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讀高三,緊張忙碌的學習生活幾乎讓她與課外書絕緣,可那盒製作精美的小卡片還是被她放在了書案上最顯眼的地方,看得出她經常翻看。每一張卡片上都是漂亮的手抄,每一張手抄旁邊都繪有一幅簡單素樸又不失空靈唯美的圖。青衫長袍的男子臨風而立,或正麵,或背麵,模糊的麵部輪廓,朦朧的背影,再配以一首首淒涼哀婉的納蘭詞,神韻俱出。那個下午,我被那盒小小的卡片吸引了。一張張細細地看下去,竟聽不到窗外的滾滾市聲,不知不覺就已暮色四合。
那是自年初以來,我享受到的少有的靜謐時光。
我熱切又焦躁地尋求一方靜謐的港灣,來安放自己慌亂無依的心時,納蘭容若就那樣不經意地走進了我的世界。
一本《飲水詞箋校》引我走進納蘭詞的世界——一個安靜純淨又處處充滿著蕭瑟淒豔的世界。好像有一雙溫柔而有力的手,一日勝過一日地撩撥我的心。關於納蘭容若,關於他的詞,關於他這個人物的評傳,五花八門的解讀讓我的視線時清晰時模糊。一首同樣的詞,在不同的解讀者眼裏,甚至在同一個解讀者不同的兩本書裏,對其理解竟有天壤之別,讓我感到有些不知所措。所以我決定更深入地走進他的世界、他的內心,以一本傳記的形式,去靠近曆史上最真實的納蘭容若。
查閱、搜集、整理、書寫……其間苦累,自是不說。喜歡的事情,可能會勞人筋骨,卻不會讓人心靈疲累。有什麼比內心的安寧更讓人快樂呢?當我為了一首詞的寫作背景遍翻各種版本的注解時,甚至為了其中某個字訪師問友求助時,其中的快樂,隻有經曆過的人才懂。
在他的詞裏,在他的詩裏,在他的雜文經解裏,在曆史泛黃的舊籍裏,我抽絲剝繭一樣地梳理著他的人生故事,力爭把他的每一首有背景可考的詞作安置到它最初的來處,也力爭將那個最真實完整的納蘭容若在若隱若現的曆史塵煙中還原。這個過程進行得緩慢,卻讓我覺得特別值得。
愛是尊重,尊重是最大限度地貼近詞人的心,傾聽他胸腔裏發出的聲音。
在專家學者們那裏,他們更願意從宏大的視角來審視納蘭容若。對於他們來說,納蘭容若的意義絕非僅僅在他存世的那三百四十九首詞中。他是滿漢融合的代表、一個文化使者,於我們今天這個多民族國家來說,他有著深遠的曆史意義、文化意義、民族意義、社會意義及現實意義。
可一個普通的讀者卻願意從直觀的內心感受說起。我們愛他,因為他真,“真”是這個世間的大美。他的詩,他的詞,不施粉黛,卻天然清麗,直抒內心衷曲。於愛情,於友情,於世事人情皆如此。他發出心底最真實的聲音,才能在瞬間撥動後世讀者的心弦。
因為他純。他如一株出淤泥而不染的蓮,生於貴族之家,且身處泥沙俱下的複雜世界,卻守著自己的那份真純,直到離世——質本潔來還潔去。
因為他才情沛然。他的經世文章思接千載,文字激揚;他的詩詞歌賦清新雅致,直抵人心。
紅塵滾滾,再怎樣被現實催迫著向前疾走,也渴望一方靜謐的空間。一杯淡茶,一卷古書,靜聽花開花落,細數悲歡流年。納蘭容若的詩詞,有著這樣安頓人心的力量。
於是,我把自己送進時光隧道,伴著容若的詩詞與故事穿越回他生活的康熙王朝,做了一回不一樣的自己。忍不住與之一起哭哭笑笑,心也為之浮浮沉沉起起落落,甚至一度被他的憂傷與惆悵纏繞,日夜憂思走不出來。其實,無論後人怎樣沉溺,於那個遠去的大清第一惆悵客都不再重要。他在那裏,在他的詩詞文字裏,且悲且喜,永遠做他自己——天地之間唯一的納蘭容若。
在這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我得到了很多前輩師友的指點幫助,在此向他們真誠地道一聲“感謝”。我循著他們走過的前路,有了他們的支持與鼓勵,才有了這本書的誕生。
納蘭容若離我們的世界畢竟已太過遙遠,許多細節也無法查證,加之自己的才力有限,難免會有一些誤讀。但有一點是讓我感到欣慰的,那就是從始至終,我都在用一顆最真誠的心來讀來寫,也算不辜負納蘭容若“抒寫真性靈”的藝術追求吧。
二月二十三日於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