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已死,天下平定,漢王做了皇帝,韓信被調封為楚王,齊國劃為郡。曹參歸還了漢丞相印。高祖把長子劉肥封為齊王,任命曹參為齊國相國。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時,分封列侯的爵位,朝廷與諸侯剖符為憑,使被分封者的爵位世代相傳而不斷絕。把平陽的一萬零六百三十戶封給曹參作為食邑,封號叫平陽侯,收回以前所封的食邑。 曹參以齊國相國的身份領兵攻打陳豨的部將張春的軍隊,打敗了敵軍。黥布反叛,曹參以齊國相國的身份跟從齊悼惠王劉肥率領十二萬人馬,與高祖合攻黥布的軍隊,大敗敵軍。向南打到蘄縣,又回師平定了竹邑、相縣、蕭縣、留縣。
孝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廢除了諸侯國設相國的法令,改命曹參為齊國丞相。曹參做齊國丞相時,齊國有七十座城邑。當時天下剛剛平定,悼惠王年紀很輕,曹參把老年人、讀書人都召來,詢問安撫百姓的辦法。但齊國原有的那些讀書人數以百計,眾說紛紜,曹參不知如何決定。他聽說膠西有位蓋公,精研黃老學說,就派人帶著厚禮把他請來。見到蓋公後,蓋公對曹參說,治理國家的辦法貴在清靜無為,讓百姓們自行安定。以此類推,把這方麵的道理都講了。曹參於是讓出自己辦公的正廳,讓蓋公住在裏麵。此後,曹參治理國家的要領就是采用黃老的學說,所以在他當齊國丞相的九年中,齊國安定,人們大大地稱讚他是賢明的丞相。
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蕭何去世。曹參聽到這個消息,就告訴他的門客趕快整理行裝,說:“我將要入朝當相國去了。”過了不久,朝廷派來的人果然來召曹參。曹參離開時,囑咐後任齊國丞相說:“要把齊國的獄市作為某些人行為的寄托,要慎重對待這些行為,不要輕易幹涉。”後任丞相說:“治理國家沒有比這件事更重要的嗎?”曹參說:“不是這樣。獄市這些行為,是善惡並容的,如果您嚴加幹涉,壞人在哪裏容身呢?我因此把這件事擺在前麵。”曹參起初卑賤的時候,跟蕭何關係很好。等到各自做了將軍、相國,便有了隔閡。但蕭何臨終時,蕭何向孝惠皇帝劉盈推薦的賢臣隻有曹參。曹參接替蕭何做了漢朝的相國後,遵循蕭何製定的法度。
曹參從各郡和諸侯國中挑選一些質樸而不善文辭的厚道人,召來任命為丞相的屬官。對官吏中那些言語文字苛求細枝末節,想一味追求聲譽的人,就斥退攆走他們。曹參自己整天痛飲美酒。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賓客們見曹參不理政事,上門來的人都想有言相勸。可是這些人一到,曹參就立即拿美酒給他們喝,過了一會兒,有的人想說些什麼,曹參又讓他們喝酒,直到喝醉後離去,始終沒能夠開口勸諫,如此習以為常。
相國住宅的後園靠近官吏的房舍,官吏的房舍裏整天飲酒歌唱,大呼小叫。曹參的隨從官員們很厭惡這件事,但對此也無可奈何,於是就請曹參到後園中遊玩,一起聽到了那些官吏們醉酒高歌、狂呼亂叫的聲音,隨從官員們希望相國把他們召來加以製止。曹參反而叫人取酒陳設坐席痛飲起來,並且也高歌呼叫,與那些官吏們相應和。
曹參見別人有細小的過失,總是隱瞞遮蓋,因此相府中平安無事。
曹參的兒子曹窋做中大夫。漢惠帝埋怨曹相國不理政事,覺得相國是否看不起自己,於是對曹窋說:“你回家後,試著私下隨便問問你父親說:“高祖剛剛永別了群臣,皇上又很年輕,您身為相國,整天喝酒,遇事也不向皇上請示報告,根據什麼考慮國家大事呢?但這些話不要說是我告訴你的。”曹窋假日休息時回家,閑暇時陪著父親,把惠帝的意思變成自己的話規勸曹參。曹參聽了大怒,打了曹窋二百板子,說:“快點兒進宮侍奉皇上去,國家大事不是你應該說的。”到上朝的時候,惠帝責備曹參說:“為什麼要懲治曹窋?上次是我讓他規勸您的。”曹參脫帽謝罪說:“請陛下自己仔細考慮一下,在聖明英武上您和高祖誰強?”惠帝說:“我怎麼敢跟先帝相比呢!”曹參說:“陛下看我和蕭何誰更賢能?”惠帝說:“您好像不如蕭何。”曹參說:“陛下說的這番話很對。高祖與蕭何平定了天下,法令已經明確,如今陛下垂衣拱手,我等謹守各自的職責,遵循原有的法度而不隨意更改,不就行了嗎?”惠帝說:“好。您休息休息吧!”
曹參做漢朝相國,前後有三年時間。他死了以後,被諡為懿侯。曹參之子曹窋接替了他父親的侯位。百姓們歌頌曹參的事跡說:“蕭何製定法令,明確劃一;曹參接替蕭何為相,遵守蕭何製定的法度而不改變。曹參施行他那清靜無為的做法,百姓因而安寧不亂。”曹參繼相三年病逝,漢史上與蕭何齊名,“蕭規曹隨”遂成為曆史上的佳話。
景帝智囊晁錯
晁錯在平定“七國之亂”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漢景帝劉啟統治初期,任晁錯為內史,這件事引起了丞相申屠嘉等一批老臣的極度不滿。這是因為晁錯本是西漢一個非常有才情的政治家。漢文帝在位時期曾被封為博士,兼太子家令。後來,他因為《論貴粟疏》及《請立邊民什伍法奏》等文章而深受漢文帝嘉許,所以在公元前165年秋,被破格提升為中大夫。景帝偏愛他的才華,時不時地就對他論功行賞,而且晁錯屢參謀議,漢景帝更是積極采納,對他偏愛有加。這樣一來,不免招致朝中文武百官的嫉妒,連申屠嘉也不例外,恨不能一下將晁錯置於死地。晁錯卻偏偏不吃這一套,力排眾議,堅持己見,就使一些人對他更加恨之入骨了。
漢景帝同他父親一樣,也喜歡知人善任,禮賢下士,愛惜人才。但是,他卻因聽信了小人的讒言,誤殺了晁錯,這確實是一個失誤。這個過程,更是發人深省。
漢高祖劉邦和漢文帝兩個時期分封了一些諸侯王。其中實力最強,疆土最廣闊的就是吳王劉濞。而在文帝時期,諸侯王與朝廷的矛盾日益激化,以劉濞為首的諸侯王漸漸生出反叛之心。但介於文帝時期國力強盛,藩王不敢輕舉妄動。景帝即位之後,矛盾一觸即發,景帝召見晁錯商討此事,晁錯建議景帝“削藩”,晚削不如早削,戰爭在所難免,建議到時候景帝可以禦駕親征,鼓舞士氣。
晁錯的削藩建議,遭到了外戚竇嬰的極力反對。晁錯的父親聽說後,專門從潁川趕到長安,極力勸阻他不要這樣做,除非你找死。但是晁錯不聽父親的勸阻,堅持己見,執意要削藩。老人家無可奈何之下隻能聽之任之。
景帝采納了晁錯的建議,預備全麵削減王國的封地,這時候卻又遭到了奸人袁盎的挑撥。當袁盎聽說景帝準備“削藩”時,認為殺晁錯的機會來了,便打著吳王”清君側”為幌子,私下裏挑撥景帝,說:“削藩,勢必會引起一場戰爭。以吳王劉濞的勢力,皇上的勝算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後果可想而知。晁錯在這時候提出削藩的建議,名義上是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實際上到最後受益的也是劉濞。到時候大漢勢力必定大減,統治岌岌可危呀,希望皇上再三考慮。”漢景帝聽了袁盎的一番話,覺得頗有幾分道理,越想越覺得晁錯實在可疑,就對袁盎說:“如果七國真的是因為晁錯出兵的話,我一定會殺了晁錯,以謝天下。”就這樣,景帝處死了晁錯,真可惜了晁錯的一片忠心就這樣被糟蹋了,真是可悲啊!
景帝處死晁錯以後,下了一道詔書,名字叫“七國諸侯退兵”。七國諸侯不僅沒有退兵的意思,反而加緊了進攻,特別是劉濞,開始僅僅以“誅晁錯”為由發兵,現在卻大膽撕下了偽裝,毅然拒絕接受朝廷下的詔書,並宣布要自立為皇帝。漢景帝悔恨極了。實在走投無路了。開始自我反省,覺得對不起晁錯,誤信了讒言,錯殺了忠良。隨後,景帝下的那個決心,調兵遣將,三個月之後,終於平定了叛亂。
七國之亂是帝王內部的權力之爭,晁錯卻成為了劉氏家族內部矛盾爭鬥的犧牲品,他死得好冤啊!
權傾朝野,忠心為國的霍光
漢武帝死後,漢昭帝即位,霍光擔任西漢的大司馬大將軍兼尚書一職,在朝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公元前85年,漢昭帝封霍光為博陸侯。為了鞏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霍光將自己的女兒嫁與上官桀的兒子上官安,結婚之後,生了一個女兒。之後上官安的女兒托蓋長公主這個後門,進宮當了婕妤,深得皇上的歡心,後來被冊封為皇後。這樣一來,上官安就成為了皇上的嶽父,之後被加封為桑樂侯。上官桀為回報蓋長公主昔日的恩情,曾經多次為公主的親信求取官職,卻統統被霍光拒絕了。霍光身為皇後的外祖父,在朝中身居要職,獨攬朝政,這樣一來就引起了上官桀的不滿,兩人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公元前80年,上官父子、桑弘羊、燕王劉旦以及蓋長公主等人秘密商議,企圖除掉霍光,廢黜昭帝,改立燕王劉旦為天子。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事情敗露之後,上官父子和桑弘羊被誅九族,燕王劉旦與蓋長公主自盡而亡。這樣一來,獲利最多的當屬霍光,從此霍光不僅權傾朝野,就連同他的兒子、女婿等也紛紛在朝中擔任要職,霍氏家族的勢力一度達到巔峰。在輔佐昭帝管理朝政的時期,霍光繼承了武帝末年的優良傳統,繼續執行著“與民休息”政策,國家經濟繁榮發展,國庫充足。與此同時,朝廷重新恢複了與匈奴的和親政策。這樣就對穩定漢武帝末年的動蕩局勢,恢複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74年,漢昭帝駕崩,由於漢昭帝沒有兒子,霍光擁立漢武帝的曾孫劉病已繼承大統,即漢宣帝。漢宣帝即位之後,霍光繼續獨攬朝政大權,而且得到漢宣帝的賞識。直到公元前68年,霍光生病去世。
霍光和上官桀、燕王劉旦等人的爭鬥,從實質上來說,屬於封建官僚與宗室內部爭奪統治大權的戰爭。霍光一行人在漢武帝統治期間雖然經常出入宮闈,但仍然是朝廷裏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官吏,本身沒有什麼實質的權力,更不要說什麼萬貫家財了。霍光一黨在當時代表中小地主的利益,他們也時常受到大地主與大商人的壓迫和剝削,在長期的壓迫之下,就不得不使他們和那些代表大地主和大商人利益的統治者發生衝突。上官桀與燕王劉旦的政變最終被粉碎,這樣一來就使得西漢中後期的大地主和大商人的整體利益受到打擊,對抑製腐朽勢力的膨脹起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昭帝即位初期,霍光圍繞是不是要改變先前的鹽鐵官營、均輸、酒榷等一係列的經濟政策,和桑弘羊等人展開了激烈的鬥爭。
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霍光派遣廷尉王平共五人前往郡國查探民情,察舉賢良,關注民間疾苦、冤難和那些沒有工作的人,這些均為鹽鐵會議做了充足的準備。
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0年),霍光把郡國推薦的賢良、文學人才接入京城,這件事主要由丞相田千秋和禦史大夫桑弘羊負責,這樣鹽鐵會議就算是正式開始了。雖然霍光沒有親自到場主持會議,參與辯論,但是他一心想要改變鹽鐵官營、均輸、酒榷等經濟政策的目標是非常明確的。在經曆了這場大討論之後,是年七月,漢昭帝下旨,廢除鹽鐵官營、均輸等政策。這樣就從根本上壓製了大地主、大商人的經濟利益,以此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適時調整了各階級之間的關係,使西漢王朝的經濟發展逐漸得到了恢複。
漢昭帝在位13年,正是因為霍光的大力輔佐,才使得漢朝的政權得到了鞏固,同時也為社會的安定和經濟的恢複發展奠定了基礎。昭帝駕崩,朝廷的政局陷入混亂之中,但因為政治基礎穩固,混亂很快平息了下來。
昭帝沒有兒子,他死之後,到底應該由誰來繼承帝位,這就成為了霍光等眾位公卿大臣所麵臨的艱難問題。在漢武帝的各個兒子中,霍光選中了昌邑王劉賀,決定由他來繼承帝位。但劉賀原本就是一個紈絝子弟,做了皇帝之後更是肆無忌憚、荒淫無度。霍光等人均感事態嚴重,若不能及早處理,那麼漢家天下遲早會斷送在劉賀手中。在劉賀即位第27天的時候,霍光將在朝眾位大臣、列侯、博士等一一集於未央宮,決定廢掉劉賀,另覓賢明君主。眾大臣懾於霍光的權勢、地位,不得不同意。於是,霍光與杜延年、楊敞等大臣聯手,寫了一封奏章,裏麵撰寫了劉賀的種種劣跡,之後將劉賀召至未央宮,霍光當眾宣讀了這封奏章,將劉賀廢除。而後,又擁立十八歲的劉病已為皇帝,即漢宣帝。
在當時那種情勢下,確立新主是情勢所逼,但是究竟要確立一個怎樣的皇上,這就是關係到大漢王朝是否可以長治久安的大問題了。霍光充分考慮到前者,更顧忌到後者。為了國家的興盛,他甘願擔負擅自廢立的臭名,也不想讓漢家王朝就此傾覆。這就充分表明了霍光對漢朝的忠誠,同時也是對國家高度負責任的一種表現。霍光選擇漢宣帝是一個正確的抉擇,漢宣帝在位期間,漢朝一直保持著興旺的局麵。漢宣帝即位之後,霍光繼續輔佐朝政,直至病逝。
霍光去世之後,漢宣帝和皇太後傷心欲絕,曾親自到霍光的墳前拜祭他。漢宣帝下旨要以極為奢華的方式安葬霍光,並追諡宣成侯。
“強項令”--董宣
董宣是東漢時期的一個公正嚴明的官員,被光武帝劉秀稱為“強項令”,也就是說董宣在律法麵前一視同仁,不畏懼達官貴人的權利,更不會因為自己觸犯了貴族的利益而低頭認罪。
漢光武帝時期,鎮壓了綠林、赤眉這兩支農民起義軍隊,還陸續將割據政權逐漸收回到自己的手中,結束了當時的混亂局麵,統一了中國。漢光武帝稱帝後,將都城定在了洛陽。當時漢高祖劉邦所建立的朝代稱之為西漢,所以後人也將劉秀創建的朝代稱為東漢。
漢光武帝建朝之後,深知百姓疾苦,恨透了亂世紛爭,巧取豪奪的社會局勢,於是順應民意,采取有利於發展的休養生息政策。比如說減輕老百姓的賦稅,將多餘的婢女釋放出宮安置,裁掉不中用的官差,並且還時常會大赦天下。因此,在光武帝統治的時候,漢朝的百姓有了喘息的機會,社會經濟逐漸地恢複和發展。
我們都知道,武力打天下,法令治天下。但是,法令對於普通老百姓而言就是懸在自己頭上的一把刀,時時約束著自己,而對於達官顯貴而言,隻是一紙空文而已。
光武帝在位的時候,京都洛陽卻是整個國家中最難管理的地區。正因為洛陽城內居住的都是皇親國戚和達官顯貴,這些權勢滔天的人,他們對於自己家中兒女的橫行霸道置若罔聞,甚至家中的奴隸也是狗仗人勢,作惡多端。朝廷連著派遣了幾任洛陽縣令,都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這些顯貴們完全不將這小小的縣令放在眼裏。最後,光武帝萬般無奈之下,便想到了這位嚴明的官員董宣,於是便任命他為洛陽縣令,而此時,董宣已經69歲高齡。董宣上任後,並沒有像前幾任縣令一樣,畏懼著權勢,他還是和從前一樣,公正不阿,第一件很棘手的案子便是湖陽公主家的下人犯的殺人案。
湖陽公主是光武帝劉秀的親姐姐,正是因為這樣,湖陽公主依仗著自己的弟弟是皇上,而在家中圈養著一幫很凶狠的家奴,他們狗仗人勢在洛陽城內欺壓百姓,無惡不作,霸道蠻橫,使得城中百姓有苦不敢言,有苦無處說。
有一次,湖陽公主府上的一個家奴當街將人殺死,董宣則馬上下了逮捕他的命令。可是,這個家奴卻跑進湖陽公主的府邸裏再也不出來了,湖陽公主的府邸就是給他們一百個膽子,官吏們也不敢進去搜查,但是案子也不能不辦,這讓董宣想破了腦袋,也不知道怎麼做。思來想去,最後隻得派人將整個湖陽公主府監視起來,隻要那個惡奴一出公主府,就馬上逮捕。
這件事已經過去好幾天了,湖陽公主見董宣也沒有進一步的行動,於是便認為這位新上任的縣令隻不過是做給百姓看的,樹立自己的權威,實際上還是和前幾任縣令一樣害怕自己的權勢,隻是做做樣子而已。於是湖陽公主便帶著這個家奴明目張膽地出行了,而他們一行人正好被董宣的人馬發現,立即回去向董宣報告說:“那個惡奴已經出府,但是由於身旁跟著湖陽公主,根本就沒有逮捕的機會。”董宣聽後,馬上帶著自己的屬下到他們的必經之地攔截。而馬車上的湖陽公主,見自己的車子竟然是被一個糟老頭攔了下來,竟然這麼無視自己的身份,於是十分傲慢地問道:“你是何人?竟敢攔截我的馬車,難道你不知道我是誰嗎?還是你活得不耐煩了!”
董宣則是上前向湖陽公主施了個禮,說道:“我就是新上任的洛陽縣令董宣,還是煩請湖陽公主將那個殺人的奴才交出來!”而那位站在隨行隊伍裏麵的惡奴知道大事不好,便急忙鑽進湖陽公主乘坐的車子裏,嚇得藏在湖陽公主的身後。湖陽公主聽了董宣的話,眼睛裏充滿了不屑,高高地抬起頭,不以為然地說:“你真是好大的膽子,攔截我湖陽公主的馬車,你有幾個腦袋也不夠砍!”但是湖陽公主並沒有想到,她的一番話對於董宣來說並沒有什麼震懾力,隻見這個白發蒼蒼的老頭瞪著眼睛,拔下腰間的佩劍,十分生氣地質問湖陽公主:“你身為漢朝的公主,代表著皇家的權威,可是你卻帶頭蔑視朝廷律法,你這又是該當何罪?”這時湖陽公主看到自己麵前這個怒發衝冠的老頭,頓時被他身上表現出來的凜然氣勢鎮住了,一時之間竟然也找不到別的理由,變得有點不知所措。這個時候,董宣接著又說道:“王子犯法還與庶民同罪,何況隻是一個小小的家奴!皇上既然封我為洛陽的縣令,我就是洛陽的父母官,就要為百姓的利益著想,在我的任期中,不能容許這樣的惡徒逍遙法外!”董宣一聲令下,洛陽府邸的官吏便一起上前,將那個殺害無辜的殺人犯拖出來,當場處死。
湖陽公主認為董宣的做法是不把自己放在眼裏,是對自己權力的蔑視,當場氣得渾身顫抖,嘴唇哆嗦。其實,隻不過是死了一個家奴,湖陽公主並沒有放在心上,她所氣憤的是,董宣竟然當著洛陽百姓的麵,在大街上對她如此地羞辱,這讓她怎麼甘心?湖陽公主越想越氣,也顧不得繼續和董宣爭吵,立馬命人掉轉車頭,向皇宮的方向駛去。湖陽公主剛一見到自己的親弟光武帝劉秀,便大吵大鬧,劉秀見狀,便問自己姐姐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湖陽公主哭哭啼啼的將整個事情告訴了他,光武帝聽後,也是氣憤萬分。光武帝認為董宣不尊重自己姐姐就是不尊重他這個一國之君,真是可惡!一想到這裏,劉秀便對自己的侍衛說:“趕快把這個逆臣給帶上來,竟敢忤逆公主,我要將他打死在公主麵前!”
董宣被人召進大殿之後,不顧姐弟倆要吃人的眼光,對光武帝作揖說:“皇上,請聽完我說的話,再處死我也不遲啊!”光武帝還正在氣頭上,便對董宣說:“你真是不知好歹,死到臨頭還有什麼話可說!”董宣老淚縱橫,但還是很嚴肅地說:“皇上您是一個賢明的君王,這才有了漢朝再次繁盛的局麵。沒想到今天卻聽任皇親的家奴濫殺無辜,殘害百姓!有人想使漢室江山長治久安,國家法律嚴明,豪強被抑製,卻要落得個亂棍打死的下場。陛下一直都說要用文教和法律來治理國家,現在,陛下的姐姐縱奴殺人,陛下不加管教,反而要將執法的臣子置於死地,這是什麼道理?陛下的江山要用什麼治理?要我死很容易,不用棍棒捶打,我自己一死便是了。”說完這番話,董宣便撞向自己旁邊的殿柱上,撞得頭破血流。
光武帝並不是一個昏君,聽完董宣的一番話,他自己也知道董宣做得並沒有錯,心中也對這個剛正不阿的老臣充滿了敬佩。再看到地上這個血流滿麵的老人,劉秀是非常地後悔,趕緊讓人將董宣攙扶起來,還傳太醫為他包紮好傷口,說道:“看在你如此忠心為國的分上,就不再追究你的過錯了,但是你當街使湖陽公主難堪,最起碼你也應該給湖陽公主賠個禮道個歉啊!”董宣卻認為自己並沒有錯,無論如何也不會給湖陽公主道歉的,所以還是站在那裏,對於光武帝的話也不遵從。光武帝看到董宣這樣,也沒有辦法,但是旁邊自己的姐姐也是一肚子的委屈,於是隻得命令自己身邊的侍從,將董宣半拉半扯的扶到湖陽公主的麵前,可是無論兩個侍從怎麼按著他,他都不肯低下頭。湖陽公主心中也是知道自己沒有道理,但是對於這件事還是耿耿於懷,如果這口氣不出,就不能呼吸一樣,看到董宣這樣,便冷笑著對自己的弟弟說:“以前您還是一個普通老百姓的時候,把官府的勢力都不放在眼裏,甚至經常會讓還在逃的罪犯藏在自己的家裏。如今你自己做了這大漢的帝王,對於一個小小的洛陽縣令也束手無策,真是丟盡了皇室的臉麵!”光武帝劉秀聽完姐姐的話,也沒有生氣,隻是很巧妙地回答說:“以前少不更事,而做了許多觸犯律法的事,而現在正是因為我已經是一國之君,律法乃是治理國家的根本,我更應該做一個表率,嚴於律己,嚴格執法,如果還是像從前一樣,那麼這個江山如何能守住,你說是吧?”隨後,光武帝又轉過臉看著董宣說:“你呀,真可謂是一個強項令啊,脖子也真是夠硬,既然公主都不生氣了,你還不下去!”從那以後,董宣便有了“強項令”這個稱號,繼續將那些不遵紀守法的達官貴人繩之以法。董宣這個名字在洛陽的土豪中間也是一個令人聞風喪膽的稱呼,在他的治理下,洛陽的治安一天天變得好起來。而百姓們也親切地稱他為“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