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百態人生的帝王們(1 / 3)

努爾哈赤:天命大汗

努爾哈赤出生在蘇克素護部的赫圖阿拉城,是女真部落的後裔,他的始祖命名部族為“滿洲”。其實,要說起女真這個部落,在曆史上也是響當當的,還真是專門出英雄的一個部族。曆史上鼎鼎有名的完顏阿骨打就是女真人,雖然阿骨打是女真完顏部的人,跟努爾哈赤不是直係,但他也算是努爾哈赤的老祖宗了。歲月輾轉,女真族的人們在曆史中跌宕起伏,曆經千錘百煉,走過了南宋、元朝,來到了明朝。

嘉靖三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559年,天命之年。人家都說十月懷胎,可是努爾哈赤的母親喜塔拉氏卻足足懷了13個月,才誕下他。說起來也真是夠傳奇的,許是英雄的出場都要有些與眾不同吧!不過,他後來的作為真是很強悍,他讓女真部榮耀了近300年的時光。

努爾哈赤出生的那個時候,正是明朝曆史上最荒亂的時候。嘉靖皇帝其實要是按正統繼位的順序是輪不到他的,但是他的前任武宗正德皇帝沒有子嗣,而正德又是嘉靖的堂兄,選來選去嘉靖最後當上了這個皇帝。嘉靖做了40多年皇帝,可是他卻有20多年的時間沒有上朝,這直接導致了明朝末日的到來。在明朝一片荒亂的時候,努爾哈赤卻正在迅速成長著。

雖然,“努爾哈赤”在回紇文中是“光明”和“朝聖”的意思,但他的成長經曆卻不是那麼的光明和溫暖。在他10歲的時候,生母便早早過世,繼母納拉氏,對他也不是很好。沒有了生母給予的關懷和溫暖,他就過早地獨立起來。他要生存,要養活自己。他經常跟小夥伴們一起到森林裏挖人參、采蘑菇或者是打一些獵物,然後拿著這些東西到撫順參加互市貿易,以獲得維持生活所需的錢財。其中經曆的曲折和艱難,對於少年的努爾哈赤來說都是磨礪。正是這段經曆,讓他迅速地成長起來,也讓他從中學得一身好本領,尤其是在騎射方麵,他更是難得一見的能手。同時,在參加貿易的過程中,他受到了漢族文化的影響,認識了漢字和蒙古文。在當時來說,那可是先進的文字和文化,這就為努爾哈赤打開了一扇更為寬廣的窗,那裏的世界與他生長的地方很不同,更大,更遼闊。這大大增長了努爾哈赤的見識和視野,為他以後的事業奠定了基礎。

1583年,也就是明朝的萬曆十一年,李成梁攻打古勒寨。在攻破古勒寨之後,李成梁的軍隊開始了血腥的屠城,不幸的是,努爾哈赤的祖父和父親也未能幸免。不僅如此,努爾哈赤和他的弟弟舒爾哈齊被俘,但是因為他們儀表出眾、氣度不凡,被李成梁的妻子放走。看來,古往今來,美男計同美女計一樣有效。逃出升天的努爾哈赤,在歸途中遇到其祖父和父親的舊部額亦都,他帶的9個壯士發誓誓死要跟隨努爾哈赤。而努爾哈赤則依靠父輩遺留下來的十三副甲胄起兵,雖然人馬不過十數人,跟其他的勢力相比那是相當的弱小。但是,努爾哈赤正是靠著這十幾個人,開始了統一建州女真各部的征途。雖然,努爾哈赤的願望是遠大的,但是他得不到其他人的認同,這就為他的征途平添了幾多阻礙。他需要一個理由,來為他起兵或是培植勢力找到一個合理的平台。於是,他在回到建州後,立即派人質問明朝為什麼殺害其祖父和父親,他想通過明朝的關係,來為自己找一個合理的說法。而明朝的態度也很明確,不僅歸還了努爾哈赤祖父和父親的遺體,還給他“敕書三十道,馬三十匹,封龍虎將軍,複給都督敕書”。這樣一個身份,就給了努爾哈赤安身立命的本錢,讓他可以理所當然地培植勢力,為其祖父和父親報仇。

雖然,複仇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但努爾哈赤還是憑借著自己的力量一步步強大起來。他先是滅掉了哲陳部和完顏部,統一了建州女真本部。然後,他又奪取長白山三部,即訥殷部、珠舍裏部和鴨綠江部,將整個建州女真收入囊中。最後,父仇得報,努爾哈赤實現了他統一女真的願望。雖然努爾哈赤之前的所有願望,在他的努力下都一一實現,可是他的步伐卻沒有因此而停下。他在統一建州女真後,就慢慢地、有計劃地借助於明朝朝廷的力量繼續擴張自己的勢力。他表麵上對明朝臣服,以此來取得明朝廷的信任,在萬曆十七年,他還被任命為都督僉事,這在女真各族中可算是舉足輕重的地位。暗地裏,努爾哈赤一手抓政治,一手抓經濟,讓女真在他的手中逐漸興盛起來。

隨著努爾哈赤對東北大部分地區的控製以及與蒙古各部落結盟的完成,他擁有了足夠的實力和信心與明朝對抗。於是,努爾哈赤在公元1616年,於赫圖阿拉稱汗,建立了後金政權,建元天命,顯示出誓取天下霸業的雄心壯誌,並且在兩年後實施行動。他發布了“七大恨”昭告天下,正式宣告發動對明朝的戰爭。此後的數月,努爾哈赤兵鋒指處,所向無敵。他的這一舉動給明朝廷帶來了極大的震動,滿朝皆亂。的確,本來還相處得不錯,表麵和和氣氣的,但是一轉眼,努爾哈赤就殺了一個回馬槍,把明朝打了一個措手不及。可是,再驚慌失措,明朝作為一個大國,雖然已經表麵腐朽,但其根基還是在的,他們開始籌措兵力,大張旗鼓地發動了征剿後金的戰爭。

公元1619年,明朝傾全國之力,開始回擊努爾哈赤。明朝希望能夠速戰速決,一舉擊敗努爾哈赤,並重新掌握在遼東的主動地位。可是,他們的希望很快就破滅了,他們沒有想到,在他們看來很不起眼的努爾哈赤會如此的強悍,由於他們戰前準備不足、戰略戰術錯誤,還有戰鬥力極其低下等原因,最後以完敗慘淡收場。這場戰役在曆史上被稱為“薩爾滸之戰”。這一戰以後金的全勝而完美結束,它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明朝與後金雙方力量的對比,明朝軍事力量遭到了嚴重的削弱,後金的實力則大大增強。可以說,正是這場戰役的勝利,奠定了清朝開國的根基。

努爾哈赤在薩爾滸大戰勝利後,趁著明朝政府還沒有緩過勁兒的時候,他又開始磨刀霍霍。這一次,他瞄準了東北的軍事政治中心沈陽和遼陽。他這邊步步緊逼,明朝那邊也是人心惶惶,社會動蕩不安。為了挽救敗局,明朝朝廷任命熊廷弼為遼東經略出關征討努爾哈赤。

熊廷弼,字飛百,是明湖廣江夏人。他出任遼東經略後,還是很有一番作為的。他先是安定民心,嚴肅軍紀,然後采取了對勇敢作戰的將領加以獎賞,對臨陣脫逃者加以嚴懲,又親自祭奠陣亡官兵等一係列的措施。這幾項措施施行得很是恰當,終於逐漸地使得遼東的形勢穩定了下來。平定了紛亂的局麵後,熊廷弼開始著手加緊訓練士卒,並且采取穩固防守的辦法來遏製努爾哈赤的步步緊逼。

努爾哈赤在知道熊廷弼出任遼東經略後,深知此人非比尋常,也是具有雄才偉略的人。因此,他避其鋒芒,沒有輕舉妄動地繼續發動大規模進攻,而是采用迂回蠶食的策略。他利用小股部隊發動襲擊,有點兒遊擊戰的意思,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以此對明朝軍民進行騷擾,鬧得明朝軍民是不堪其擾。與此同時,努爾哈赤還整肅軍隊,靜待時機,為進一步發動大規模的戰鬥做各種準備。但是,由於熊廷弼防守穩固,訓練有素,使軍隊的戰鬥力得到了加強,努爾哈赤一時間無法找到進攻的突破口,使得明朝與後金雙方進入對峙階段。而這個局麵,還是因為熊廷弼遭彈劾而被迫去職回鄉後才被打破的。這一次,努爾哈赤知道機會來了,怎能輕易放過。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他可是精心準備了很久,這就如猛虎出閘,虎虎生威,一舉便攻占了沈陽。然後,兵鋒一轉,繼而攻破了遼陽。至此,遼河以東地區盡為後金所得。

遼沈相繼失陷後,明朝朝廷意識到撤換熊廷弼是一個多麼愚蠢的決定。於是重新起用熊廷弼來抵禦後金的進攻,可是這時已經晚了。熊廷弼再能幹、再厲害,也無法扭轉乾坤,因為努爾哈赤的大軍已經勢不可擋,大局已定。而熊廷弼則成為明軍兵敗的替罪羊,最後含冤而死。他一死,努爾哈赤更是沒有了阻礙,遼東一帶均納入其麾下,實力更加強盛。

努爾哈赤積極地采取多項措施穩固統治,此時的他,怎麼也不會想到,他的宿命對手即將到來。他的對手是誰?他就是棄筆從戎、千裏走單騎的袁崇煥。袁崇煥,字元素,廣西人。要說他這匹千裏馬,還真是多虧了身為兵部尚書的孫承宗,正是孫承宗這個伯樂慧眼識人,提出讓袁崇煥抵禦後金軍的進攻,才讓明朝一時間守住了江山。

袁崇煥真的是不負眾望,他到任後,積極地采取防禦策略,仔細地視察和研究地形,購置當時最先進的軍備,苦練士卒,最重要的是,他修建了寧遠城作為固守的據點。大力的整頓後,明軍的戰鬥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強,其麵貌大為改觀。可是,他再有能力,朝廷不配合也沒有轍。明朝朝廷最後竟然想撤軍,放棄關外的人民和土地。但是袁崇煥卻沒有聽令,因為他知道,一旦失去山海關外防守屏障,後金的大軍就會立即大舉攻入,後果不堪設想。最後,他親自率領軍民獨守寧遠孤城。

公元1626年,努爾哈赤率領著他的八旗軍隊一路奔馳而來,渡過遼河,掃平寧遠周圍的城鎮,最後將寧遠城圍得像個鐵桶,兩個生死宿敵在寧遠城進行了曆史性的會麵。一邊,強敵兵臨城下,袁崇煥毫無懼色,從容應戰;另一邊,努爾哈赤麵對袁崇煥的嚴密防守,發動了猛烈進攻。可是,這一次明朝軍隊所展現的頑強戰鬥力讓努爾哈赤的軍隊損失慘重,更何況袁崇煥還擁有具有強大威力的西洋大炮,努爾哈赤首次嚐到了失敗的滋味。他屢次想方設法地攻城,皆被擋回。努爾哈赤看到如此情況,知道一時間是無法取得勝利了,為了保住兵力,無奈隻好暫時退兵,袁崇煥以此取得了寧遠保衛戰的勝利。

不過,讓人沒有意料到的是,在此戰七個月後,努爾哈赤突然駕崩了。他的倏然而逝,讓人很迷惑,曆史上關於他的死因也爭論不休。不少人都認為努爾哈赤的死是因為他在寧遠之戰中受傷所致,但是這種說法卻缺乏文獻資料的證實,也隻能存疑。

無論曆史真相如何,努爾哈赤的所作所為都是不可磨滅的,他創立滿文,建立八旗製度,這兩項對滿族社會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努爾哈赤作為當時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可謂是叱吒風雲的偉大人物。現在,我們說他的偉大,不僅僅是局限在民族內部,而是站在曆史的高度上來看。他統一女真,逐漸使得滿族迅速發展壯大,為清朝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開創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繼往開來,這個時代在中國曆史上可謂是濃墨重彩的一筆,時間長達近三百年,中國的皇朝製度在此期間達到了鼎盛。努爾哈赤,不愧為天命大汗!

順治:江山、愛情、佛緣集於一身

福臨的登基有些偶然性。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十四日,清太宗皇太極一命嗚呼,朝中勢力各懷鬼胎,為繼承人的甄選僵持不下。皇太極的長子肅親王豪格和皇太極的弟弟睿親王多爾袞呼聲最高,在這兩個陣營中,豪格繼位名正言順,同時手持兩黃旗的兵權,多爾袞、多鐸、阿濟格三兄弟擁有兩白旗的支持而且戰功卓著,雙方劍拔弩張,看來勢必要爭個你死我活。正當一場流血衝突就要發生的時候,多爾袞想出了擁立先帝第九子福臨繼位、由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共輔國政的提議。多爾袞的這個計謀可謂高明至極,既使兩黃旗大臣無話可說,又籠絡了濟爾哈朗手下鑲藍旗的人心;兩紅旗禮親王代善本沒有爭權之意,自然附議;而且福臨的生母永福宮莊妃,又是先帝最寵愛的妃子;最重要的一點是,福臨年幼,而作為輔國大臣的他就能夠成為朝政的真正把持者。朝中的眾人自然知道他的心思,但不管怎麼說,總比他和豪格僵持不下甚至火拚起來的強,所以多爾袞的這一方案,也算是了了朝中眾人的心事。

而福臨,可以說是陰差陽錯,也或者是命中注定,就這樣因為多爾袞的勃勃野心順利登上了皇位。

福臨即位第二年改元順治,於十月初一在天壇舉行了開國典禮,封多爾袞為攝政王,此時的福臨尚且年幼,多爾袞權勢並加,威比天子,富過君王,在朝中有恃無恐,擅權專斷,霸權專橫,雖沒有登上皇位,但實際上朝野中無人不知他才是當時大清真正的皇帝。順治在北京登基後,多爾袞進一步出兵統一全國,清軍先後剿滅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弘光帝盤踞江南的勢力,血洗揚州。在勝利的光環下他衝昏了頭腦,竟然下令全國推行“剃發令”,要知道,漢人崇尚“身體發膚,受之父母”這句話,現在卻突然要依照滿族的發式習慣將前額的頭發全部剃掉,人們又豈能甘願?於是,這事件激起了始料未及的全國性的抗清鬥爭,鎮壓了好久才逐步平息。

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爾袞出獵墜馬受傷後臥床不起,次月去世。此時天下初定,福臨步入少年,注定要成為國家支柱的他飽讀詩書,騎射皆精,關心治國用兵之道。多爾袞死後,朝中大臣紛紛上奏追討多爾袞生前謀權篡位、壓迫朝臣的滔天罪行。福臨雖然年幼,但多爾袞一直以來的惡行他都看在眼裏,於是便下令對多爾袞掘墓鞭屍,既出了惡氣,也給了朝中有野心的朝臣們極大的震懾。多爾袞死後為生前的罪行付出了代價,落得個眾人唾棄、屍骨無存的下場,也算是罪有應得,而14歲的福臨此時也真正地成為一國之主。

福臨一直努力地學習修身治國之道,擺脫了先輩們的草莽之氣,他不再主張“以武治國”,轉而以“文教”為治國之本。為了消除多爾袞攝政時期實行弊政的惡劣後果,也為了獲得天下的民心,順治決定采取措施緩和民族矛盾,籠絡民心。

首先,他以招撫為主的懷柔政策對待反清勢力,後又對拒不招安的戰場逐一進行擊破。當時滇、桂、川、黔幾省被李定國等勢力分據,江、浙、閩、粵一帶被鄭成功的水師占領,清軍討伐極其吃力。因此,福臨斷定集中兵力於一處戰場,才是贏得勝利、一統河山的當務之急。八旗勁旅雖善於騎射精於陸戰,但鄭成功的數千艘船隻盤踞在廈門附近的港灣河口,就像洪水猛獸,令清兵無從下手。順治一方麵下令極力招撫鄭成功,集中兵力對付西南戰場;一方麵任命洪承疇為五省經略負責西南部戰爭。他下令對各地農民武裝不管人數、罪行,隻要真心改悔主動投誠,全部赦免,由當地政府安置,並下令張貼文告遍布各地。

順治還給予他任命的五省經略洪承疇決定地方文武官員升遷和進兵時機的大權,準許遇到緊急情況可以“便宜行事,然後知會”。洪承疇對皇帝的意圖心領神會,他謀略過人,又十分熟悉西南地形,不久便先控製了湖廣,繼而控製了西南。而鄭成功此時仍在堅持抗清。順治得知後,態度來了個180°大轉彎,“敬酒不吃吃罰酒”,他沒了耐心,於是下令對鄭軍大力清剿。鄭成功節節敗退,在極其複雜的形勢下退守廈門,反倒意外驅逐了荷蘭殖民者,收複了台灣,幫清王朝完成了統一。

順治深深知道治理國家必須以民生為首要。多爾袞當政時實行“圈地”,雖然聲稱隻是圈荒地給貴族與官兵,事實上不論土地是否有主,一律強占,多少人因此被官兵奪去了土地家園,無以為生,而一直以來戰爭不斷,官兵們的土地一直無人耕種,使得國家生產力低下,國匱民乏,順治便下令各地官員將以前所圈土地歸還原主,還下令鼓勵各地努力開荒耕地,並以耕地麵積作為各地官員升遷條例,並且免除了民間繁重的賦役,頒布了“賦役全書”公告天下,獲得了老百姓的肯定,贏得了民心。

順治帝作為一位皇帝,一生經曆動蕩變遷無數,但,不得不提的還是他與佛教的緣分。如果說順治悉心治理國家是為了社稷大業,是一份責任,那麼,他對佛事的崇尚,實在是心向往之。

身為一朝天子,萬人之上,也許順治是孤獨的,盡管他是皇帝,他也需要一種慰藉自己心靈的力量與意念。關於順治與佛教結下的不解之緣,還要從一件事說起。當時,有一個人在禪門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臨濟寺著名的禪僧玉林繡年僅23歲就做了湖州報恩寺住持,實屬罕見。這件事傳到順治耳朵裏,對佛事心懷向往的順治便派人幾經周折費盡力氣地將玉林繡請到宮廷講法,待遇優厚,禮數盡至。當時,順治常常到玉林繡的住所佛堂請教佛法,玉林繡一介佛門弟子,自然想借天子的威名發揚佛教,便極力以佛教影響順治,還為順治取了法號叫“行癡”,順治覺得在佛學裏找到了慰藉心靈的信仰和力量,常常被玉林繡的講佛講得異常歡喜,不僅給玉林繡豐厚的賞賜,還先後禦封“大覺禪師”和“大覺普濟禪師”的稱號。據傳,順治帝一次在北京的寧波天童寺甚至對住持說:“朕猜想朕的前身一定是個僧人,所以現在一見佛家寺院,就不想再回到宮裏了。要不是怕皇太後惦念,我早就出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