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年(1755年),準噶爾部叛亂。乾隆命班第和歸附的阿睦爾撒納分兩路向準噶爾部進攻。兵力孱弱的準噶爾軍紛紛投降,清軍兵未血刃便進入伊犁。南疆維吾爾族也紛紛擺脫了準噶爾的統治。叛軍頭目達瓦齊見勢不妙,撒腿就逃,在烏什被維吾爾人民擒獲,解送到了北京。按理說這樣的罪行早已該被處斬,但乾隆隻是痛斥了達瓦齊的叛國罪行,為了照顧民族關係而赦免了他的罪過,封他為親王,讓他住在北京,好吃好住地招待著。後來,乾隆為了避免地方勢力割據,就把厄魯特四部封為四汗,各管所屬。但是,阿睦爾撒納仗著自己當初平叛有功,一心想當總汗,乾隆當然沒有答應他的要求,但是為了安撫他躁動的心,封了他雙親王,吃雙份俸祿,但貪心的他毫不滿足,於乾隆二十年發起叛亂,班底將軍被殺。隨後,乾隆任命了兆惠為將軍,一路討伐,阿睦爾撒納兵敗逃亡,最後患天花病死在俄國邊界,屍體被俄國人送了回來,這場叛亂就此平息。接著南疆又發生了以維吾爾族宗教首領大小和卓木霍集占兄弟發起的叛亂,乾隆派遣兆惠將軍前往平反,後來又命駐守烏魯木齊的將軍富德赴南疆增援,曆時3個月的叛亂最後被平息。之後乾隆為了更好地治理當地,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惠遠城設伊犁將軍,總轄新疆南北兩路事務,從而加強了中央政府對新疆的統治。
乾隆年間清朝與周邊國家也有戰事發生。乾隆曾命阿桂與雲貴總督李侍堯與緬甸勘定邊界,還向緬甸索要當初逃亡緬甸的叛軍人物,緬甸懾於大清軍威,經過了一些商討,乾隆也給了緬甸一些恩惠,並且下達暹羅,不可與緬甸刀槍相對。從此以後,緬甸和暹羅二國都臣服清朝,不敢輕易發動戰爭。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八月,廓爾喀侵略軍進犯西藏,燒殺搶掠,還將六世班禪遺留的金銀財物、法器珍寶搶劫一空,西藏僧俗人民遭受了極大的災難。乾隆刻不容緩地派遣福康安為將軍攻擊入侵的敵軍,很快就將廓爾喀侵略軍逐出西藏,乾隆感到西藏地方政府存在的不少弊端,便製訂了後來著名的《欽定西藏章程》,加強了清朝對西藏地區的管轄。
乾隆在位期間,兩平準噶爾。兩定大小金川,定回部,靖台灣,服緬甸、安南,兩服廓爾喀,他憑借清初發展起來的國力東征西討,以英明獨到的帝王氣魄,使乾隆年間的清朝國勢達到了極盛。
乾隆一心捍衛國家,他對當時已經叩響中國大門的西方殖民主義者有著很大的警惕心。當時,清朝開四口與外通商,但當時許多外國商人與中國奸商勾結幹一些違法牟利之事,乾隆便封了廈門、泉州、寧波三個通口,隻留下廣州給外商交易。他還命臣下製訂了《防範外夷規條》,禁止外商在廣州過冬;外商必須接受中國行商管束稽查;禁止外商雇用役使中國人;外商不得雇人傳遞信息;外商不得在廣州自由出入等。還規定許多貨物不能出洋,外國人來中國要保商局擔保等,後來人們常說的清代的“閉關鎖國”,也多指乾隆帝頒行的這些法令措施。
當時,英國人對華貿易量最大,占主導地位,後來英王遣馬戈爾尼以為乾隆皇帝祝壽為名出使中國,帶來了天文、地理儀器、鍾表、圖像、軍器、音樂、器皿等貢禮,但後來發生了一些文化衝突問題,乾隆要求英國使者行“三跪九叩”禮,而馬戈爾尼等認為這不合英國禮俗,拒絕接受。乾隆就認為英使“妄自驕矜”,最後達成折中辦法,許英使跪一膝行禮。當年農曆八月初十正式覲見時,英使向乾隆帝呈遞了表文,奉獻了禮品,乾隆也厚贈了英王禮物。後來,英使提出要求擴大貿易,增加通商港口,允許英國人在廣州居住,請允許占用一小島貯存貨物,允許傳教士在各省傳教。乾隆為了維護中國的主權和尊嚴,斷然拒絕了英國人要求,英使便無功而返。乾隆十八年(1753年)與乾隆六十年(1795年),葡萄牙和荷蘭分別派遣使者來訪,乾隆對使者都頗為友好,但關於通商諸事隻字不提。對待外國殖民者,敏感的乾隆十分小心翼翼。
但無論其功績如何,愛新覺羅的子孫仿佛都對“文字獄”頗有興趣,所以這位多情帝王在位期間也不能免俗,他大興文字獄,竟將抄家、滅門看做家常便飯,製造了多達130多樁的文字獄案,占整個清朝文字獄的80%。在這驚人的數字中,有47案的案犯被處以死刑,而文字獄的死刑不同一般,一旦處死就意味著淩遲、戮屍、男性親族15歲以上者連坐立斬等。盡管其中好多是捕風捉影,但乾隆帝仍舊樂此不疲。
除此之外,乾隆還有對漢族知識分子的一係列籠絡政策。乾隆在位期間召集名流學者編纂了大型典誌書《續通典》、《續通誌》、《續文獻通考》與我國曆史上最大的一部叢書--《四庫全書》,在我國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與此同時,乾隆對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也進行了大規模清查和銷毀,造成了很大危害。乾隆同時籠絡了許多文人學者,與他們關係良好,使他們埋頭於學問,好免於他們參與國家政事的機會。
乾隆在位期間出了中國第一號大貪汙犯,便是我們眾所周知的和珅。
和珅本是個地位很低的差役,後來人生得意平步青雲,驟升要職,成為乾隆身邊的第一寵臣。他十分盡心地跟在乾隆身邊侍奉乾隆,口齒伶俐且辦事幹練,處處迎合乾隆心意,常常討得乾隆格外高興,似乎少他不得。如此,和珅成了皇帝身邊大紅人,便為所欲為。他貪婪成性,利用職務私吞了大量財物,雖然受到很多大臣彈劾,但乾隆全然當成耳邊風,甚至還把他當一家人,晚上一起在書房睡覺,還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和珅的兒子。這樣一來,哪怕和珅再貪贓枉法,眾人也隻是敢怒不敢言。
乾隆對和珅的無比寵信,使得和珅更加有恃無恐,橫行無忌。朝中大臣,也多是和珅黨羽。他家中的積蓄比皇帝家裏還多,一直到乾隆駕崩,和珅才被即位的嘉慶皇帝抄了家,賜死了和珅。和珅被抄時,家產達八億多兩白銀,朝野上下無不震驚。當時還流行一句諺語:“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關於乾隆,比較著名的還有他和他的寵妃香妃的故事。傳說香妃生得傾國傾城,難得的是身有異香,進宮後受到了皇太後的喜愛和乾隆帝極大的寵幸。當然也有傳說香妃是被擄進皇宮的。而後她矢誌守節,意圖刺殺乾隆帝報仇,落了個被皇太後賜死的悲劇結局。然而這些都不重要。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乾隆與他的父親雍正大不相同,他一生多情,嬪妃眾多,最寵愛的除了香妃還有寵冠六宮的容妃。
到了嘉慶四年正月初三,乾隆也終於走到了人生的盡頭,享年89歲。
乾隆帝是一位多才而又多情的皇帝,也是文治武功都非常出色的君王,他執政的一生,使清王朝達到了巔峰盛世,實乃中華民族的一代傳奇人物。
道光:走入曆史轉折處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嘉慶皇帝駕崩,次子旻寧奉遺旨即位,第二年立為道光元年。道光登基後,胸懷大誌,十分想有一番作為。想當初先祖東征西討、戎馬天涯打下了大清江山,如今朝廷眾臣卻是奢靡腐化,良好習性消失殆盡。想到這裏,道光覺得眼前最重要的是從矯正人心風俗入手,倡導節儉,戒除奢靡,倡導淳樸的社會風氣。他認為當朝為官的一人為聲色貨利所誘,便會危害到朝廷上下。他要求為官從政者嚴格要求自己的身心,節儉處世,杜絕奢靡,體會一分一毫都乃民脂民膏,不可為利欲所迷惑。其實這在他統治階段是收效甚微的,但道光在這件事上的確是身體力行的,別的皇帝平時至少二十多樣菜,道光覺得這樣太過浪費,就要求最多隻能做四道菜,有時甚至隻要一道菜。道光這簡樸的飲食習慣可真是苦了一直以來從皇帝鋪張的禦膳裏撈油水的禦膳房的官員們。有一次皇後生日,道光隻命人宰了兩頭豬,用打鹵麵宴請群臣,搞得赴宴的文武官員哭笑不得。還有一次大學士長齡平定回疆叛亂班師回朝,道光在萬壽山玉瀾堂擺宴慶功,可桌子上隻擺了幾樣小菜,弄得群臣都不敢動筷,害怕飯菜馬上因為人多一掃而光,就草草喝了兩杯酒敷衍了事。道光倡導節儉的力度十分強盛,當他詢問大臣平日的飲食花費時,群臣也捏造誇張的謊言欺騙他好免於怪罪。道光在服飾上的節儉,在曆代君王中也屬罕見。他不穿內務府為他準備的華貴皮衣,覺得過於華麗花費太大。當時的內務府官員們都想在皇帝身上撈點油水,但道光皇帝簡樸的作風讓他們無從下手。道光服飾從不求華美,連新衣都少穿,褲子有些地方磨破了就打補丁。當時官員們深感道光節儉有加,便也都紛紛效仿,一時之間衣物打掌之風盛行。道光的節儉深入到細微之處,他不用40方的禦用大硯台,就連禦筆的毛也選用常見的羊毫。他躬行節儉,力戒奢靡,雖然表麵上影響了一些人,但始終無法實現他當初“返本還淳”,重立祖宗盛世舊觀的願望,他雷厲風行地實施節儉之風,但並沒有改善當時的衰敗局勢。
道光在位時,一心想要振興江山基業,處處尋求國富民強之法,但外國列強還是破門而入,將大清王朝踐踏在腳下。
中國曆代都有一個捐納製度,有錢就能買到官做,但最初隻是授予虛銜,沒有職權。自從嘉慶年間開始,國庫日漸空虛,而國家處處需要巨大的開銷。於是,花錢買官的風氣越來越猛,不管是誰,隻要有錢就能買到官做,其中不乏奸惡小人,花錢買官走馬上任之後,便連本帶利瘋狂地搜刮民脂民膏,貪汙賄賂,這一捐納製度極大地加速了清廷吏治的腐敗。道光充分認識到了這一危機,便意圖下旨杜絕捐納之事。但朝臣多以國庫空虛開支巨大入不敷出上奏反對,道光也深感此言不無道理,隻好做出讓步,下令各地捐納之事需謹慎為之。雖沒有杜絕這一風氣,但道光對於花錢買官的人一直深感厭惡,嚴加防範。
道光也一直大力整治腐敗吏治,企望起弊振衰。他清楚認識到,“官官相護”、“賄賂公行”是朝廷腐敗的根源。所以對於澄清吏治,道光一直堅守不渝,即使是宗室貴族,皇親國戚貪贓枉法,道光也一樣毫不手軟地嚴加懲治。
道光繼位後,麵對的最大也最致命的問題是鴉片的輸入。自從英國人建立了東印度公司,開始對亞洲地區的資產進行掠奪和殖民活動之後,早期的中外貿易中中國人是很受歡迎的。由於中國的絲茶陶瓷等商品深受西方人喜愛,所以貿易量巨大。而英國人運來的毛紡織品不合中國人的穿著習慣,因此無人問津。英國人當時不僅沒有從中國的國庫裏挖走白銀,反而每年要從海外運來大量銀兩補空。就在無法打開中國缺口的時候,英國商人找到了鴉片這種精神藥品,試圖逆轉中英貿易逆差,在精神與肉體上摧殘中國人。自從鴉片進入中國之後,一發不可收拾,轉眼間便泛濫起來。就連海關與各級文武官員都袒護包庇鴉片走私,從中獲取利益。道光對鴉片的可怕危害有了深刻了解後,決心根治鴉片危機,於是他立即頒發了禁煙令以及鴉片販賣治罪條例,嚴禁民間進行鴉片的種植與傳播。由於懲治條例嚴格,加上施行力度強,初期的禁煙行動初有成效。但英國人絲毫不放鬆自己的鴉片侵華政策,在廣州澳門等港口盤查甚嚴之時,他們想方設法地以各種狡猾的方法走私鴉片進入中國。在中國政府吏治與軍備的腐敗下,演變成後來各國公然武力保護走私,使得中國的鴉片總量從道光元年的6000箱激增到道光十八年的40000餘箱。不斷泛濫的鴉片嚴重侵蝕著當時的中國人民,國庫進一步虧空,百姓窮苦,一日不如一日。
眼看著國家越來越千瘡百孔,鴉片蔓延遲早要毀了大清江山,道光憂心忡忡。後來還加重了對吸食者的刑事處罰力度,提出吸煙論死之說。道光先將一批吸煙的官吏革職,同時詔令禁煙卓有成效的林則徐進京商討禁煙大計。他們一起製訂了《欽定嚴禁鴉片煙條例》,頒發全國施行。一時間禁煙活動如火如荼,舉國上下熱潮響應,讓道光欣喜異常,以為國家多年頑疾終於要被根治。但事情遠沒有他想得那麼簡單,英國人為了維護鴉片貿易,悍然發動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大清帝國開始蒙受外國列強的劇烈打擊。
自從林則徐在虎門大規模銷煙之後,本以為清王朝禁煙之事做做樣子的英國商人們亂了陣腳。在林則徐奉旨切斷了中英貿易之後,英國人為維護鴉片貿易,掠奪清朝資產,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五月,派遣了40艘軍艦封鎖了珠江水麵,挑起了第一次鴉片戰爭。英軍在廣東停留之後,進犯福建,但未能得手,轉而進攻浙江,攻陷定海,後又北進至天津白河口。清軍毫無抵抗之力,麵對敵人堅船利炮無從抵禦,朝中一些奸臣為求早早結束戰爭,便散布謠言汙蔑林則徐銷煙措施不當引起英軍進犯。道光耳聽各種流言,難辨是非,對林則徐也開始懷疑。麵對英軍步步緊逼的威脅,他便將林則徐收押待審,意圖以此暫緩英軍進攻。
可憐清軍上上下下,連一尊合用的大炮都沒有,談何抵禦敵軍。當時正值深秋,英軍轉而南下,奸臣琦善汙蔑完林則徐,又以此向朝廷渲染自己退敵有方。眼見英軍轉移,道光更是深信不疑,認為是林則徐銷煙不當才引此衝突。於是他命琦善為欽差,赴廣東進行中英交涉。
琦善到了廣東後,一意媚外求和,想勸退英兵,報功邀賞。英軍一麵與清廷交涉提出過分要求,一麵調兵遣將。琦善毫無戰備,竟然答應了英軍的所有要求,後來不等答複,英軍就出兵進攻,並單方麵發布所謂的《川鼻草約》,強占了香港。道光本想一心求和,免得勞師動眾。他意圖派琦善赴廣東商談,並以懲辦林則徐來換得英國撤軍。而一方麵也在籌練軍隊,以應對英軍的再次進攻。後來英軍攻占沙角與大角炮台後,道光下令對英開戰,征集各路大軍17000餘人開赴廣東意圖掃清強敵。而奸臣琦善卻一意阻撓。直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英軍攻陷虎門,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及數百守軍壯烈犧牲,此時廣州城危在旦夕。道光派遣奕山前往平定,奕山毫無戰意,與該年四月夜襲英軍失敗後,一路潰敗,廣州要塞盡失,奕山攻守無術,隻得投降並簽訂了屈辱的《廣州和約》,賠償英國軍費600萬元,撤出廣州城,率軍屯駐離城30千米以外。奕山戰敗不敢上報,謊稱廣州停戰,此時昏了頭的道光深信不疑,竟然還認為的確是林則徐等當初辦事不當引起事端,還下令將林則徐、鄧廷楨發配。就在奕山謊報軍情後不久,英軍接連攻陷了廈門定海、鎮海、寧波等地,整片國土硝煙四起,百姓在鐵蹄踐踏下偷生。
道光後來還派了吏部尚書奕經為武將軍,侍郎文蔚、副都統特依順意圖奪回失地,也以失敗告終。道光深感局勢嚴重,心灰意冷,而英軍繼續攻取乍浦、寶山、上海、鎮江。道光走投無路,隻得派人赴南京議和。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二十四日,道光簽訂了中國近代曆史上第一個屈辱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包括賠償英軍2100萬元,割讓香港,開放通商口岸,協定關稅等。此時清廷已經全然破敗,戰亂加上列強掠奪,吏治腐敗,清廷國庫掏空,一敗塗地,道光自感回天無力,隻能默許官吏搜刮民脂民膏。在這樣壓迫民眾的情況下,各地起義不斷興起,天下大亂。
道光自知深陷水深火熱之中,隻得自生自滅。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節儉一生的道光,在外憂內患國家滿目瘡痍下,空有一腔偉大報負,在祖先的土地上逝去,死後葬在河北易縣的慕陵。
可憐一代天子,因為這種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在曆史的滔滔洪流中,將滿腔熱血終究空空灑落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