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百態人生的帝王們(2 / 3)

順治雖心係佛教,但紅塵之事卻也不能免俗。早在14歲時,他就被太後和多爾袞安排迎娶了親王吳克善的女兒博爾濟吉特氏為皇後,並且轟轟烈烈地舉行了婚禮。但是皇後入宮絲毫沒有給順治帶來幸福美滿的婚姻。這個刻薄奢靡的女人,最後甚至沒能逃脫被廢後的噩運。

順治一生最寵愛的是妃子董鄂氏。董鄂氏原本是順治兄弟襄親王的妻子,但道德界限擋不住心中的濃濃愛意,順治狂熱地戀上了這位女子。當得知襄親王申斥董鄂氏後,順治甚至還給了他一個耳光。自己的兄弟奪了自己的女人,這種窩囊氣哪個人受得了!不久,年僅16歲的襄親王便怨憤而死,董鄂氏喪期服滿,順治便迫不及待地冊立她為賢妃,一個月後又晉為皇貴妃,頒詔天下。就連董鄂氏的父親也“父因女貴”得到了順治豐厚的賞賜,死後還被追封為侯。

董鄂氏曾給順治生了個兒子,“子因母貴”,順治帝還一度想立為太子,但不幸的是,孩子生下才3個月還沒取名就夭亡了。可憐女子,失去了心愛的骨肉,憂傷過度,過了不久也玉殞香消,僅僅陪伴了順治四年就匆匆離去了。先是沒了兒子,後又失去了寵愛的妃子,麵對這種雙重打擊,順治陷入了無法擺脫的痛苦之中。當時按清朝的定製,皇帝及太後之喪,朝政將使用藍筆批本,以27天為限。而董貴妃死後,順治竟然用藍筆批本長達四個多月。順治不能再與心愛的妃子共度餘生,悲痛至極,隻能以種種殊遇來對待死去的董鄂氏同時也寬慰自己。他甚至親手為董鄂妃書製了洋洋灑灑幾千字的《董妃行狀》,追憶與董妃朝夕相處的日子裏的種種甜蜜恩愛。太後見順治這般心如刀割難以自拔,便同意將董鄂氏追封為孝獻皇後。所以,如果剝去皇帝的外衣,順治實在可謂是一位癡心漢。

人死不能複生,盡管順治無比懷念,並以各種特殊待遇對待逝去的愛妃,仍然沒有使他悲痛的心情得到安慰,可憐一代天子,為情所困,情緒日益消沉,本來就虛弱的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二,順治自知死期將近,立太子便成了眼前的當務之急。皇太後一直用心栽培皇三子玄燁。順治還派人征詢了寵臣的意見,也與太後相同,於是順治招來眾臣宣詔,立三子為太子,由幾個異姓的功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鼇拜四人共同輔政。

關於順治帝最後的歸宿,曆來說法不一,常見的有以下兩種:

第一種說法:出家為僧

話說順治身邊有了董鄂氏之後,對於知書達理、美貌才情俱佳的董鄂氏甚是寵愛,可惜好景不長,柔弱女子懷著對襄親王的愧疚,加上喪子之痛,身體每況愈下,早早便撒手人寰。愛妃的死給順治帶來了無可彌補的傷痛,他萬念俱灰,隻一心念佛,不理朝政。雖然皇太後及群臣苦口婆心,勸其念及江山社稷,但也沒能改變順治出家的決心。不久,順治就成了五台山一個修行的和尚,朝廷對外詔告天子福臨因病身亡。一代君王順治皇帝,遠離紅塵喧囂,晚年就這樣在寺廟的青燈古佛陪伴下度過。

第二種說法:死於天花

董鄂氏病逝後,順治帝念念不忘,無法自拔。許是因念生病,順治帝染上了可怕的天花。天花是傳染性很強的疾病,死亡率非常高,在醫術落後的古代,簡直可以說是必死無疑。

不久,當大臣們向順治皇帝請安時,已經知道他身染重病了,這一消息傳開後沒幾天,順治皇帝就駕鶴西去,無論王公大臣和尋常百姓都不相信這個事實,或者也正是因此,後來的史料記錄才會有順治出家的說法。

順治帝作為一代君王,一舉一動都決定著江山的變化,關於他傳奇的一生、可歌可泣的愛情以及與佛教的不解情緣,都塵封在已逝去的曆史裏。

康熙:雄才偉略

康熙帝玄燁登基時年僅8歲,他是順治皇帝的三兒子,是順治帝與他的漢族佟氏妃子所生。但由於順治一心寵愛董鄂氏,玄燁的生母佟氏備受冷落,所以玄燁也不被重視,順治一心想立寵妃董鄂氏所生的四皇子為太子。後來四皇子不幸夭亡,加上玄燁祖母孝莊皇太後嚴加教誨一心栽培,堅持立玄燁為太子,順治便在病重之時立下玄燁為太子的遺詔。

玄燁登基後,由孝莊皇太後輔佐,按順治遺詔,由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鼇拜四大臣輔政,太後也一心教導玄燁為國為民,繼承祖先基業。

起初大臣們忠貞不貳,一心輔導朝政,但慢慢的,鼇拜就開始野心擴張想要專政了。

鼇拜是鑲黃旗人,擁有顯赫的門第,他心狠手辣老謀深算,加上朝中群臣權益鬥爭的傾斜,鼇拜很快就掌握了局勢,變成了一人專政。他不僅重演了多爾袞圈地的手段,還殘害朝中反對他的大臣。鼇拜在朝中黨羽眾多,朝臣的侍衛多半也受他控製,年輕的康熙眼看著鼇拜把持朝政隻手遮天卻力不從心,於是便暗地裏打起了主意。康熙信不過宮中侍衛,便從各個王府挑選親王子弟組成善撲營,日日令其摔跤弄拳舞槍弄棒,不出多長時間個個練得武藝高強。鼇拜認為少主年少貪玩並不放在心上,卻不知大器早成的康熙已把他引入圈套,康熙還加封鼇拜以迷惑他,暗地裏便製訂了捉拿鼇拜的計劃。他召鼇拜單獨進宮議政,毫無疑心的鼇拜進殿後,便被少年侍衛們捉拿,成為階下囚。隨後,鼇拜受審,並為其定下30餘條罪行,念其有功免去死刑,但餘生將在牢獄中度過。康熙下達諭令重理朝政,清除鼇拜的影響,鼇拜的黨羽們也受到了懲治,被陷害的朝臣得以昭雪。

年輕的康熙在剔除權臣的計謀中,展現了過人的才智與魄力。智除鼇拜之後,朝權便完全落入康熙手中,他便開始了他的治國大業。

康熙親政之後,馬上就開始著手清理江山隱患,他隨時提醒自己,應當盡快解決“三藩、河務、漕運”的問題,明朝降將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三個藩王分別盤踞在雲南、廣東、福建三個省區,是康熙的心頭大患。這三個藩鎮的頭領各懷鬼胎,蓄謀造反,康熙深知此乃國家的大威脅,便力排眾議,不顧朝中大多廷臣反對,下令撤藩。

康熙十二年(1673年)冬,吳三桂叛亂,各地黨羽紛紛響應,一時間四處告急。康熙馬上下令出兵平息戰亂,下令全力攻打叛軍頭子吳三桂。吳三桂軍兵戰鬥力不及,在康熙周密的部署下倉皇落敗。吳三桂此時匆忙修建簡陋的皇宮自立為帝,他和他的兒子隻做了幾個月的土皇帝,便一命嗚呼了。叛軍在清軍的猛烈攻勢下連連潰敗,兵敗如山倒,曆時8年的三藩之亂終於被平定。

眼見三藩之亂平定後,康熙片刻不想停息地決意收複當時由鄭成功孫子鄭克爽統治的台灣。當時台灣政局動蕩,鄭氏家族光輝不再,康熙任命鄭成功舊部施琅任福建水師提督率水師收複台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七月,施琅率領兩萬多名官兵,230多艘戰船,直搗澎湖,怎料初戰失利,過後,施琅進行了短期整頓,修改了策略,與鄭軍展開了決戰。此戰鄭軍主力幾乎全軍覆沒,康熙下令招撫了殘餘敗將,中國台灣回歸祖國懷抱。康熙還派遣了兵力駐守台灣,全力促進中國台灣發展。

17世紀,沙俄侵略東北,康熙又開始寢食難安了。在沙俄政府無意和解加進侵略後,康熙下令武裝討伐,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黑龍江流域中下遊地區的沙俄侵略者基本肅清。

康熙依然沒有放棄和沙俄侵略者餘下部分的和解談判,在沙俄無意和解後,康熙下令彭春大將軍率領英勇的藤牌軍夾擊沙俄占領城池,沙俄軍大敗,後殘軍雖又卷土重來,但很快也被肅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沙俄第二次侵略同樣失利,九月七日,沙俄同意和解,雙方簽署了著名的《尼布楚條約》。在這之後,康熙立即著手平定漠西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頭領噶爾丹製造的動亂,噶爾丹占領了青海和新疆天山以南的廣大地區,並且與沙俄勢力勾結謀反。在康熙規勸無效的情況下,英勇的康熙毅然親征塞北,指揮大軍進攻噶爾丹。八月,噶爾丹軍布下自以為堅不可摧的“駝城”戰陣,誰知清軍人馬直殺得叛軍橫屍遍野,大敗而逃。噶爾丹殘兵敗將突出重圍,經過康熙二次親征,全殲其軍,平定了為時10年的噶爾丹叛亂,粉碎了沙俄分裂陰謀,鞏固了西北邊疆。

為了清王朝的長治久安,聖明的康熙帝開始整治處置“國家毒蟲”--腐敗官吏。可悲當時官場上,清廉者寥寥無幾,康熙對於貪贓枉法的官吏深惡痛絕。山西巡撫穆爾賽,大學士勒滿洪,湖廣總督蔡毓榮等典型的貪官汙吏,都受到了康熙的嚴懲。與此同時,康熙還大力頌揚清官廉吏,被康熙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的清官於成龍。於成龍賑災救民,氣節高尚,當時江南在他的管轄下風氣大好,他也深受百姓愛戴。康熙對他不僅大加賞賜,還親自題字褒揚,後來於成龍去世,康熙還一度十分痛心,足見康熙對清官的器重。康熙堅持不懈地整頓官場風氣,改變了某些地區和某些時期的官場麵貌,但卻沒有在根本上改善官場中混濁的風氣。

作為滿族人,康熙深知解決民族矛盾是國家和諧的重中之重,於是他便從民族文化入手,全力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爭取消除民間的反清情緒,以減少對清王朝的潛在威脅。

康熙知道人心的力量最可怕,於是他首先通過親近漢族傳統和儒家文化入手,並且在招賢考試中故意放寬對漢族文人學士的要求,十分遷就,百般照顧,從感情上籠絡漢族文人的心,並借助他們的名氣影響社會民眾。

對於一些堅持對康熙的親漢行為表示不屑和反抗的著名學者,康熙也百般遷就,即使是對於他們的不敬也盡都寬恕。康熙固然英明,籠絡了一大批人才為清王朝所用,但作為滿族人,對於漢族人的猜疑還是無法消除的。康熙時期發生了十幾次文字獄。戴名世一案便確係康熙所為。戴名世整理記載了南明諸王的史事《南山集》一書,被告發為誹謗朝廷之書,戴名世被判淩遲處死,族中男子滿門抄斬、女子終身為奴,剝奪族人所有職銜,受到案件牽連的多達300多人。

順治在位時,對國家治理的各個方麵都幾乎考慮與顧及,在農業上,受當初圈地影響,加上戰亂連連,廣大農村還是滿目瘡痍,農民不得溫飽,國家財政入不敷出,順治決心整改。

鼇拜入獄後,康熙再次重申了永遠停止圈地與要求將已圈土地還給農民的命令,其他阻礙農業生產的活動也被明令製止。同時,康熙也以各種獎勵措施積極鼓勵墾荒,以促進農業生產。

康熙還免去了許多省份的錢糧,總額達9000多萬兩白銀。減輕了農民們的負擔,促進了農業生產。

康熙還修改了賦役製度,於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完成了《簡明賦役全書》。康熙五十一年,他又對賦役製度進行了重大改革以清除弊端,充分照顧到了農民們的各種情況。

康熙在興修水利、發展治河和漕運上下了不少心血,著重治理黃河、淮河和運河。康熙為了根治黃河,變水害為水利,傾注諸多心力,他任命水利專家靳輔和家陳潢進行了大規模的治河工程,使得飽受水患之苦的州縣土地重新可以耕種。為了更好地進行龐大的改造工程,康熙還不辭勞苦地親自視察和參與鑽研方案,經過長期努力,變水害為水利,使得運河兩岸繁榮昌盛。

康熙傾注的眾多心血,終究沒有白費,後來收成增加,儲備飽滿,國富民強。

康熙吸取曆史教訓,一生節儉,出行縮減大部分人數,減少寺廟修建費用。修繕宮廷時,也特別吩咐不必使用昂貴材料。康熙為政講求實效,從不浮誇虛飾。他多次拒絕了臣下請求為他上“尊號”的提議,即使是大家為他的政績建設舉行大規模請上“尊號”活動時他也斷然拒絕。而且,他還謝絕臣子們為他送壽禮,從來都堅決反對奢侈浪費。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病逝,死後葬於清東陵景陵。

康熙帝一生勤懇,為國為民,全心理政,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英明君王。身為一代君王,自幼登基,大器早成,一生為鞏固大清江山鞠躬盡瘁,奠下大清興旺的根基,自己卻簡約樸素,實在值得後人思考與敬佩。

乾隆:多才多情

當時還是皇四子弘曆的乾隆於1735年,按照雍正帝駕崩時的遺詔,在太和殿即位,第二年改元為乾隆。

乾隆那時還是個20多歲的青年,剛剛即位便遇上了叫人頭疼的問題。當時,朝中分為以功臣鄂爾泰和張廷玉為首的兩方勢力,朝中大臣歸於這兩個派係下,雙方明爭暗鬥。而兩方勢力為首的鄂爾泰與張廷玉又都功勳卓著,無法治罪,自雍正帝在位時就對此束手無策。乾隆即位後,不急不躁,首先明確表示自己痛恨私立黨羽,其次對所有朝臣一視同仁,賞罰分明。不論是誰,有功即賞,有過即罰,對於朝中事務的探討,也不偏向於任何一方的意見,而是要詢問許多人的建議,倘若發現有人欲蓋彌彰虛假誇大,定嚴懲不貸。乾隆這樣的處理態度便讓朝中勢力都不敢放肆,即使有勢力對立,也都各自兢兢業業為朝廷效力。乾隆這一明智的處理方式,不但沒有使朝廷因此亂了規矩,反倒更進一步地促進了朝臣們爭相立功。

乾隆對待朝臣的態度是堅定明確的,賞罰分明,恩威並施。乾隆不吝褒獎,為國立功的可以加官晉爵,遇到將領凱旋歸來,乾隆還親自在紫光閣宴勞。他還命畫工為功臣們畫像,按功勞大小排位,乾隆在位時期的將領多能英勇善戰,這跟乾隆的英明慷慨是離不開的。乾隆是個儒雅風流的人,但睿智的他從來不輕易把權力放他人手裏。乾隆每天都到軍機處理政。無論大小事情一一過問,毫不懈怠。乾隆對於有關朝權的事都十分敏感,他擔心宦官通文墨後會像明代那樣舞勢弄權,危害朝政,所以他將教授宦官學文義的內書堂廢掉。乾隆還命所有當差奏事的宦官全部改姓王,使人無法分辨,以避免宦官們相互勾結。他規定宦官們由內務大臣管理,凡在外麵胡作非為的,立懲。他對後宮也嚴格規定,下令皇後貴妃隻可理會六宮事不得幹涉朝政,當時的不少後宮妃子春風得意深得寵愛,但都沒有人敢過於弄權。乾隆善於汲取曆史教訓,很好地消除了宮廷內部的權利鬥爭隱患。

乾隆在皇帝的位子上坐了幾十年,他對自己的武功是十分得意的,他還親自編寫了《十全武功記》,命人建造碑亭,以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銘刻碑上,以昭示他的武功。這其中還包含了一些乾隆對自己在軍事上的勝利成就沾沾自喜的心情。乾隆在位期間,大小戰亂有許多,60年間,多次對邊疆和屬國進行征討,這成了他政治生涯中極為重要的內容。清軍總體經曆了漫長而曲折的討伐平定曆程,多次對各地動亂用兵,雖損失慘重,但總算都取得了勝利。乾隆即位初期發生了苗族因土地問題爆發的大規模叛亂,他先後任命了張廣泗等幾位將領,對策略不合、平定無功的將臣是毫不留情嚴懲不貸的。他重用英明的將領,對動亂地區分等級力度來進行清討,同時對動亂地區的人民采取安撫政策。乾隆十二年,大金川首領薩羅奔和索諾木先後兩次叛亂,清朝勞費了龐大的人力物力,用兵數年,卻損失慘重,乾隆賜死了在第一次動亂中平反無功的訥親、張廣泗,重賞了後來成功平反的傅恒與嶽鍾琪,在第二次動亂中損兵折將的阿爾泰同樣被乾隆處斬,後來乾隆派遣阿桂將軍出征,成功剿匪,叛軍頭目率家族投降,乾隆重封了阿桂將軍。乾隆對待軍將無論賞罰,可謂毫不手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