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於奸佞之手的忠臣李固
李固,出身於官僚家庭。他父親做過太常、司空。在少帝的時候,他就因為參與謀劃擁立漢順帝受封,但因為他受“亂世不當官”思想的影響而推掉了。
李固雖然出身官僚家庭,但他自少年時就胸懷大誌。他喜好讀書,常常是不遠千裏去研究學問,跋山涉水走訪名師。因此他的知識非常廣博,可以說是博古通今,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後來在太學裏,他結交來自各個地方的有誌之士,互相學習、切磋。很多當時的讀書人都慕名來向他求學。而且當時他的名聲已經很響亮,許多朝中官員舉薦他為官,但是他認為自己不應該在學業完成之前進入官場,就都被他以各種理由推脫了。
少年時期的他雖然並不急於做官,但他對於國家大事還是非常關注的,對於當時的腐敗政治,他更是憂心忡忡。每當他想到王綱失墜,並且擅政不當,他的內心就平靜不下來。到了順帝繼位時,李固已是“三十而立”的年紀了,對於他來說是時候參與朝政了。那時候梁商已經在朝廷當中掌握了實權,並且也開始了精心培養梁家的勢力。李固麵對這樣的朝政局麵,以他的氣質和個性來說,又怎麼能忍受得了呢?所以已經身在朝中的他就開始積極參與朝政,同時也勸導其他的有識之士也要勇敢地和黑暗勢力鬥爭。
順帝繼位以後,東漢政局開始動蕩,再加上連年發生天災,所以民不聊生,餓殍遍野。陽嘉二年的時候,地動、山崩、火災等異常現象時有發生,這在當時還不能正確解釋。大家都說是因為當今朝廷不好,天也在發怒。朝廷聽信了這樣的說法,為了平息天怒人怨,朝廷特下詔書,讓大家指出時政的弊端,並且為改變這樣的局麵獻計獻策。
在大家一致的推動下,李固站了出來,他在呈給皇上的奏章上一開頭就將矛頭對準了外戚專權。他以之前發生的外戚閻氏專權受禍為例指出外戚專權的弊端,並且毫不避諱地指出當今朝中梁氏外戚掌握權勢,擁權自重,胡作非為的事實。他認為應該除掉以梁冀為首執掌實權的外戚,把朝政歸還朝廷。除此之外,李固還將他的矛頭對準了宦官,他提出自己的建議:應該削減宦官的數量,罷免重權的宦官等策略。
最初,順帝看完李固的建議,幾乎悉數采納,順帝取消了本來要封賞宋娥的打算,並且諸常侍等人也都叩頭認罪了,並且也冊封李固做了議郎官。但是這所有的一切不過是做表麵文章,裝裝樣子而已。實際上外戚梁家的實權,不但沒有被削減,而且不久順帝就封梁商為大將軍,梁冀也封了官加了賞,梁家的權勢更加膨脹。梁氏一族對李固都懷恨在心,他們想方設法對他進行陷害,後來幸虧大司農黃尚在梁商的麵前為李固求情,仆射黃瓊也對他力保,這樣才使他逃過一劫。
後來,他們又對李固進行排擠,把他調離了京城,調到了廣漢去做小官。他走到途中的時候下定決心要辭官回鄉,並且閉門不願再與世人交往,對於世事也不再過問。但是梁商認為如果能把李固拉攏到自己身邊的話,那對自己將非常有價值,所以他就對李固采取了邊打邊拉的策略。李固在家待了不到一年,就又提拔他做了從事中郎,所以他就又回到了朝廷。但是李固畢竟還是那樣的性格和品行,他並不會因為梁商給了他做官的機會,就會放棄對外戚專權的反對與鬥爭。
李固事實上還沒有看透當時的梁商,認為他一直以皇後父親的身份對朝政進行把持,但是他對自己還是有所約束的,假如他能夠帶頭自動放棄權勢,那麼外戚專權的局勢就可以得到緩解,事情解決起來就容易多了。於是,李固就寫奏章言明,建議梁商能夠自動辭退高官放棄權利,為他人作個表率。結果,梁商對於李固的一片赤誠之言並不領情。過了沒多久,梁商就又找了借口把李固調離了朝廷,做了荊州刺史。梁商死後,他的兒子梁冀承父職做了大將軍,並且又開始了新一輪更加激烈的朝政之爭。當時李固查出他所管轄的一個地方太守高賜有貪贓不法行為,並要對其進行懲治。高賜去行賄梁冀並向他求救。梁冀派人去李固所在的地方持文書急救,沒想到李固不但不買賬,而且抓得更緊了。後來,梁冀沒有辦法,隻得釜底抽薪,再一次把李固調離了。但是由於李固的政績很好,聲望也愈來愈高,所有的有誌之士都把重整朝政的希望放在了他的身上,就要求朝廷能夠讓他回來參政。梁冀迫於社會壓力,不得已同意把李固調回了朝廷,但是從此以後李固與梁冀就在朝廷內展開了一番更為激烈的鬥爭。
此後順帝病逝,梁冀把持朝政,屢次擁立小皇帝,自己則掌握實權。先立衝帝,後立質帝,衝帝隻在位一年就病逝了。質帝雖小,但是非常聰慧,他看出了梁冀等人的心懷不軌,並且默默記在了心裏。梁冀恐怕為自己留下後患,就在質帝的食物中下毒,殺害了小皇帝。
李固知道這件事是梁冀幹的,所以要徹查質帝的死因,但終究沒有查出任何結果。但梁冀因此對李固卻更加懷恨在心。在第三次選立皇帝的鬥爭中,李固更加堅定了要重整朝政的決心,所以他決定以死力爭選出一位好皇帝。他聯合朝中的有誌之士一起參與鬥爭,沒想到最後其中的幾個人尤其是胡廣和趙戒被梁冀威逼利誘所收買。而梁固卻因為這次立帝事件給梁冀落下了口實,最終被陷害並且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李固在他臨死前給曾經被梁冀收買的胡廣、趙戒寫了信。在信中他提道:自己受到了朝廷的恩惠,本來就應該竭盡全力保存大漢的江山,理應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所以他立誌要扶持皇上把朝政治理得更好,使國家越來越興盛,所以對於自己的生死榮辱他是不放在心上的。他本來以為自己找到了誌同道合的朋友,沒想到自己卻錯了,最終胡廣、趙戒等人麵對梁冀的威逼利誘,就把自己的安危和利益放在了最前麵,居然可以不顧國家的危亡和興衰,對外戚專權屈服。他激動地說道:“我李固雖然丟掉了自己的性命,但是我不後悔,因為我死得其所,我為了自己的誌向,為了國家而死,所以我沒有什麼可懊喪的。”
李固就這樣被陷害身亡,但是他為國為民的大義精神讓漢朝的百姓永遠銘記。就像他說的那樣,公正的史學家沒有忘記他,讓他成為了後代子孫學習的榜樣。
貪官的克星李膺
李膺自幼便熟讀詩書,滿腹才華,文能授人學問,武能安邦定國,曾經被司徒胡廣相中,做了青州刺史和漁陽太守等一些小的職位。當時正趕上鮮卑族幾次侵犯漢朝邊境,於是便又封李膺任職烏桓校尉一職。他帶領著士兵,自己做表率,對於投來的武器從不畏懼,屢戰屢勝。後來因為某些事情被免去了官職,返回自己的家鄉,開始設立學堂教書,聽他上課的學生一千多人,一時之間,名聲大震。公元156年,鮮卑再次侵犯漢朝,漢桓帝隻好重新任命李膺為大將軍,征討鮮卑。李膺剛到邊境,鮮卑人害怕他的聲威,嚇得當場投降。
公元159年,李膺做了河南府尹。他曾與一些忠臣聯手懲治那些作惡多端的宦官。羊元群不顧朝廷的法律,貪汙受賄,就算是廁所裏麵的一個小物品,他也會帶走,貪婪程度可見一斑,在百姓的心中名聲甚是狼藉,疾惡如仇的李膺對他很是看不過眼,便奏請皇上處罰羊元群,而羊元群卻用一大筆錢收買了皇上身邊的宦官,致使自己逃過了懲罰,還借機誣陷李膺,使李膺和馮緄、劉佑等幾位忠臣良將被關入了大牢。朝中另一位大臣陳蕃幾次上書求情都沒有收到任何效果,最後劉質、成晉冤死於獄中,李膺與馮緄、劉佑等人則被處罰去做了苦力。直到後來,司隸校尉應奉上疏為他們而向皇上求情,這才使李膺脫離了苦海。
後來,皇上又任命李膺做司隸校尉,他還是像從前一樣不畏強勢,剛正不阿。當時漢桓帝身邊的宦官張讓,有一個弟弟叫張朔,任野王令一職,他依仗著自己的哥哥是皇上麵前的紅人,便無惡不作,殘忍暴虐,甚至還變態到殺孕婦來給自己取樂,這讓李膺非常憤怒,於是決定逮捕他。張朔聽到消息後,便連夜逃到了自己的哥哥張讓家裏,躲藏在“合柱”中,李膺知道後帶著自己的人馬直接闖進張宅,將張朔逮捕,審訊完之後,便將張朔立即處死。張讓得知弟弟被處死的消息,便向漢桓帝喊冤,漢桓帝質問李膺沒有他的命令怎麼就可以把人給斬了?李膺則是回答說:“以前孔夫子任職魯國司寇的時候,上任短短七日便將少正卯殺死。而臣現在到任已經十天有餘了,隻是懲辦了一個小小的張朔,本來我認為應該是我沒有及時除去張朔這個禍害而有過,沒想到卻是因為將這個禍害處死而獲罪。我知道自己這次闖下了大禍,但是我懇請皇上再讓我多活五日,等我抓住那個罪魁禍首之後,任憑皇上處置。”李膺的一番話說得是有理有據,讓漢桓帝無言以對,隻好對張讓說:“這件事情是你弟弟的不對,司隸有什麼罪可言呢?”從這件事情之後,朝中的宦官都小心翼翼,就連說話也是輕聲細語,假日裏也不再出去玩耍,這讓漢桓帝非常奇怪,問起原因,宦官們一致答道“害怕李校尉。”
李膺的這種行為,召來了許多宦官們的忌恨,但是許多的忠心之士和學生們都非常尊敬和擁護他。太學生對他稱道:“天下的臣民都應該像李元禮一樣。”李膺在實際意義上也就成了太學生運動的靈魂人物。隨著李膺的威望越來越大,朝中的宦官也就越來越想要將李膺置於死地。
公元166年,宦官一致汙蔑李膺等人拉攏太學生,結黨營私,敗壞朝綱,有傷風俗。在宦官的策動下,漢桓帝信以為真,非常震怒,立即下令昭告天下,將李膺等200多人逮捕。這些人都被他們帶上了腳鐐手銬,頭上還被蒙住,就這樣每個人都遭受到了嚴刑拷打。但是李膺的骨頭非常硬,反應也很機智,在他的供詞中很多都牽涉了宦官的子弟,所以為防惹禍上身,也就對他不予深究。太尉陳蕃對於這次的事件極力地反對,他向皇上上書說,“如今被關入大牢的人,在朝野上下都是十分有威望的人,他們每一個人對漢朝忠心耿耿,鞍前馬後,哪怕是厚賜他們十代的子孫都不為過,哪還有讓他們平白無故蒙受屈辱的道理呢?”而當皇上令他在處決李膺等人的公文上簽字的時候,陳蕃很嚴厲地拒絕了。陳蕃,字仲舉,被太學生稱為:“不畏強權的陳仲舉。”這個稱呼對於陳蕃來說是很恰當的。漢桓帝皇後的父親竇武,平時就是特別喜歡與太學生結交,他也以漢桓帝嶽父的身份奏請皇上赦免他們,並且還稱病威脅漢恒帝,如果不放人,他就要辭去官職,最終迫使漢桓帝將他們釋放,但是卻對他們終身監禁,一生不得為官。這也是東漢王朝成立後的第一次“黨錮之禍”。
“黨錮之禍”就這樣平息後,陳蕃也因為上書求情而被廢黜了太尉這個職位。可是這場暴風雨還沒有結束,隻是剛剛開始。李膺有一位學生名為荀爽,還特意寫了一封信勸導李膺:“這麼長時間都沒能去探望您,也沒能親耳聽到您的教誨,我對您就像對我的父親一樣敬重,您不在身邊的一天,就好像時間過去了一年一樣。學生明白您因為朝庭中的某種因素,隻好在陽城居住下來,每天與山水為伴。而最近聽說漢桓帝大怒,廢了陳太尉的官職,現如今,聰明的人為了躲避災禍大多都離開了。這樣做雖然違背了眾人的願望,但是在我看來卻未嚐不是一件好事。學生想您一定會同意的,對您的選擇不會後悔。也祝願您在家能夠修身養性,平平安安地度過每一天,安於自己的生活,忘掉這塵世間的繁雜,和那漂浮不定的宦海……”荀爽給他的老師寫這封信的意願就是:希望自己的老師能夠在這個亂世中委屈一下自己的堅持。可是,荀爽怎麼也想不到,在這種亂世中生存,大多數人都在劫難逃,李膺哪怕是“屈節”也還是很難免了殺身之禍,更何況,像李膺這樣的人怎麼可能為了苟活而“屈節”呢?
公元167年,漢桓帝駕崩,漢靈帝繼位,竇太後垂簾聽政,朝中的實權也全部落入大將軍竇武的手中,於是重新任用陳蕃,封他為太傅,手中也掌握著一部分的實權。竇武和陳蕃一直以來都主張鏟除宦官專權這一局麵,如今兩人手上都有實權,也到了最佳的時機。於是在兩人共同商議下,任命尹勳為尚書令,而劉瑜為侍中,屯騎校尉則由馮述擔任,並且還將當年被廢黜的李膺、劉猛、杜密等一些大臣入朝為官,想要將宦官的勢力連根拔掉。於是,一場轟轟烈烈鏟除宦官的運動開始了,最初竇太後是不同意這樣做,因為她自己也寵信了一個宦官曹節。但是陳蕃等人沒有按照太後的旨意行事,而是將決定暗地裏實行,無奈,他們的做法被宦官們有所察覺,反倒聯合起來汙蔑竇武、陳蕃等人叛亂,宦官曹節還帶領眾宦官劫持了竇太後和漢靈帝,最後竇武因為寡不敵眾,而自殺身亡陳蕃最後也被捕遇害。
竇武、陳蕃鏟除宦官勢力的舉動是得到了很多有識之士和太學生的大力支持。竇武、陳蕃死後,東漢王朝又開始了第二次“黨錮之禍”,殺害了許多太學生和所謂的同黨。這一次的“黨錮之禍”,延續了十幾年,範圍之大,涉及麵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
這次禍亂之前,竇武這些人與太學生都聯係緊密,勢力相比之前也擴大了許多,而這些人也就開始互相標榜,各自取雅號。像是他們將李膺、荀翌、杜密、王暢、劉佑、魏朗、趙典、朱寓八人稱為“八俊”,“因為都是英雄之輩。”而太學生們又將郭林宗、宗慈、巴肅、夏馥、範滂、尹勳、蔡衍、羊陟稱為“八顧”,“他們的言行舉止可以引領別人”。又稱張儉、岑至、劉表、陳翔、孔昱、苑康、檀敷、翟超八人為“八極”,“他們能夠引導人們。”還將度尚、張邈、王考、劉儒、胡母班、秦周、蕃向、王章稱為“八廚”,“說他們用自己的錢財來救援別人。”在他們這三十五個人當中,就屬李膺的身份最是顯赫,除了竇武、劉淑和陳太尉之外,便隻有他了。
而第二次的黨錮之禍,則是因為“八極”之一的張儉,不慎被小人汙蔑而遭受牽連,一時之間,社會局勢又動蕩起來。
張儉事件發生後,很多人都勸說李膺趕快逃走。而李膺卻回答道:“遇到事情不要害怕有危險,如果有罪就不躲避處罰,這就是一個做臣子的應有的氣節。我現在已經六十歲,生死則是聽天由命,還能再往哪裏躲呢?”於是他自己主動奔赴大牢,隨後被拷打至死。他的妻子被發放邊遠地區,而他的父兄則因被他牽連而都被關進了大牢,可謂是淒慘無比。
剛正不阿的孔融
在孔融10歲的時候,就跟隨父親來到了京城洛陽。那時候,士大夫李膺也居住在京城,李膺一般很少與人往來,若不是什麼名士或者親戚,守門的奴才是不會通報的,否則就會受李膺的斥責。當時的孔融僅僅10歲,因為很崇拜李膺的才華,很想看看李膺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於是登門拜訪。小孔融到了李膺的府邸,看到守門人就說:”我是士大夫李膺的一個遠房親戚,麻煩您給通報一聲。”守門人一聽,立即去向李膺通報,李膺接見了他。看他隻是一個小孩子,李膺就問他:“小家夥,請問你與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呀?”小孔融一點也不怯場,立即答道:“我當然和你有關係了,從前我的祖先孔子與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師資之尊呢,這樣算起來,我與你還是世交呢!”當時有很多的賓客在,對於小孔融的回答都感到很驚奇。不久,陳韙來到李膺的府第,賓客將這件告訴了他,他卻不以為然,說:“小時候優秀算什麼,長大了未必優秀。”孔融聽到,立刻反駁陳韙道:“那麼您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吧。”陳韙被小孔融噎得無話可說。李膺哈哈大笑,說道:“你這麼聰明將來肯定能成大器。”
東漢末年,“黨錮之禍”風起雲湧,宦官專權,侵權朝野,幹涉朝政,大規模的搜捕、誅殺忠義之士。張儉因為得罪了宦官侯覽遭到朝廷的通緝。孔融的哥哥是張儉的好朋友,於是張儉便來投奔他。不巧的是,孔褒當時不在家裏,而孔融僅有16歲。張儉因為孔融的年紀太小,便沒有將實情和他講清楚。孔融看到張儉的形色慌張,便把張儉留了下來。之後事情敗露,張儉慌忙逃走,連累孔融、孔褒下獄。孔融義正詞嚴地說張儉是他留到家裏的,他就應該負責;孔褒不肯,堅持要由自己負責;而孔母呢,說她身為一家之主,她應該負責,這樣爭來爭去,”一門爭死”。郡縣官吏也拿不定主意了,隻能上報朝廷,請皇上裁決。孔融因此聲名鵲起。州郡好幾次舉薦他做官,卻都被辭謝了。
漢靈帝時,孔融開始走入仕途,擔起彈劾的重任,專門負責彈劾貪官汙吏。河南尹何進擔任大將軍一職,司徒楊賜讓孔融帶了賀禮前往祝賀,不想卻被擋在了門外,孔融生氣極了,隨後留下彈劾狀告辭了。這可把何進氣惱了,私下裏派人追殺孔融。何進因為害怕孔融彈劾自己,為了討好孔融,推薦孔融為侍禦史,但是孔融素來與中丞趙舍不和,於是再次辭官。何進又一次辟舉孔融為司空掾,北軍中侯。孔融就職僅僅三日,就又升遷為虎賁中郎將。董卓總攬朝政之後,意圖篡權奪位,廢掉漢少帝,取而代之,由於孔融生性耿直,言語之間多次冒犯董卓,董卓便懷恨在心,將孔融貶為議郎,隨後又把孔融派到黃巾軍最為猖獗的北海國為相。
孔融在北海的這段時間,起兵講武,在討伐黃巾軍張饒的戰役中,落敗,繼而遷居到保朱虛縣。在那裏,孔融建造城邑,設立學校,表顯儒術薦舉賢良鄭玄、彭璆、邴原等。在當地頗有政聲,百姓稱他為“孔北海”。後來被管亥包圍,派太史慈平原向劉備求救。劉備受寵若驚,立即發兵,很快便解除了困境。當時,袁紹、曹操的勢力也逐漸強大起來,而孔融深知紹、操二人終究是要篡奪漢室的奸雄,所以至死也不願意投靠他們。曾有人好意勸說孔融投奔袁紹或者曹操,孔融一氣之下,竟然把那個人殺了。建安元年,袁譚進攻北海,被攻下之後孔融逃往東山,他的妻兒不幸被袁譚虜獲。
漢獻帝遷都許昌之後,征召孔融擔任將作大匠的職位,後晉升為少府,後又被封為太中大夫。孔融恃才負氣,所出言論往往和傳統相悖,不但多次反對曹操的決定。由於他對漢室一直忠心,主張增強漢室實權,這件事更是激怒了曹操。因此,在建安十三年八月壬子日,孔融被曹操誣陷,以招合徒眾,意圖謀反,”謗訕朝廷”、“不遵超儀”等一些莫須有的罪名殺害,株連九族,享年55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