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誌士建功立業展壯懷(2 / 3)

漢武帝一向是好大喜功,更是喜歡大臣們對他歌功頌德。有一次,漢武帝向東方朔問道:“在先生的眼中,朕是一個怎樣的帝王呢?”東方朔回答說:“皇上的功勞,要比古時的三皇五帝厲害多了,要不然也不會有這麼多有才能的人願意輔佐您啊,例如您的丞相周公旦、邵公等,您的禦史大夫孔丘啊,還有您的大將軍薑子牙……都是多麼有才能的人啊!”東方朔接連說出來古時候32個有治國才能的賢臣都說是漢武帝的大臣。他說話的語氣略帶諷刺,但是姿態卻又滑稽無比,讓漢武帝哭笑不得,隻能一笑了事,但是在漢武帝心中也知道自己確實不如這些君王。

就這樣,東方朔在這個複雜的朝堂上,能夠如魚得水,如果不是一個有著大智慧的人,怎麼可能做到這一點呢?

少年英雄霍去病

霍去病是大將軍衛青的姐姐衛少兒與平陽縣吏霍仲孺私通所生。因為與皇戚的裙帶關係,霍去病在十八歲就得到了皇帝的喜愛,做了侍中。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驃騎校尉,跟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霍去病善騎射,作戰勇敢。在一次作戰中,他率領八百驍勇騎兵,深入數百裏去尋殲匈奴,殲敵兩千零六十八人,其中包括相國、當戶和單於祖父輩籍若侯產。在戰後行賞時漢武帝封食邑一千六百戶,並賜冠軍侯。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霍去病被升任為驃騎將軍,率領一萬騎兵出隴西,越過烏戾山,曆經六國,轉戰六天。在此戰中,漢軍殺死折蘭王,砍下盧胡王的頭顱,誅滅金甲,活捉渾邪王的兒子和相國、都尉,殲滅敵人八千多人。回師後,霍去病被加封二千戶食邑。

這一年的夏天,霍去病與合騎將軍公孫敖兵分兩路攻打匈奴。合騎將軍一方損兵折將,無功而返。而霍去病率軍向前深入,與合騎將軍失去聯絡後,越過居延澤,到達祁連山,俘獲酋塗王,投降者二千五百人,斬殺三萬零二百人,同時捕獲五位小王和五個小王的母親、單於閼氏和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六十三人。在班師回朝後,武帝加封五千戶食邑給霍去病。

霍去病的軍隊配備精良,士兵、馬匹和武器裝備都要經過嚴格挑選。這也是他的軍隊取勝的關鍵。而霍去病本人英勇善戰,這是大家一致認同的。他本人經常深入敵人腹地作戰,常常跟精壯騎兵跑在大部隊前麵。由於他膽大心細,所以屢戰屢勝,越來越受到皇上的寵信,其地位與大將軍衛青不相上下。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秋,匈奴單於由於惱怒渾邪王屢次被漢軍打敗,準備狠狠地懲罰邪王。渾邪王得到消息後,便與休屠王商量投降漢朝。漢武帝得到奏報後擔心匈奴利用詐降來偷襲,便派霍去病率軍前去迎接。霍去病領兵渡過黃河,與渾邪王遠近相望。渾邪王部將看到漢軍威風凜凜,擔心自己投降後得不到好下場,便紛紛向後逃遁。霍去病飛馬闖進匈奴軍營與渾邪王相見,並斬殺了逃跑的士兵,又命渾邪王乘驛車去麵見皇帝,自己則率所降士兵數萬人,號稱十萬人,返回長安。這一次,驃騎將軍霍去病的名聲大振,獲得食邑一千七百戶。由於霍去病的這一勝利,使得河西一帶變得安定和平。從此漢朝開始控製河西地區,打開了通向西域的通道。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建議利用匈奴輕視漢軍,認為漢軍不敢渡過大漠作戰,故而放鬆漠北防禦之機,發兵攻打匈奴。經過商議,文武百官一致擁護漢武帝的建議。於是漢武帝命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同時有步兵和運輸部隊共幾十萬人共同攻擊匈奴。敢於力戰深入的士兵都隸屬於驃騎將軍,而軍需物資等都和大將軍一起行動。

霍去病從代郡出兵,直接任命李敢等高級校尉作為副將。在戰鬥中,霍去病直指匈奴左方的軍隊,大勝而歸,功勞遠勝於大將軍衛青。武帝因此十分高興,當眾宣布:“驃騎將軍霍去病率軍出征,親自率領所捕獲的匈奴勇士,輕裝前進。穿過大沙漠,涉水而擒獲單於近臣章渠,誅殺比車耆,轉攻左大將,奪取軍旗戰鼓。翻過離侯山,渡過弓閭水,捕獲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十三人,漢軍減員隻有十分之三,並從敵人那裏奪取了糧草,遠征軍隊的糧草卻不絕。劃五千八百戶食邑加封給驃騎將軍霍去病。”而隨同驃騎將軍作戰的各將及校尉都因功封侯獲食邑。

後來,漢朝設大司馬一職,衛青和霍去病同為大司馬。在俸祿方麵,漢武帝還命製定法令使驃騎將軍的俸祿與大將軍衛青相同。因此,驃騎將軍霍去病的權勢日益顯貴,超過了大將軍,很多大將軍的故交和門客轉投到了霍去病府下。

霍去病平時少言寡語,默默無聞,城府很深。他敢作敢為。武帝曾教他孫武、吳起兵法,而他卻回答說:“作戰隻要看謀略如何就是了,不必學習古代兵法。”武帝賞賜他一座府邸,讓他去看看,他卻回答說:“匈奴未滅,何以為家?”霍去病這種有膽有識、不計較個人利益的行為深得皇帝的信賴。但是,因為霍去病身為外戚,少年時就受寵信,伺候於皇帝左右,被寵慣了,所以身上有擺脫不掉的貴族積習,不關心體恤士兵。霍去病率軍出征時,武帝派給他的生活用品幾十車,在作戰結束後還有大量剩餘,回來時霍去病命士兵扔掉這些物資,而自己手下的士兵卻有挨餓的。霍去病在塞外時,士兵缺糧,有的人餓得要死,而他卻仍畫地為球場踢球,尋歡作樂。

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年僅24歲。霍去病死後舉國憑吊。武帝調發鐵甲軍,列隊從長安直到茂陵,為他修建墳墓。霍去病諡號景桓侯,合並“武”和“廣地”兩層意思,哀榮無比。在霍去病死後,“匈奴未滅,何以為家”成了男兒報國的千古名句。

北海牧羊的蘇武

自從衛青、霍去病等人將匈奴打敗以後,雙方口頭上都表示願意與漢朝和好,並且也好幾年沒有戰事,但事實上匈奴一直沒有放棄進犯中原的野心。

匈奴的單於一次次派使者來漢朝求和,但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漢朝派去回訪的使者,有的竟被他們扣押了。

公元前100年,當匈奴再次進犯漢朝邊境時,漢武帝正要帶兵攻打匈奴,匈奴就派了使者來向漢朝求和,同時還把原來扣押的漢朝使者都放了回來。漢武帝為了對匈奴的善意求和進行答複,就派當時任中郎將的蘇武拿著求和用的旌節,帶著他的副手張勝以及隨員常惠,去匈奴回訪了。

蘇武到達了匈奴以後,將漢朝扣留的使者送回,並且送上了漢朝帶來的禮物。蘇武正在等待匈奴單於讓他回去並帶回信的時候,沒想到一件倒黴的事發生了,並且讓蘇武以後的人生都發生了變化。

在蘇武到達匈奴之前,有個叫衛律的漢人,他在出使匈奴後不久被扣押了,然後就投降了匈奴。匈奴單於對他特別看重,就封他做了匈奴的王。

衛律有一個叫做虞常的部下,平日裏對衛律的作為很不滿意。他原來和張勝是朋友,也就是蘇武的副手。他和張勝在暗地裏商量殺了衛律,然後再將單於的母親劫持了,立即逃回中原。

張勝對於虞常的建議表示讚同,但卻不想和他一起實施。後來沒想到虞常計劃失敗,被匈奴人捉住了。單於對此事非常憤怒,下令審問虞常,並且要查出同謀。

蘇武本來對這件事情毫不知情。可是這時候的張勝怕受到虞常的牽連,就把這件事完完整整地告訴了蘇武。

蘇武聽完了張勝的話說:“既然事情已經到了這樣的地步,那麼最終我一定會受到牽連。如果等到讓人家審問完了再死,那不是更給咱們的大漢朝丟臉嗎?”說罷,他就要拔刀自殺。幸好張勝和常惠眼明手快,將他手裏的刀奪了下來,然後把他勸住了。

虞常雖然受盡了各種酷刑,但是他最終隻承認了和張勝是朋友,並且兩人曾經說過話,至於和他同謀,虞常拚死也不承認。

衛律將結果報告給單於。單於聽完大怒,想立即將蘇武殺死,但是被大臣們給勸阻下來,單於想了想,放棄了殺蘇武的念頭,但是卻叫衛律逼蘇武投降。

蘇武一聽衛律是前來勸降的,就對他說:“我作為大漢朝的使者,如果連自己前來回訪的使命都違背了,連自己的氣節都喪失了,那還有什麼臉麵活下去呢?”說完就拔出刀來要抹脖子。

衛律見到這種情形,嚇得慌忙將他一把抱住,但此時蘇武的脖子已經嚴重受傷,昏了過去。

衛律慌忙叫人對蘇武進行搶救,然後蘇武才慢慢地醒過來。

單於對於蘇武的行為非常吃驚,覺得蘇武是個好漢,有氣節,於是對他十分欽佩。蘇武的傷剛剛痊愈,單於就又想逼迫蘇武投降匈奴。

單於派衛律對虞常進行審問,讓蘇武坐在一旁聽著。然後衛律又把虞常定為了死罪,接著就把他殺了;衛律又舉劍對張勝進行威脅,張勝最終因為貪生怕死投降了。

衛律處置了張勝以後,對蘇武說:“你下屬犯了罪,是因為你失職,管教不嚴,所以你也得連坐。”

蘇武說:“根據法律,我沒有和他們同謀殺害你,又不是他們其中任何一個人的親屬,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他們犯了錯為什麼我要連坐?”

衛律又舉起了劍對蘇武進行威脅,蘇武看著衛律不動聲色。最終,衛律沒有辦法,隻好放下了舉起的劍,對蘇武軟語相勸道:“其實剛開始我也和你一樣,死活不肯投降匈奴,但是單於對我非常好,不僅封我為王,還給了我滿山的牛羊和幾萬名部下,讓我在這享盡了富貴榮華。這些都是我們在漢朝沒有的待遇啊!如果你能夠向匈奴投降,你的明天也一定會和我一樣,甚至會比我更好,何必這樣固執?最終也許還會白白地送掉性命呢?”

蘇武聽完衛律的話,突然怒氣衝衝地站起來指著他說:“衛律!你不要忘了你是漢人的兒子,你是大漢朝的臣子。可是現在你卻忘恩負義,你叛國投敵,你背叛了生你養你的父母,厚顏無恥地成為了漢奸,還能舔著臉來讓我投降,你做夢吧,無論怎樣我都不會投降的。”

衛律沒能夠勸降蘇武,反而碰了一鼻子灰,他回去向單於報告了這個情況。單於不信還能有這麼倔強的人,就把蘇武關在了他們的地窖裏,不給他飯吃也不給他水喝,想盡了一切辦法對他進行長期的折磨,逼他屈服投降。

這時候正是寒冷的冬季,在這天寒地凍的地窖的外麵下起了鵝毛般的大雪。蘇武忍受著饑餓的折磨,渴了,他從地上捧起一把雪放在嘴裏止渴;餓了,他就扯一些能夠充饑的東西拿來啃,例如皮帶、羊皮片等。就這樣連續過了幾天,他居然奇跡般地活了下來。

單於見對他進行折磨也沒用,於是就把他送到了北海的邊上,讓他去那裏放羊,並且把他和常惠分開,不允許他們互相傳遞消息,單於還對蘇武說:“要想讓我放你回去也可以,等到有一天公羊能夠生小羊的時候,我就放你回去。”大家應該都知道公羊是不可能生小羊的,單於這樣說的目的不過是在告訴蘇武他已經被長期監禁罷了。

在這之後,蘇武就被送到了北海,讓人沒有想到的是當時的北海旁邊連人都沒有,唯一能夠陪伴他的就是他手裏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在北海的日子非常艱難,匈奴不給蘇武提供口糧,他餓了隻能挖掘一些野鼠洞裏的草根。日子久了,就連他手中那根旌節也變了樣,上麵的穗子全掉了。

這樣的日子一直到持續到公元前85年,所有的人似乎都忘記了這個守在北海上的人。匈奴的單於終於死了,匈奴內部也發生戰亂,當時的匈奴被分裂成三個國家。新繼位單於再也沒有力量和精力去和漢朝打仗,就又派使者來到漢朝求和。那個時候,原來在位的漢武帝已經離世了,當時在位的皇帝是漢昭帝。漢昭帝立即派了漢朝使者到匈奴向當時的單於要人,讓他們放回蘇武,但匈奴不甘心,就對漢朝使者謊稱蘇武已死。派去的使者想這麼多年過去了,蘇武又受盡了磨難,就對單於的話信以為真了,此後也就沒再提起過。

第二次,漢朝又派使者到匈奴回訪,這時候蘇武原來的隨從常惠還留在匈奴。於是,他就想盡了辦法把一個匈奴人買通了,然後私下裏和來匈奴回訪的漢朝使者見了麵,然後把蘇武被原來的匈奴單於送去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他,並求大漢朝解救他們。使者了解了常惠的所說的情況,再次見到單於的時候,使者嚴厲地對他責備道:“匈奴既然有意與我們大漢朝和好,實在不應該有事情欺騙漢朝皇室。那日,我們皇上在狩獵時射下一隻大雁,沒想到它的腳上卻拴著一條綢子,綢子上麵寫著蘇武還活著,可是你怎麼就說他已經死了呢?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們皇上對此事很看重,想知道匈奴是不是故意扣人不放啊?”

單於聽完了使者的話,嚇了一跳。他還真以為蘇武的忠義連飛鳥都被他感動了,所以大雁才替他送的消息。為此他鄭重地向使者道了歉,他對使者說:“蘇武的確實還活著,我們這就把他完好無損地送回去就是了。”

當初蘇武去匈奴出使的時候隻有40歲。他在匈奴留了十九年。在這十九年裏他受盡了折磨,胡須和頭發都已經全白了。在他回到長安的當天,來迎接他的不隻是他的家人、朋友,而是整個長安的人們。當他們看見白發蒼蒼的蘇武手裏拿著那根隻剩下一根光杆子的旌節時,沒有一個人不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的,所有的人都在說他是大漢朝的英雄,是個有氣節的大丈夫。

“破胡壯侯”陳湯

陳湯少年時生活窮困,有時要靠乞討度日。但是他喜歡讀書,作文思路開闊。後來他流浪到了長安,認識了富平侯張勃,從此他的人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初元二年(公元前47年),漢元帝下詔,要求公侯大臣推薦人才,張勃便向朝廷推薦了陳湯。

但是,造化弄人,在等待分配期間,陳湯的父親去世了。陳湯聽到父親的死訊,卻沒有奔喪回家,這就觸犯了那個時代的要求。有人就向皇上檢舉陳湯缺乏孝道,不遵守常規行事。於是朝廷譴責了張勃,以他舉薦不當而削減了他的食邑二百戶,同時還將陳湯拘捕下獄。後來經過貴人的幫助,陳湯終於被任為郎官。胸懷大誌的陳湯主動請求出使外國,幾年後被任為西域都護府副校尉,與校尉(正職)甘延壽奉命出使西域。

當時西域的情況十分複雜。宣帝時期匈奴內亂,五個單於爭奪王位,陳湯與甘延壽就是在了解了這些情況後,於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出兵西域的。陳湯為人沉穩,而且有勇有謀,善於把握全局。在出使西域時,陳湯、甘延壽隻帶了一支護衛軍隊,而不是征討大軍。當他們走出國境時,陳湯便對甘延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郅支單於剽悍殘暴,稱雄於西域,如果他再發展下去,必定是西域的禍患。現在他居地遙遠,沒有可以固守的城池,也沒有善於使用強弩的將士,如果我們召集起屯田戍邊的兵卒,再調用烏孫等國的兵員,直接去攻擊郅支,他守是守不住的,逃跑也沒有可藏之處。甘延壽同意了陳湯的建議,便說要奏請朝廷同意後行動。正在這個節骨眼上,甘延壽卻得了病,此事就這樣被耽擱了下來。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如果再耽擱下去,一定會誤事。於是陳湯便果斷地采取了假傳聖旨的措施,調集漢朝屯田之兵及車師國的兵員。甘延壽在病榻上知道這個消息後十分震驚,要知道擅自調動軍隊是觸犯王法的。不料陳湯憤怒地說:“大軍已經彙集而來,你難道還想要阻擋大軍嗎?不抓住戰機,怎麼能建功立業?”說完就集結軍隊,帶著四萬多人大張旗鼓地向北進發。

郅支單於得到漢軍進攻的消息時,先打算逃跑,後來一想不如堅守,漢兵遠道而來,肯定不能長久地待下去。誰知漢兵的攻擊十分猛烈,不到兩天時間,城池就被漢軍攻破了。郅支單於死於亂軍之中。這次勝利,既剪除了為害西域的一大禍根,又為遇難受辱的漢使報仇雪恨,極大地提高了漢朝的大國威信。戰後,甘延壽與陳湯立即寫出上報朝廷的奏疏,派人連同郅支首級送回長安。

正當甘延壽與陳湯帶領將士凱旋時,朝中的司隸校衛(執法官員)也從長安出發了,他們在大路上攔住了陳湯,對他進行檢查。

原來有人告發陳湯私藏錢財,所以司隸校衛攔路搜查,準備拘捕。陳湯立即上書皇帝說:“我與將士們不遠萬裏誅殺郅支單於,按理說,朝廷應派出使者來慰勞軍隊,並表示歡迎,如今卻是司隸來檢查審問,還要拘捕我,這不是為郅支報仇嗎?”元帝聽說後,便撤回了司隸,並令沿路縣城擺設酒食夾道歡迎得勝之軍過境。回朝之後,有大臣奏請治甘延壽和陳湯假傳聖旨之罪。元帝一時拿不定主意,此事便議而不決,拖延了下來。

宗正劉向認為,甘延壽和陳湯的功大於過。他認為甘、陳“出百死,入絕域,斬郅支之首,懸旌萬裏之外,揚威昆侖之西,掃穀吉之恥,立千載之功,建萬世之安,群臣之勳莫大焉”,應予封爵表彰。元帝看完劉向的上奏後,下詔赦免了甘、陳二人假傳聖旨之罪,並封甘延壽為義成侯,賜陳湯爵位為關內侯,各賞食邑三百戶、黃金一百斤,並拜陳湯為射聲校尉,延壽為長水校尉。

成帝劉驁即位後,丞相匡衡又向成帝起奏陳湯私藏戰品一事。於是成帝將陳湯免職。之後陳湯向成帝上書,說康居王送到漢朝來的王子(名為侍子,實有人質之意)不是真正的王子。成帝命人核實,確實是真王子。而陳湯犯了誣告乃至欺君之罪。於是成帝將陳湯逮捕入獄,準備處以死刑。這時,太中大夫穀永向成帝上書,極力讚譽陳湯的功績,於是陳湯被成帝特赦,但卻取消了他的爵位,成了一個士兵。

幾年後,西域都護段會宗受到烏孫兵馬的圍攻,段會宗派人請求朝廷盡快發病援救。這時有人向成帝建議,請陳湯來幫助策劃。於是,成帝就立即召見陳湯。可是,陳湯早在攻打郅支落下風濕病,兩臂不能屈伸。他看了段會宗的緊急求救奏書後,推辭說:“朝中的將相九卿都是賢能人才,我隻是個被罷官的病人,不足以參與策劃大事。”成帝聽出他話中有怨氣,便用哀求的口吻說:“國家有了急事,你就不要推辭了。”陳湯這才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現在圍攻會宗的烏孫兵馬不足以戰勝會宗,因此陛下盡管放心。即使發兵去救,輕騎平均每天可走五十裏,重騎平均才三十裏,根本不是救急之兵。因為陳湯知道烏孫之軍皆烏合之眾,不能持久進攻,因此他推算了日期後說:“現在那裏的包圍已經解除。不出五天,會有好消息的。”過了四天果然軍書報回,說烏孫兵已解圍而去。大將軍王風通過這件事深感陳湯經驗豐富,於是奏請成帝啟用陳湯,任他為從事中郎。此後,每逢軍事上的大事都請他做出決斷。但是,陳湯經常接受別人賄賂的金錢,因此而身敗名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