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誌士建功立業展壯懷(1 / 3)

張騫出使西域全紀實

漢朝所說的西域,是指我國新疆和中亞一帶。這一地區和現今甘肅省的大部分以及寧夏等地,當時都在匈奴的控製下。漢朝與西域,當時是分居在匈奴的東西兩邊,不能直接來往。匈奴一直是漢朝嚴重的邊患。漢武帝即位後,一心想徹底解除匈奴的威脅。從投降的匈奴人那裏獲悉,西域有個叫大月氏的國家,同匈奴有滅國殺君之仇。大月氏本在敦煌、祁連間(今甘肅河西走廊),後來被匈奴冒頓單於攻破。冒頓單於的兒子老上單於把大月氏王殺了,拿他的頭顱作成酒器(有說尿器),作為勝利的紀念。大月氏被迫遷移到大夏(今中亞細亞布哈爾之南)。漢武帝想聯合大月氏,由雙方出兵夾擊匈奴,施行“以夷製夷”的策略。但大月氏遠在西域,與中國一向無來往,彼此相距萬餘裏,如何去聯係呢?非派遣一個有大勇、大略的人前往不可。

一個非凡勇敢、健壯的人被選中了,這人就是張騫。張騫是漢中城固(今陝西省城固縣)人,在朝中任“郎”的官職(漢製,郎是殿廷侍衛的意思,不在正規編製之內)。漢武帝見他長得儀表非凡,心中甚是喜歡,使委以專使,前往大月氏。當時張騫不足30歲。

漢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帶領著一百人的隊伍,從長安出發遠征。他的主要助手,是一名熟悉匈奴情況、名叫甘父的奴隸。張騫持“節”(一根七尺長的竹竿,掛著三把犛牛毛,表示皇帝使臣的身份),渡過黃河,悄悄進入河西,想通過河西匈奴地區,去西域尋找大月氏國。不料在河西西部沙漠裏迷路了,遭遇到大隊匈奴騎兵,並被其俘虜。

張騫被帶到單於處受審。因張騫所持漢節和致大月氏的璽書均已被匈奴兵卒搜去了,他無法隱瞞,便直言自己是漢朝派赴大月氏國的使者。張騫和他的部眾全部被匈奴扣留。

單於對張騫說:“月氏在吾北(其實是在匈奴之西),漢何以得使?吾欲使越(指廣東而言),漢肯聽我乎?”為羈縻和軟化張騫,單於選了一名胡女嫁給張騫為妻,目的不僅要留下他,而且要他投降,進而為匈奴籌劃南下,以犯中國。

張騫手持漢節,忠心耿耿,被軟禁了十年。隨行的壯士幾乎死散殆盡,隻剩下二三十人。但張騫心如鐵石,對國家所賦予的使命未曾忘記一日。日久年深,匈奴對他的監視也寬懈了。一日,乘匈奴不備,他率部分屬員向西逃去。他們在茫茫沙漠中走了幾十天,又迷了路。張騫以日月星辰判明了方位。飲食發生困難,幸賴甘父善射,獵得飛禽走獸來充饑解渴。曆經百般艱辛,他們走了十幾天,終於到達西域大國之一的大宛(今吉爾吉斯共和國一帶)。

大宛國王早就聽說東方有一地大物博、富庶繁榮的中國,見到中國人來訪,非常高興,殷切款待,敬如上賓。張騫表明來意後說道:“如果國王肯助我到大月氏國,將來回漢朝後必重禮相謝。”大宛王很羨慕漢朝的稀珍財物,於是派人護送他們到康居國(今土庫曼斯坦),由康居轉至大月氏。

這時,大月氏太子即位,而且因大月氏已征服了大夏,有肥沃的土地,生活富裕,四境安寧,已無意再向匈奴輕起幹戈,報複舊仇。張騫雖一再遊說,費盡口舌,終不得要領。大月氏王雖然對漢使千萬裏迢迢來訪很是感激,但的確感到兩國相距遙遠,夾擊匈奴之策萬難實現。遠隔萬水千山,同漢朝結盟,隻能是願望而已。

張騫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終於懷著失望的心情,頹然而返。

回程時,為免遭匈奴留難,也為探尋新的路線,張騫取道南山,想經羌中東來,避開匈奴。不幸,過羌中後,又為匈奴遊騎所俘。張騫原以為此次必死無疑,但在匈奴一年多後(公元前126年),老單於病故,太子和他的弟弟為爭王位發生內訌。張騫乘機攜胡妻得以逃出。張騫出使時,同去壯工一百人,歸來時隻剩下了他和甘父二人。

漢武帝得到張騫生還消息。大喜過望。立即召見。

張騫於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出使,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回朝。前後曆時十三年。不管遇到何等艱難險阻,那代表他神聖使命的“節”,始終握在手中。漢武帝在長樂宮接見張騫時,張騫把那幾乎脫光了毛的“節”,雙手奉獻給武帝。武帝很受感動,拜張騫為太中大夫。甘父被封為奉使君,尊稱為堂邑父,以酬其多年的辛勞。

張騫雖未完成同大月氏國結盟、以夷製夷的戰略使命,但他把在西域的所見所聞啟奏漢武帝後,使武帝對西域產生了極大的興趣。

張騫向漢武帝詳細陳述了西域的情形:“西域的範圍很大,有三十多個國家,都在匈奴之西、烏孫之南(今伊犁河上遊),南北有大山,中央有大河,那河東西長六千多裏(今新疆之塔裏木河)有東西兩源。西源出蔥嶺,東源出於闐。於闐(今新疆於闐、和闐間)是西域一個小國,在南山之下。南山之上終年積雪,又叫做雪山。雪山地勢很高,好像一座房頂。於闐以西的河水都向西流,於闐以東的河水都向東流,流入一個大湖。湖水都是鹹的,叫做鹽澤(今之羅布泊)。這鹽澤中的水,春夏不增、冬秋不減。原來鹽澤之東,有一條伏流,從地底下潛行。東南由積石山流出,那就是黃河的源泉。這兒是胡馬羌人活動的地方。從隴西往西域,必須經過這胡羌之地。到西域的路有兩條,沿大河南岸,南北山麓,可通莎車(今新疆莎車),這是南道。沿大河北岸,經北方之麓,一直通到疏勒(今新疆疏勒),再越過幾層大山,就是大宛、康居,這是北道。

“臣從匈奴逃出,沿北道至大宛。大宛距長安一萬兩千餘裏,人口三十多萬,地方富庶,人民多以耕種為生。那裏的人好飲酒,富者往往藏酒萬石,幾十年也飲不完。那裏有一種果實,顆顆如珍珠一般晶瑩且甜蜜可口,叫做葡萄;又有一種草,青翠芳香,名叫苜蓿。平時,人食葡萄,馬食苜蓿。大宛的馬,更是可愛,有一丈多高,二丈多長,渾身棕赤,如火練一般,一日可行千裏。還有一個特點,那馬每到日中出汗,汗下如血,故叫做汗血馬……”

漢武帝聽張騫所講,不禁歎息道:這般好的地方,可惜路途遙遠,又為匈奴、羌人所阻,不能交通。

張騫道:“臣此行,發現一條新路,可不穿過匈奴、羌中而直達西域。張騫身履其境的有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古。聽說附近還有五六個大國。臣在大夏時,見到邛(今四川)的竹杖和蜀布(細麻布)。據大夏人講,這些東西都是從身毒國(今印度)買得的。可見,身毒國距我蜀地一定不很遠。如自蜀、經身毒國、大夏而到達西域,或許是通大宛的一條捷徑哩!”

武帝聽張騫講西域、通西域的途徑,大喜,拜張騫為博望侯。

張騫被封為博望侯不到兩年,被降為庶民。那時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霍去病由隴出擊匈奴,派張騫和李廣由右北平(今北京)分道出擊。李廣所部,被匈奴右賢王所率四萬騎兵包圍。李廣雖殺匈奴兵三千,但漢兵傷亡四千人之多。幸賴張騫率兵及時趕到,使李廣脫身,但張騫因行軍遲緩而被判處死刑。幸虧他以前對國家有功,免死罪,但被削去“博望侯”封號,降為庶民。

張騫失去了博望侯的功名,心中難免怏怏不快,很想有機會再出國一次,以求立功報國。恰在此時,武帝又召他入宮,詢問西域情形。張騫便向武帝講述了西域的一個故事:

“匈奴之西,大宛東北,有個國家叫烏孫。烏孫王名叫昆莫。昆莫的父親難兜靡,原住在祁連山和敦煌之間,與大月氏毗鄰。昆莫剛出世時,大月氏攻擊烏孫,將難兜靡殺死,昆莫被棄在曠野裏。後來被烏孫翎侯(烏孫官名)抱起,輾轉逃到匈奴。匈奴王以昆莫被棄不死,是為神人,便收養了他。昆莫長大成人後,英武非凡,屢立戰功。匈奴便撥給他一支軍馬,助他複國。昆莫號召國人為父複仇,一戰將大月氏擊敗。大月氏因此才被趕到西方。由於烏孫故土已為匈奴占領,昆莫便在現在的地方重建國家,但每每眷念故土。”

“自匈奴老王死後,烏孫和匈奴的感情日疏,常常發生衝突。這些西域小國,無不貪戀中國的玉帛和漢室女子。如果我們能遣使,賜以金帛,約為婚姻,那烏孫必來歸附。這樣,聯烏孫以製匈奴,才是斷匈奴右臂、一勞永逸之計。”

張騫的一席話打動了武帝,他起用張騫為中郎將。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帶了三百隨從、六百匹馬、萬頭牛羊、千萬金銀,浩浩蕩蕩出使烏孫(今巴爾喀什湖、伊犁一帶),打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

因霍去病已開辟了河西走廊,漢朝同西域間已有直接通途。張騫此次出使,一路上未遇什麼風險,順利地到達烏孫國。

烏孫地處蔥嶺以北,是西域諸國中一個較強大的國家,習俗與匈奴相似。張騫去不逢時,他到達烏孫時,烏孫王昆莫已年老,國內諸子爭王位,全國已分裂為三,自顧不暇,哪裏還有心思來接待遠途而來的漢使。

張騫聯烏孫以製匈奴的策略經交涉無結果,但他利用在烏孫停留的機會,派遣許多副使分別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國去訪問。

張騫此行,財力雄厚、人才眾多。他安排的這番大規模外交行動,很有成效。各國都派使答聘,一時間齊集烏孫。隨後,烏孫也派了使者數十人,攜帶駿馬數十匹。隨張騫來中國觀光。

各國使者,久聞漢朝國勢鼎盛,今日一見長安城中宮殿之宏偉、帝王之威嚴、兵馬之雄壯、民眾之富強,無不流連忘返。他們回朝報告時,把漢朝說得如天堂一般。從此,烏孫同漢朝的關係更前進了一步。

張騫是在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回到長安的,被拜為大行令(大行,即如今之大使),位列九卿,專門管理對外聯絡。不幸的是,張騫未能親眼目睹他同西域各國聯絡的成果。因勞累過度,他回國後一年多就去世了。

“大隱隱於朝”的東方朔

漢武帝登基以後,廣納天下有才能的人,這便使得各地的奇人異士,文人學者紛紛上書應聘,東方朔便是其中一位,東方朔寫了三千片竹簡,兩個人合力才能夠將它扛起,漢武帝也是連續讀了兩個月才將它全部看完。在東方朔的上書中寫道:“我自小的時候,父母離去,我便跟著自己的哥哥嫂嫂們生活。直到我13歲的時候,才有了讀書的機會,自知機會來之不易,所以比常人更加努力刻苦地學習,用近三年的時間讀完了所有的文史書籍。到我15歲的那一年,跟著一個師傅學習劍術,16歲那年開始學習《詩》、《書》,總共讀了二十二萬字。19歲的時候便開始研究兵法,熟讀兵書,對於各種兵器的用法也是比較熟悉,在這方麵我也讀了有二十二萬字了,兩項相加也有四十四萬字。對於子路我是無比的欽佩。而現如今我已經22歲了,是堂堂的七尺男兒。眼睛比較有神氣,像夜明珠一樣發亮,而牙齒就像靚麗的貝殼一樣潔白整齊,如孟責般的勇猛無畏,如慶忌般的身手敏捷,如鮑叔般的清廉節約,如尾生般的有情有義。我東方朔便是一個這樣的人,有資格做皇上您的大臣吧!臣東方朔冒著被殺頭的危險,再次向您舉薦自己。”漢武帝看了東方朔誇張的自薦書之後,對於書中所流露的豪氣是無比的讚賞,於是便下令讓他在公車署中待詔。

自從來到公車府以後,朝廷俸祿比較少,而已經來到很久了,卻連皇上的影子都沒有看到,這讓東方朔非常不滿。為了能夠很快的見到漢武帝,他便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故意給那幾個養馬的侏儒說:“皇上因為你們這幾個種田不能種,打仗又不行,治國安邦更是沒有那樣的才華,總的來說,你們幾個人對漢朝根本就是沒有一點用處,所以漢武帝打算將你們幾個人殺掉。你們還不趕緊去求皇帝免去你們的死罪!”侏儒們聽了東方朔的話,心中都十分恐慌,哭著去漢武帝那裏請求饒恕。漢武帝仔細了解事情原委後,立即將這個造謠的東方朔召來責問。東方朔的如意算盤總算成功了,他也得到了親自麵見皇上的機會。他略帶幽默地說:“我這麼做也是沒有辦法的啊。他們幾個人身高才3尺,而我身高卻是9尺,但是所掙的朝廷俸祿卻都是一樣的,這樣下來,總不能讓他們撐死而讓我這個九尺的人餓死吧!皇上如果感覺我沒有才能,不能重用我,那麼就幹脆讓我出宮好了,這樣下去,隻會浪費糧食。”東方朔略帶調侃的一番話,讓漢武帝哈哈大笑起來,於是便命他為金馬門,沒過多長時間又被封為侍郎,跟在漢武帝的身邊。

漢武帝平時非常喜歡玩遊戲,在閑暇之餘,經常會出一些謎語,讓自己的侍從猜測。而東方朔每一次都能夠猜中,並且回答得也非常流利,漢武帝對他很是寵愛。而東方朔也是抓住這個機會,多次向漢武帝進諫自己對朝政的看法。

漢武帝的姑媽館陶公主,就是竇漪房的女兒,也叫竇太主,她的丈夫堂邑侯陳午離世後,她自己一直沒有再嫁,守寡多年,已經是五十多歲了。平常的時候,有一些賣珠寶的人經常會到她家去,其中有一個女子,她13歲的兒子特別漂亮可愛,這讓館陶公主十分喜歡,便將他帶在自己的身邊,並找來師傅教他騎射劍術,他就是董偃。等到他18歲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非常英俊的少年。他與館陶公主外出的時候同乘一輛馬車,而在公主府則是同臥一榻,兩人的關係十分親密,整個京師全都知道他們之間非同尋常,於是便稱董偃為董君。

有一天,漢武帝去公主府看望她,公主知道後比較的激動,親自為漢武帝做宴席。漢武帝在宴席上對館陶公主要求見見這個董君,於是公主便將董偃叫了出來。漢武帝抬頭一看,隻見董君的頭上戴著一頂綠帽子,手上還套著一個皮筒子,就這樣跟在館陶公主的後麵,對武帝說:“臣便是董偃,是公主家的廚師,今日能見君顏,萬分榮幸,叩見吾皇萬歲!”漢武帝看見他長相非常俊美,心中對他也是十分的喜歡,當下命人給了他很多的賞賜,並稱他為“主人翁”。從這以後,董偃便常常陪著漢武帝鬥雞走狗,一起狩獵踢球。他和漢武帝的關係也漸漸的熟識起來,名聲在京城也是十分的響亮,京城中的每一個王公貴戚都認識他。

有一次,漢武帝在宣室擺下了酒宴來招待館陶公主和董偃。當館陶公主帶著董君剛要進入宣室的時候,東方朔便拿著長槍攔住他們,對漢武帝說:“董偃不能進入宣室,他身上有三個罪名足以將他處死:他人前是臣民,私底下卻侍奉著館陶公主,這是罪狀之一;他的做法蔑視我朝的婚姻禮製,有傷大雅,損害了先帝所製定的法製,這是他的罪狀之二;皇上現在正值壯年時期,必須將全部的心思放在六經之上,關心朝政大事,學習堯舜時期的治國安邦的策略,遵照我漢朝三代帝王的教化,而董偃不但沒有對皇上您加以勸導,反而享受著奢靡的生活,浪費過度,隻知道自己一時的享樂,追求自己的耳目享受,他走的是邪門歪道,走的是淫辟之路,這些行為都有害於國家社稷,是漢朝的罪人,皇上,這便是他的罪狀之三啊。”漢武帝聽完東方朔的話,低著頭沒有說一句話,過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才說:“既然已經在宣室設下了酒宴,這次就算了吧!”東方朔接著說:“當然不行。宣室乃是我朝先帝的正殿,如果不是商討國家大事,怎麼能夠隨意出入!隻有這樣,才能將淫亂的事情逐漸除去。千萬不要落得這樣的境地:豎貂曾經教齊桓公淫亂之術,最後還是落得和易牙一起危害朝廷,丟失了江山;慶父隻有在莒國縊死,魯國的社會局勢才安定下來;隻有將管蔡誅滅,同室也才得到了穩定。”漢武帝聽完說:“確實如此。”便立即下令將酒宴改設於北宮。並且還讓董君從東司馬門進去,後來又將東司馬門稱為東交門。漢武帝因此還賞賜給東方朔三十斤黃金,同時,也漸漸遠離了董偃,董偃在30歲的時候就去世了。隨後沒有幾年,館陶公主也辭世,兩人合葬在了霸陵。

東方朔是我國曆史上一個充滿智慧的人,他的一生活得瀟灑,他自己寫了推薦信給漢武帝,也撈得一個太中大夫的職位,但是卻還是認為自己的才能沒有得到展示的機會,對現在的位置並沒有滿足,他說“如果能夠施展自己的才華,自己便是一頭猛虎;而如果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自己則是一隻老鼠”,東方朔在朝堂上是漢武帝的寵臣,每一次都會將他討厭的權臣玩弄於股掌之間。人們都說“高處不勝寒”“伴君如伴虎”,但是在東方朔的身上卻完全沒有體現這一點。中國古代對一些高人隱士分成了三個等級,說:“一般的隱士隱於山林之中,而更高一點的隱士則是隱居在人際繁雜的都市,而最大的隱者則是隱居在這魚龍混雜的官場上”,東方朔就屬於最後的一種,人們稱他為“大隱”、“智聖”。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為了給自己建造一個閑暇時可以遊獵的場所,於是便選出了方圓百裏的良田,命人建造了一個規模很大的林苑,用來打發時間。朝中很多的大臣對此就是順著帝王的意思,雙手讚同,而東方朔卻是堅決反對:“據說,一個人如果秉著謙虛謹慎的性格,上天便會賜福給他,而如果一個人奢侈成性,那麼上天也會降下災難給他。現在皇上您嫌棄現在的宮殿不夠高大,苑林不夠寬廣,並且還要重新修建上林苑。試想一下,我國關中一帶,土地肥沃,每年的產量也是非常可觀,正是這樣,我們的國家才得以太平,百姓也才能生活的富足,如果將這肥沃的土地用作上林苑的話,上對不起國家,下愧對於百姓;為了自己一時的享樂而建造虎鹿樂園,毀掉他人的墳墓,拆掉別人的房屋,這樣就會使百姓流離失所,悲痛欲絕,進而會對朝廷產生怨恨。當年殷紂王為了建九市而造成了諸侯之間的叛亂,楚靈王為了建造章華台而落得一個民心盡失,秦始皇修築阿房宮而導致了天下大亂。這些古人的實例,一定要借鑒,不能沒有察覺啊!”漢武帝心中雖然還是想修上林苑,但是對於東方朔的直言不諱還是非常的欣賞,便又下詔賜給東方朔一百斤黃金,還封他太中大夫給事中的官銜。

漢武帝的妹妹隆慮公主晚年才生了一個兒子,被漢武帝封為昭平君,對他寵愛有加,因此也養成了他驕橫霸道的性格,有一次,昭平君喝酒之後殺死了一個人,審理此事的官員都不知道怎麼辦,於是隻能向漢武帝請示。因為礙於漢朝的法律,漢武帝不好明著將他赦免。於是在眾臣麵前,做做樣子,暗示廷尉免了昭平君的罪。所有的大臣都明白漢武帝心中是怎麼想的,於是便都為昭平君求情,隻有東方朔裝作自己什麼都不知道,還對漢武帝讚揚道:“賢明的君王執政,懲罰和獎賞都不避諱自己的仇敵,而誅殺也不會避諱自己的骨肉。當今聖上如此的嚴明,乃是天下老百姓的福氣啊!”他的這番話讓漢武帝很難再徇私枉法,隻好按照漢朝的律法將昭平君處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