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與孝賢皇後夫妻兩人相敬如賓,恩恩愛愛。孝賢主管後宮事務,她從不揮霍,十分節儉。她從不佩戴金玉首飾,覺得用金銀線縫製荷包香包是暴殄天物,所以孝賢皇後帽子上插的隻是草絨線花。有一次,乾隆帝告訴她祖父康熙帝禦製的《清文鑒》一書中提到滿洲舊俗有用鹿尾絨毛線縫製袖口的做法,於是孝賢皇後便每年都用蘆葦絨毛代替金線為皇帝縫製香包。她的簡樸與不忘本,使得乾隆對她又喜愛又尊敬。孝賢皇後孝敬公婆,極力做好為人之婦的職責。有一次乾隆生病後,為了聽取醫生意見靜養百日不受幹擾,孝賢皇後就搬到了皇帝寢宮的外屋居住,日夜服侍直至乾隆康複如初。孝賢的賢淑使得皇太極與太後十分喜愛,雙方關係非常好。她對乾隆更是嗬護有加,關心備至。
作為一個皇後,她主管後宮事務。在一堆爭名奪利的女人群體裏,孝賢皇後不偏心誰也從不袒護誰,深明大義,得到了其他妃嬪的尊敬。作為一位皇後,她是非常完美的,既擁有高高在上的地位,也深得皇帝寵愛,同時還擁有管理後宮的卓越能力。但這樣完美的孝賢皇後卻遭遇了不幸的打擊,這直接影響了她的一生。
孝賢皇後於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為乾隆生了一個皇子,雍正帝賜名叫“永璉”。這永璉天生就聰巧,深受父母及祖父母喜愛。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初二日,乾隆將7歲的永璉秘定為皇太子。可是僅僅過了兩年,9歲的永璉就因為患了寒疾夭折。這對乾隆帝和孝賢皇後打擊巨大。乾隆帝隻好將立永璉為太子的密旨取出,並追諡為“端慧皇太子”,於乾隆八年(1743年)十二月十一日將永璉葬入了在遵化清東陵陵區西側朱華山下為其修建的規製很高的端慧皇太子園寢。但即使是乾隆這樣厚葬永璉,可憐的孝賢皇後作為一名母親,失去了心愛的皇子,還是悲痛欲絕。孝賢皇後遭受的打擊巨大,還因為她有可能在妃子們爭權奪利的圈子裏失寵。失去了立為皇太子的永璉,在這妃子個個爭寵的宮廷裏,她長期受寵甚至當上皇太後的可能就化為烏有了。
乾隆皇帝之所以立皇二子永璉而不立藩邸庶妃富察氏所生的皇長子永璜,還因為清朝四代皇帝都是庶出,沒有一個是嫡皇後所生,所以乾隆想從他這一代開始就改變這種情況。孝賢皇後知道自己所生的永璉是深受皇上器重的,所以永璉的死不僅讓孝賢皇後傷感至深,也讓乾隆有一些怨憤。
永璉死時孝賢皇後27歲,幸運的是她還依然青春,生育力強,所以孝賢皇後還是借著希望從傷心中走了出來。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初八,永璉死後的第七年,孝賢皇後又生下了皇七子,乾隆帝與她都極其高興。這永琮聰慧機靈,乾隆帝十分寵愛,還給他賜了個暗寓承繼宗社的名字“永琮”,聰穎的孝賢皇後領會到,看來乾隆是又想立她這嫡皇後所生的皇子為太子了,因此心裏感到無比慰藉。
可惜好景不長,永琮2歲時因為患天花,在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的除夕深夜夭亡。這時的孝賢皇後已經將近37歲,已經不能再生育。她所有的希望都隨著永琮的夭亡而消失殆盡了。第一個兒子立為皇太子後夭亡,好不容易挺了過來,盼星星盼月亮地苦盼了七年又再生下永琮,可僅僅兩歲就早早去世,可想而知這對孝賢皇後打擊有多大。這不僅僅隻是親生骨肉的消亡,還代表著她將母因子貴和當上皇太後的夢就破碎了,日後可能受盡冷落也難以預料。失去了一個寵愛的嫡皇後所生的皇子,乾隆帝也十分哀傷。他為永琮寫了祭文,稱讚了皇後的賢德,派大臣為永琮在遵化東陵的勝水峪乾隆吉地附近選址造了端慧皇太子園寢,將喪禮辦得很隆重,既安慰了孝賢皇後,也撫慰了自己的不甘與心傷。
但即使是這樣,麵對這巨大沉重的打擊,孝賢皇後整日鬱鬱寡歡,無法走出心理陰影,日漸憔悴。看著孝賢皇後這樣的痛徹心扉,乾隆皇帝便一心想撫慰她令她開心。於是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初四日過完元旦不久,奉皇太後偕孝賢皇後一起出遊。隊伍二月二十四日到了山東曲阜遊覽了孔廟,還舉行了釋奠典禮,同時還去了孔林、少皋陵、元聖周廟行禮致祭,五天後又去了泰山,三月初四到了濟南遊覽趵突泉。怎料三月三十一日晚上孝賢皇後就因為患了寒疾死在了山東德州境內回京的船上。乾隆帝悲痛良久,本想帶著孝賢皇後出來散散心,好撫慰她的喪子之痛,誰知道竟然長眠在了這宮廷之外的土地上。乾隆帝忍著悲痛的心情,命大臣先護送太後回京,自己留在山東料理後事。三月十四日梓宮到了天津,皇長子永璜迎駕。三月十六日到了通州,朝臣聚集舉哀行禮。戌刻到京城,滿朝文武、公主王妃全部縞服跪迎,三月二十五日,孝賢皇後梓宮由其寢宮長春宮奉移到景山觀德殿暫時安放。
由於兩個皇子的夭亡,孝賢皇後遭遇了巨大的打擊,終日憂愁,身體狀況也因此越來越差,最終導致在外遊途中悲痛憂鬱地病死在了船上。
雖然關於孝賢皇後離奇猝死的說法不一,不過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的清史專家劉桂林先生研究了大量史料證實,孝賢皇後的確是因為患寒疾而死。
孝賢皇後的賢惠,也體現在死後乾隆皇帝對她的懷念。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二十二日,乾隆帝不按照慣例由禮臣們擬字,親自寫了賜諡諭旨,賜諡“孝賢”,並給了孝賢皇後高度評價。嫡子的死與賢後逝世使乾隆帝悲哀不能自己,變得脾氣暴躁,因此許多大臣官員都遭到斥責治罪。翰林院在翻譯孝賢皇後諡文時出現一處錯誤,乾隆就斬了管翰林院的刑部尚書。孝賢祭禮,供桌不幹淨,乾隆就處罰了光祿寺的幾位官員。工部製作的孝賢皇後冊寶比較粗陋,乾隆便將工部侍郎降職。有一位伯爵李坦多次在孝賢祭祀禮上都不來,乾隆便將李坦革職。當時每次重大的祭祀活動,乾隆都要求每位王公大臣都要參加。國喪期間百日不準剃發,乾隆一發現違規剃發的就下令處斬。當時的朝廷風聲鶴唳,群臣處處如履薄冰,一不小心便會遭到處罰,就連皇親國戚也不例外。皇長子永璜在孝賢皇後死後禮節不夠周到,乾隆十分不滿,嚴厲嗬斥,還懲罰了他的各位老師。皇三子永璋也因為在孝賢百日祭時禮節未盡至而遭到乾隆斥責。
當時乾隆一改往日的寬大,對於朝廷各地存在的問題嚴加整治,如此這般,一部分原因就是乾隆因為孝賢皇後去世而心煩意亂,可見皇帝對其何其情深意切。
當時的乾隆裕陵尚未完工,孝賢皇後的靈柩無法按照慣例合葬在皇帝陵,隻得暫時停放在靜安宮殯宮。由於靜安宮規模級別不夠大,乾隆特地命人改建,擴大規模,並且將孝賢皇後生前親同姐妹的哲憫皇貴妃和慧賢皇貴妃的靈柩也安放在一起,讓她們一直相伴。裕陵竣工後,孝賢皇後梓宮要選個吉日移至裕陵。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月二十二日,乾隆帶領滿朝文武皇眷參加孝賢皇後的入葬禮。當時孝賢皇後的地宮中,石雕佛物眾多,豪華講究史上罕有,足見乾隆對她的深厚感情。
當年孝賢皇後病死在山東途中,由禦舟運回京城。乾隆帝便命人將大禦舟費盡周折運回京城保存,這樣的舉動,滿是緬懷之情。
孝賢皇後死後,想著這位溫柔體貼的賢惠妻子不能再朝夕相見,乾隆常常感懷良久。他一直留著孝賢皇後生前用過的物品,睹物思人,寄托哀思。孝賢皇後生前的寢宮一直還遵照乾隆的意思保存著原來的陳設。孝賢皇後生前的頂冠和朝珠也供奉在長春宮,連續四十年乾隆都親往憑吊。乾隆帝還為孝賢皇後寫了一篇感人肺腑、真情之至的《述悲賦》,句句含情,字字含淚。
乾隆覺得,孝賢皇後的早逝都是因為連生兩個皇子雙雙夭亡,所以深受打擊,後來他寫了一首詩,其中某些字句表達了他願意不要皇子而保留孝賢皇後性命的意願。乾隆每次看見跟孝賢皇後有關的物品和地點,或者每逢佳節,都對孝賢皇後倍感思念。幾十年如一日,直到他86歲當上太上皇,每次到裕陵都酹酒並親筆作詩悼念,還做成掛屏保存著。這樣深刻、這樣濃厚的感情,大概孝賢皇後在九泉之下感覺到也會幸福地潸然淚下。
一位溫淑賢德的帝後,人生遭遇如此不幸,長眠地下,但有乾隆這樣的深情,也算有了個美滿的歸宿。
慈安太後:卓有政績
慈安是滿洲鑲黃旗人,鈕祜祿氏。她的祖輩都曾在朝廷任職,她的父親穆揚阿曾是廣西右江道,也因為這樣的身家背景,慈安才被選入宮中。
慈安入宮後,在鹹豐二年(1852年)二月被封為貞嬪,是與英嬪(後來的坪常在)、蘭貴人(慈禧)、麗貴人(麗妃)、春貴人等人同時入宮的,她們都是由秀女選中後入宮的嬪妃。慈安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無論是姿態氣質和人品修養上都出類拔萃,她賢淑知禮,文思過人,因此受到鹹豐帝的極大寵愛。慈安於鹹豐二年(1852年)二月被封為貞嬪後,連冊封禮還沒舉行,就在三個月後又被封為貞貴妃。過了十三天,竟然又被立為皇後。這在美女成群,每個人都爭先恐後的皇宮裏實在是罕見的。當然,這也是因為慈安本身超群的容貌和人品。諸多史料裏有記載,說她“工文翰,嫻禮法,容色冠後宮”還有說她“德、容、言、工俱全”。可見慈安的確是與眾不同的。
慈安在成為皇後之後,也很好地扮演了一個溫良恭儉讓的賢內助角色,連鹹豐帝都常常誇讚她。清朝祖製,後妃是不準幹涉朝政的,當時的慈安很好地遵守了祖訓。但除了盡心服侍夫君以外,對於皇帝的懈怠,深明大義的她從不願袖手旁觀。當時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時,鹹豐帝逃到熱河避暑山莊避難,麵對國家的外憂內患,苦悶低落的鹹豐帝親手寫了“且樂道人”四個字掛在宮殿內。看著鹹豐帝這樣消沉,慈安馬上就坐不住了。她立刻向鹹豐進諫,力勸鹹豐作為天子不可有此懈怠逸樂之心,鹹豐於是就命人取掉了字。鹹豐壓力巨大,脾氣暴躁起來常常會懲罰下人。慈安體諒鹹豐,也憐憫下人,於是每當太監宮女們遭到無辜的譴責,她便出麵講勸鹹豐要心平氣和,她還補償遭罰的下人家眷,以表慰藉。這樣賢善知禮的女人,當上皇後是當之無愧的。
慈安本是個一生伴君左右的賢內助,但鹹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鹹豐帝駕崩,她的人生境遇便開始發現急劇的變化。
鹹豐死前下旨立了皇長子載淳為太子,命禦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大學士肅順和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為讚襄政務大臣輔政。同時為了權利製衡,他分別授予慈安“禦賞”印章和載淳“同道堂”印章,大臣所擬的旨要經過這兩道章才可下發。當時的“同道堂”印章是在慈禧手裏的,那麼這樣一來,兩位太後便開始了共同掌權。
曆史上的慈安,因為慈禧的爭權奪利風生水起,讓人多半以為慈安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女人形象。但事實並非如此,其實慈安政德服人,在政治上是頗有建樹的。
當時鹹豐皇帝的遺命是讓八位大臣輔政,由兩位太後來進行相互製約。但八位輔臣仗著人多勢眾,認為兩位太後又是女流之輩無可作為,就在朝中隻手遮天,胡作非為。雙方這樣的矛盾衝突,最終引發了著名的“辛酉政變”。
這場政變是慈禧領導策劃的,但慈安作為皇太後,在其中的作用也至關重要。當時深謀遠慮的慈禧知道自己是因為生下皇子才當上了皇太後,所以她費盡口舌將慈安勸說歸到自己這一邊。這樣一來,朝中的勢力鬥爭就分成了兩派。一派是兩位太後和恭親王奕為首的皇族,一派是鹹豐臨終前任命的輔政大臣。當時的許多朝廷大事是要經過慈安的,也就因為這樣,政變計劃和局勢的發展才能按照如此的方向進行。
慈安在處理朝政上是有一手的。當時的她和慈禧還親密配合,重用能臣為國效力。像奕、奕、文祥、倭仁的重用,都是經過慈安考量並同意的。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也是在慈安的點頭下才能一步步為國效力的。而誅殺臨陣脫逃的兩江總督何桂清以及奸臣勝寶等,也都出自慈安之意。這些人才的重用與責罰,使得同治年間出現了“中興之象”,為當時清朝的發展注入了不少新鮮血液,掃清了一些障礙。當時的慈禧雖然與慈安共同垂簾聽政,但野心巨大的她還是意圖有一天能獨攬朝權。慈禧身邊的太監安德海仗著慈禧寵愛肆無忌憚胡作非為,連同治帝都恨他入骨。在同治八年(1869年)八月,安德海獲得慈禧許可秘密出宮後,得知消息的同治帝一意誅殺。由於慈安避開慈禧一意袒護,才使得這一個惡宦官在山東巡撫丁寶楨所殺,大快人心。事後慈禧大怒,但也不敢如何。同治十一年(1872年),慈安還為17歲的同治立了賢淑的阿魯特氏為皇後。當時的同治選擇了慈安的意見,而沒有聽取慈禧選擇員外郞鳳秀之女富察氏為後。當時慈安在朝中大權在握,以德服人,影響力大且深受尊重,對當時的慈禧霸權有很大的製約作用。
慈安太後在政治上德才兼備,但好景不長,光緒七年(1881年)三月初十戌時,45歲的慈安太後在鍾粹宮猝逝,使得慈禧開始了她的獨權人生。
在史料的記載中,對於慈安的情況和死因是說法不一的。但慈安的確死得蹊蹺,從生病到後事都不合常理。話說慈安一直身體健康,中年之身又不曾因年老體弱而多病。可就在三月初九患小病後第二天就去世了,實在令人費解。而大臣翁同穌得知的這一消息,竟然是由宮中兩位雜役通知的。大臣們得知消息前往時,還被堵在乾清門,一直到日出才被召進宮。按照清朝慣例,皇帝太後等病危前就當召親臣進宮探望並交代後事,而慈安病重後,一切程序都沒有進行,因此疑點眾多。
對於慈安的死因,清廷官方自然是宣布因病而逝。而作為與慈安共同聽政的慈禧太後,權勢欲極強的她也常有與慈安鬧翻的傳聞,因此她自然會遭到人們懷疑,認為慈安是被她害死的。
在民間傳說中,有許多慈禧害死慈安的說法。《崇陵傳信錄》、《清朝野史大觀》、《述庵秘錄》、《十葉野聞》等書中記載,由於慈安愛吃小點心,所以常常隨身攜帶。慈禧便在點心裏放了毒藥,慈安吃後,中毒而死。《清末權監李蓮英》一書中記述,慈禧是命傳膳太監途中在湯裏下了藥,慈安喝後中毒而死。但當時的宮廷禦膳把關是很嚴格的,不僅有測毒銀針,還由太監事先嚐膳,因此種種說法也是疑點眾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慈禧是秘密命人為慈安開了錯藥而致死的。一般藥方要經過軍機大臣與禦前大臣審視,而大臣們在慈安死後第二天才看到藥方,慈安生病當天的藥方一個也沒有。等等類似的說法還有很多。
雖然種種說法都不完全可信,但慈禧與慈安共同聽政29年之久,慈安也跟慈禧基本站在同一立場上,這慈禧應該沒有必要害死慈安。但縱觀慈禧後來長年的專權獨政與心狠手辣的手段,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曆史遺留的謎團是矛盾混亂的,清史專家徐徹先生經過大量考證研究,認為慈安是因為身體欠佳不堪操勞而引發腦出血致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