罵死一事,也是有素材的。《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裴注引《亮集》記載:建興元年(公元223年),曹魏的元老司徒華歆、司空王朗等給諸葛亮寫信,要他聽“天命人事”,屈從於曹魏,“舉國稱藩”。諸葛亮沒給回信,寫了一篇義正詞嚴的文告《正議》,表示“據道討淫,不在眾寡”。誓與“篡奪”漢政權的曹魏勢不兩立,“據正道而臨有罪”的蜀漢,終將勝利。“縱使二三子”巧言會辯,多逞“詭靡之說”,到頭來也是徒勞無用。
《三國演義》的作者正是根據以上王朗等人勸諸葛亮投降,諸葛亮義正詞嚴加以駁斥的事實,進行加工改造,構思出諸葛亮在兩軍陣前“罵死”王朗的故事。展現了諸葛亮的雄辯之才,頗具殺傷之力。
“空城計”非真實
《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武侯彈琴退仲達”,寫諸葛亮用“空城計”退司馬懿大軍的故事。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馬謖失街亭後,諸葛亮引兵五千退到西城搬運糧草,忽然得報司馬懿引大軍十五萬殺向西城而來。這時,諸葛亮身邊別無大將,隻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軍隊,已分一半運糧草去了,隻剩兩千五百人在城中。諸葛亮下令將旌旗盡皆隱匿,諸軍城上堅守崗位,不得妄行出入,大開四門,每一門用二十軍士,扮作百姓,灑掃街道。諸葛亮自己則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此狀,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司馬懿飛馬遠遠望之,看畢大疑,認為諸葛亮平生謹慎,不曾弄險,大開城門,必有埋伏,不能中計。於是下令退軍,叫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往北山路而退。諸葛亮手下眾官皆驚服曰:“丞相之機,神鬼莫測。”當司馬懿得知真相後,悔之不及,仰天歎曰:“吾不如孔明也!”
其實這一家喻戶曉、老少皆知的故事,在曆史上是不存在的。
《三國誌·魏書·明帝紀》:
(太和)二年春正月,宣王(司馬懿)攻破新城,斬(孟)達,傳其首。……蜀大將諸葛亮寇邊,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叛應亮。遣大將曹真都督關右,並進兵,右將軍張郃擊亮於街亭,大破之。……五年(公元231年)……大司馬曹真薨。諸葛亮寇天水,詔大將軍司馬宣王拒之。
《晉書·宣帝紀》:
太和元年(公元227年)六月,天子詔帝(司馬懿)屯於宛,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四年,遷大將軍,加大督都、假黃鉞(賜以帝王專用的黃金為飾的斧),與曹真伐蜀。……明年(太和五年),諸葛亮寇天水,……天子曰:“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帝(司馬懿)西屯長安,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統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討亮。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建興)六年(公元228年)春,(諸葛亮)揚聲由斜穀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穀,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冬,亮複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
顯而易見:
第一,司馬懿在太和二年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之後,除與曹真伐蜀未取得成功,一直在荊州鎮守,從未到西線指揮戰事,至太和五年為都督雍、涼二州諸軍事,才自荊州入朝,西屯長安,開始迎擊諸葛亮。這期間不可能有“武侯彈琴退仲達”之事發生。
第二,司馬懿“都督雍涼”之前,在西線“討亮”的是大將軍曹真,他“都督關右”,命張郃等同蜀軍交鋒。到太和五年,曹真有病,司馬懿才接替他督張郃等作戰。宛城與西線相隔數千裏,即或司馬懿臨時去與諸葛亮接戰,也是不現實的。
第三,司馬懿深通兵法,很有智謀,率領十五萬大軍,未經仔細觀察,未采取任何試探性軍事行動,竟被隻有兩千五百人的諸葛亮嚇得後軍作前軍,前軍作後軍,急忙往山路而退,白白放走了諸葛亮。這是與情理不通的。
這一“空城計”的故事,凸顯了諸葛亮的機智勇敢,“神鬼莫測”,反襯了司馬懿的膽小多疑。在雙方的這次直接交鋒中,司馬懿自愧“不如”,甘拜下風。
陳倉未失,郝昭未亡
《三國演義》第九十八回,“襲陳倉武侯取勝”的故事,其簡要情節是: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曹魏時,聽說陳倉守將郝昭病重,想乘機拿下陳倉,他為了“穩眾人之心”,迷惑敵人,命魏延、薑維三日內做好準備,即便起行,然後命關興、張苞,隻推點軍,暗中由漢中出兵,自己藏於軍中,星夜倍道,出其不意趕到陳倉,使郝昭不能調兵。諸葛亮早已安排細作混入城中,當蜀軍攻城時,他們在城內各門放火,城內大亂,魏兵驚疑,郝昭聽知,驚駭而死,蜀軍輕易攻入城中。魏延、薑維率軍來到時,陳倉已被蜀軍完全控製。二人驚服諸葛亮計策之神奇。曹叡得知“陳倉已失,郝昭已亡”的消息之後,“大驚”,忙調兵遣將與諸葛亮決戰。
在曆史上,存在著諸葛亮攻打陳倉、郝昭堅守的情況,但諸葛亮並未拿下陳倉,郝昭也沒有死亡。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
(建興六年)冬,亮複出散關,圍陳倉,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
《三國誌·魏書·明帝紀》裴注引《魏略》:
先是,使將軍郝昭築陳倉城;會亮至,圍昭,不能拔。……(亮)使昭鄉人靳詳於城外遙說之,昭於樓上應詳曰:“魏家科法,卿所練也;我之為人,卿所知也。我受國恩多而門戶重,卿無可言者,但有必死耳。卿還謝諸葛,便可攻也。”……亮自以有眾數萬,而昭兵才千餘人,又度東救未能便到,乃進兵攻昭,……晝夜相攻拒二十餘日,亮無計,救至,引退。詔嘉昭善守,賜爵列侯。……仍欲大用之。
《資治通鑒》卷七十一:
十二月,亮引兵出散關,圍陳倉,陳倉已有備,亮不能克。亮使郝昭鄉人靳詳於城外遙說昭,昭於樓上應之曰:“魏家科法,卿所練也……卿還謝諸葛,便可攻也。”詳以昭語告亮,亮又使詳重說昭,言“人兵不敵,空自破滅”。昭謂詳曰:“前言已定矣,我識卿耳,箭不識也。”詳乃去。亮自以有眾數萬,而昭兵才千餘人,又度東救未能便到,乃進兵攻昭,起雲梯衝車以臨城。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梯,梯然,梯上人皆燒死;昭又以繩連石磨壓其衝車,衝車折。亮乃更為井闌(遮攔物)百尺以射城中,以土丸填塹,欲直攀城,昭又於內築重牆。亮又為地突,欲踴出於城裏,昭又於城內穿地橫截之。晝夜相攻拒二十餘日,曹真遣將軍費耀等救之。……亮糧盡,引去。
上列曆史資料清楚表明:
第一,諸葛亮是圍攻陳倉,而不是攻取陳倉;是激戰陳倉,而不是計襲陳倉。
第二,郝昭是堅守陳倉,而不是死於陳倉。正因為郝昭的晝夜堅守,使諸葛亮無計可施,不得不引退,魏明帝才嘉獎他善於守衛,還要“大用之”。
《三國演義》的作者所以設計“陳倉已失,郝昭已亡”的情節,無非是為了展現諸葛亮高超的計謀。
另外,應該指出,曆史上的關興、張苞,這時已經去世,不可能隨諸葛亮襲取陳倉。
無中生有的“一封信氣死曹真”
《三國演義》第一百回寫諸葛亮寫信氣死曹真的故事,其基本情節是:
蜀漢建興八年(公元230年)七月,魏明帝以曹真為大都督,司馬懿為副都督,聯手率領大軍伐蜀,奪取漢中。大軍來到陳倉,由於大雨連降三十日,隻好退軍。司馬懿預料退軍後,諸葛亮必趁機奪取祁山。曹真不信,二人打賭,各守一個穀口。曹真屯於祁山之西的斜穀口,司馬懿屯於祁山之東的箕穀口。由於曹真不信蜀兵來,以此怠慢,被諸葛亮設計,調兵遣將,劫了曹真的營寨,幸得司馬懿來救,曹真得以逃脫。曹真“羞愧無地”,“氣成疾病,臥床不起”。諸葛亮料曹真病重,便寫一封信讓放回的魏兵帶去。信中譏諷曹真是屢敗將軍,“無學後輩”,“助篡國之反賊”,“無麵見關中之父老,何顏入相府之廳堂”等。曹真看罷,“恨氣填胸”,至晚死於軍中。
這一情節,純屬虛構。
《三國誌·魏書·明帝紀》:
(魏太和)四年(公元230年)……秋七月,武宣卞後袝葬於高陵。詔大司馬曹真、大將軍司馬宣王(司馬懿)伐蜀。……九月,大雨,伊、洛、河、漢水溢,詔真等班師。……三月,大司馬曹真薨。
《三國誌·魏書·曹真傳》:
(太和四年)真當發西討,帝親臨送。真以八月發長安,從子午道南入。司馬宣王泝漢水,當會南鄭(漢中郡治所)。諸軍或從斜穀道,或從武威入。會大霖雨三十餘日,或棧道斷絕,詔真還軍。……真病還洛陽,帝自幸(駕臨)其第省疾。真薨,諡曰元侯。
《晉書·宣帝紀》:
(太和)四年,(司馬懿)遷大將軍,……與曹真伐蜀,帝(司馬懿)自西城斫山開道,水陸並進,溯沔(水)而上,……遇雨,班師。
《三國誌·蜀書·後主傳》:
(建興)八年(公元230年)秋,魏使司馬懿由西城,張郃由子午,曹真由斜穀,欲攻漢中。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陂,大雨道絕,真等皆還。
從這些曆史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
第一,曹真是在太和五年病死於首都洛陽,而不是在太和四年被氣死於前線軍營。諸葛亮一封信氣死曹真一事,純係無中生有。
第二,司馬懿和曹真這次伐蜀是兵分兩路的,一個是由西城(今陝西安康西)溯漢水(沔水)西上,一個是由長安經子午穀(或斜穀)南下,以期會於南鄭,中途由於連遭大雨而退軍,魏蜀雙方並未接戰,不存在司馬懿和曹真一起在祁山一線同諸葛亮較量之事。
第三,由於魏軍這次伐蜀行動是集中在漢中東北方,所以諸葛亮才在南鄭以東的成固、赤陂設防,並未主動出擊。諸葛亮不可能在漢中西北方的祁山一線,奪取曹真營寨,使他“氣成疾病”,又寫信將其氣死。
《三國演義》的作者之所以將這次伐蜀與諸葛亮對決的戰場改在祁山一線,是為了給諸葛亮增加一次主動出祁山,使其有更多表演才智的機會。按常理,一封信是不大可能氣死人的,但《三國演義》作者設計諸葛亮是在曹真有了重病之後,給他寫的羞辱信,添了一把火,才把他氣死的,並不覺得突然,比較合情合理。
《三國演義》作者為了塑造諸葛亮智者形象,善於在“氣”字上下功夫。早先的“三氣”周瑜,之前的“口誅”王朗,這次的“筆伐”曹真,給諸葛亮添了不少光彩。
“火燒上方穀”是創意之作
《三國演義》第一百零三回“上方穀司馬受困”,寫司馬懿在上方穀險些被諸葛亮施計燒死,其情節是: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司馬懿曉得蜀軍利於速戰,按魏明帝“堅守勿戰”的詔令,不與諸葛亮接戰。諸葛亮便設計讓司馬懿上鉤,他先在上方穀設伏,然後佯作在上方穀囤積許多糧草,並向司馬懿示弱,讓運糧的木牛、流馬被魏兵搶獲。司馬懿見有機可乘,便引二子並中軍護衛人馬,殺奔上方穀來。魏延將司馬懿引入穀中。懿忽見草房上盡是幹柴,前麵魏延已不見了。懿心疑,謂二子曰:“倘有兵截斷穀口,如之奈何?”言未已,隻聽得喊聲大震,山上一齊丟下火把來,燒斷穀口。魏兵奔逃無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齊突出,草房內幹柴都著,刮刮雜雜,火勢衝天。司馬懿驚得手足無措,乃下馬大哭曰:“我父子三人皆死於此處矣!”正哭之間,忽然狂風大作,黑氣漫空,一聲霹靂響處,驟雨傾盆。滿穀之火,盡皆澆滅;地雷不震,火器無功。司馬懿引兵奮力衝殺……歸渭南大寨。
這個故事完全是虛構的。
《晉書·宣帝紀》:
魏青龍二年(公元234年),亮又率眾十餘萬出斜穀,壘於郿之渭水南原。……時朝廷以亮僑軍遠寇,利在急戰,每命帝(司馬懿)持重,以候其變。亮數挑戰,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帝怒,表請決戰,天子不許,乃遣骨鯁臣衛尉辛毗,杖節為軍師以製之。
《三國誌·魏書·諸葛亮傳》:
(蜀建興)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穀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亮每患糧不繼,使己誌不申,是以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耕者雜於渭濱居民之間,而百姓安堵,軍無私焉。相持百餘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於軍,時年五十四。
《三國誌·魏書·明帝紀》:
(青龍二年)夏四月,大疫。……是月,諸葛亮出斜穀,屯渭南,司馬宣王率諸軍拒之。詔宣王:“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誌,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
《資治通鑒》卷七十二:
(青龍二年)春,二月,亮悉大眾十萬由斜穀入寇,……夏,四月,大疫。……諸葛亮至郿,軍於渭水之南。司馬懿引軍渡渭,背水為壘拒之……司馬懿與諸葛亮相守百餘日,亮數挑戰,懿不出。亮乃遺懿巾幗婦人之服;懿怒,上表請戰,帝使衛尉辛毗杖節為軍師以製之。護軍薑維謂亮曰:“辛佐治杖節而到,賊不複出矣。”亮曰:“彼本無戰情,所以固請戰者,以示武於其眾耳。”
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明確:
第一,在諸葛亮最後這次北伐中,沒有司馬懿在上方穀被困的記載。如果有,有關史書的傳記不能不有所反映,特別是在諸葛亮的本傳中,隻字未見。
第二,司馬懿很清楚西蜀軍隊利在急戰,因此,他“本無戰情”,加上魏明帝的節製,他不可能改變“堅壁拒守,以挫其鋒”的方針,而主動出擊上方穀。
第三,諸葛亮於公元234年二月出兵北伐,四月屯駐於渭南,八月病死於軍中。在前線與司馬懿相拒的時間,為四個月左右,大體與“相持百餘日”“相守百餘日”吻合。這期間不存在雙方的接戰,當然也就沒有“火燒上方穀”之事了。
“火燒上方穀”故事,是在貶低司馬懿,抬高諸葛亮。
《三國演義》的作者為了塑造諸葛亮的智者形象,更善於在“火”字上下功夫,早期的“火燒博望坡”“火燒新野”,後來的“火燒赤壁”“火燒藤甲兵”,現在的“火燒上方穀”,給諸葛亮臉上貼了不少金。
“死諸葛走生仲達”真相
《三國演義》第一百四回“見木像魏都督喪膽”,寫“死諸葛走生仲達”的故事,其基本情節是: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諸葛亮去世前,遺計對蜀軍撤退作了細密安排,他先囑死後不要發喪,設法使將星不墜,他在用陰魂鎮住將星,司馬懿驚疑,不會立即追趕。又囑當司馬懿來追時,將先已雕好的自己的木像,安於車上,推出軍前,大小將士分列左右,司馬懿見之必然驚走。諸葛亮死後,楊儀遵照執行。當司馬懿見將星墜入蜀營後,以為諸葛亮剛死,想率大軍追之,又怕其中有詐,遲疑不前。待探子回報蜀兵已盡退後,司馬懿才自引大軍快速追趕。接近蜀兵時,忽然一聲炮響,喊聲大震。隻見蜀兵俱回旗返鼓,樹影中飄出中軍大旗,上書一行大字曰:“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懿大驚失色。定睛看時,隻見中軍數十員上將,擁出一輛四輪車來,車上端坐孔明:綸巾羽扇,鶴氅皂絛。懿大驚曰:“孔明尚在!吾輕入重地,墮其計矣!”急勒回馬便走。背後薑維大叫:“賊將休走!你中了我丞相之計也!”魏兵魂飛魄散,棄甲丟盔,拋戈撇戟,各逃性命,自相踐踏,死者無數。司馬懿奔走了五十餘裏,背後兩員魏將趕上,扯住馬嚼環叫曰:“都督勿驚。”懿用手摸頭曰:“我有頭否?”二將曰:“都督休怕,蜀兵去遠了。”懿與二將尋小路奔回本寨。……過了兩日,鄉民奔告曰:“蜀兵退入穀中之時,哀聲震地,軍中揚起白旗:孔明果然死了。……前日車上之孔明,乃木人也。”懿歎曰:“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因此,蜀中人諺曰:“死諸葛能走生仲達。”
這一故事有實有虛。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裴注引《漢晉春秋》:
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薑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儀結陳而去,入穀然後發喪。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晉書·宣帝紀》:
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拒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三國誌·蜀書·魏延傳》: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薑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魏)延斷後,薑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從這些曆史記載中,我們可以了解到:
第一,諸葛亮在死前確實做了退軍安排,主要是“退軍節度”,根本沒有設法鎮住將星和用木像嚇司馬懿的遺計。
第二,“死諸葛走生仲達”之事是存在的,是楊儀等“反旗鳴鼓,若將向懿”,將司馬懿嚇退的,並沒有用推出諸葛亮木像來騙司馬懿這種事。
第三,魏軍在追趕蜀軍過程中,並未遭受重創,“死者無數”。更不存在司馬懿被嚇得蒙頭轉向,摸著自己腦袋說“我有頭否?”這樣的情節。
這一故事,寫得精彩生動,展現了諸葛亮超人的智謀。諸葛亮不僅生前與司馬懿的較量占據上風,死後還讓司馬懿驚嚇得魂飛魄散,一逃了之。《三國演義》的作者在這裏為塑造諸葛亮的藝術形象,畫上了完善的句號。
看到這裏,讀者一定有疑問,《三國演義》中對諸葛亮有如此眾多的曆史虛構之處,那諸葛亮還算是一位很有智謀的人物嗎?還算是一位軍事家嗎?這要從大處著眼,多方麵考慮。
第一,諸葛亮的智謀主要表現在戰略策略及大政方針的製定和執行方麵。如“隆中對”是劉備集團發展的戰略規劃,三分鼎立的設想已經實現。“聯孫抗曹”的外交方針,使自己由被動變為主動。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治國方略,使西蜀的統治得以穩定。心戰兵戰相結合的策略,使蜀漢在南中地區的統治相對安定。第一次北伐後的“以攻為守”的戰略策略,使蜀漢沒有喪失一塊土地。這些足以表明諸葛亮是一位擁有高超智謀的謀略家。
第二,諸葛亮的智謀主要表現在治國理政方麵。在治理西蜀的過程中,諸葛亮厲行法治,賞罰分明,法教結合,法德並用,國事貴和,平衡關係,注意解決主客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任人唯賢,德才並舉,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務農殖穀,發展生產,注意節儉,對少數民族采取“和撫”政策,穩定了內部,使蜀漢的力量迅速恢複和壯大起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比較緩和。這一係列事實說明,諸葛亮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卓越的地主階級政治家,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少有的“賢相”。
第三,諸葛亮軍事智謀主要表現在治軍有素、精通兵法方麵。他依法治軍,科教嚴明,強調軍紀,注意對軍隊的訓練,大大地提高了軍隊的素質。因此,蜀漢軍隊的紀律比較嚴明,技藝比較熟練,作戰比較勇敢。他精通兵法,講究指揮藝術,講究計謀,作“八陣圖”,對陣法有獨創性的發展和運用。他改進的新式武器(連弩)和運輸工具(木牛、流馬),可以說是在古代軍事科技方麵做出了成就。尤其是連弩,曾得到機械製造家馬鈞的稱讚。諸葛亮也堪稱中國曆史上的一位軍事家。
總之,《三國演義》把諸葛亮的智者形象誇大了,甚至拔高到了“近妖”,這是作者塑造典型人物的藝術需要,不能以之作為評價曆史人物的根據。即或剔除《三國演義》中這些渲染、虛構的內容,諸葛亮的曆史形象,依然是高大無比,光彩奪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