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嵐雖然不能當乾隆的近臣,不能被倚重,但是在文學方麵,乾隆對他還是很欣賞的,讓他主持科舉和修書。要說紀曉嵐的才學可謂是淵博,可是他留下來的書籍詩稿卻是不多,人們都不禁納悶,他為什麼不寫書呢?那還要說清朝當時的曆史背景。眾所周知,清朝文字獄的高發期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其中著名的有,康熙朝莊氏《明史》獄和戴名世《南山集》獄;雍正朝查嗣庭獄和呂留良、曾靜獄;乾隆朝文字獄更加嚴苛,大多是無中生有、借題發揮,不少人因此而家破人亡。如內閣學士胡中藻獄。胡中藻不過是在詩歌中說了一句“一把心腸論濁清”,乾隆就認為其是故意加濁字於大清國號之上,大不敬;還有一句是“老佛如今無病病,朝門聞說不開開”,被乾隆認為是諷刺他朝門不開,不進人才。胡中藻還被翻出他在廣西學政任內,曾出試題“有乾三爻不象龍說”,這也被認為是“龍”與“隆”同音,是詆毀乾隆的年號。就這樣胡中藻被乾隆冤殺了。紀曉嵐經曆這樣的事情太多,他雖心有餘而力不足,就變得麻木,對文字的麻木,對這些文字獄自然深有感知,他不再輕易著書了。清代大學者江藩在其《漢學師承記》中曾說,紀曉嵐一生精力全都耗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一書上,又喜歡寫些稗官小說,故而“懶於著書”,他青少年時期的著作都藏在家中,未曾流傳於世。
不過這到底是不是真的,我們不得而知。不敢著書的紀曉嵐,其實他一生的著述還是頗豐的,既有以官方身份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熱河誌》等,還有以私人身份著述的《閱微草堂筆記》。
紀曉嵐在和同僚一起纂修《四庫全書》時,其實也因此而飽嚐文字所帶來的危害,甚至家破身亡。修《四庫全書》本來就是一個龐大的文化工程,中間肯定要出現一些不可避免的錯誤,畢竟人是不可能不出錯的。但是,隻要盡心盡力,有錯即改,加以完善就可以了。可惜紀曉嵐他們要麵對的是朝綱獨斷、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一些細微之誤也會引來殺身之禍。算來,在整個纂修《四庫全書》的過程中,總纂紀曉嵐、陸錫熊和總校陸費墀等人,都因出現過差錯而遭到嗬斥、交部議處、罰賠等處分。最後,總纂陸錫熊還死在了前往東北校書的途中,而陸費墀也因無力負擔江南三閣的修改費用而被革職,最終鬱鬱而死,家產也被官府查抄,落得個身死妻離子散的下場。身為同僚的紀曉嵐,身在暴風雨中心,自然知道其中的深淺,也使他更加真切清楚地認識到自身所處環境的險惡。要想活得好,那麼最好是明哲保身,身處事外,雖然這樣不是什麼萬全之策,可是也能獲得一時的安寧。
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紀曉嵐與和珅的關係是勢不兩立,水火不相容的,兩人在一起是鬥智鬥勇,妙趣橫生。其實,這在民間也有不少傳說,講的都是紀曉嵐如何捉弄和珅,也可以看出兩人之間的矛盾。《清朝野史大觀》就記載著,說和珅在宰相府內修建了一座涼亭,修建好後,和珅就看到涼亭上需要一幅亭額,就想到紀曉嵐的字寫得好,便求他給題個字。和珅本以為紀曉嵐不能答應,可沒曾想剛一說來意,紀曉嵐就爽快地答應了,和珅為此還高興了半天。紀曉嵐題的什麼字呢?他題的是兩個字“竹苞”。這兩字也是有出處的,它們出自《詩經·小雅·斯幹》中“如竹苞矣,如鬆茂矣”句,人們常以“竹苞鬆茂”來形容華屋落成,家族興旺之意。和珅也是個有學問的人,看到紀曉嵐的題字,再聯想這兩字的意思,是大為高興,沒二話地就高高掛在書亭上。一次,乾隆到和珅宅第遊玩,看見紀曉嵐的題字,就知道了紀曉嵐是在捉弄和珅,看到和珅不解其意的樣子,他就笑著對和珅說,這個紀曉嵐是在罵你們一家“個個草包”呢。和珅一看,一想,可不是,這紀曉嵐確實是在戲耍他!於是和珅對紀曉嵐更是憤恨,幾次進讒言參奏紀曉嵐。不過,這也是民間傳說,沒有史料佐證,我們也隻能當它是一個趣事來聽聽。
在史料中有記載,和珅在他飛黃騰達之後,曾與文學名流詩文唱和。有時他私下請紀曉嵐、彭元端幫他的作品潤色。而紀曉嵐和彭元端兩人也是考慮到和珅權大勢重,萬一不去的話,被他穿了小鞋那可就得不償失了,因此每每為他做了“槍手”。當然,也隻是簡單的潤色文字而已,紀曉嵐並不依附和珅去謀求高位,隻是不想顧此失彼而已。據朝鮮使臣徐有聞所見,和珅專權數年,朝廷內外許多的大臣都投靠在他的門下,隻有劉墉、紀曉嵐、朱畦等人始終不依附。看來,紀曉嵐還是在竭盡所能地與和珅保持著距離,避免同流合汙。他能在那樣的環境下做到這一點,可想而知有多不容易。晚年的紀曉嵐,常以弈道為喻,言其心誌。其實,這是一種非常世故的態度,是他在官場摸爬滾打多年積累出來的經驗。正是經驗讓他能各不得罪,盡量保持中立的身份。
紀曉嵐雖然不得乾隆喜愛,但他在廣大民眾中間卻極受喜愛和歡迎,深受老百姓的追捧。這是為什麼呢?其實,這都跟紀曉嵐本人有關。
要說紀曉嵐的真性情,了解他的人都知道,那可是一個幽默風趣的人。如牛應之就曾說過:“紀文達公昀,喜詼諧,朝士多遭侮弄。”而錢泳也在《履園叢話》中說過,“獻縣紀相國善諧謔,人人共知。”諸如此類,可以看出,紀曉嵐此人是幽默風趣的。另外,紀曉嵐還極善於對對聯。對對聯,也就是“對對子”,它既是文人自幼接受教育啟蒙最基本的課程,又是民間流傳甚廣的一種娛樂活動,深受廣大老百姓的喜愛。紀曉嵐學識淵博,又才思敏捷,詼諧不羈,尤善對對聯,常有妙語妙對。如他曾為一窮苦鐵匠所寫對聯為:“三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千錘百煉人。”又如,他為理發匠所寫的對聯為:“雖然毫發技藝,卻是頂上功夫。”這寥寥數字,精細入神,可稱得上是絕對。
紀曉嵐善於對聯,這是毋庸置疑的。他的這個才能在當時的官場上也是流傳已久。他首先引起乾隆注意的,就是他出的一副燈謎。有一年的元宵節,為了圖個熱鬧喜慶,乾隆就命大小臣工上進燈謎,以供喜樂。紀曉嵐為此獻了一副燈謎,是一副謎聯,並注明上下聯各猜一字:“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仿佛,既非家畜,又非野獸。詩也有,詞也有,論語上也有;對東西南北模糊,雖是短品,也是妙文。”此燈謎一出,就是頗有才華的,乾隆也一時猜不出答案,知道這是紀曉嵐出的題後,便召其回複,結果得知其答案為字的偏旁謎,即“猜謎”二字。乾隆對紀曉嵐的絕妙才思是大加讚賞,而紀曉嵐的座師劉統勳等人,也乘機對乾隆誇獎紀曉嵐。此後,紀曉嵐名聲更盛。
乾隆二十五年,在乾隆的五十壽辰之日,文武百官紛紛撰聯賦詩,無非萬壽無疆之類。而紀曉嵐則別出心裁地寫道:“四萬裏皇圖,伊古以來,從無一朝一統四萬裏;五十年聖壽,自前茲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這上聯指的是清朝統一全國後,西起蔥嶺,東瀕大海,北至外興安嶺,南至南海,疆域縱橫四萬裏,清朝的版圖之大,這在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下聯指的是乾隆的五十聖壽再加九千九百五十歲,正好暗合為萬歲。上下聯正好是一個萬壽無疆,見到此聯後,乾隆大喜,一高興就傳旨將紀曉嵐擢升為了京察一等,以道府記名。想來,因為一副對聯而升職的也就隻有紀曉嵐了。關於紀曉嵐對對子的故事還有許許多多,是真是假無從考證,不過也正是這些真真假假的故事,傳播了紀曉嵐的大名,讓他被人們所熟知、所喜愛。
除了紀曉嵐的幽默風趣和善對對聯外,紀曉嵐在朝堂上的朋友也不少,門生更是滿天下。早年間,紀曉嵐就與一幫誌趣相投的文人學士們結成了文社,半月聚會一次,談古論今,切磋詩文。文社中有他的族兄紀昭和後來成為著名學者的錢大昕,就連上科進士劉墉,這時已由翰林院編修升為侍講,也參加進來。一段時間後,紀曉嵐與劉墉一齊被推為文社領袖。因為他的文才極其出眾,性格謙和風趣,使得他在朝廷上很快地擁有了一批興趣相投的朋友。再有,他先後任過乾隆己卯山西鄉試正考官、庚辰會試同考官、本省壬午鄉試同考官、提督福建學政、甲辰會試副總裁官、己酉武會試正總裁官,嘉慶丙辰會試正總裁官、己未武會試正總裁官、壬戌會試正總裁官等,使得他的門人學生也非常多。在當時,有誰當主考官就尊其為老師的習慣,這一算下來,紀曉嵐的學生可算是人數眾多了。朋友和門生一多,紀曉嵐的名字未免在他們口頭、著作中經常出現。這樣的結果就是紀曉嵐的聲名越來越大,越來越響。
最後,與紀曉嵐有關的就是兩部書了。第一部是《四庫全書》,第二部就是紀曉嵐自己的《閱微草堂筆記》。紀曉嵐是《四庫全書》的總纂官,他借此機會刪定了一部重要的目錄學巨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本書在學界也享有盛名。而《閱微草堂筆記》這部筆記也流傳甚廣,後世也獲得了極高的讚賞。這兩部書都留存後世,其編纂者紀曉嵐自然也被人們所知。綜合下來,雖然他在政治上沒有多大的成就,可是在文學上卻也是成績斐然的,文字傳入士林當中,再傳入百姓當中,他的知名度可謂是高。
紀曉嵐死後,諡號是“文達”,這也是對他文學才能一種相當高的認可。他一生才華和學術成就都十分突出,不僅是清代的文壇泰鬥,學界領袖,更是一代文學宗師。縱橫整個中國和世界文化史,紀曉嵐也是難得一見的文化巨人。
和珅:中國古代第一貪
在民間一直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的說法。不過,要說人們對他有多了解,卻又不見得。曆史上真實的和珅是什麼樣子的呢?
在《清史稿》和《清史列傳》中隻記載著,和珅“少貧無藉,為文生員”,除此之外,有關和珅青少年時期的記載很少。這就使我們了解他受到了限製,也許是受這些史料的影響,有不少的學者就認為和珅出身於地位低下的“包衣旗人”,也就是內務府包衣,包衣也就是奴仆的意思。不過,這樣說也不確切。馮佐哲曾在《和珅評傳》中做過詳細的考證,認為和珅應該是滿洲正紅旗人,他家還曾一度被抬入正黃旗,可是後來因為獲罪,其家屬又被劃歸正紅旗。
有人說和珅出身貧賤、卑微,這也許是人故意造的謠,以表示對他的不滿。不過,這種說法甚至影響到了外國人。乾隆五十八年,英國來華特使馬戛爾尼就在他的回憶錄中說,皇帝的首相和中堂是個韃靼人,出身低微,但是很有才幹。當然,和珅出生時,家境並不富裕卻是事實。
從野史中我們或多或少地知道,和珅童年的時候曾在家裏與弟弟和琳一起接受過私塾先生的啟蒙教育。因為當時他的父親是福建副都統,所以在和珅十來歲的時候,就和弟弟一起進入了鹹安宮官學。鹹安宮與武英殿相鄰,均在紫禁城的西華門內。鹹安宮官學創建於雍正初年,當時僅供內務府包衣子弟就學。不過,到了乾隆元年,這個規矩改了,除了原來內務府子弟外,還開始從八旗滿洲都統等家庭中選取優秀子弟來此就讀,每旗十名;另外,大臣子弟中有願意入學的,也可以來此就讀。這裏的教師多由翰林學士充任,最差的也是舉人。學校分為漢書十二房,清書三房,各設教師一名,教授騎射和滿語的教師有三人。所涉及的課程主要有滿、漢、蒙古語還有經、史等內容。此外,每個學生還必須學習騎射和使用火器等軍事課程。看得出來,鹹安宮官學已經成為當時官學中最一流的學習殿堂了。通俗地講,這就不僅僅是內務府包衣子弟的學校了,而是一座相當大的人才選拔基地。它是一所師資力量雄厚、學生質量很高的“全國重點學校”,這裏的人才多是為朝堂準備的後續儲備人才。
當時,和珅能夠就讀鹹安宮官學,正說明了他是正紅旗中一名優秀的年輕俊傑。有史料記載說,和珅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美男子,長得是玉樹臨風,風姿翩翩,吸引了無數的俊男靚女。和珅本人天資聰明,記憶力極強,還有過目不忘的本領,再加上肯吃苦肯努力,所以經常得到老師們的誇獎。他除了能將四書五經背誦得滾瓜爛熟外,其滿文、漢文、蒙古文和藏文也都學習得相當不錯。在此時,他就為日後的飛黃騰達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為後來的和珅經常在乾隆身邊出席活動,他能夠運用各種語言接待不同民族的上層人士,同時還能用多種文字起草上諭,甚至連西域秘咒也能通曉一二,這樣的人才讓乾隆如何不喜歡。而帝王的喜歡自然讓他的官運更加亨通,自然飛黃騰達了。可以看出,和珅在小時候下的一番苦功算是沒有白費。機會真的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如果和珅不會這些技能,即使他再善於鑽營諂媚,相信也不會那麼得主子的喜愛。因為,寵臣很多,可是能幹的寵臣卻不多。這時,和珅就顯得可愛了,一個能幹的、得主子喜歡的臣子,怎麼可能不紅呢?
其實和珅的家庭不能說是小戶人家,但也隻能算是中上等人家。盡管是中上等人家,可是由於其父長年在外任職,家裏開銷較大。他和弟弟和琳與繼母的關係又不大好,因此經濟上就很拮據,手頭上並不寬裕。據說這個時期,他經常帶著家仆劉全找人借錢,以供在官學內的花銷。可是長貧難顧,沒多久也無人再借錢給他們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廉對他多方關照,使他順利完成了學業。這個英廉原姓馮,是內務府包衣籍漢軍鑲黃旗人,曾任內務府大臣、正黃旗滿洲都統、直隸總督、東閣大學士加太子太保,並擔任過《四庫全書》正總裁,是乾隆期間頗得信任的高官。英廉為官比較清廉,他在乾隆四十八年病故,乾隆還特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入賢良祠,諡文肅。當時,他的孫女自幼失去雙親,英廉對她是格外疼愛,可是再疼愛,自己也總有死的那一天,孫女也得嫁人。於是,他想給孫女找一個好的靠山。當發現和珅之後,英廉是老薑毒辣,一眼看出和珅此人絕非等閑之輩,日後必能發達,就下定決心要把心愛的孫女許配給他。在看到和珅為學業四處籌錢的時候,就遞出了橄欖枝,和珅也欣然接著。在和珅十八歲的時候,他娶了英廉的孫女馮氏為妻。和珅與馮氏結婚後,兩人相親相愛,夫唱婦隨,感情頗好。嘉慶三年馮氏去世時,和珅十分痛心難過,他為妻子連作六首悼亡詩,其中有一首這樣寫著:
結縭三十載,所願白頭老。
何期中道別,入室音容杳。
屏幃尚仿佛,經卷徒潦倒。
淚枯挽莫眾,共穴傷懷抱。
遊川分比鱗,歸林歎隻鳥。
追思病時言,尚祝餘足好。
猶憶含殮前,不瞑心未了。
自此退食餘,誰與伴昏曉。
可見,他們結婚三十多年,夫妻感情一直不錯,兩人是相濡以沫,互相扶持地一路走來的。馮氏為和珅生了唯一一個長大成人的兒子豐紳殷德,這個兒子就是後來娶了乾隆最心愛的女兒和孝固倫公主的人。
其實,和珅是一個非常重感情的人,他很看重家庭,注重家族的榮譽。他總想著怎麼樣才能讓他的家族保持著蒸蒸日上、人丁興旺的局麵,為此他真的是花了不少的心思。他對自己的親人總是抱有責任,弟弟和琳可以說是他一手提拔和精心栽培的。提拔起來還不算,還一直為弟弟的家庭操心勞力。由於和琳長年在外,和琳子女的婚嫁也都是由和珅操辦的。嘉慶元年,和琳在外督辦軍務,不幸染病身亡。和珅傷心欲絕,一連寫了十五首挽詞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悲傷,是言不成聲,淚隨筆落,感情真切,讓人見之傷心,聞之落淚。
在人們的印象中,隻有和珅後來有權有勢,是乾隆的寵臣的樣子,很少有人會探究他以前到底是什麼樣子,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他一路是怎麼走過來的,看他輕鬆得意的樣子,想來應該是很容易。其實不然,和珅的發跡也是有一個過程的,這與他自身的才能是分不開的,某種程度上是起了很大作用的。和珅二十歲踏進官場,幾年後他的仕途一路高升,暢通得無人能及。乾隆三十四年,二十歲的和珅承襲了三等輕車都尉世職。但和珅並不滿意自己現在的職位,於是他在第二年參加了順天府鄉試,可惜沒有中舉。不過,好運總是眷顧著他,在二十三歲時,他被授為三等侍衛,得到了出入宮廷的機會,雖然隻是負責儀仗事宜,那也是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乾隆四十年,和珅又從三等侍衛擢升為乾清門禦前侍衛,兼副都統。第二年正月,二十七歲的他出任戶部右侍郎,三月份又被升為軍機大臣,四月兼任內務府大臣,八月調任鑲黃旗副都統,十一月充國史館副總裁,十二月總管內務府三旗官兵事務,賜紫禁城騎馬。他的一家也因為他的關係而從正紅旗抬入了正黃旗,成為“上三旗”的一員。就看這種幾乎每月都在升遷的速度,在曆史上恐怕都是極其少見的情形,真是“飛”一般的感覺。
風流倜儻的和珅一經被乾隆發現,便不離皇帝左右,在乾隆的周圍始終能看到和珅的身影。和珅除了悉心地侍奉著,還細心地留意乾隆的一舉一動,時間一久,通過一些細微的小動作,他就知道乾隆想做什麼,想說什麼,不能說全能知道,大概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所以,他不等乾隆開口,就把乾隆想要做的事情操辦得圓圓滿滿,把乾隆侍候得舒舒服服。這樣貼心的人,讓人如何不喜歡,所以乾隆對他是格外的寵信。其實,和珅在乾隆身邊是處於一個幫忙和幫閑的角色上的。乾隆喜歡附庸風雅,吟詩作賦。上峰有所喜好,那麼下麵的就要投其所好。於是,和珅便在這方麵苦下工夫,閑暇時總是學詩不輟,平心而論,和珅的詩寫得還是不錯的。與和珅處於同時代的錢泳就承認,和珅的詩,佳句頗多,看得出和珅很通詩律,他的大多數詩作被收入到了《嘉樂堂詩集》中。和珅憑借著精心打造出來的詩文功底,經常與乾隆和詩,兩人有了共同的愛好,能夠傾心交談,他進一步贏得了乾隆的歡心。在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中,還保留著當年和珅與乾隆和詩的文檔。乾隆是一個愛好頗多的皇帝,他不僅喜好詩詞,還喜歡欣賞古董,對字畫、文物和各種工藝品也愛不釋手。於是和珅就挖空心思,四處倒騰古董字畫,讓乾隆加以把玩。乾隆喜愛書法,和珅就刻意摹仿乾隆的手跡,竟然真的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以至於到了後來,乾隆的有些詩匾題字,他都幹脆交由和珅代筆。現今,在北京故宮重華宮內屏風上的詩文是乾隆書寫,而掛在故宮崇敬殿的禦製詩匾,據考證卻是由和珅代寫的。和珅還曾與乾隆一同學習佛法。乾隆信奉喇嘛教,對佛教經典也很有造詣,曾主持翻譯並刻印《滿文大藏經》。看到乾隆的佛法精神,和珅也學佛經,有的書中還說他曾與乾隆一起修煉密宗。總之,乾隆喜歡什麼,和珅就學習並喜歡什麼,他的眼睛就沒有離開過乾隆的身邊,投其所好,讓乾隆離不開他。看得出來,和珅也是為之下了一番工夫的,這也因此讓他成為一個博學的人,也算是對他的另一種獎勵,畢竟知識是無人能奪走的。
和珅除了在乾隆麵前賣乖討巧外,在日常生活中,他對乾隆也是體貼入微,見到乾隆咳嗽,他就毫不猶豫地端個痰盂去接,絲毫不顧忌自己大學士、軍機大臣的身份,他對乾隆皇帝也從來不稱“臣”,而隻用“奴才”自稱,這讓乾隆很受用。乾隆喜歡講排場,貪圖享受。和珅就陪著乾隆巡幸江南,是東巡祭祖,西巡五台山,一路的遊玩賞樂。
和珅自己極善於斂財,他就利用這個本事,廣開財源,公開賣官。為了斂財,和珅無所不用其極,如侵吞、受賄、索要、放債、開店、收稅、盤剝等,總之是巧奪名目地收錢。在乾隆八十大壽時,他還借舉行萬壽大典與千叟宴之機,命令外放三品以上大員都要有所進獻,在京各衙門長官也要捐出俸銀,而最為富有的兩淮鹽商至少要捐銀四百萬兩。他還首創了“議罪銀”,意思就是讓有過失的官員以交納罰銀代替處分,少則數千兩,多則幾十萬兩。和珅把搜羅來的錢,也不交給國庫,而是直接交到內務府,入了乾隆私囊,乾隆為此很滿意。為此,他對和珅搜刮別人錢財的時候大多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內閣學士尹壯圖看不慣和珅的行徑,就上奏表示反對這種做法,結果差點因此丟掉性命。《嘯亭雜錄》有記載,說是由於和珅的多方搜刮,使得原來入不敷出、經常需要戶部補貼的內務府不到幾年就扭虧為盈。這對內務府而言可是大大的好事兒啊!當然,和珅也不是傻瓜,他也趁機中飽私囊,要不他哪裏能成得了貪官呢?外省總是要給皇帝進貢禮品的,凡是送到京城後,首先就要過和珅這一關,而他從中看到喜歡的也就留下來,剩下的才送入宮中。在和珅被抄家時,人們就發現他所藏的珍珠手串,要比皇宮裏的還要好、還要多。可見,他截留了多少的好東西。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些東西,最後讓他喪了命。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給和珅六歲的長子賜名為豐紳殷德,豐紳在滿語裏有福澤之意。乾隆一生共有十個女兒,其中五個早夭,和孝固倫公主是最小的一個。《清史稿》中記載,這個小公主是乾隆最鍾愛的女兒。在她沒嫁之前就賜了金頂轎給她,是非常地寵愛。她13歲時,被破格封為固倫公主。不過,他把自己最心愛的小女兒和孝固倫公主許配給了豐紳殷德。可見乾隆對和珅一家的榮寵,無人能及。乾隆五十四年,15歲剛過的和孝固倫公主就與豐紳殷德完了婚。公主下嫁時,乾隆除了大量賞給她土地、莊丁和奴仆外,還賞賜了豐厚的嫁妝。兒女親家的關係使得乾隆與和珅的關係進一步加深了,這讓和珅成為其他人望塵莫及的皇親國戚。
隨著執政時間的變長,乾隆也變得越來越老了。此時的他對和珅也更為依賴,無人能夠替代。由於乾隆的寵信,和珅的官職扶搖直上,可謂是高官做遍,在曆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乾隆六十年,乾隆立第十五子嘉親王顳琰為皇太子,決定次年實行“禪讓”。對於乾隆的這個想法,和珅其實是心有不滿的,他對自己的未來表示擔憂,可是他也無法公然表示反對。如果他反對,那就意味著不僅僅要對抗當朝皇帝乾隆,而且更重要的是得罪新皇帝嘉慶。這樣的結果就是,他在新、老皇帝麵前全部失寵,這可不是他想要的結果。他考慮來思慮去,想著自己怎樣能夠在保全自己的同時又能夠兩麵討好,既能控製年老的乾隆,又能掌控嘉慶。其實乾隆雖然退位,但是他這個太上皇卻不是一個老老實實安享天倫之樂的太上皇,他可是中國曆史上最有權勢和地位的太上皇,他仍牢牢掌握著大清帝國的權杖,嘉慶不過是應付一些朝廷禮儀的表麵皇帝而已。據記載,年紀大了,記憶力總是要衰退的,當了太上皇的乾隆記憶力就衰退得很嚴重,往往當天早上所做的事情到了晚上就想不起來了。當然,那時的乾隆已經是八十多歲的老翁,哪還有那個精力呢!在這種情況下,和珅就成了乾隆的代言人,更加地驕縱不法,貪汙納賄,無所不為。和珅一手遮天,文武百官無人敢與之抗衡,就連乾隆的兒子們對他也要禮讓三分。
這樣的情況,讓新皇帝嘉慶非常不滿意。他繼位時就已經三十七歲,正是想有所作為的時候,可是乾隆死死不肯交權,這讓嘉慶這個皇帝徒有虛名。而和珅又在一邊狐假虎威,嘉慶對這種局麵日益不滿。不過,鑒於曾祖父康熙時期太子立而廢、廢而立的教訓,嘉慶不敢輕舉妄動,隻能虛與委蛇,小心謹慎地提防著和珅。嘉慶在忍也在等,他在等待時機,相信這個時機等的不會太久。他清楚地知道乾隆去世的時候也就是和珅倒台的時候,事實也正是如此。乾隆剛剛去世,嘉慶馬上就作出周密部署,懲辦了和珅。和珅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樹倒猢猻散這樣的簡單道理都沒有明白,沒有提前做出預防,還那樣肆無忌憚地行事,無怪乎嘉慶那麼快就把他給收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