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舞動政事波瀾的皇後們(1 / 3)

皇太極的皇後:善良敦厚的哲哲

明朝末年,不隻中原內部紛爭,就連蒙古草原也是四分五裂。這時的蒙古被分裂為漠西蒙古、漠北蒙古、漠南蒙古三大部。孝端文皇後就來自於漠南蒙古的科爾沁部,那是一個美麗富饒的地方,便孕育出了她這位美麗的草原女兒。

當時,蒙古三大部隻有漠南蒙古與後金接壤,也正是因為如此,後金也最先與漠南蒙古建立政治聯係。漠南蒙古作為一個大部族,其中也分布了許多部落,如科爾沁、察哈爾、紮魯特、喀爾喀等。其中,以察哈爾部最為強盛。而科爾沁部,地處嫩江流域,戰略地位並不顯著,為了改變部落局麵同察哈爾對抗,身為部落首領的莽古思,就聯合勢力較強的葉赫部、烏拉部等九部,組成九部聯軍,使得科爾沁部落逐漸興盛起來。

說起哲哲和皇太極之所以能結成秦晉之好,還要源於莽古思和努爾哈赤的不打不相識。當時,莽古思聯合九部聯軍合攻努爾哈赤,可沒想到铩羽而歸。努爾哈赤當時可謂所向披靡,金戈鐵馬。莽古思一看,就知道大事不妙,建州兵強馬壯,自己這些兵力猶如蚍蜉撼大樹,便主動撤兵請盟,希望能聯姻結好。努爾哈赤恩威並施,從長遠利益出發,同意結盟修好。而聯姻作為最快最好的結盟方法,就被雙方提上了日程。這時,不僅努爾哈赤接連娶了兩位科爾沁的美女,他的兒子們也不甘落後,相繼娶了科爾沁的美女回家。

在此情況下,年方十五歲的哲哲,於明朝萬曆四十二年也揮別了養育她的父母,告別了美麗的科爾沁,踏上了聯姻之旅。她嫁給了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成婚時,努爾哈赤為了彰顯誠意,還下令讓皇太極親自前往輝發扈爾奇山城,迎接哲哲的送親隊伍。之後,努爾哈赤還準備了宴席,舉辦了婚禮,場麵極為隆重,可見他對此事的重視。

皇太極,哲哲的丈夫,在當時被稱為四貝勒。他自幼從軍,很是驍勇善戰,頗得其父努爾哈赤的賞識。說起來哲哲並非皇太極的第一位妻子,在她之前,皇太極娶過兩位妻子。不過,因為後金對蒙古各部的重視,使得哲哲的地位水漲船高,竟後來者居上。努爾哈赤去世後,皇太極被幾個兄弟推舉為汗,即後金國大汗。哲哲也因此由一個貝勒的福晉晉升為後金大汗的妻子,成為後金的“第一夫人”。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正式改國號為清。與此同時,為了突出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皇太極還對後宮製度進行了改組。他舉行了冊封大內五宮後妃的典禮,冊封哲哲為皇後,哲哲也成了清朝的第一位皇後。

哲哲身為皇後,後宮之主,自然是要主持後宮事務的。史書上有記載,哲哲仁淑端莊,能識大體,顧全大局,頗得賢名。當時,皇太極剛剛登基,正想提高皇權,建立起一整套強有力的宮廷禮儀的製度。賢惠的哲哲就積極輔佐皇太極做好後宮內部的事務,她治理後宮,講究公平與和諧,與人誠心相待,寬厚仁慈。皇太極的後妃人數可是不少,但是他的“後院”安靜,沒有出現什麼爭風吃醋的情況。這讓皇太極十分的滿意,哲哲在此表現出了端莊、雍容大度的皇後形象。這讓她以後十幾年間,一直穩坐中宮。可是,也正是因為她的善良大度,讓她看似精明十足,其實精明不足。因為再正常的女人,看到自己的丈夫對自己的侄女寵愛非常,多少也會表現出些許不滿,可是哲哲皇後,卻表現得十分得體、賢惠,還主動為其忙前忙後,唯恐皇太極不滿意。如此看來,這個皇後要不就是根本不在乎皇太極,要不就是沒心沒肺,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還要爭寵這一說。

不過,哲哲這樣賢惠,使得皇太極也對她愛屋及烏,哲哲的母族受到了很好的照拂。天聰年間,哲哲的母親科爾沁大妃曾多次來朝,皇太極每次都是親自前去迎接,以示尊重,並且每次的賞賜也非常的豐厚。她的父親莽古思雖然去世了,但還是被追封為和碩福親王,並在他墓前立碑:封皇後母親大妃為和碩福晉,命大學士範文程等行冊封禮。可以說,哲哲一家,因她而榮耀無比。

哲哲與皇太極,從她15歲開始,可以說是夫妻多年,但令人遺憾的是,哲哲沒有生下一個男孩兒。她先後為皇太極生下了三個女兒。而她的女兒們最後的結局也同她一樣,走上了聯姻的老路。她們帶著她們的使命又回嫁到蒙古的各個名門望族,說起來榮耀,其實更多的是無奈。

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在清寧宮病逝,莊妃的兒子,年僅6歲的福臨繼承皇位,這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清世祖。哲哲被尊稱為孝端文太後,她的母親莊妃尊為孝莊太後。這時候,清朝的都城遷到了北京,住進了紫禁城內。孝端文太後在此過了幾年輕鬆自在的悠閑生活,直到順治六年病逝,終年51歲。順治帝為她舉行了隆重的喪禮,以示哀悼。次年,她的梓官運回盛京,與皇太極合葬在昭陵。雍正、乾隆時期還屢次為她增加諡號,稱“孝端正敬仁懿哲順慈僖莊敏輔天協聖文皇後”,簡稱為孝端文皇後。

善良敦厚的孝端文皇後終於在最後,完完全全地擁有了她的丈夫皇太極,不用在與大玉兒和海蘭珠分享她的丈夫了,也許此時才是她最幸福的時刻。

孝莊皇後:名垂千古

孝莊此人,野史中有叫她大玉兒的,這種稱呼在正史中並沒有記載,現今更是多見於影視作品。曆經幾百年,孝莊還是經常的“瀟灑走人間”,時常客串,為我們的茶餘飯後平添幾多談資。其實,真正的孝莊在皇太極生前,在後宮的地位並不顯赫,甚至可以說是當時地位最低的一個。當時,後宮是她姑媽孝端文皇後在把持,而最受寵的是她姐姐海蘭珠,也就是宸妃。後來,還是因為她憑借聰明才智勸降明朝敗將洪承疇,使得她在政治上開始嶄露頭角,從而受到了皇太極的關注。她一共給皇太極生下一男三女,後來正是這個兒子在皇太極去世後登上了皇位,也因此改變了孝莊的一生。她憑借著非凡的膽識和超人的智慧,成為清初曆史舞台上的一枝獨秀,對中國曆史的發展進程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要說起順治帝登基,那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那就是多爾袞。這個人對順治的登基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後世的人們更是把他和孝莊兩個人聯係起來,多加揣測。皇太極其實並不是就隻有福臨一個兒子,他的長子肅親王豪格當時已經34歲,曾跟隨父親南征北戰,勢力龐大,可以說豪格繼位更是名正言順。此外,更有擁立努爾哈赤十四子睿親王多爾袞,皇太極兄長鑲紅旗旗主代善和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的人,他們也是皇位的競爭人選。一時間,儲君之位爭得是天昏地暗,僵持不下。後來,還是多爾袞想到了一個折中的方案,就是立皇太極的皇子,6歲的福臨嗣位,兩黃旗天子親兵的地位保持不變,使得劍拔弩張的氣氛緩和了許多。於是,還是奶娃娃的福臨被扶上了龍椅,改元順治。

對於多爾袞,此人對皇位可算是覬覦已久,說他垂涎三尺也不為過。可是,他最後為什麼會主動放棄這個大好機會呢?這讓人多少想不通。其實,仔細觀察,會發現所有的事情都會留下孝莊的活動痕跡。孝莊在幕後默默地為了自己的兒子謀劃了許久,她雖然在之前不顯山不露水的,之後雖小露鋒芒,但那並不是她的全部。她深知豪格、多爾袞等人之間的矛盾,她權衡利弊,深思熟慮後決定與多爾袞合作。孝莊把多爾袞召到宮中,以其極佳的口才終說服了多爾袞。於是,多爾袞從大清的根本利益出發,選擇了福臨,退出了競爭。通過此舉,孝莊不僅把兒子推上了皇位,還化解了一場內戰的發生,為滿族入關奠定了基礎。母憑子貴,她也被稱為孝莊太後。

孝莊雖然成功地說服了多爾袞,但是無疑是與虎謀皮。多爾袞從來不掩飾他對於皇位權力的渴望,雖然不能當皇帝,但是他可以掌控皇帝。皇帝年幼,作為攝政王,他掌握大清軍政大權,根本就如皇帝一樣,就連順治都要稱其為皇父,出入宮廷,來去自由。一時間,朝堂上隻知有攝政王,而不知有皇帝。而此時的孝莊,在這種情況下,也隻能采取隱忍、退讓、委曲求全的辦法,避其鋒芒,曲線救國。她不斷地給多爾袞戴高帽、加封號,使得多爾袞更加舒坦自由,以此不興廢帝自立之事。遇到重大的慶典,多爾袞還與順治帝一起接受文武百官跪拜。不過,關於孝莊太後下嫁攝政王一事,史學界一直有爭議,也是清史研究中的一大疑案。

史書上記載,孝莊最後並沒有與皇太極合葬,與皇太極合葬的是孝端文皇後。沒有合葬的原因是她病危時曾對康熙皇帝有所囑托。民間也有記載,清末刊行的明朝遺臣張煌言《蒼水詩集》,其中《建夷宮詞》有一首詩就是影射太後下嫁的。張煌言作詩的時間大概是順治六、七年間,當時清宮有兩位太後,一位是正宮孝端文太後,那時候她已年近五十,是不可能嫁給三十多歲的多爾袞;而另一位就是孝莊文太後,她小多爾袞兩歲,年紀正合適。以此看來,詩中所指的太後下嫁,應該就是孝莊。不過,這隻能算是一種推測,並不能作為史證。不過,從當時的情況發展來看,孝莊下嫁多爾袞也不是不可能。相信隨著考古的進一步發現,我們終會等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不過,不論太後有沒有下嫁,多爾袞的結局都是慘淡收場。為了手掌乾坤,殫精竭慮,可是卻在一次出獵中死於喀喇城,讓人不能不感喟命運的安排。雖然,多爾袞死後被迫尊為“誠敬義皇帝”,並且用皇帝喪儀。但是,在順治親政還不到兩個月的時候,就以多爾袞“謀篡大位”等罪狀,削去其爵位,毀墓並撤去太廟牌位,籍沒家產,多爾袞的黨羽也受到清洗,朝堂內外重新洗了一次牌。少年天子在母親的輔佐下,開始讀書、理政。順治帝在大膽使用漢官的同時,還開始整頓吏治,開創了清初政治的新局麵。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爭鬥。朝堂那方剛唱罷,後宮這邊接著唱起。一輪接著一輪是好不熱鬧,這裏當然也少不了孝莊太後。滿蒙聯姻,可以說是清朝的國策,身為皇家兒女不可避免地要遇上。順治帝在繼位後不久,孝莊就冊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爾沁貝勒吳克善的女兒為皇後,打算在順治皇帝親政當年就舉行成婚大禮。可是,順治帝卻不喜歡這位皇後,兩人時常吵架,順治不堪忍受,便以無能為理由提出廢後,大臣們紛紛勸諫,可是順治帝卻十分固執己見。孝莊十分了解自己的兒子,知道事情已經沒有轉還的餘地,隻好同意,將皇後降為靜妃。雖然這次聯姻十分不成功,但是孝莊太後沒有氣餒,出於政治上的考量,她又為順治帝選了一個蒙古的女子立為皇後。這次,順治帝也不感興趣。

要說他喜歡誰,當然是大名鼎鼎的董鄂妃了。當時,順治帝對接連的兩位蒙古皇後都沒有愛,他獨獨迷戀上了同父異母的弟弟博穆博果爾的福晉,她就是董鄂氏。董鄂氏是滿洲正白旗,父親鄂碩,為內大臣,封三等伯。董鄂氏性格很溫順,不像草原女兒大大咧咧,還精通詩文,一言一行,舉手投足間很有風采,這樣富有個人魅力的女性自然深得順治帝的喜愛。雖然,順治曾把她許配給博穆博果爾。但是,因為博穆博果爾經常從軍出征,而董鄂氏又時常出入宮苑侍候後妃,與順治帝兩人日久生情,進而墜入情網。兩人的事情,很快被孝莊察覺到了,孝莊也采取了緊急措施,可是兩人之間的感情卻因為這些波折而變得更加濃烈炙熱。最後,博穆博果爾羞憤自殺,在二十七天喪服期滿後,董鄂氏就被接入宮中,被順治帝封為賢妃,而後,又晉封她為皇貴妃。此時,董鄂氏在後宮的地位僅次於皇後,不過順治帝並不滿意,因為他認為董鄂氏才是皇後的理想人選。他又開始琢磨著廢後,孝莊當然不同意了,母子之間逐漸地出現了隔閡。但是,也多虧了通情達理的董鄂氏從中斡旋,母子間才緩和了許多。順治十四年十月,董鄂妃產下一子,不過不久之後就夭折了,喪子之痛讓董鄂妃抑鬱成疾。三年後,董鄂妃病故。這對於深愛她的順治帝來說,如晴天霹靂、世界末日。遭此打擊,順治帝沒出半年,也因患痘症而逝(有關順治歸宿的說法之一)。

孝莊雖然心痛兒子的離去,可是經過大風大浪的她,此時就如一根定海神針,穩住了大清的江山,按照順治的遺囑,由玄燁繼位,年號康熙。年幼的康熙由四位滿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蘇克薩哈和鼇拜輔政。孝莊太後以祖母的身份被尊為太皇太後。

順治的眼光實在是不好,他所托非人。顧命大臣鼇拜很快在把持朝政中暴露出了其專橫暴戾的本性,他看皇帝年幼無知,便廣植黨羽,排斥異己,儼然又是一個多爾袞再生。麵對咄咄逼人的鼇拜,年幼的康熙無力抵抗,隻有老將出馬。於是,孝莊太後采取了一係列措施,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孤兒寡母在後宮中也保留著一片天。玄燁八歲即位,十歲時生母佟佳氏就去世了,照看他的隻有祖母孝莊太皇太後,因此祖孫兩人之間的感情很好。孝莊努力地為他在夾縫中撐起一片天,讓康熙得以在安全的環境下健康成長。孝莊不僅關心他的生活,就是學業上也要求得十分嚴格。在她的教導下,玄燁逐漸地擁有了一個未來傑出帝王所應有的特質和才能,為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根基。在康熙逐漸成長的這段歲月,他要拚命地學習,還要對鼇拜等朝臣百般忍讓,這讓康熙忍耐得十分辛苦。而孝莊太後也在有意識地用鼇拜來磨煉自己的孫兒。在她看來,鼇拜是康熙很好的一塊磨刀石,刀不磨不鋒,寶刀出鞘的那一刻就是鼇拜淪為踏腳石的時候。康熙的忍耐沒有白費,他在麻痹鼇拜的同時,也在暗地裏精心策劃著自己的行動。最後,竟沒有費一刀一槍,就收拾掉了權傾朝野的鼇拜及其死黨。智擒鼇拜後,皇權重新回到了皇帝手中。康熙親政後,孝莊更是放手讓康熙理政,實踐出真知。康熙逐漸地成為一個合格的帝王,清王朝也從動亂不安走向穩定,經濟從蕭條走向繁榮。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個黃金時代--康熙盛世,也包含了孝莊太後的功勞和心血,可謂是勞苦功高。

孝莊太後的生活十分儉樸,不喜奢華,她經常把節省下的銀兩拿出來犒賞出征的士兵。每逢荒年歉歲的時候,她還總是把積蓄拿出來賑濟災民,全力地支持和配合孫子的帝業。康熙對她是十分敬重,事事關心。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莊太後病危,康熙皇帝更是晝夜不離左右,親手侍奉湯藥,並親率王公大臣們步行到天壇,祈告上蒼,希望減少自己的壽命,以增延祖母的壽數。然而,生老病死,自然法則,誰也不可改變,即使是身為帝王的康熙。孝莊太後以75歲的高壽走完了她的人生之旅,走得很安然。康熙皇帝給祖母上了尊崇的諡號“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後”。曆史上鮮有如孝莊太後般的人物,她能輔佐兩代帝王,可見其政治手腕之厲害,可是她又甘於在其身後,從來沒有過走到台前的想法,如武則天般,說她是千古名後一點兒也不為過。

乾隆的皇後:名門之女富察氏

孝賢皇後出生在滿洲八大姓之一富察氏的一個官宦世家,屬於名門之後。她所在的是滿洲八旗中,由皇帝親統的上三旗首旗鑲黃旗,地位很高。她的祖輩為大清江山立下了不少功勳。她的祖先旺吉努曾經率族眾歸順了努爾哈赤,追隨其征戰多年戰功赫赫。她的曾祖父哈什屯也在太宗時期因為軍功官至禮部高官,她的祖父米思翰也任過深受康熙器重的議政大臣,死後都被追封為一等承恩公。她父親當過察哈爾總管,兩個伯父分別是三朝大學士和一品內大臣。孝賢皇後出生在這樣的官族世家,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無論文化、禮儀、修養都出類拔萃。端莊文靜的她,於雍正五年(1727年)16歲的時候被雍正選中,指配給後來的乾隆帝弘曆,乾隆帝即位後,於乾隆二年(1737年)十二月立她為中宮皇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