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是把關羽作為英雄人物來塑造的,被擒降曹一事,實在是不光彩。於是作者便用盡心思,編造了由無條件投降變成有條件投降的情節,“降漢不降曹”,為關羽的降曹蒙上了一層“遮羞布”,還拉來二位嫂夫人到下邳讓關羽保護,為關羽不得不投降,找到了一個重要理由,以維護關羽的高大形象。
“誅文醜”者為徐晃
《三國演義》第二十六回“袁本初敗兵折將”中,寫關羽誅殺袁紹大將文醜的故事,其基本情節是:
在袁、曹官渡之戰初期,袁紹派大將顏良進攻白馬,被在曹操處的關羽斬殺,曹操表封關羽為漢壽亭侯。袁紹又派大將文醜在延津與曹軍對陣。曹操先以糧草車仗馬匹,誘使袁軍來搶,趁袁軍大亂,將其擊潰。張遼、徐晃追擊文醜,被文醜打敗,文醜追趕曹軍。忽見十餘騎馬,旗號翩翻,一將當頭提刀飛馬而來,乃關雲長也,大喝:“賊將休走!”與文醜交馬,戰不三合,文醜心怯,撥馬繞河而走。關公馬快,趕上文醜,腦後一刀,將文醜斬下馬來。曹操在土阜上,見關公砍了文醜,大驅人馬掩殺。河北軍大半落水,糧草馬匹仍被曹操奪回。
這一“誅文醜”的故事虛實參半。
《三國誌·蜀書·關羽傳》: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遣大將顏良攻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曹公使張遼及(關)羽為先鋒擊之。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三國誌·魏書·武帝紀》:
建安五年……夏四月……(袁)紹於是渡河追公(曹操)軍,至延津南。……(公)乃令騎解鞍放馬。是時,白馬輜重就道。……荀攸曰:“此所以餌敵,如何去之!”紹騎將文醜與劉備將五六千騎前後至。……有頃,騎至稍多,或分趣(紛紛奔向)輜重。公曰:“可矣。”乃皆上馬。時騎不滿六百,遂縱兵擊,大破之,斬醜。良、醜皆紹名將也。
這段曆史資料說明:
第一,在關羽本傳中,隻言關羽斬殺顏良之事。文醜和顏良“皆紹名將”,如果文醜確係關羽所殺,在關羽本傳中,不會隻說斬顏良而不言誅文醜。可見文醜不是關羽殺的。
第二,徐晃本傳中明確記載,徐晃“至延津,破文醜”,和在白馬“從破顏良”當配角不同,殺文醜他當的是主角。正因為徐晃立了如此大功,曹操才把他提升為偏將軍。
《三國演義》的作者為了塑造關羽的武勇形象,將“誅文醜”之事加在關羽名下,並且編造鋪墊了曹軍大將張遼、徐晃先不敵文醜的情節,然後讓關羽出場,“腦後一刀,將文醜斬下馬來”。凸顯了關羽的武勇,無人能敵。
不存在的“過五關斬六將”
《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漢壽侯五關斬六將”,寫關羽為了尋找劉備過關斬將的故事。其簡要情節是:
關羽得知劉備在袁紹處的消息後,不為財物官爵所動,“封金掛印”,寫書一封,辭別曹操,保護二位嫂嫂,由許都往河北,尋兄而去。曹操與他送行,還賜錦袍一領。屬下有人主張擒拿關羽,曹操說:“不可追也。”關羽先來到東嶺關,把關將為孔秀,向關羽索要通關文憑不成,便殺下關來,關羽直取孔秀,隻一合,鋼刀起處,孔秀屍橫馬下。接著關羽來到洛陽,洛陽太守韓福依舊不放行,關羽先將其部將孟坦砍為兩段,然後將韓福斬於馬下。關羽在接戰時被暗箭射中左臂,帶箭傷連夜投汜水關來,把關將卞喜,想在宴席間加害關羽,被關羽識破,將其刀劈。關羽向滎陽進發,滎陽太守王植想放火將關羽燒死於館驛中,關羽得到密告,急忙逃走,王植趕來,被關羽攔腰砍殺。最後,關羽來到滑州渡口,據守黃河渡口的是大將秦琪。秦琪自以為武藝高強,縱馬橫刀,直取關羽,關羽刀起,秦琪頭落。於是關羽請二位嫂嫂上船,渡過黃河。這時得到劉備去汝南的消息,關羽反向汝南趕來。
這一故事在曆史上是不曾有的。
《三國誌·蜀書·關羽傳》:
曹公壯(關)羽為人,……及羽殺顏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賞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紹)軍。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三國誌·魏書·武帝紀》: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夏四月……(曹軍)斬(文)醜。……(袁)紹軍大震。(曹)公還軍官渡。紹進保陽武。關羽亡歸劉備。
《三國誌·蜀書·先主傳》:
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汝南黃巾劉辟等叛曹公應紹。紹遣先主將兵與辟等略許下。關羽亡歸先主。
《資治通鑒》卷六十三:
(建安五年)秋,七月……汝南黃巾劉辟等叛曹操應袁紹,紹遣劉備將兵助辟,郡縣多應之。
從這些資料中,我們可以看出:
第一,在《武帝紀》中,明確說明,關羽是從曹操占據的官渡(今河南中牟縣東北)北上到袁紹占據的陽武(今河南原陽縣東南)去尋找劉備的。官渡和陽武的距離不遠,中間不存在“五關”,用不著關羽跋涉千裏,過關斬將去尋。
第二,按《先主傳》記載,關羽是到汝南見到劉備的。這既或可以理解為關羽先到袁紹處,但沒見到劉備,劉備先前已去汝南,關羽又南下才見到劉備。《三國演義》中的情節也有問題。這主要是關羽走的線路不合理。由許都到黃河渡口的直線是平坦的,關羽不走,偏要向西北走山路,再向東,繞大半個圈子。這隻能說是《三國演義》的作者虛構情節選擇地理位置時的隨意性。
第三,在有關史書中,並未見到關羽所斬六人(孔秀、韓福、孟坦、卞喜、王植、秦琪)的名字。史無其人,何來被殺?這更說明“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是有意編綴的。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把關羽當作忠義武勇的典型來塑造的。“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最能體現作者的這一藝術匠心。關羽不為財物所動,掛印封金,克服艱難險阻,一心保護二位嫂嫂,千裏尋兄,充分表現了他對劉備的忠義之情;他連續過關斬將,在受箭傷的情況下,毫不畏懼,力斬強敵,這充分表現了他的英勇氣概。應該說,這一故事的創意是成功的。
“斬蔡陽”者乃劉備
《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斬蔡陽兄弟釋疑”,寫關羽在古城斬殺蔡陽,與張飛和好的故事。其基本情節是: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到河北尋兄,得知劉備已往汝南,隻好保二位嫂嫂向汝南進發。途中周倉前來投靠,關羽將其收為隨從。關羽聽到張飛將縣官逐去,正占據古城,忙向前去。張飛得報,出城來迎,關羽喜不自勝。不料,張飛揮矛向關羽便刺,並大喝曰:“你既無義,有何麵目來與我相見!”關羽說:“我如何無義?”張飛說:“你背了兄長,降了曹操,封侯賜爵,今又來賺我!我今與你拚個死活!”劉備二位夫人忙向張飛解釋,張飛就是不信。關公曰:“我若捉你,須帶軍馬來。”飛把手指曰:“兀的(這)不是軍馬來也!”關公回顧,果見塵埃起處,一彪人馬來到。風吹旗號,正是曹軍。張飛大怒曰;“今還敢支吾嗎?”挺丈八蛇矛便搠將來。關公急止之曰:“賢弟且住。你看我斬此來將,以表我真心。”……曹軍至,為首一將,乃是蔡陽,挺刀縱馬大喝曰:“你殺吾外甥秦琪,卻原來逃在此!吾奉丞相命,特來拿你!”關羽更不答話,舉刀便砍。張飛親自擂鼓。隻見一通鼓未盡,關公刀起處,蔡陽人頭落地。眾軍士俱走。關公活捉執認旗(就是認軍旗,旗上有將領的官號或姓名)的小卒過來,問取來由。……關公聞言,教去張飛前告說其事。飛將關公在許都時事細問小卒,小卒從頭至尾,說了一遍,飛方才信。
這一故事當是虛構的。
第一,周倉是民間傳說中的人物,在曆史上,當時並無此人。在《後漢書》、《三國誌》及《三國誌》裴注等史書中,都未見此人的名字。
第二,張飛占據古城之事,也史無記載。曹操襲徐州,劉備奔袁紹,關羽降曹操,張飛去向不明。《三國演義》的作者便用張飛先到芒碭山中,後以古城為安身之地,來填補這段曆史的空白。其情節是不足為信的。
第三,《資治通鑒》卷六十三:
(建安五年)秋,七月……(劉)備還至(袁)紹軍,陰欲離紹,乃說紹南連劉表。紹遣備將本兵複至汝南,與賊龔都等合,眾數千人。曹操遣將蔡楊(陽)擊之,為備所殺。
由此可見,蔡陽是在汝南為劉備所殺,而不是在古城為關羽所殺。
《三國演義》的作者之所以虛構這一“斬蔡陽”的故事,既是為了渲染關羽武勇的形象,又是為了凸顯張飛魯莽豪爽的性格。
華容道“義釋曹操”非史實
《三國演義》第五十回“關雲長義釋曹操”,寫關羽在華容道放跑曹操的故事,其基本情節是:
赤壁之戰,諸葛亮料到曹操必敗,將經過華容道逃走,他還料定曹操“未合身亡”,在派兵截殺曹操時,故意將關羽安排在華容道,放走曹操。關羽還立了“軍令狀”:“徜要放了時,願依軍法。”曹操逃到華容道,關羽截住去路時,曹軍人困馬乏,無力抵抗,亡魂喪膽,麵麵相覷。程昱以為關羽“恩怨分明,信義素著”,建議曹操以“昔日之情”打動關羽。曹操聽從其說。雲長是個義重如山之人,想起當日曹操許多恩義,與後來五關斬將之事(指曹操沒派兵追殺),如何不動心?又見曹軍惶惶,皆欲垂淚,越發心中不忍。於是把馬頭勒回,謂眾軍曰:“四散擺開。”這個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見雲長回馬,便和眾將一齊衝將過去。雲長回身時,曹操已與眾將過去了。雲長大喝一聲,眾(曹)軍皆下馬,哭拜於地。雲長愈加不忍。正猶豫間,張遼縱馬而至。雲長見了,又動故舊之情,長歎一聲,並皆放去。
這段故事很動人。實際上,曹操經華容道逃跑之事有,關羽義釋曹操之事無。
《三國誌·蜀書·先主傳》:
(孫)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並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追到南郡,……曹公引歸。
《三國誌·魏書·武帝紀》裴注引《山陽公載記》:
(曹)公船艦為(劉)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
《資治通鑒》卷六十五:
(曹)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劉備、周瑜水陸並進,追操至南郡。
根據以上史料,我們可以確定:
第一,赤壁大戰時,孫權、劉備聯軍是“並力”抗曹的。就是說他們合力於主戰場,集中全力抗擊強大的曹軍,得勝後,雙方又“水陸並進”,共同追擊曹軍。劉備一方不可能事先去曹軍逃經的地方多處設伏。因此,華容道“義釋曹操”一事,是不曾有的。
第二,曹軍到了華容道,是遇到困難,不得過,這不是由於關羽的攔截,而是“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經“負草填之,騎乃得過”。不存在關羽的釋放問題。
第三,“放火”之事是有的,那是曹操逃跑,劉備追擊時放的,與關羽無關。由於劉備到得晚,曹軍已逃過,放火沒起作用。因此,關羽和劉備都不是華容道“放曹”者。
第四,在雙方你死我活的對決中,諸葛亮竟故意安排將頭號敵人曹操放走,關羽竟不顧“軍令狀”在身,冒死將恩人“義釋”。這如同兒戲,不合情理。隻能理解為是《三國演義》的作者故意編造的。
《三國演義》的作者編造關雲長“義釋曹操”這一故事的目的,顯而易見,是為了塑造關羽大義的形象。但與此同時卻損害了關羽忠誠的形象。把頭號敵人放走,這是對劉備的忠嗎?因此,“義釋曹操”的創意,是不可取的,不值得肯定。
關羽“義釋”黃忠係虛構
《三國演義》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寫關羽義釋黃忠的故事,其簡要情節是:
赤壁之戰以後,劉備向荊州南部發展勢力,諸葛亮派關羽攻取長沙,長沙太守韓玄部將黃忠與關羽接戰。頭一天,二人大戰一百回合,不分勝敗。第二天,二人廝殺五六十回合,還未見輸贏,關羽想用拖刀計背砍黃忠,詐敗而走。黃忠隨後趕來,突然馬失前蹄,被掀在地,關羽不願這樣乘機殺人,讓黃忠換馬再戰。黃忠有百步穿楊之能,回城後,韓玄要他用箭射之。黃忠尋思:“難得雲長如此義氣!他不忍殺害我,我又安忍射他?若不射,又恐違了將令。”次日再戰,不到三十回合,黃忠詐敗,關羽趕來,黃忠想起昨日不殺之恩,不忍便射,兩次虛拽弓弦不射,將近吊橋時,才一箭射中關羽盔纓。關羽知黃忠是在報昨日不殺之恩。韓玄見狀,認為黃忠是在通敵,喝令將其斬首。韓玄部將魏延,突然將黃忠救下,殺死韓玄。最後魏延、黃忠投歸劉備。
這一故事盡管寫得生動精彩,但不是史實。
《三國誌·蜀書·先主傳》:
先主表(劉)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
《三國誌·蜀書·關羽傳》:
先主收江南諸郡,乃封拜元勳,以(關)羽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駐江北。
《三國誌·蜀書·黃忠傳》:
荊州牧劉表以(黃忠)為中郎將,與表從子(劉)磐共守長沙攸縣。及曹公克荊州,假行裨將軍,仍就故任,統屬長沙太守韓玄。先主南定諸郡,忠遂委質(歸順),隨從入蜀。
《三國誌·蜀書·魏延傳》: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得知:
第一,在曆史上並不存在關羽和黃忠戰長沙之事,更談不上有關羽“義釋黃忠”的情節了。
第二,韓玄是在劉備南征四郡時投降的,並非被魏延殺死。魏延是帶著私人武裝“部曲”跟隨劉備的,不是什麼降將。
第三,黃忠在劉備南征四郡時為韓玄部將,韓玄投降劉備後,黃忠也歸順了劉備。
由此看來,關羽“義釋黃忠”的故事,當是《三國演義》作者為了給塑造關羽的忠義形象增彩而虛構的。
“單刀赴會”實為“單刀俱會”
《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關雲長單刀赴會”寫關羽單刀去與魯肅會談的故事。其基本情節是:
劉備占據荊州南部四郡之後,孫權為了借劉備之力北抗曹操,把沿江的南郡(荊州治所)借給劉備。劉備取得益州後,孫權派人去見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允,孫權便派兵攻取長沙、桂陽、零陵三郡,關羽領兵與孫權爭奪三郡。魯肅思得一計,請關羽來陸口的臨江亭上赴宴會談,說服其交還荊州,如其不從,以伏下刀斧手殺之。關羽知魯肅不懷好意,不聽關平、馬良的勸諫,率親隨十餘人單刀赴會。席間魯肅提起還荊州之事,關羽說:“烏林之役,左將軍(劉備)親冒矢石,勠力破敵,豈得徒勞而無尺土相資?今足下複來索地耶?”魯肅進行反駁。周倉在階下厲聲說:“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豈獨是汝東吳當有耶!”關羽奪下周倉所捧大刀,嗬斥說:“此國家之事,汝何敢多言!可速去!”周倉會意,先到岸口,招關平船隊疾駛而來接應。關羽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魯肅手,佯裝酒醉,魯肅魂不附體,被關羽扯到江邊,吳軍將士怕傷及魯肅,皆不敢動。關羽到了船邊才放手,立於船頭與魯肅告別,魯肅如癡似呆,看船乘風而去。
這一“單刀赴會”的故事,有實有虛。
《三國誌·吳書·魯肅傳》:
肅住益陽,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肅厲聲嗬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備遂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
《資治通鑒》卷六十七:
及備已得益州,權令中司馬諸葛瑾從備求荊州諸郡。備不許……魯肅欲與關羽會語,諸將疑恐有變,議不可往。肅曰:“今日之事,宜相開譬。劉備負國,是非未決,羽亦何敢重欲幹命!”乃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以不返三郡,羽曰:“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勠力破敵,豈得徒勞,無一塊土,而足下來欲收地邪!”肅曰:“不然。始與豫州覲於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誌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主上矜湣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民之力,使有所庇蔭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墮好。今已藉手於西州矣,又欲翦並荊州之土,斯蓋凡夫所不忍行,而況整領人物之主乎!”羽無以答。
從這兩處記載中,我們可以明確:
第一,魯肅邀請關羽會談荊州領土問題,這是史實,但魯肅想謀害關羽的情節,則是虛構的。雙方會談的地點是在益陽,而不是在陸口。
第二,關羽單刀赴會,也是史實,但對方魯肅也是單刀赴會,所以稱之為“單刀俱會”。而且當時雙方在陣前都帶有兵馬,停在會談地點百步之外,雙方諸將軍也是“單刀俱會”。“單刀”是指短兵器,既能護身,又能避免發生大的衝突。
第三,在雙方會談中,關羽身邊有一個人也發了言,這乃史實,但這個人不是周倉。前麵已經講過,周倉隻是民間傳說中的人物。
《三國演義》的作者根據史書中的記載,巧妙地對“單刀俱會”加以變通,添枝加葉,使事件的情節更加生動,使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多人的“單刀俱會”被改成關羽一個人的“單刀赴會”,體現了關羽的機智勇敢,有勇有謀,為關羽的高大形象又畫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關羽未曾“攻拔襄陽”
《三國演義》第七十三回“雲長攻拔襄陽郡”,寫關羽攻取曹操重鎮襄陽的故事,其情節如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奪取漢中稱漢中王以後,命令在荊州的關羽率兵北上攻打襄陽、樊城。襄陽、樊城的守將曹仁命滿寵守樊城,自己領兵來迎關羽。雲長知曹兵來,喚關平、廖化二將,受計而往。與曹兵兩陣對圓,廖化出馬搦戰。翟元出迎。二將戰不多時,化詐敗,撥馬便走,翟元從後追殺,荊州兵退二十裏。次日,又來搦戰。夏侯存、翟元一齊出迎,荊州兵又敗,又追殺二十餘裏。忽聽得背後喊聲大震,鼓角齊鳴。曹仁急命前軍速回,背後關平、廖化殺來,曹兵大亂。曹仁知是中計,先掣一軍飛奔襄陽;離城數裏,前麵繡旗招展,雲長勒馬橫刀,攔住去路。曹仁膽戰心驚,不敢交鋒,往襄陽斜路而走。雲長不趕。須臾,夏侯存軍至,見了雲長,大怒,便與雲長交鋒,隻一合,被雲長砍死。翟元便走,被關平趕上,一刀斬之。乘勢追殺,曹兵大半死於襄江之中。曹仁退守樊城。雲長得了襄陽,賞軍撫民。
這一關羽“攻拔襄陽”的故事,實屬虛構。
《三國誌·魏書·徐晃傳》:
(關)羽圍(曹)仁於樊,又圍將軍呂常於襄陽。……(徐)晃揚聲當攻圍頭屯,而密攻四塚(屯住地)。羽見四塚欲壞,自將步騎五千出戰,晃擊之,退走,遂追陷與俱入圍,破之,或自投沔水死。……晃振旅還摩陂,太祖(曹操)迎晃七裏,置酒大會。太祖舉卮(音zhī,盛酒器)酒勸晃,且勞之曰:“全樊、襄陽,將軍之功也。”
《三國誌·吳書·吳主傳》: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圍曹仁於襄陽,曹公遣左將軍於禁救之。會漢水暴起,羽以舟兵盡虜禁等步騎三萬送江陵,惟城未拔。
《資治通鑒》卷六十八:
(建安二十四年)羽急攻樊城,城得水,往往崩壞,眾皆恟懼。……羽又遣別將圍將軍呂常於襄陽。荊州刺史胡脩、南鄉太守傅方皆降於羽。
從上列資料,我們可以判斷:
第一,曆史上,關羽的軍隊圍過曹仁軍隊於襄陽,但並未攻破襄陽。胡脩、傅方投降關羽,不等於呂常放棄城池。徐晃打敗關羽,既解除了樊城之圍,也解除了襄陽之圍,因而得到了曹操的獎勵。《吳主傳》所載“關羽圍曹仁於襄陽”“惟城未拔”,是最可靠的結論。
第二,從有關記載中,看不到關羽用計打敗曹仁、奪取襄陽的情節。曹仁手下戰將夏侯存、翟元,史書中找不到他們的名字,這也說明“攻拔襄陽”的故事,是特意編造的。
不言而喻,《三國演義》的作者將“圍襄陽”改為“拔襄陽”,是在為塑造關羽的英雄形象添磚加瓦。
關羽何曾“放水淹七軍”
《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關雲長放水淹七軍”,寫關羽圍樊城,放水淹七軍的故事。其簡要情節是:
關羽圍樊城之後,曹操派於禁大起七軍,同龐德去解樊城之圍。關羽登高阜處觀望曹軍情況,見樊城城上旗號不整,軍事慌亂;城北十裏山穀之內,屯著軍馬;又見襄江水勢甚急。喜曰:“於禁必為我擒矣。”時值八月秋天,驟雨數日。關羽令人預備船筏,收拾水具。關平不解其意,關羽方曰:“方今秋雨連綿,襄江之水必然泛漲,吾已差人堰住各處水口,待水發時,乘高就船,放水一淹,曹軍皆為魚鱉矣。”關平拜服。連日大雨不止,關羽命士卒決堤放水。大水驟至,七軍亂竄,隨波逐浪者,不計其數。平地水深丈餘,於禁、龐德與諸將各登小山避水。比及平明,關羽及眾將皆搖旗鼓噪,乘大船而來。於禁見四下無路,左右隻有五六十人,料不能逃,請降。龐德力戰,最後落於水中,被擒。於禁所領七軍,皆死於水中,會水者,亦皆投降。龐德始終不降,死於刀下。
這一故事大體與曆史相符。關羽圍攻樊城,水淹七軍,關羽降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是當時的大事。但水淹七軍不是關羽事先謀劃決堤放水造成的。
《三國誌·蜀書·關羽傳》:
是歲(建安二十四年),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於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羽威震華夏。
《三國誌·魏書·於禁傳》:
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長安,使曹仁討關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龐德不屈節而死。
《三國誌·魏書·龐德傳》:
(德)遂南屯樊,討關羽。……(曹)仁使德屯樊北十裏,會天霖雨十餘日,漢水暴溢,樊下平地五六丈,德與諸將避水上堤。羽乘船攻之,以大船四麵射堤上。……(德)獨抱船覆水中,為羽所得,……遂為羽所殺。
《三國誌·魏書·曹仁傳》:
關羽攻樊,時漢水暴溢,於禁等七軍皆沒,禁降羽。仁人馬數千人守城,城不沒者數板。羽乘船臨城,圍數重,……徐晃救至,水亦稍減,晃從外擊羽,仁得潰圍出,羽退走。
《三國誌·魏書·徐晃傳》:
(太祖)複遣晃助曹仁討關羽,屯宛。會漢水暴溢,於禁等沒。羽圍仁於樊,又圍將軍呂常於襄陽。
《三國誌·魏書·武帝傳》: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遣於禁助曹仁擊關羽。八月,漢水溢,灌禁軍,軍沒,羽獲禁,遂圍仁。使徐晃救之。
上列六處記載,無一處提及關羽設計決堤放水淹了七軍之事。如果說,曹方的五處記載,由於某種原因可能不寫關羽放水之事,那在關羽本傳中,則不可能將如此重大勝利之事漏掉。可見,關羽人為放水之事,不是曆史真實。
曆史的基本情況當是:關羽利用連降暴雨,水位驟漲,淹及曹軍之際,發揮自己水軍優勢,進一步消滅敵軍,降於禁,斬龐德,使曹軍遭受沉重損失。對曹軍的損失來說,“天災”是主要原因,關羽的作用是次要的。
在《三國演義》中,“人謀”成為“水淹七軍”的主要原因。即關羽用計謀,先堰住各處水口,然後決堤放水,將“七軍”淹沒。“天災”則成了次要原因。《三國演義》作者的這一創意,顯然是為了彰顯關羽的智勇雙全。
華佗豈能為關羽“刮骨療毒”
《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關雲長刮骨療毒”,寫關羽“水淹七軍”之後,攻打樊城,中了毒箭,華佗為其治傷的故事。情節如下:
原來箭頭有藥,毒已入骨,右臂青腫,不能運動。……眾將見公不肯退兵,瘡又不痊,隻得四方訪問名醫。忽一日,有人從江東駕小舟而來,直至寨前。……乃沛國譙郡人,姓華,名佗,字元化。因聞關將軍乃天下英雄,今中毒箭,特來醫治。……(關)平大喜,即與眾將同引華佗入帳見關公。……佗曰:“此乃弩箭所傷,其中有烏頭(藥用植物名,有毒)之藥,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無用矣。”……公飲數杯酒畢,一麵仍與馬良弈棋,伸臂令佗割之。……佗乃下刀,割開皮肉,直至於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聲。帳上帳下見者,皆掩麵失色。公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全無痛苦之色。須臾,血流盈盆。佗刮盡其毒,敷上藥,以線縫之。公大笑而起,謂眾將曰:“此臂伸舒如故,並無痛矣。先生真神醫也!”佗曰:“某為醫一生,未嚐見此。君侯真天神也!”……關公以金百兩酬之。佗曰:“某聞君侯高義,特來醫治,豈望報乎!”堅辭不受,留藥一帖,以敷瘡口,辭別而去。
這個故事有聲有色,動人心弦。關羽忍受著常人所不能忍受的痛苦,“飲酒食肉,談笑弈棋”,其高大的神勇形象,更富有藝術感染力。
在曆史上,確有關羽“刮骨療毒”之事,但為關羽治病的醫生則不是華佗。
《三國誌·蜀書·關羽傳》:
(關)羽嚐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建安)二十四年,……羽率眾攻曹仁於樊。
《三國誌·魏書·華佗傳》:
佗死後,太祖(曹操)頭風未除。……及後愛子倉舒(曹衝)病困,太祖歎曰:“吾悔殺華佗,令此兒強死也。”
《三國誌·魏書·曹衝傳》:
衝仁愛識達,……年十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疾病,太祖親為請命。及亡,哀甚。
上列史料說明,曹衝死於建安十三年,曹操殺華佗是在曹衝去世之前。而《三國演義》寫關羽“刮骨療毒”是在建安二十四年,離曹衝之死已有十一年。這說明給關羽動手術的醫生,不可能是華佗。
《三國演義》的作者,將早已過世的華佗拉來為關羽治病,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先讓大名鼎鼎的神醫華佗表明:他是慕關羽“英雄”“高義”之名,特來為關羽治病的。治病後,他又稱讚關羽“真天神也”,這樣也就更凸顯關羽忠義神勇的形象,受人仰慕了。
這一故事還有幾點與曆史不同之處:
第一,《關羽傳》稱“刮骨去毒”是在圍攻樊城之前,而《三國演義》則將其改為圍攻樊城之後。時間上有出入。
第二,曆史上,關羽所受箭傷,是早先之事,由於愈後“骨常疼痛”,才又動的手術,而《三國演義》則說是中箭之後,及時治療。其實,關羽圍攻樊城時,根本沒有中箭。
第三,史書記載是毒箭“貫其左臂”,《三國演義》卻說是為其“右臂”刮毒。
《三國演義》塑造關羽的武勇形象,從斬華雄、殺車胄、斬顏良、誅文醜、過五關斬六將、戰長沙、拔襄陽,到水淹七軍,降於禁、斬龐德,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達到了神勇的狀態。這次“刮骨療毒”,一個血肉之軀,在無麻藥的情況下,竟能在手術之時,神態自若,全無痛苦之色,根本是不可能的。隻能說是作者把關羽“神化”了。從藝術創作角度,我們對其虛構,加以肯定;從現實生活角度,其真實性就大成問題了。
諸葛瑾“勸降”關羽事非實
《三國演義》第七十六回“關雲長敗走麥城”,寫孫權派諸葛瑾勸關羽投降,關羽嚴詞拒絕的故事。其簡要情節是:
關羽圍攻樊城失敗,又得知荊州為呂蒙所奪,忙率兵南取荊州。一路上將士多逃亡,關羽隻好據守麥城。東吳兵把麥城四麵圍定。關羽派廖化去上庸求救,劉封、孟達拒不出兵。關羽在麥城盼望上庸兵到,卻不見動靜,手下隻有五六百人,多半帶傷;城中無糧,甚是苦楚。忽報諸葛瑾來見。禮畢茶罷,瑾曰:“今奉吳侯命,特來勸諭將軍。自古道:‘識時務者為俊傑。’今將軍所統漢上九郡,皆已屬他人矣;隻有孤城一區,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危在旦夕。將軍何不從瑾之言,歸順吳侯,複鎮荊襄,可以保全家眷。幸君侯熟思之。”關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義投敵國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身雖殞,名可垂於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請出城,吾欲與孫權決一死戰!”……遂令左右逐出諸葛瑾。瑾滿麵羞慚,上馬出城,回見吳侯曰:“關公心如鐵石,不可說也。”孫權曰:“真忠臣也!”
這一故事,史無記載。
《三國誌·吳書·吳主傳》: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還當陽,西保麥城。(孫)權使誘之。羽偽降,立幡旗為象人(假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餘騎。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遂定荊州。
由此可以看出:
曆史上,關羽據守麥城時,孫權確曾派人去“誘降”他,但沒說此人是誰。關羽並沒有嚴詞拒絕投降,而是采取“偽降”的手段,迷惑敵人,乘機逃走。故事中關羽那種視死如歸,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慷慨陳詞,實乃小說家之筆。
《三國演義》作者為了塑造關羽的典型形象,彰顯他的忠義精神,將關羽“偽降”這一不算光彩的情節去掉,增加了關羽正義凜然、誓死不降的情節,增強了藝術感染力,實在是用心良苦。
虛妄的關公“顯聖”
《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聖”和第八十三回“戰猇亭先主得仇人”,都寫了關羽死後“顯聖”,弄死仇人的故事。其簡要情節是:
關羽圍攻襄、樊失利,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到臨沮被吳軍潘璋等所擒,為孫權斬殺。關羽陰魂不散,蕩蕩悠悠,來到玉泉山,在空中大呼:“還我頭來。”經高僧普淨指點,關羽大悟皈依而去。孫權設宴為呂蒙慶功。呂蒙接酒欲飲,忽然擲杯於地,一手揪住孫權,厲聲大罵曰:“碧眼小兒,紫髯鼠輩!還識我否?”眾將大驚,急救時,呂蒙推倒孫權,大步前進,坐於孫權位上,兩眉倒豎,雙眼圓睜,大喝曰:“我自破黃巾以來,縱橫天下三十餘年,今被汝一旦以奸計圖我,我生不能啖汝之肉,死當追呂賊之魂——我乃漢壽亭侯關雲長也。”孫權大驚,慌忙率大小將士,皆下拜。隻見呂蒙倒於地上,七竅流血而死。
關羽死後,劉備東征報仇。關興殺入吳陣,正遇仇人潘璋,驟馬追之。潘璋大驚,奔入山穀內,關興追至山僻之間,看看天晚,迷蹤失路,來到一人家借宿充饑。見中堂繪畫關公神像,大哭而拜。不久,潘璋也來投宿,關興見了,按劍大喝曰:“歹賊休走!”潘璋回身便出。忽門外一人,麵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飄三縷美髯,綠袍金鎧,按劍而入,潘璋見是關公顯聖,大叫一聲,神魂驚散。欲待轉身,早被關興手起劍落,斬於地上,取心瀝血,就關公神像前祭祀。
這兩個荒誕不經、虛妄迷信的故事,人們一眼就能看出,在現實中是不可能存在的。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從曆史的角度來進行說明。
《三國誌·吳書·呂蒙傳》:
(孫)權使朱然、潘璋斷其(關羽)徑路,即父子俱獲,荊州遂定。以蒙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封爵未下,會蒙疾發,(孫)權時在公安,迎置內殿,所以治護者萬方,……權自臨視,……年四十二,遂卒於內殿。
《三國誌·吳書·呂蒙傳》裴注引《江表傳》:
(孫)權於公安大會,呂蒙以疾辭,權笑曰:“禽(關)羽之功,子明謀也,今大功已捷,慶賞未行,豈邑邑邪?”乃增給步騎鼓吹,……拜畢還營,兵馬導從,前後鼓吹,光耀於路。
《三國誌·吳書·潘璋傳》:
劉備出夷陵,(潘)璋與陸遜並力拒之,璋部下斬備護軍馮習等,所殺傷甚眾,拜平北將軍、襄陽太守。……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卒。
《三國誌·蜀書·關羽傳》:
(關)興字安國,少有令問(美好聲譽,問通“聞”),丞相諸葛亮深器異之。弱冠為侍中、中監軍,數歲卒。
從“顯聖”的故事情節,結合史書中的記載,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第一,指點關羽“皈依”的高僧普淨,史無其人,因為在有關這時期的史書中,我們沒有找到他的名字。可見關羽“神化”之說,是假的。
第二,曆史上,呂蒙在慶功大會前,已經得了重病,所以請求不參加大會,孫權不同意,不得已帶病出席,之後醫治無效,死於內殿。根本不存在慶功大會上關羽陰魂附於呂蒙之身,致其暴死的情況。
第三,關興二十歲左右為侍中、中監軍。侍中是皇帝的近侍官,中監軍在京城監督軍事,都不需要帶兵到前線打仗,史書中也沒有關興隨劉備東征的記錄,他怎麼能殺潘璋呢?
第四,史書中明確記載,潘璋死於公元234年,而劉備東征孫吳是在公元222年。潘璋不僅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軍,而且十二年之後才死去。這更說明關興殺潘璋之事,是憑空編造的。
《三國演義》的作者在塑造關羽英雄形象時,把關羽給“神化”了,是不可取的,可以說是敗筆。
讀者看到這裏,想必要問,既然《三國演義》中許多有關關羽的典型形象事例,都是虛構的,那麼,關羽的曆史形象,是不是就不夠忠義武勇了呢?後世人們為什麼還崇拜他,甚至給他立廟呢?
關羽在曆史上確是一位忠義武勇的英雄,這是各方所公認的。曹操謀士程昱說:“劉備有英明,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程昱傳》)劉曄說:“關羽、張飛勇冠三軍。”(《劉曄傳》)東吳周瑜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周瑜傳》)諸葛亮說:“(馬)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猶未及髯(關羽美須髯)之絕倫逸群也。”(《關羽傳》)陳壽評論說:“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關羽傳》)隻是沒有《三國演義》中渲染的那樣典型而已。
關羽忠義武勇的曆史形象,引起後世人們的關注和推崇,封建統治者越來越提高他的地位,甚至封他為“王”、為“帝”、為“神”、為“聖”,人們為他修廟,也越來越多。上層統治者尊崇關羽,主要是由於他對帝王、統治者的“忠”;老百姓崇拜關羽,主要是由於他對兄弟間、朋友的“義”。
明清時期,人們對關羽的崇拜,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是和《三國演義》將關羽的忠義武勇典型化、神化的影響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