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第五回中寫有關羽“溫酒斬華雄”的故事,其情節是:
以袁紹為首的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時,劉備、關羽、張飛隨同公孫瓚前來會盟,盟軍以長沙太守孫堅為先鋒,與董卓部將華雄在汜水關對決。華雄先將孫堅打敗,又連斬鮑忠、祖茂、俞涉、潘鳳等盟軍將領,氣勢很盛,群雄恐慌,眾皆失色。(袁)紹曰:“可惜吾上將顏良、文醜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言未畢,階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將願往斬華雄頭,獻於帳下!”眾視之,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麵如重棗,聲如巨鍾,立於帳前。紹問何人。公孫瓚曰:“此劉玄德之弟關羽也。”紹問現居何職。瓚曰:“跟隨劉玄德充馬弓手。”……袁紹曰:“使一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所笑。”操曰:“此人儀表不俗,華雄安知他是弓手?”關公曰:“如不勝,請斬吾頭。”操教釃(音shāi,斟)熱酒一杯,與關公飲了上馬。關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眾諸侯聽得關外鼓聲大振,喊聲大舉,如天摧地塌,嶽撼山崩,眾皆失驚。正欲探聽,鸞鈴響處,馬到中軍,雲長提華雄之頭,擲於地上——其酒尚溫。
這一故事,虛構之處也很明顯。
《三國誌·魏書·袁紹傳》:
(袁)紹遂以勃海起兵,將以誅(董)卓。語在武紀。紹自號車騎將軍,主盟,與冀州牧韓馥立幽州牧劉虞為帝,遣使奉章詣虞,虞不敢受。後馥軍安平,為公孫瓚所敗。瓚遂引兵入冀州,以討卓為名,內欲襲馥。馥懷不自安。
《三國誌·吳書·孫破虜討逆傳》:
諸州郡並興義兵,欲以討(董)卓,(孫)堅亦舉兵……堅移屯梁東,大為卓軍所攻,堅與數十騎潰圍而出。堅常著赤罽幘(罽音jì,毛織物;幘音zé,頭巾),乃脫幘令親近將祖茂著之。卓騎爭逐茂,故堅從間道得免。茂困迫,下馬,以幘冠塚間燒柱,因伏草中。卓騎望見,圍繞數重,定近覺是柱,乃去。堅複相收兵,合戰於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
《資治通鑒》卷六十:
(初平二年),孫堅移屯梁東,為(董)卓將徐榮所敗,複收散卒進屯陽人(今河南汝州市西北)。卓遣東郡太守胡軫督步騎五千擊之,以呂布為騎督。軫與布不相得,堅出擊,大破之,梟其都督華雄。
這些曆史資料表明:
第一,關東聯軍討伐董卓後,公孫瓚是響應了,但他未領兵會盟,而是留在河北,“以討(董)卓為名,內欲襲(韓)馥”。這樣,在河北依附於公孫瓚的劉、關、張,不可能去參加討伐董卓,也就不存在關羽“溫酒斬華雄”之事了。
第二,華雄史有其人,斬華雄的是孫堅。孫堅是在先接戰不利,“複相收兵,會戰於陽人”時,“梟其都督華雄”的。地點是在陽人,不是在汜水關。
第三,被華雄殺死的四個人,在有關這個時期的史書中,未見有鮑忠、俞涉、潘鳳的名字,這幾個人是《三國演義》的作者虛構的。祖茂雖史有其人,但並非死於華雄之手。
《三國演義》為了突出關羽的武勇形象,張冠李戴,改孫堅為關羽,並且在情節上進行藝術渲染,先突出華雄如何英勇,斬殺了不少各路諸侯的戰將,然後關羽挺身請戰,立下軍令狀,曹操為他斟酒,他沒喝就催馬上陣了,鼓聲振後,關羽手提華雄之頭回到帳下,其酒尚溫。讓首次亮相的關羽,就大放光彩。這段描寫,文字簡練,寫得有聲有色,其藝術創造非常成功。
斬車胄的原是劉備
《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關公賺城斬車胄”,寫關羽智斬徐州刺史車胄的故事。其情節是:
在曹操處的劉備,想逃避曹操的加害,以截擊袁術為名,來到徐州。當他打敗袁術之後,把軍馬留下,不再回京。曹操大怒,接受荀彧獻計,暗使車胄除滅劉備。徐州官員陳珪、陳登父子心向劉備,將此消息通報劉備。關羽先知,乃設計令軍士扮作曹軍張遼部,叫喊車胄開城門迎接。車胄隻得披掛上馬,引一千軍出城。跑過吊橋,大叫:“文遠何在?”火光中隻見雲長提刀縱馬直迎車胄,大叫曰:“匹夫安敢懷詐,欲殺吾兄!”車胄大驚,戰未數合,遮攔不住,撥馬便回。到吊橋邊,城上陳登亂箭射下,車胄繞城而走。雲長趕來,手起一刀,砍於馬下,割下首級提回,望城上呼曰:“反賊車胄,吾已殺之;眾等無罪,投降免死!”諸軍倒戈投降,軍民皆安。
其實,車胄為劉備所殺。
《三國誌·魏書·武帝紀》:
備之未東也,陰與董承等謀反,至下邳,遂殺徐州刺史車胄。
《三國誌·魏書·袁紹傳》:
太祖遣劉備詣徐州拒袁術。術死。備殺刺史車胄,引軍屯沛。
《三國誌·魏書·程昱傳》:
備至徐州,遂殺車胄,舉兵背太祖。
《三國誌·魏書·董昭傳》:
備到下邳,乃殺徐州刺史車胄,反。
《三國誌·蜀書·先主傳》:
先主據下邳……乃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而身還小沛。
《三國誌·蜀書·關羽傳》:
先主之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
《資治通鑒》卷六十三:
(建安四年)備遂殺徐州刺史車胄,留關羽守下邳。
這七處記載,都說車胄為劉備所殺。不容否認,關羽是劉備的部將,將關羽殺車胄之事,記到劉備名下,也是可以的。但七處皆言車胄為劉備所殺,無一字提及關羽,這就需要另作考慮了,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在關羽本傳中,也說車胄為劉備所殺。如果車胄確係關羽所殺,在其本傳中,一定能大書一筆,絕不能直言劉備而不言關羽。因此,可以確定車胄為劉備所殺。
由於斬車胄一事,曆史記載過於簡單,給《三國演義》的作者提供了渲染關羽形象的空間。在描寫關羽斬車胄的情況時,說“車胄大驚,戰未數合,遮攔不住”,“雲長趕來,手起一刀,砍於馬下”。關羽的武勇形象躍然紙上。
“關公約三事”實無其事
《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屯土山關公約三事”,寫關羽提出三個條件投降曹操的故事,其情節是: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攻打徐州。在小沛的劉備不敵,北投袁紹。在邳駐守,保護二位嫂嫂(甘、糜夫人)的關羽,被曹操用計困在土山上,曹操派張遼去勸降,關羽表示寧死不屈,張遼指出投降有三便:不背桃園結義之盟、可保二位夫人、可留有用之身。公曰:“兄言三便,吾有三約。若丞相能從,我即當卸甲;如其不允,吾寧受三罪而死。”遼曰:“丞相寬洪大量,何所不容。願聞三事。”公曰:“一者,吾與皇叔(劉備)設誓,共扶漢室,吾今隻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裏萬裏,便當辭去。三者缺一,斷不肯降。望文遠急急回報。”……(關公)遂引數十騎來見曹操。
這一故事也是虛實參半。先看以下史料:
《三國誌·魏書·武帝紀》:
郭嘉亦勸公(曹操),遂東擊(劉)備,破之,生擒其將夏侯博。備走奔(袁)紹,獲其妻子。備將關羽屯下邳,複進攻之,羽降。
《三國誌·蜀書·先主傳》: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劉備),先主敗績。曹公盡收其眾,虜先主妻子,並擒關羽以歸。
《三國誌·蜀書·關羽傳》:
建安五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公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
《資治通鑒》卷六十三:
(建安五年)春,正月……曹操擊劉備,破之,獲其妻子;進拔下邳,擒關羽;又擊昌豨,破之。備奔青州,因袁譚以歸袁紹。
從以上資料可以斷定:
第一,關羽兵敗投降曹操,這實有其事,但“約三事”則是虛構的,因為史書中並沒有關羽“約三事”的記載。而且,關羽是由於戰敗被擒的,根本沒有與曹操討價還價的資格,“約三事”也是不現實的。
第二,劉備妻子被“虜”,這是事實,但史書中並沒有明確說明就是甘、糜二位夫人。
第三,關羽在下邳兵敗是事實,但“二位夫人”在下邳被虜則與實際不合。《武帝紀》及《資治通鑒》都明確說,曹操在小沛“破”劉備,獲其妻子,然後才進攻下邳擒拿關羽的。另外,從情理上說,劉備的妻子應與其丈夫同居一處,不可能住在關羽駐守的下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