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清道不明,人們分析猜測慈禧害死慈安的仇恨大概還有以下幾點:
(1)慈禧為報慈安當初揭露她與某金伶人奸情之仇;
(2)慈禧為報慈安當初當著皇帝的帝麵責令她之仇;
(3)慈禧為報慈安擅自下令殺害自己寵愛的太監安德海之仇;
(4)慈禧為報慈安責罰她與李蓮英過度親密之仇;
(5)慈禧為報東陵祭祀因地位高低爭吵之仇;
(6)慈禧本就想除掉慈安獨攬大權,但因慈安手中握有把柄一直心有餘悸。待慈安在燒掉先帝生前製約慈禧的密詔後,慈禧再無威脅,因此下了毒手;
(7)慈禧為同治帝選妃時,欲立富察氏,但因與慈安意見不同而落空,記恨在心。
慈安死後,慈禧開始一人垂簾聽政,獨攬朝權,站在了清朝統治的頂端。關於慈安太後的死,迷霧重重。但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慈安太後的賢德和她在清朝外憂內患的年代裏所展現出來的出色的政治才能。
慈禧太後:改寫中華曆史的女人
不管她的身世如何,究其本身都讓我們產生好奇。試想,一個二十多歲年紀輕輕就守寡的女人,竟然統治滿清王朝達半個世紀之久,這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侵略軍攻占大沽,占領天津,直接威脅京師。清政府是一片忙亂,當八裏橋戰敗的消息傳到京城後,鹹豐更是丟棄了龍椅,帶著後妃、皇子和部分大臣倉皇逃亡去了。他將殘局留給恭親王奕來主持。在承德行宮,鹹豐皇帝因為過度憂勞而患病,慈禧就代鹹豐批閱奏章,處理政事,其執政能力逐漸變強。之後,鹹豐在承德行宮病逝,他的兒子載淳繼位,為同治帝,皇後鈕祜祿氏尊稱為母後皇太後,慈禧尊稱聖母皇太後。按照鹹豐皇帝生前的遺命,由顧命八大臣處理朝政。如果要下諭旨還要加蓋兩太後圖章,方才可以發布,這就確定了顧命大臣與皇太後共同輔政的政治體製。
雖然這樣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皇權的集中,但是同樣也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它忽視了另外一個政治集團,那就是恭親王奕集團。奕是洋務派的領頭羊,他在清朝末年那也是叱吒風雲的領軍人物。他在鹹豐當政時期並不受重視,長期被閑置不用,如北京城大多數的王公貴戚們一樣,無所事事。不過,奕與那些紈絝子弟不同,他是一個擁有謀略和見識的人,他雖然表麵上無所事事,但是私底下卻在積極培植自己的勢力。辛酉政變前,他剛好被留守京師,處理議和善後的事宜。鹹豐病逝以後,輔政大臣中雖然沒有奕,他也感到非常氣憤,可是理智戰勝衝動,他暗中秘密聯合了慈禧、慈安兩宮太後,決定聯手發動政變。奕在與慈禧密談後,立即回到京城,加緊實施政變計劃。奕先是讓自己的七弟醇郡王奕譚掌握北京的軍隊,奕譚此人不僅是奕的弟弟,同時也是慈禧太後的妹夫。這樣的關係掌握軍隊更加可靠,對奕和慈禧來說都有保證。軍權在握後,慈禧先帶著小皇帝回到京,留下八位輔政大臣陪著鹹豐的靈柩回京。先期回朝的慈禧一回到京城後,就著手安排準備政變的事宜。
一切準備就緒,就差東風一到,就能掀起狂風巨浪。恰好,有大臣上了一道奏折,他彈劾肅順等輔政大臣專橫跋扈,肆意妄為,請求慈禧太後垂簾聽政,並另簡親王輔政。這些話句句都說到了慈禧的心坎裏,她聽得非常高興。借著這股東風,慈禧頒發了上諭,隻見上麵赫然有兩枚鮮紅的印章。這鮮紅的印章結束了八大臣的輔政之路,之後慈禧還賜死載垣、端華,肅順也被推出午門斬首,剩下的五大臣也被治了罪,不成氣候。這次政變被稱為“祺祥政變”,也因這年是夏曆辛酉年,也被稱為“辛酉政變”。祺祥其實是八大臣為同治製定的年號,辛酉政變以後祺祥被棄用,改為同治。
辛酉政變後,慈禧終於實現了她的政治願望,她與慈安一同垂簾聽政,更加接近了清朝的權力中心。可是即便如此,也並不能說明她們是一個合格的政客。雖然她們手裏有了一些權力,可是畢竟她們長期處在後宮之中,所接觸到的也無非是一些後宮女人們的爭鬥,再大了說也就是朝堂上的芝麻蒜皮的事情,真正走到政治核心後,她們才發現自身都非常缺乏政治經驗。她們麵對清政府的內憂外患,心有餘而力不足。不過,好在兩人還能夠齊心協力,同心同德地共同治理國家。兩人比較起來,慈禧顯然要比慈安更具有政治家的特質,慈禧雖然沒有上過學,但她才思敏捷,對一切問題常常有自己的獨到看法。在與大臣們商討政務時,也能夠侃侃而談,殺伐果斷。看到慈禧的表現,一心想過安靜日子的慈安就主動把所有的事情都推給了慈禧一人主持,自己樂得清閑自在。慈安交權後,慈禧起初還很尊重她,有什麼大事還會通知一聲。可是,隨著慈禧的權力越來越大,她漸漸地對慈安表露不滿,越來越針鋒相對。慈安雖然看起來隨和,但作為曾經統領後宮的皇後,現今的太後,她雖不願處理政事,但這並不代表著別人可以挑釁她的尊嚴,那邊輔政大臣剛解決,這邊兩宮又開始了明爭暗鬥。不過,結果顯而易見,慈安並不是慈禧的對手,幾次“遭遇戰”皆敗下陣來,最終,在1881年4月7日突然去世。對於慈安的死因,直到今天仍然是個未解之謎。人們對她的突然死亡感到震驚,調查一番後無果,隻能不了了之。不管慈安太後是因何而死,總之她的去世進一步加強了慈禧在清政府中的統治地位。
光緒二十年十月初十是慈禧的六旬慶典,為了這次慶典,慈禧早在兩年前就已經開始籌備了,並且派世鐸和奕兩人一同辦理萬壽大典,同時還命令江南、蘇州、杭州三個皇家織造部門準備彩綢十萬匹,以備慶典之用。就在慈禧太後忙活著自己的萬壽典禮時,隔海相望的一個島國--日本,竟以朝鮮問題為借口從而挑起了中日戰爭。其實日本早就對中國覬覦已久,這次抓住了機會,一下子把戰火燒到了中國境內。戰火初起,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還不以為意,慈禧原來幹什麼現在還幹什麼,一副悠哉遊哉的模樣。可是,沒想到日本的戰火一下子就燒到旅順和大連,兩城失陷的消息傳來,讓慈禧的萬壽慶典草草收場,這讓慈禧非常不滿,很不高興。於是,她的這把怒火燒到了光緒皇帝的身上,她把光緒皇帝的寵妃珍妃打了一頓,又數落侮辱了一番這股氣才算順了過來。可是,慈禧的怒火消了也不能解決清政府的外患。1895年2月7日,隨著劉公島的陷落、北洋水師的全軍覆沒,慈禧不得不派李鴻章前去日本議和。兩個月後,李鴻章在日本簽訂了著名的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條約一經簽訂,消息很快就傳到北京,舉國震動。因為此條約割地之廣、賠款之巨,史無前例。全國的愛國人士和有誌青年紛紛要求廢約再戰,可是政府無力,首先就是慈禧太後的堅決反對。慈禧為了安穩,不顧上下的一致反對,堅決執行不抵抗政策,割地賠款求和。這一條約的簽訂,開了喪權辱國的口子,之後,李鴻章又同俄國簽訂了《中俄密約》,希望能通過聯合俄國抵製日本。可是此舉非但沒能夠防止日本的侵略,反而喪失了東北的大量權益。
光緒看到國土淪喪,憂心忡忡。這個被慈禧囚禁了一生的皇帝,想為自己的國家做點兒什麼,於是他想到了變法。如此,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運動就此揭開了序幕。可是,慈禧卻發現光緒帝的變法從根本上觸及到了她的切身利益,所以這次變法遭到了慈禧的強烈鎮壓。“戊戌六君子”在菜市口被斬首,光緒皇帝的所有變法也全部廢除。光緒皇帝的最後掙紮也沒有挽救清政府於水火之中,反而為他自己帶來了麻煩。政變發生不久,慈禧就對外宣稱光緒有病,企圖進一步害死光緒帝。然而,此時山東爆發了義和團運動,慈禧忙著圍剿義和團,就暫時把光緒帝放在了一邊,讓光緒帝得以喘息。
義和團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深受迫害的廣大勞苦大眾深以為然,便紛紛響應。一時間竟釀成全國之勢。而與此同時,帝國主義侵略的腳步也進一步加快加深,慈禧開始感到懼怕。要說她這個人也是典型的“窩裏橫”,對自己人橫行霸道,可是一旦麵對侵略者卻膽小如鼠。慈禧一麵大肆鎮壓義和團,又一麵利用義和團來阻擋外來的侵略者,她想“刀切豆腐兩麵光”,可是她的功夫不到家,最後功敗垂成。八國聯軍以無可抵擋之勢由大沽登陸以後,迅速占領天津。之後,八國聯軍一鼓作氣又攻陷了通州。慈禧驚慌失措地接連五次召見軍機大臣,可是最後隻有剛毅、王文韶、趙舒翹入見,其他軍機大臣見勢不妙早已逃跑了,整個北京城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慈禧見此,也決計出逃,她不能坐著等死。於是,慈禧帶著光緒帝和大阿哥倉皇出宮,奪路西逃。
逃亡路上哪能如皇宮裏舒服,他們飽嚐了奔走之苦。慈禧到達西安後,就發布諭旨,將所有的責任過錯全部推到了義和團的身上,同時下令各地督撫嚴厲鎮壓義和團。慈禧在西安待了一段時間,最後雖千辛萬苦地回到了北京城,可是曆史發展的潮流已經不是慈禧所能掌控的了。她雖然也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可是她的步伐太小,見識又短,已經不能跟上時代的發展。
慈禧站在權力的頂峰,她是成功的,可也是失敗的。不過,死者已矣,作為同治、光緒兩朝的實際統治者,最後也不過是棺槨一副,黃土一堆。她被葬在了定陵東普陀峪,世人稱其為定東陵。
隆裕太後:末日悲歌
自從清朝統治後,共有十位皇帝,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中國曆史上最後一位皇後是第九帝光緒的孝定皇後,也就是之後的隆裕太後。因為第十帝宣統帝溥儀三歲登基,在革命運動中的翻覆下隻做了三年皇帝就退位了,當時年幼尚未大婚立後,後來雖有婉容皇後,但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皇後。
隆裕太後的故事要從她成為孝定皇後開始講起。孝定皇後,葉赫那拉氏,慈禧胞弟副都統桂祥之女,是慈禧娘家侄女。話說當時光緒十四年(1888年),光緒帝已經18歲,風度翩翩,但當時的光緒還未成婚。而順治帝、雍正帝都是14歲成婚,嘉慶帝和同治帝17歲成婚,隻有光緒18歲了還遲遲沒有結果。慈禧很清楚婚齡這件事,隻是嗜權如命的她擔心光緒成婚後便理所當然要親政,那麼大權在握的她就要退居幕後了。當然,深謀遠慮的慈禧10年前就安排好光緒的婚事了,把未來的皇後作為她把握權利的籌碼。
慈禧10年前就準備好的籌碼便是她的娘家侄女--未來的孝定皇後葉赫那拉氏。
慈禧巧妙安排過她這娘家侄女與光緒見麵,但光緒帝看了一眼就很不高興。慈禧這一安排顯然沒有效果。但是為了權力,慈禧絕不是輕易就放棄的人。況且從小在慈禧嚴厲管教下的光緒性格軟弱,慈禧決定的事,他根本沒有辦法改變,隻能任由擺布。慈禧想將自己的侄女立為皇後放在皇帝身邊,這樣他就有了一個最忠實可靠的耳目。光緒帝的一舉一動她都能了解,為她的幕後掌權提供了很大的保障。
於是,慈禧就於光緒十四年安排了一場空有其表的“選秀”,可嬪妃人選早就由慈禧定好,光緒帝根本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江西巡撫德馨家的姐妹花,還差點反抗了慈禧。但是最後還是選定了孝定,於光緒十五年(1889年)正月二十六日開始操辦婚禮。
在婚禮舉辦前月,一場大火將太和門、貞度門和昭德門焚為灰燼。在那個迷信的年代,大家紛紛認為是不祥之兆。慈禧還下令頤和園工程除佛宇殿座外一律停止,以表示敬畏之意。
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月初五,慈禧下發懿旨宣布立後人選和理由。次年正月二十六日宮裏大張旗鼓地舉辦了隆重的婚禮,這一年光緒18歲,孝定21歲。
毫無意外,這門婚事最終是不如意的,兩人形同陌路。葉赫那拉氏皇後是慈禧“後黨”的重要成員,事事幫著慈禧,與光緒帝作對。本來兩人的婚姻就毫無感情,這一來幾乎都要成了政敵。
慈禧太後專橫跋扈,自私自利,為了霸權奪利,以自己的親侄女為棋子,活生生毀了兩個人的幸福,使其一生痛苦。光緒對孝定極度冷淡,隻寵溺珍妃,而無才無德的孝定隻能每天向慈禧訴苦,詆毀珍妃,後來珍妃冤死,孝定便被世人視為進讒者和幫凶。
孝定作為皇後,是缺乏政治才幹的。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緒帝駕崩,次日,慈禧也薨逝了。3歲的宣統帝溥儀即位,孝定成為太後,徽號“隆裕”,時年41歲的孝定想效仿慈禧垂簾聽政,使自己大權在握。但她是一個庸庸碌碌無才無識的女子,遠遠不如慈禧手段卓著。慈禧臨終前命溥儀生父載灃攝政監國,其中便有對孝定無才無德的顧慮。不過她也保留了一定的權力,凡有重大事件,都要報由太後懿旨,然後施行。但是心腸狹窄的隆裕由於不能全權涉政,便對攝政的載灃處處幹預。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全國各省紛紛宣告獨立,無力的清王朝統治眼看著即將土崩瓦解。當時被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的袁世凱,一麵與革命黨人談判要求共和大總統位置,一麵借助革命勢力逼宣統帝退位。墮落的清廷亂成一團,毫無主見的隆裕太後隻抱著宣統帝溥儀大哭。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凱的優待條件承諾下,軟弱無知的隆裕連發三道懿旨,宣布大清宣統帝退位,改製立憲共和體。第一道懿旨為“退位詔書”,宣布皇帝退位,上麵附有袁世凱等11位各部大臣簽字;第二道懿旨勸諭大清臣民;第三道懿旨公布《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關於滿族待遇之條件》、《關於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
三道懿旨頒布下來,標誌著滿族大清王朝268年的統治結束,也標誌著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製社會的結束。隆裕太後成了這一曆史性時刻的毫無榮耀的見證人。
根據退位前製定的《優待條件》,溥儀退位之後,仍然居住在紫禁城從乾清門往北的東西十二宮、慈寧宮、寧壽宮等處的內廷(後寢)區域,瞬間淪為清朝罪人,權利盡失,加上袁世凱的欺騙,隆裕太後一直到死都鬱鬱寡歡,終日憂愁在目。
1913年2月22日淩晨,年僅46歲的隆裕太後病死在長春宮。作為一代大清王朝的最後一位太後,她死時身邊隻有溥儀、內務府大臣世續還有兩三個宮女。當天,隆裕的屍體在皇極殿入棺。民國政府對隆裕太後的死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許多軍政要員也致電清室表示哀悼,並為隆裕舉行了清式的皇後葬禮。當然,這也是新時代的革命軍人對舊時代遺族最後的同情與慈悲。
1913年3月31日,溥儀尊諡隆裕皇太後為“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後”。
有趣的是,孝定皇後往西陵下葬,是從北京永定門火車站出發的。她是大清國首次乘火車謁陵的人員之一,也是死後唯一用火車運往陵園的皇後。
當然,這一切都是過眼雲煙,無論如何都改變不了隆裕生前的庸碌無為,改變不了她毫無建樹的一生,更改變不了大清朝覆滅、封建帝製破碎的曆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