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賢臣輔國留英名(1 / 3)

開國第一侯蕭何

漢高祖為平民時,蕭何多次以官吏身份保護高祖。蕭何曾任沛縣功曹(縣吏),平日勤奮好學,思想機敏,對曆代律令很有研究,並好結交朋友;與劉邦是貧賤之交。劉邦當時隻是一個小亭長,平時不拘小節,經常惹事。蕭何就曾多次利用職權暗中袒護他,所以他們兩個人的交情很好。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蕭何和曹參、樊噲、周勃等人聚集商議。觀察形勢,並和早已起義的劉邦保持著聯係。當時的沛縣令也想歸附陳勝,保住官位,就和蕭何、曾參商議。蕭何建議赦罪重用劉邦。他們就到芒碭山去找劉邦。但當他們回到沛縣後,縣令卻變卦扣押了蕭何。劉邦知道後大怒,帶兵打回沛縣,殺了縣令,救出了蕭何,共謀大計。蕭何向大家宣布,公推劉邦為縣令。因劉邦辭謝,蕭何設占問之計,使劉邦無法推辭。當了起義的首領。從此,蕭何緊隨劉邦南征北戰,立下了蓋世的功勳。

秦朝監察本郡的禦史與蕭何共事,蕭何常常把事辦得很稱職。蕭何去參加泗水郡文書吏的公務考核,名列第一。秦朝禦史想入朝進言征召蕭何,蕭何堅辭,未能辦成。

等到高祖興兵為沛公,蕭何常常履行丞相職務督辦政事。劉邦率軍勇往直前,直抵關中。蕭何身為丞督,坐鎮地方,督辦軍隊的後勤供應。公元前206年10月,秦王子嬰設計殺了丞相趙高,獻出玉璽,向劉邦投降。於是,劉邦率軍進入鹹陽。將士們都趁亂搶掠金銀財物,連劉邦也忍不住,趁著空閑,跑到秦宮中去東張西望。當他看到秦宮中華麗的裝飾,成堆的金銀珠寶,還有一群一群的美女,也不禁飄飄然起來,甚至貪戀秦宮的富貴而舍不得離開。唯獨蕭何,進入鹹陽後,一不貪戀金銀財物,二不迷戀美女,卻急如星火地趕往秦丞相禦史府,將秦朝有關國家戶籍、地形、法令等圖書檔案都收藏起來,留待日後查用。因為依據秦朝的典製,丞相輔佐天子,處理國家大事。禦史大夫對外監督各郡禦史,對內接受公卿奏事。除了軍權外,丞相和禦史大夫幾乎總攬一切朝政。蕭何做官多年,他當然知道這些。所以,一入鹹陽,他馬上進入秦丞相禦史府,把律令圖書收藏起來,使劉邦對於天下的關塞險要、戶口多寡、形勢強弱、風俗民情等都能了如指掌。楚漢戰爭中劉邦能以弱勝強打敗項羽,蕭何功不可沒。

公元前206年,劉邦逐步平定了關中。已經當上漢王的劉邦率兵向東平定三秦,蕭何作為丞相留守收取巴蜀,撫慰喻告百姓,供給軍糧。漢二年,漢王與諸侯攻打楚地,蕭何留守關中,侍奉太子,坐鎮標陽。製定法令條規,設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總要上奏請示漢王劉邦,盡管漢王總是同意並準許辦理。即使來不及上奏,蕭何就酌情處理等漢王回來後再彙報,蕭何在關中統計管理戶口,水路運輸軍需,漢王多次棄軍逃亡,蕭何常征發關中士兵,用於補充缺額。漢王因此專門任命蕭何負責關中事務。

漢五年,劉邦已經殺了項羽,平定了天下,要論功行封。群臣爭功,一年多過去了功級仍定不下來。高祖認為蕭何功最大,應封為酂候,享有的食邑最多。功臣們都說:“我們這些人親身披甲上陣,多的打了一百多仗,少的也有幾十個回合,攻城略地,大小各不等。如今蕭何未曾有汗馬功勞,隻是舞文弄墨發議論,沒打過仗,反而位居我們之上,為什麼?”高祖問:“諸位知道狩獵嗎?”功臣們說:“知道。”高祖問:“知道獵狗嗎?”回答:“知道。”高祖說:“狩獵時,追殺野獸兔子的是狗,而發現蹤跡指示出野獸所在之處的是人。現在諸位都能抓到逃跑的野獸,是有功之狗。至於蕭何,他發現蹤跡,指示出處,是有功之人。況且諸位隻是親身跟隨我,多的也隻是兩三個人。現在蕭何發動全族數十人都跟隨我,功不可沒啊。”群臣便都不敢說話了。

諸侯都已受封,等到奏請位次時,都說:“平陽侯曹參身負七十處傷,攻城略地功最多,應該排第一。”皇上已經委屈了功臣,多封了蕭何,排位次時沒有再次為難功臣,但是皇上心裏想讓蕭何排第一,關內侯鄂千秋明白皇上的意思,於是進言說:“群臣議論的位次都不對。曹參雖然有攻城略地之功,這隻是一時之事。而蕭何保全關中,使漢軍始終有一個穩定的根據地則更為重要。皇上與造軍對峙五年,常常是軍隊失散,士兵逃走,這種情況發生過多次,然而蕭何總是從關中派遣軍隊補充缺額,這並不是皇上下詔命令他做的,而關中的數萬士兵開赴前線,正好趕上皇上兵源困乏的危急時刻,這種情況也多次發生。漢與楚軍相持在滎陽多年,軍中沒有現成的糧食了,蕭何從關中運輸糧食,供給軍糧從不缺乏,陛下雖然多次丟失山東地盤,蕭何總是保全關中以待陛下,這是萬世之功。現在即使沒有曹參等幾百人,對漢室有什麼損失呢?漢室有了他們也不一定能保全。為什麼要讓一日之功位於萬世功勞之上呢!蕭何第一,曹參第二。”高祖說:“好。”於是下令蕭何第一,賜帶劍穿鞋上殿,入朝可以不小步快走。

漢帝劉邦為鞏固政權,尋找借口陸續消滅異姓王。他見韓信功高望重,且握有兵權,就幾次借故削去韓信的兵權,最後降為隻有虛名的淮陰侯。公元前197年,陽夏侯陳稀謀反,自立為王。劉邦親率大軍前去征討。當時韓信推說自己有病,沒有隨同前往。於是,韓信的一個門客求見呂後,告發韓信本是陳稀的至交,這次陳稀謀反,韓信是內應。準備在一天夜裏,假傳聖旨,把奴隸和犯人釋放出來,襲擊呂後和太子劉盈。

呂後一聽,認為事關重大,便秘密召見丞相蕭何。他們兩人商量出計策,由蕭何參加執行。第二天,蕭何就讓人去請韓信到相府赴宴。韓信自稱有病,婉言謝絕了。蕭何就親自到韓信府上,以探病為由,直接進入韓信的內室。韓信再也無法推辭,隻得與蕭何寒暄一下。蕭何說:“我和你向來是好朋友,請你去赴宴,是有話對你說。韓信忙問有什麼話。蕭何說:“這幾天皇上從趙地發來捷報,說征討軍大獲全勝;陳稀已經逃往匈奴。現在朝中的王侯,都親自進宮去向呂後祝賀。你自稱有病不上朝,已經引起人們的懷疑了。所以我來勸你同我一起進宮,向呂後道賀,消除人們的懷疑。蕭何說的話,讓韓信不得不信。所以就跟著蕭何來到長樂殿向呂後道賀。哪裏知道宮中早就埋伏好了武士,呂後一見韓信中計,喝令刀斧手將韓信綁縛在地。韓信見事情不妙,急忙呼叫:“蕭丞相快來救我!”哪知蕭何早就避開了。呂後不容韓信申辯,命令武士把他拖到殿旁邊的鍾室裏殺死。隨後,又將韓信的父、母、妻三族一股腦地捕殺淨盡。蕭何輔助呂後謀殺韓信,很符合劉邦鞏固政權的需要,為劉邦除去了一塊心病。

劉邦晚年,宮廷內部發生了一場廢立太子的鬥爭。劉邦要廢掉太子劉盈,改立趙王劉如意為太子。隻是由於蕭何等大臣的多次諍諫,劉邦才一直未作決定。公元前195年,劉邦病死,蕭何輔佐太子劉盈登上帝位,這就是漢惠帝。蕭何繼任丞相。蕭何為相期間,在製定漢朝的典章製度方麵還辦了一件大事,即作漢律九章。在約法三章的基礎上,參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當時情況的內容,製成律法。這是漢朝製作律令的開端。蕭何製定的漢律九章,刪除了秦法的苛繁、嚴酷,使法令明簡。公元前193年,年邁的相國蕭何,由於長期為漢室操勞,終於臥病不起。病危之際,漢惠帝親自去探望他,並趁機詢問:“您百年之後,有誰可以代替您來做丞相?”接著惠帝又問:“曹參怎麼樣?”蕭何聽了,竟掙紮起病體,向惠帝叩頭,說:“皇上能得到曹參為相。我蕭何即使死了,也沒有什麼遺恨了!”這番話表明,蕭何為國家為百姓著想,不記宿怨的大度胸懷。

蕭何購置的田產住宅,一定是在窮鄉僻壤,建住房不修圍牆。他說:“後代賢能,就會學習我的節儉;如果不賢能,家產也不會被權勢之家奪去。”漢惠帝二年,相國蕭何去世,諡號文終侯。蕭何的後代由於犯罪,四代失去侯爵封號,每次斷了繼承人時,天子就再尋求蕭何的後代續封酂侯,其他功臣沒有人比得上的。

蕭何為相真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蕭何曾因為漢朝打江山而舉薦韓信,又因為漢朝保江山而計誅韓信,可見其心之忠,他對韓信的舉措其實都是從漢朝江山出發的,所以我們從這一點上就不能認為他是一個耍了韓信的壞人,相反,他是一個真正的大忠臣。他臨死舉賢不避仇,也表明他以國家社稷為先的非凡氣度。當然,他輔佐有道、治國有方、體恤百姓、生活儉樸自是無須贅論了。

帝師張良

張良原是韓國人,後韓國被秦所滅,原本地位顯赫的張良一夜之間一無所有,這使得他對秦朝充滿了仇恨,進而有了反秦的念頭。

張良製定了一個很詳細的刺秦計劃,還花重金請人為他打製了一把大鐵錘,重量達到120斤,然後又打聽到了秦王的出使計劃,在路邊埋伏著等待機會。

然而,因為當年的秦王曾多次遭遇謀殺,所以在他的出行中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對於自己的座駕也是時常變換,這讓張良實在摸不清秦王到底在哪一輛車裏,所以在他隻擊斃一個小小的秦兵時,便已經變成了階下囚,被秦王通緝。

張良刺殺秦王沒有得手,到處都貼著逮捕他的榜文,所以張良不得不隱姓埋名,藏在江蘇,靜觀其變。有一天,張良在沂水圯橋頭散步時,看到一位老人,而當這位老人走到張良麵前時,故意將自己的鞋子脫落橋下,還命令張良給他撿上來,態度十分傲慢。張良非常吃驚,但還是按照老人說的那樣將鞋子撿了上來。誰知這位老人又讓張良給他將鞋子穿上。張良看他是一位老人,也沒有多加計較,還是依照他說的那樣,給他穿上了鞋子。這位老人並沒有道謝,而是哈哈大笑著離去。這讓張良呆愣很久,正想離開,卻又看到那位老人走了過來,說道:“你倒是一個可造之才。”並且還和張良約定5日後在此相見。雖然不知道什麼意思,張良還是應承了下來。

5天後淩晨,張良如約來到橋上。誰知老人早已等候在此,看到張良很生氣的說道:“和老人家相約,怎麼可以耽誤時辰?5天後你再來吧!”說完便轉身離去。不料第二次的時候,張良還是晚了老人一步。到第三次時,張良就幹脆在橋上守著。而這一次,老人給他帶來了一本書,並且對他說道:“讀完這本書,可以做天子的老師,10年之後便逢亂世,它可以助你成就一番業績;13年之後你再來見我。”說完,揚長而去。

張良的執著與虔誠讓他得到了意外的驚喜,從此以後,他苦心鑽研,對天下事也深諳心中。公元前209年的7月,各地舉起起義大旗反抗秦王,張良在起義的途中遇到了劉邦,兩人一見如故,於是決定在一起聯合發展勢力,張良為劉邦進獻的良策也都被劉邦一一采納,從此之後,張良的才華在劉邦的身邊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他的實現宏偉抱負的征程由此拉開序幕。

公元前206年的十二月,發生了曆史上著名的“鴻門宴”事件。

項羽在鴻門這個地方設宴款待劉邦。席間,項羽帳下的謀臣範增幾次舉起自己手中的玉佩向項羽示意,讓他斬殺劉邦。但是項羽有著婦人之仁,一時之間下不了殺手,便不去理會範增的示意。範增無奈,隻好自己召來勇士項莊,讓他在舞劍的時候,趁機殺掉劉邦。而項伯知道他們的用意,便拔劍對舞,保護著劉邦。張良一看形勢不好,便將大將軍樊噲找來保護劉邦,樊噲持劍便直闖大帳,兩眼憤怒地看著項羽,頭發也憤怒地豎起,氣勢強大。項羽心中十分慌張,忙問道:“這位是什麼人?”張良回答說:“這位是沛公帳下侍衛樊噲。”項羽讚賞說:“是個好漢,賞酒喝!”項羽的侍衛便給樊噲端來一大杯酒,樊噲沒有推辭,一飲而盡,一連接著喝了好幾杯,還趁機說道“我連死都不怕,更何況是小小的幾杯酒!”隨後,樊噲還變相地述說著劉邦的勞苦功高,對項羽的忠誠之心,也指斥著項羽的疑心太重。項羽聽了他的話,竟然被震懾住,不知道要用什麼話來回答,隻好讓樊噲就座,樊噲便順勢坐到了張良的身邊。沒有多久,劉邦見形勢有所緩和,便以上廁所為理由,和樊噲一起走出大帳,而張良也隨後走了出去。三人在帳外商量對策,最後決定讓樊噲保護著劉邦回去,盡快脫身,張良則是自己一個人留下來收拾殘局。

就這樣,劉邦在自己侍衛的保護下,偷偷返回灞上。而張良則是理智地與項羽等人周旋,直到他估摸著劉邦已經平安回到軍中,便進帳向項羽辭行:“沛公的酒量不好,已經醉倒而不能向您辭行,隻是囑咐我給項王您獻上一雙白璧;給範增將軍獻上一雙玉鬥。”項羽聽後,知道大好時機已經過去,隻好無奈收下了一雙對白璧,沒有再追究什麼。而範增則因為項羽的一時仁慈氣得將一雙玉鬥摔得粉碎,並且還很氣憤地說:“唉!像你這樣的人根本就不配讓我與你為謀。你的天下遲早會落入沛公的手中,而我們則必會成為他的階下囚!”

公元前203年,楚漢之爭的形勢有了最終的結果,這一年也就發生了著名的“垓下之戰”,劉邦的大將韓信使了一個“十麵埋伏”的計策,將項羽的部隊圍困在了垓下,隨後又利用“四麵楚歌”的方式將項羽軍隊的士氣逐漸瓦解,最後讓項羽的軍隊潰不成軍,上演了霸王別姬的慘劇,使得項羽這個英雄因無顏麵對江東父老,而自刎江邊。項羽的自殺,標誌楚漢之爭宣告結束,劉邦則成了最後的贏家。

漢高祖五年的二月,劉邦正式登上帝位,成為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被人稱之為漢高祖。同一年的五月,漢高祖在洛陽南宮宴請朝中大臣,舉行開國大典,君臣同樂。宴席間,舉杯對飲,其樂融融。而漢高祖劉邦也是十分高興,當與眾臣論起項羽為什麼失了天下,而自己又為什麼得到天下的時候,漢高祖說出了他得勝最關鍵的因素,那便是他軍中的三位大將蕭何、張良、韓信。並且他話語中充滿了對張良的讚賞:“不出軍營便能得知良策,在千裏之外都能決定勝負,從這一點上,我是不能與張良相比的。”

天下雖然已經安定下來,但是對於都城定在什麼地方是眼下最重要的事情,這關乎著漢王朝以後的發展。對此朝中許多大臣都讚同將都城定在洛陽,而隻有張良和齊人婁敬一致建議應該將都城定在關中,並且對於這兩者進行了比較,詳細地分析了其中的利弊,張良對於都城的定位有了一個全麵而深刻的認識,再加上張良一向威望很高,又深得漢高祖劉邦的信賴,於是漢高祖劉邦聽完張良的分析,當即決定將都城定在關中。漢高祖五年的八月,劉邦正式將自己的都城定在了長安。

漢高祖十年,大漢王朝又麵臨著另一場新的危機,因為呂後的強硬專權,讓漢高祖劉邦懷疑呂後想篡奪自己的皇位,使劉家的江山易主。而當時漢高祖劉邦對戚夫人寵愛有加,所以就想廢黜當時呂後之子的太子之位,立戚夫人的兒子趙王為儲君。一時之間,使得朝野震驚,各個大臣都上書勸阻,劉邦卻一直堅持自己的意見,對於大臣的意見不加理會。呂後看著這個形式,感覺自己兒子的太子之位難保,於是她想到了劉邦最信任的軍師張良,她向張良發出了求救信號。張良自己心中也是有所掂量,畢竟太子之位非同小可,關乎著整個漢朝的興旺,更不能任憑自己的意見而輕易更立,大儒叔孫通有一句話說得特別有理:“太子,那是穩定天下的根本,太子的地位動搖,也就代表著天下根基的動搖,那麼天下將不會安寧了。”更何況如今天下局勢剛剛穩定下來,漢朝的天下根基並沒有穩固牢靠,每一項朝政製度都還正在健全,現在唯一能做的隻能是順應現狀,無為而治,天下才會安定,江山也才能穩住。針對現在這個情況,張良對呂後說:大臣們的勸阻是起不到什麼作用的,而我朝的“商山四皓”都已經年過八十,他們都是孤傲清高之人,放棄漢朝的爵位,卻隱居於山林之中,皇上曾幾次派人去請他們四老出山,都沒有任何結果。如果太子能夠降低自己的身份親自去請“四皓”出山,想必四老一定會答應,到時候,太子出入宮廷,身後都有“四皓”相隨,皇上一定會問起其中的原因,如今連皇上都請不到的人,卻寧願跟隨太子,這樣一來不必用任何的言語,太子的地位就一定會保住的。

呂後聽後,按照張良所說的去做,果然不出所料,劉邦看到太子身後的四位老人,一問之下,才知道是自己幾次都沒有請來的世外高人,而如今卻甘願為太子鞍前馬後,從這裏也就知道太子的勢力也非同一般,並不是一句話便能將太子之位廢黜的,於是,從那之後,漢高祖劉邦便放棄了改立太子的想法。太子劉盈也最終得到帝位,成為漢惠帝。從這以後,呂後對張良更是敬重有加。

如今,天下局勢已經基本穩定下來,張良也想功成身退,隱居山林,他看著這大好江山,心想自己這一生的願望也都一一實現了,再加上張良自小體弱多病,身上早就落下了病根,隨後在劉邦的身邊,又親眼目睹了那些曾經跟隨漢高祖劉邦打天下的英雄之士一個個悲慘地死去,他對於“狡兔死,走狗烹”這一句話深有體會,也知道帝王之心深不可測的道理,害怕有一天自己會遭到皇上的猜疑,落得和大將軍韓信一樣的下場。所以,張良謝絕了呂後和漢高祖的多次挽留,很聰明地在榮華富貴的麵前選擇了隱退,遠離朝廷中的是是非非,遠離世間的繁雜瑣事,選擇了一個清靜之地,一心致力於自己的修身養性之道,鑽研黃老之學,過著自己逍遙自在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蕭規曹隨”--漢惠帝丞相曹參

曹參在秦朝時,任沛縣的獄掾,執掌刑獄事;而當時,蕭何任沛縣主吏。兩人都是沛縣吏員中頗有影響的人物。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曹參與蕭何一起幫助劉邦起兵反秦。等到劉邦為沛公時,曹參以中涓的身份跟隨。此後,曹參轉戰於今天的山東滕縣、泗水、東河、定陶及江蘇豐縣、沛縣、安徽碭山、河南濮陽一帶。

第二年閏九月,劉邦舉兵西進伐秦,曹參依然跟隨。先後攻打開封、洛陽,但未能攻克,於是便移兵南下至宛(今河南南陽),再向西挺進,經紫荊關、武關,曆時十四個月,攻入鹹陽,滅亡秦國。

在蕭何、曹參等人的幫助下,劉邦率先進入了關中,按他和項羽的約定,應該做關中王。可是項羽到了以後,違背盟約,不肯封劉邦為王。最後劉邦轉托項伯,才被封了個漢王。漢王劉邦論功行賞,冊封曹參為建成侯。

之後,曹參隨漢王入漢中,升任將軍。接著,追隨漢王,平定三秦。先是攻下辯、故道、雍等地,在好畤(今陝西西乾縣)城南攻章平部隊,圍好疇,取壤鄉。在壤鄉東和高櫟一帶攻擊三秦部隊,大敗敵軍。又圍困章平部隊,章平從好畤城逃走,於是順勢攻打趙賁和內史保的部隊,把他們擊潰。向東攻取鹹陽,更其名叫新城。

曹參率軍守護景陵,前後二十天。三秦使章平等率部攻打曹參。曹參迎擊,大獲全勝。漢王即將寧秦賜給曹參為封地。

此後,曹參以將軍的身份領兵在廢丘包圍了章邯,以中尉的身份跟隨漢王出臨晉關。到了河內,拿下修武,從圍津渡過黃河,向東在定陶進擊龍且(jū)、項他的軍隊,打敗了他們後向東攻取了碭縣、蕭縣、彭城。進攻項籍的軍隊,漢軍大敗逃跑。曹參以中尉的身份包圍奪取了雍丘。漢將王武在外黃反叛,程處在燕縣反叛,曹參率軍前往進擊,都打敗了他們。柱天侯在衍氏反叛,曹參又擊敗叛軍,奪回了衍氏。在昆陽攻打羽嬰,追擊到葉邑。回軍攻打武強,隨即又打到滎陽。曹參從漢中做將軍、中尉,跟隨漢王掃蕩諸侯,到項羽戰敗,回到滎陽,前後總共兩年時間。

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任命曹參代理左丞相,領兵進駐關中。過了一個多月,魏王豹反叛,曹參以代理左丞相的身份分別與韓信率軍向東在東張攻打魏將軍孫遫的軍隊,大敗孫遫的軍隊。乘勢進攻安邑,捕獲魏將王襄。在曲陽進擊魏王,追到武垣,活捉了魏王豹。奪取了平陽,俘虜了魏王的母親、妻子、兒女等,平定魏地,共得五十二座城邑。漢王把平陽賜給曹參作食邑。曹參後來又跟隨韓信在鄔縣東麵進擊趙國相國夏說的軍隊,大敗夏說的軍隊,斬殺了夏說。韓信與原常山王張耳率兵至井陘,攻打成安君陳餘,同時命令曹參回師把趙國的別將戚將軍圍困在鄔縣城中。戚將軍突圍逃跑,曹參追擊並斬殺了他。於是曹參率兵到敖倉漢王的營地。這時韓信已經打垮了趙國,做了相國,向東攻打齊國。曹參以左丞相的身份隸屬韓信,擊潰了齊國曆下的軍隊,於是奪取了臨菑。回師平定濟北郡,攻打著縣、漯陰、平原、鬲縣、盧縣。不久跟隨韓信在上假密進擊龍且的軍隊,大敗敵軍,斬了龍且,俘虜了他的部將周蘭。平定了齊國,總共得到七十餘縣。捕獲了原齊王田廣的丞相田光、代替丞相留守的許章和原齊國的膠東將軍田既。韓信做了齊王,領兵到了陳縣,與漢王會合,共同打敗了項羽,而曹參則留下來平定齊國尚未降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