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各具特色的能臣們(1 / 3)

《閱微草堂筆記》reference_book_ids\":[7267091338959522874]}],\"3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7,\"start_container_index\":3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9},\"quote_content\":\"《閱微草堂筆記》reference_book_ids\":[726709133895952287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3,\"start_container_index\":3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5},\"quote_content\":\"《閱微草堂筆記》reference_book_ids\":[726709133895952287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7,\"start_container_index\":3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9},\"quote_content\":\"《閱微草堂筆記》reference_book_ids\":[726709133895952287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3,\"start_container_index\":3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5},\"quote_content\":\"《閱微草堂筆記》reference_book_ids\":[7267091338959522874]}],\"2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2,\"start_container_index\":2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8},\"quote_content\":\"《明史》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33612280872,6867020882879974407]}]},\"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於成龍:一代廉吏

說起於成龍這個人,想來大家都不會陌生。清朝類的電視劇中或多或少都有他的影子,而電視劇《一代廉吏於成龍》,則讓他成為主角被人耳熟能詳。曆史中清正廉潔的官員不少,在清朝近三百年的曆史中,以廉潔著稱的官員也不算少,但其中最著名的還要屬於成龍。因為他被“千古一帝”的康熙譽為“天下廉吏第一”,這是在清朝曆史中絕無僅有的殊榮。

於成龍受家庭熏陶,自幼讀書、好書,還立下了遠大的誌向。雖從小立誌、讀書,但他成名卻很晚,是一個真正大器晚成的人。其實,他在明崇禎十二年就曾參加過鄉試並且還是考中副榜的貢生,但是因為家中父親年邁需要照顧,就沒有出去做官。直到順治十八年,已經45歲的於成龍,才懷著滿腔熱血遠赴邊荒之地的廣西柳州羅城縣當知縣。羅城縣那時被清朝統治還不到兩年,局勢並不穩定,前兩任知縣一死一逃。於成龍初到羅城時,看到的是遍地荒草,城內也隻有居民六家,茅屋數間,縣衙也隻是三間破茅房的淒慘境況。他不得已,隻能寄居在關帝廟中,生活異常艱難,更何況他還想開展工作,這更是難上加難。跟隨他一同前來的還有五名仆人,在不久後就或死或逃,可是於成龍卻始終堅持著,困境並沒有把他壓倒,他以堅強的意誌,扶病理事,邁開了他宦海生涯的第一步。此後,他輾轉各地任職,一直做到藩臬二司督撫大員,其所到之處,皆有政績,頗有好評。他始終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百姓們的愛戴。

於成龍律己甚嚴,可以說是苛刻,他從不帶家屬赴任,也不許仆從揮霍,生活異常清苦。不過,他對百姓卻如春天般的溫暖,體恤有加,百姓有所求,竭盡全力他也要辦到、做到,說他“愛民如子”一點兒也不過分。可是正因為他凡事以百姓為念,以百姓為先,就得罪了不少同僚,包括他的上司,更有甚者,有時還會與朝廷的意見相左,但於成龍並不怕。在四川合州任知州的時候,當時那裏的戰亂剛剛結束,老百姓生活淒苦,他體恤生活困頓的百姓,就停止了以往百姓給府上送魚的慣例,並上疏陳述地方百姓的境況。上峰知府得知此事後,汗顏之,於是裁革擾累民間的事情十餘件。朝廷有旨要讓四川各地采伐楠木以供“欽工”之用,可這是勞民傷財的事情,更何況老百姓的生活剛剛穩定,就這樣大興土木實在是於民於國皆不宜,於是他毅然上書巡撫反對此事,並建議由文官衙役負責修路,武官兵丁負責伐木,這樣就可以不征調民間夫役,老百姓就可以得到休息。他在湖廣黃州府任職時,剛巧趕上災荒之年,他自己就以糠代糧,把節餘下來的口糧、薪俸都拿出來救濟了災民,甚至把僅剩的一匹供騎乘的騾子賣了,換糧給餓著的老百姓。城中有富戶,他還親自上門勸富戶能夠開倉解囊,以賑濟災民。他是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這樣的官讓百姓如何不愛、不敬。

於成龍當官有一個特點,就是治事勤謹,不管是大小政事都要親自處理,這樣勞心勞力的結果,就是透支了自己的生命力,再加上他的生活極為簡樸,健康更是不容樂觀。有人就勸他要注意保養休息,可是他卻回答,自己知道這樣做對身體不好,可是看到百姓、想到國家就想再多做點事情,他多做點,老百姓就少受些苦。肺腑之言,令人聞之動容。自古就有“當清官易,當好官難”,一個為官者能清正廉潔不貪汙就算是清官,可是能讓人讚一聲“好”,說這官是個好官,那麼在清官的基礎上還要加一個“能”,就是要能為百姓多做好事。別看這一個簡單的“能”,能真正做到的屈指可數,那不是人人都有本事做到的。恰恰於成龍就是一個能吏,他一生崇尚實幹,能文能武,革弊鼎新,所到之處多行善政,不僅是一個清官更是一個能吏。康熙皇帝就曾讚其為“素有才能,足以辦事”。

康熙十九年十月,此時於成龍已經升任直隸巡撫,他視察過直隸境況後,就上疏奏請宣府所屬四處地方的荒地錢糧自康熙二十年起全部豁免,這讓數千貧民無不感恩戴德。十一月,宣府與萬全、懷安、蔚州、西陽等地夏秋接連受災,災情異常嚴重,這些地方每天都會發生餓死人的事情。於成龍焦急萬分,他考慮到即使平價出售糧米也隻能救那些稍有財力能夠買糧的人,於大多數的勞苦百姓多無益,可正是這些人才是災民的絕大部分。即使他上疏請求賑濟,朝廷能允,可等到批準實行,時間也過了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災民的情況一天都等不了更何況這麼長的時間,這一個月的時間災區不知要餓死多少人。在這緊急的情況下,於成龍沉著冷靜,他先是派遣屬員趕赴災區,在未經批準的情況下,就先動支平糶倉糧進行賑濟,凡確屬饑困不能謀生的百姓,每人賑給二鬥。這一舉動讓大多數的窮苦饑民得以存活。於成龍擅自開倉,先斬後奏的做法其實是冒著很大的危險的,要知道,這些糧可是國之命脈,一般輕易動不得的,輕則受罰丟官,重則可是要掉腦袋的。可是,於成龍權衡利害之後,還是毅然決然地做了,這樣能夠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的官員,在封建官場中真可算得是鳳毛麟角了。

於成龍為官二十餘年,多次向朝廷舉薦賢能官員,而這些人之後大多被朝廷重用。不僅舉薦官員,他還竭盡全力整肅吏治。於成龍對朝廷裏吏治的腐敗有很清醒的認識,這是曆朝曆代都不可避免的,他看到不合理的情況,總是盡自己的所能予以革除或規避。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康熙考慮到江南是財賦重地,為了朝廷的財政就必須派一個清廉的能臣前往料理,而於成龍就成了不二人選。康熙特旨授予於成龍兩江總督,前往江南。江南大省,政務繁多,於成龍到達目的地後廢寢忘食地工作。總督衙門重門洞開,有事的官員可以直接入內找到於成龍,毫無阻擋。他還時常微服走訪民間,問百姓疾苦,察吏安民。他的到來,頗讓一些品行不端的人膽戰心驚,就怕被於成龍抓住。可是,黑的就是黑的,再敷衍也成不了白的。在江南幾個月的時間,於成龍興利除弊,政化大行,使得江南的吏治在很長一段時間得到了整肅。

眾所周知,於成龍是一個文官,但他卻屢建武功,其武略也不遜於武官,事實可以證明這一點。康熙十二年冬,當時吳三桂起兵叛亂,從雲南揮師北上,接連攻陷湖南諸州縣,兵鋒直逼嶽、荊等州。吳三桂大軍一路挺進湖廣後,到處散布謠言,煽動蠱惑老百姓叛亂。在這種情況下,麻城、大冶、黃岡、黃安等地的山寨都紛紛響應,勢力日盛。

當時的巡撫張朝珍深知於成龍在黃州一帶深受老百姓的愛戴,在當地很有威望,於是派於成龍前去招撫。於成龍知道這些人雖然起兵叛亂,但眾心未齊,叛軍仍處於搖擺不定的狀態。於是,他就在距離叛軍營寨十裏左右的地方宿營,張榜告訴百姓,凡是脅從者隻要自首就可免罪,如過三日之內不自首,那麼就以從賊論處。沒想到此榜一貼,數日之內前來投誠的人就數以千計,局勢一下子就得到了扭轉。於成龍乘勢又讓當地鄉老宣諭叛亂部眾,凡降者可以免死。他還親自騎著騾子直闖敵寨,別看叛軍凶狠,但平素他們對於成龍都十分畏懼。叛軍頭目見他闖來,倉皇間逃往山中藏匿。其他的叛軍手執兵器更是嚴陣以待,於成龍視若無睹,鎮定自若地揮著鞭騎著騾直入山寨內堂,升堂而坐。這些叛軍哪見過這等凜然氣勢,皆被震懾,紛紛拜伏在地。其實他此來並無惡意,之後他勸降眾人歸順朝廷,眾叛軍也紛紛歸降。之後,於成龍又擒斬了黃金龍等叛亂頭目,此次黃州的叛亂算是平息了。

沒曾想一波剛止,數波又起。何士榮在永寧鄉反叛,陳鼎業在陽邏,石陂有劉啟業,泉畈有周鐵爪、鮑世庸,這些人各自聚眾數千人,在東山集合叛亂,人稱“東山賊”。當時,湖北各鎮駐軍皆在湖南征剿吳三桂叛軍,於成龍所在的黃州也不例外。州中隻剩下包括官吏在內的寥寥數百人,以百敵千,勝算難定,人們心中惶恐不安。於是,有人就建議放棄黃州退保麻城,這樣還有生存之機。但是,於成龍認為這個建議不可行,堅決反對。因為黃州作為戰略要地,如果放棄黃州,那麼荊、嶽兩地皆不戰而瓦解,得不償失。寧可拚死也要守住黃州,不能將戰略要地拱手讓人。他率領黃岡知縣李繼政、千總李茂昇等人,募集鄉勇兩千人,仔細慎重地分析敵情後,首先集中兵力對付何士榮部。雙方展開激戰,終於將何士榮等頭目生擒,大敗叛軍。接著,他們又乘勝追擊,先後將石陂、白水叛軍擊潰,東山大定。此次,於成龍平叛從出師到告捷,可謂是迅速勇猛,僅用了短短二十四天,就將叛軍剿滅。

這樣看來,於成龍也是文武雙修的人。文官則清正輔國,武官則謀略安邦,清代曆史上這樣的人物少有。不過,這樣剛正不阿的人物,做起事情來鐵麵無私,不善逢迎,因而容易被一些權貴所忌,所不喜,他晚年就曾遭彈劾受到降級處分。康熙二十三年四月,於成龍病逝,訃告至京,康熙為朝廷失去一柱石而悲痛萬分,他親下諭旨讓於成龍官複原級,祭葬如禮,諡號“清端”,並賜予禦製碑文,以示褒獎。說到底,評價一個官吏好壞的最終標準還是民心向背。俗話說,百姓心中有杆秤。他辭世的消息一經傳開,江南百姓無論男女老少,紛紛湧上街頭伏地痛哭,有的還在家中繪製於成龍的畫像持香紀念。他歸葬之日,江南士民更是多達數萬人,步行相送二十裏,人們以自己的方式緬懷這位一心為民的好官。一個當官的人,在死後能夠受到人們這樣的擁護和愛戴,於成龍也不枉此生,他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自己不愧於百姓蒼天。

劉墉:深受愛戴的宰相

劉墉出身於山東諸城的劉氏家族,是名門望族,一個世代書香、以科舉仕進為榮的家庭。劉墉的曾祖父劉必顯是順治年間的進士,祖父劉棨曾擔任過四川布政使,是康熙朝有名的清官,父親劉統勳更是一代名臣,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可以說家世顯貴。

不過,讓人們對劉墉熟悉的還是他另外一個名字“劉羅鍋兒”,說劉墉你可能想不起他是誰,可一說劉羅鍋兒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在此得感謝一下辛苦工作的影視劇作家們,是他們把劉墉搬上了熒屏,被人們所了解認知,也許這裏麵有些藝術加工,但不可否認的是普及了大眾,這麼高的上鏡率讓劉墉一下子深入人心。看到影視作品中的劉墉大多是個羅鍋兒的形象,曆史上真正的劉墉是這樣的嗎?

要說在封建社會,選官向來是有著嚴格要求的,首先就要以“身、言、書、判”標準。所謂身,也就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需要五官端正,身體健康無缺陷。所謂言,就是要口齒清楚,語言明晰,否則如何治事?所謂書,就是字要寫得工整漂亮,這樣有利於上級看他的書麵報告。所謂判,就是要思維敏捷,審判明斷。在這四條標準之中,“身”居首位,可以看出外在形象的重要性。不過,劉墉作為科甲出身,那麼必在“身言書判”四方麵都合格,方可順利過關。這麼說,劉墉就不會是“羅鍋兒”。那麼,這個稱號是哪兒來的呢?肯定不是空穴來風,查來查去,才發現事出有因。史書上記載,嘉慶帝曾稱劉墉為“劉駝子”,可見他確實有些駝背。不過,當時劉墉已經年屆80歲,上了年紀的老人難免都會駝背彎腰,那麼稱他為劉羅鍋也就不難理解了。不過,這並不能證明劉墉年輕時就是個羅鍋兒。但不知什麼原因,劉墉遲遲沒有參加科舉考試,在那樣的家庭,劉墉不可能是個平庸之輩,為什麼不參加科考,至少目前的史料中尚未發現他在30歲之前參加科舉考試的記錄。劉墉是在乾隆十六年,這時他已經33歲,才因為父親的關係,以恩蔭舉人的身份參加了當年的會試和殿試,一舉獲得進士,後改翰林院庶吉士。難道是因為身體的原因,這個就不得而知了。

不論是不是羅鍋兒,這都不妨礙劉墉最後成為一國的宰相,也不妨礙人們對他的喜愛和尊敬。從劉墉考中進士,到被外放出仕,其後的二十餘年間,曾先後做各地的父母官,然後從學政、知府,直至一方麵的督撫大員。在任期間,劉墉繼承和發揚了其父劉統勳的優秀品質,行事正直幹練、雷厲風行,對科場積弊、官場惡習進行了整頓,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著實為百姓做了不少實事。

他曾做過安徽和江蘇的提督安學政。這裏所說的提督學政,指的是一省的教育長官,類似於現在的教育廳長,但不同之處在於學政不受當地最高行政長官的節製,可以獨立開展各項事務,就是督撫大員也不能管學政的事情。隻有在特殊情況下,如學政離任,督撫才可暫時代管其事。不僅督撫無權管理其職,學政還擁有可以直接向皇帝上書,反映地方情況,吏治民風的權利。劉墉在前往安徽赴任前,乾隆帝特意召見並賜詩,希望劉墉能夠不辱使命、有所建樹。而劉墉也確實不辱使命,對待工作嚴肅認真,使任務圓滿完成。

在乾隆三十四年,51歲的劉墉出任江寧知府。其實,仔細算起來,從劉墉乾隆十六年中進士到此時,他已經在宦海之中整整摸爬滾打了十八年,可以說,他的仕途之路並不平坦。早年,在翰林院做侍講時,就因父親劉統勳的原因與其他的兄弟一起下了獄,寬釋後降為編修。後來,還是因為外放到安徽和江蘇任學政,因為卓越的表現才又得到乾隆皇帝的賞識,擢升為山西太原府知府。一步步小心翼翼地當了知府,劉墉十分珍視每次機會,在任時對下屬要求嚴格。然而,官府裏難免有仗勢欺人、耀武揚威之輩,老百姓不怕吃苦就怕這些官員,吃著苦還沒地方說理去。劉墉對這樣的情況很清楚,為了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就是要以身作則,對下屬嚴格要求,遇到欺壓百姓者更是嚴懲不貸,老百姓對他也是感恩戴德,十分敬重。不過為此,他可是得罪了不少的官員,包括他的上司。劉墉身正,無所畏懼,隻是想一心為百姓謀取福利。一直到乾隆四十五年,劉墉被授命為湖南巡撫,其官職全稱是巡撫湖南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其主要職責是節製各鎮兼理糧餉,駐長沙兼理軍民事務,這才成為名副其實的封疆大吏。他在湖南任期內,繼續以往的行事準則,先是盤查倉儲,然後是勘修城垣,再次是整頓吏治,鎮壓反叛。在短短不到兩年的時間裏,政績斐然。這在《清史列傳》中就有記載,說他“在任年餘,盤查倉庫,勘修城垣,革除坐省家人陋習,撫恤武岡等州縣災民,至籌辦倉穀,開采峒硝,俱察例奏請,奉旨允行。”可見其是真的在做事,而且是非常認真地踏實苦幹。

乾隆四十七年,劉墉終於結束了外放做官的生涯,奉調入京出任左都禦史,在南書房任行走。外放做官雖然辛苦,但所處的局麵也相對簡單,不像京城裏朝堂上黨派爭奪得厲害。他回京時,正是和珅走紅之時,那時的和珅可是炙手可熱,無人不捧著。可是劉墉卻不予苟同,他總是默默地做著自己的事情,不參與、不附和,管不了就嚴格律己。在入京的前幾年,他的仕途也還算順利,曾做過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上書房總師傅。

雖然劉墉並不附和和珅,總是想獨善其身,可是有時候總是事與願違。因為劉墉與和珅的關係,就像忠奸的兩個對立麵,人們總是把他倆做比較,使得兩人水火難容。有朝鮮書狀官徐有聞就曾說過:“和珅專權數十年,內外諸臣,無不趨走,唯王傑、劉墉、董誥、朱矽、紀昀、鐵保、玉保等諸人,終不依附。”今天,通過人們的想象和藝術還原,劉墉與和珅之間鬥智鬥勇的故事常常被影視工作者搬上大熒幕,不管事情的真假,人們皆被二人之間的故事逗得捧腹大笑,這也算是他們為了藝術而獻身了。我們都知道,和珅這個人是個大大的貪官,他在乾隆帝死後的次日,就被嘉慶帝奪了軍機大臣、九門提督等職務,可見嘉慶對和珅是多麼有意見。在和珅倒黴的時候,劉墉到了上書房,成了總師傅,入內當值,以供隨時谘詢,生活是一片安靜祥和。與之相反,和珅卻沒有了乾隆朝的風光,各省督撫及給事中,紛紛上章彈劾和珅,要求將和珅處以淩遲,可見其民怨之深。此時,劉墉等人上前建議,認為和珅雖然罪大惡極,但他畢竟擔任過先朝的大臣,而且先帝剛剛去世就處理他留下的寵臣,這讓乾隆的臉往哪裏放呢?為了挽住乾隆的聲譽,就從輕發落吧,即賜令自盡,保其全屍。

和珅身處國家要職,手下門人無數,為了防止有人借和珅案打擊報複,避免案件擴大化,劉墉等人又向嘉慶帝建言,一定要妥善做好善後事宜。因此,在處死和珅的第二天,嘉慶帝就發布上諭,申明和珅一案已經辦結,以安撫人心,並且為了防止打擊報複,還做了有效的防護措施。和珅之案結束後,劉墉受贈太子太保,可見嘉慶帝對他的肯定。

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劉墉在北京驢市胡同的家中去世。他去世的當天,還曾到南書房當值,晚上還開宴會招待客人,最後是端坐而逝。劉墉雖然早年仕途不順,但他無疾而終,壽終正寢,也算是功德圓滿。他為人正直,生活節儉,遵守禮法,在朝堂內外享有盛譽,帝王對他信賴,百姓對他愛戴,雖然總有人把他說成羅鍋兒的形象,但無損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紀曉嵐:聰穎過人的才子學士

提起紀曉嵐,可以說是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說起他,人們總是能說上一大堆的故事。要說他為什麼能被大眾這樣廣為知曉,這裏就有影視工作者的一部分功勞了。紀曉嵐的故事被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搬上熒屏,加上故事幽默風趣,人們都喜歡看,就這樣,慢慢地紀曉嵐此人便被大家熟悉和喜愛了。不過,熒屏上的紀曉嵐畢竟大多數都是戲說,並不是真正的曆史,那個被大家熟悉的嬉笑怒罵的紀曉嵐都是被藝術誇大了的,曆史上的他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

其實,紀曉嵐算是乾隆蓄養的文學詞臣,因為根據史料來看,紀曉嵐的一生做過最多的兩件事情就是主持科舉和領導編修,是一個文化工作者。

在民間傳說中,紀曉嵐的形象風流倜儻,一表人才,其真實情況則完全不是這樣。根據史書上的記載,紀曉嵐是一個“貌寢短視”的人。這裏所謂的“寢”,指的是相貌醜陋;“短視”則指的是近視眼。另外,與紀曉嵐交遊數十年的朱矽還曾經在詩中這樣描述紀曉嵐:“河間宗伯姹,口吃善著書。沉浸四庫間,提要萬卷錄。”這樣看來,紀曉嵐還有口吃的毛病。可以看得出來,紀曉嵐不是一個玉樹臨風的美男子。不過,科舉考的是才能而不是外貌,他既然能通過層層科舉考試,應該說整體形象還是合格的,否則也無法參加科舉考試。這是因為考生參加考試,首先是要有審音官通過對話、目測等檢查其形體長相以及說話能力的,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官員上朝時因自身形象而影響朝儀“形象”。既然紀曉嵐能夠通過這一關,就說明他應該不至於醜得沒法見人,至於紀曉嵐的長相,不好看卻是毋庸置疑的。長得醜,近視眼,口吃,這些特征直接導致了紀曉嵐不能成為乾隆的寵臣,雖然他才華橫溢、風趣幽默,雖然乾隆對他很欣賞,但也是貌合神離,乾隆其實並不信任他。而乾隆的不信任,直接導致了紀曉嵐的官場命運不順遂、不如意。

看到這裏,許多人都會問“為什麼”,是啊,這是為什麼呢?要說乾隆此人也是中國曆史上有名的“聖主”,可是再完美的人都是有一些瑕疵的,更何況是帝王,身居高位。乾隆是一位自小生長在深宮的皇帝,他有很多的怪習,他喜歡一切美的東西,包括他的後宮,那裏可是集各美於一家。這可是不是隨便說說,乾隆要放在現今,那就是一個收集美的收藏大家,是個集美愛好者。要不然,他也不會隔著千山萬水把香妃帶到了京城,還為了香妃而傷心欲絕了。可見,乾隆是一個愛美之人。乾隆這一標準不僅使用在他的妃子身上,同樣還用在了身邊近臣的用人標準上。乾隆不但要求人要機警敏捷、聰明幹練,還要外表俊秀,年輕有活力。看他身邊的和珅、王傑、於敏中、董誥、梁國治、福長安等人,就知道乾隆的標準了,那可都是數一數二的“美男子”。和珅的美貌是不用說的了,即使是福長安,能在乾隆晚年得到寵信,一方麵是由於他死心塌地地追隨和珅,兩人是死黨的關係;另一個方麵也是因為他年輕英俊,長得好看的緣故。曾經來華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在其著作中記載說,福長安英氣逼人,是一個典型的貴族美少年。可以看得出來,乾隆不愧是大集美者,連身邊的朝臣都不放過。不過,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看到美好的事物,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情,能夠讓人心情舒暢,做事也能夠事半功倍。不過,以乾隆的這個標準,對於紀曉嵐來說,可就不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