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6959122730671164446,7267090239162682427,7085661452316445733,683364285061844480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淮陰侯韓信
秦朝末期,韓信跟隨項梁起義,在軍隊中並沒有引起別人的注意。項梁死後,韓信跟隨項梁的侄子項羽,在那裏做郎中。可是對於韓信的計策,項羽都不重視,一個將才就這樣埋沒軍中。直到劉邦入蜀之後,韓信離開項羽選擇跟隨劉邦,成就大事。韓信在劉邦的身邊得到了夏侯嬰的賞識,夏侯嬰於是便向劉邦舉薦他,但劉邦因為並沒有發現韓信有什麼特殊的才能,所以也隻是給了他一個很閑的官職。
劉邦的大將蕭何對韓信也是讚賞有加,一再向劉邦推舉,劉邦便封韓信為將,劉邦問韓信治國安邦有什麼好的對策。韓信問劉邦:“現在您的最大的敵手便是項羽?那如果從兵力的英勇、強悍和精良方麵來看,大王感覺誰更勝一籌?”劉邦聽了韓信的話後,思考了很久,發現自己的兵力完全不能與項羽相比。韓信隨後又說道:“不僅僅是大王這麼想,我心裏的結論和您是一樣的。但是我曾經在項羽身邊侍奉多年,對他的為人處世十分的熟悉。項王的威嚴自是無人能比,一聲怒喝便可令千人顫抖,可是他最大的缺點是不能做到知人善任,埋沒了許多的良將,因此頂多也隻是匹夫之勇。項王對待自己身邊的人和部下一向是關愛有加,恭敬溫和,甚至有的人得了一點病,他都會同情得掉下眼淚,還把自己的食物分給他們,這本應該是好事,可以收買人心。可是在項羽的麾下做事,有功應該嘉獎的時候,項羽卻又不舍得將一點小小的權利分給大家,這就是婦人之仁。項王現在雖然已經是稱霸天下,號令諸侯,但是他卻把都城定在了彭城而並不是關中,再加上項羽違背了與義帝之間的約定,按照自己的喜好分王,這也使得各個諸侯都憤憤不平。諸侯又見項王不顧情義將義帝驅逐於江南,便都回到自己的封地,不願再跟隨項羽。項羽本身是一個英雄,但是他的部隊凡是路過之處,無惡不作,遭到黎民百姓的怨恨,就算是被迫臣服於他,也都是心有不甘。項羽雖然已經是天下的英雄,但實際上民心盡失,所以說項羽的強大隻是表麵的!如果大王您能夠汲取項羽的教訓,知人善任,籠絡天下能人異士,還用畏懼敵人的強大嗎!平等待人,把土地平均分給有功勞的大臣,他們舍你其誰!帶領著勇猛的士兵,士氣強大,敵人的銅牆鐵壁有什麼可怕!更何況三秦的章邯、董翳、司馬欣原本都是秦國的將領,並且帶領秦兵已經有好幾年,秦兵戰死沙場和陣前逃亡的人數不勝數,隨後這三秦將領又瞞著自己的屬下和首領投奔了項羽,到達新安之後,項羽斬殺了這二十多萬秦兵,唯獨留下了章邯、董翳、司馬欣三人的性命,秦人早就對他們三個人恨之入骨。而現在項羽卻不顧他人的反對,強行封這三人為王,可惜秦國百姓卻都不甘心臣服於他們的統治。當年您攻入武關的時候,對於城中的百姓一點也不侵犯,還將嚴酷的刑法廢黜,贏得了眾多百姓的愛戴,您稱王乃是民心所向。可是項羽沒有遵守當初的約定,不僅沒有讓您在關中稱王,還將您派遣到了漢中做王,這讓秦國百姓對項羽充滿了怨恨。現在大王隻要發出號令,攻打三秦的封地,不費吹灰之力便可收複”。
劉邦聽了韓信的話,非常高興,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從那以後,劉邦對於韓信的建議幾乎都是全部采納,經過一番部署,便隻攻打三秦的屬地,正如韓信所說,劉邦很容易便攻占了屬地。韓信從這以後便跟著劉邦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為了劉邦而征戰天下。
隨後,韓信又連著滅魏國、徇趙、震燕國,又平定齊國,接著他又派人向劉邦建議到:“齊國一向詭計多端,恐怕不會這麼容易就歸順,需要有人能夠代理此地,我懇請大王能夠讓我管理齊國,對於現在的形勢而言這是最好的辦法。”此時的劉邦正於項羽周旋,無暇顧及,隻得答應韓信的要求,並且命令韓信帶兵攻打楚軍。
齊國落入劉邦的手中,三秦王也戰死,這讓項羽十分恐慌,於是便派盱台人武涉去說服韓信與他聯手攻打劉邦,平分天下。韓信沒有答應,說道:“我在項王身邊效勞很多年,也隻不過做了一個郎中,也就相當於一個執戟之士。正是因為項王不願意采納我的計策,懷才不遇的我這才選擇離開楚國歸順在劉邦旗下。而漢王劉邦則是授我為將軍,將幾萬兵馬讓我統率,還會把自己的衣服脫掉給我穿上,把自己的食物分給我吃,並且對於我的建議幾乎都會采納,才讓我的抱負得以施展。漢王待我如此,如果我背叛他的話肯定是不會有好下場的。所以就算是死我也不會背叛劉邦,也謝謝項王現在能夠如此看重我。”
這一次的遊說並沒有成功,而齊人蒯通也都明白楚漢之爭的關鍵便在於韓信的身上,於是他去勸說韓信,告訴他現在雖然隻是臣子,但是卻功高震主,名聲甚至比劉邦都要高,這是很危險。韓信聽了這番話,也覺得有理,但是還是沒有下定決心背叛劉邦,隨後又想自己的功勞很大,劉邦應該不會對自己下手的,這樣一想,也便沒有在意蒯通的計謀。
項羽兵敗之後,他帳下的將領鍾離昧平時與韓信有幾分交情,便來投奔他。公元前201年,有人向劉邦舉報韓信起兵謀反。劉邦卻信以為真,韓信聽後,以為自己並沒有什麼錯誤,便想親自向劉邦解釋清楚,可是又害怕劉邦把自己綁起來,便和自己的好友鍾離昧商量,鍾離昧聽後說:“劉邦現在之所以不敢輕舉妄動,就是因為我在你這裏,他不知道你是否投靠了楚國,你如果想用我的命換取劉邦對你的信任,那麼我死後,第二個便是你,看來你也並不是什麼德行高尚的人。”結果鍾離昧自盡身亡。韓信拿著鍾離昧的首級去拜見劉邦。沒想到劉邦一聲令下,便將韓信綁起來,這個時候韓信才真正明白了鍾離昧的意思,隨後便貶韓信為淮陰侯。
韓信被貶以後,他知道劉邦擔心他的才能,所以常常借口身體不適,而很少去上早朝或者是跟著出行。韓信從此心生幽怨,鬱鬱寡歡。
韓信在被劉邦軟禁期間,最多的時間便是與張良整理很多的兵家書籍,總共整理出來一百八十二家,這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的兵書整理,是我國軍事研究不可多得的財富。
公元前196年的冬天,大漢王朝的一代功臣韓信在長樂宮鍾室死去,終年隻有33歲。劉邦還將其誅滅三族,幾千無辜人的生命,將整個長安城染成了血紅色,哀聲滿天,使天下人為之動容,據說,韓信被滿門抄斬的那天,寒風肆起,大雪紛紛,滿城人為這開國元勳悲歎。蕭何一語中的,想謀反的人怎麼會像韓信這樣坦率呢?韓信沒有辜負漢朝,而漢朝卻辜負了他,淮陰侯的死真的是冤枉啊!過了沒有幾日,漢高祖劉邦親自審問了蒯通。“那日你對韓信說的話,究竟是什麼意思?”蒯通道:“我們項王讓我告訴韓信,說如果繼續跟著您也不過就是一個小小的諸侯,而如果背棄您,就會富貴至極,並且還說,如果背叛漢朝,將與韓信平分天下。”漢高祖聽後又問:“那麼韓信是怎麼說的呢?”蒯通悲歎一聲說道:“韓信說:‘漢王劉邦待我不薄,讓我坐他的車子,還脫下自己的衣服讓我穿,分給我他自己的食物。我聽說,坐了別人的車子就要為人解決患難,而穿了別人的衣服則要為別人擔憂,吃了別人的食物就要為他人辦事,直至死去,我怎麼可以因為眼前的這點小利而做一個背信棄義的小人呢?’”漢高祖聽了這番話,頓時愣住,很久都沒有說出一句話,隻是眼中一直含著淚水。蒯通接著說道:“漢王你之所以能夠得到天下,基本上都是依靠著韓信的功勞。但是韓信卻不聽我的勸告,一直顧念著陛下您的恩情,帶領著軍隊攻打楚國,讓項王兵敗於垓下,從這些種種跡象來看,他的反心在哪裏?悲哀啊,當時,楚漢之爭的最終勝利都取決於韓信的身上,韓信卻絲毫沒有反心,不肯歸順楚國,如今天下已定,並且手中毫無兵權,這個時候韓信心中卻有了反叛之心,去勾結陳豨,意欲造反,從這些看來,韓信真是愚蠢之極啊!”麵對蒯通的質問和諷刺,漢高祖無顏以對,也不願再聽下去了,於是便命自己的屬下將蒯通拉下去處置了。
漢初三朝元老之一灌嬰
潁陰侯灌嬰原本隻是睢陽的一個販賣絲繒的小商人。劉邦在剛起兵反秦時,自立為沛公,到處攻打城池,掠奪土地。後來,劉邦來到雍丘城下,章邯打敗並殺死了項梁。而沛公也撤退到碭縣一帶,灌嬰便以內侍中涓官的身份跟隨沛公,在成武打敗了東郡郡尉的軍隊,在杠裏打敗了駐軍守的秦軍。由於其殺敵勇猛,被賜予七大夫的爵位。
後來,他又跟隨沛公南征北戰,因其戰功卓越,又被賜予過執帛的爵位和執珪的爵位。
沛公成為漢王以後,灌嬰又跟從漢王繼續向漢中進軍,到了十月,灌嬰又被漢王任命為中謁者。他憑借自己對漢王的忠義和自己的英勇無畏的精神又跟從漢王將三秦平定了,繼而攻下了櫟陽城,把當時人稱刺頭的塞王司馬欣也降服了。又經曆了廢丘一戰,但是最終未能取得勝利。他跟隨漢王出戰臨晉關,將殷王董翳降服,並且平定了董翳統轄的地區。不久又遇到了項羽的部下龍且和當時魏國的丞相項他所帶領的軍隊,於是在定陶以南地區展開激戰,經過一番非常激烈的廝殺以後,最終灌嬰取得了勝利。這一戰,他又因功被封賞並賜予列侯的爵位,賜號昌文侯,食邑為杜縣的平鄉。
此後他以中謁者的身份繼續跟隨漢王劉邦並為其拿下了碭縣,繼而向彭城進軍。但這一戰並未取得勝利,項羽領兵將漢王的軍隊打得大敗,於是灌嬰就追隨漢王向西撤退,最後駐紮在雍丘。後來漢王的部下王武和魏公申徒聯合起來謀反,灌嬰追隨漢王討伐他們,並且大獲全勝。他們將外黃攻下,後向西開始招募士卒,並且駐紮在了滎陽。不久項羽又帶兵對他們進行攻擊,這次項羽的軍隊以騎兵居多,漢王為了抵禦項羽的騎兵軍隊,想要在自己的軍隊中挑選一些能夠帶領騎兵反擊的優秀將領,原來秦朝的騎士李必和駱甲,因為他倆對騎術比較在行,同時他們又都在軍中擔任校尉等職務,因此大家覺得他們應該可以擔當這個重任。漢王考慮了一下,正準備任命這兩個人,但是他們對漢王說:“我們本來是秦朝的人,現在在軍中能夠擔當要職,恐怕至今軍隊中也會有人對我們產生懷疑,所以請您還是重新選擇人選,委派一名大家都信任並且一直跟隨您,而且又擅長騎射的人成為我們的領導人吧。”當時的灌嬰雖然年齡不大,但是在以往的戰鬥中都能夠勇猛殺敵,所以最後將他任命為中大夫,然後讓李必和駱甲擔任該軍隊的左右校尉,和楚國的騎兵在滎陽交戰,最終把楚國的軍隊打得大敗。然後漢王又命令灌嬰單獨率領軍隊對於楚軍的後方進行襲擊,使楚軍的糧食供應線被斷絕了。繼而又在魯國一帶,將項羽的將領項冠帶領的軍隊打敗了,灌嬰帶領的軍隊與項羽一戰取得了勝利。此後軍隊就在燕國西部一帶駐紮下了。灌嬰率領的部下將士們個個忠義,奮勇殺敵,連斬五個樓煩將領,並且在其他的戰役中也大獲全勝。最後灌嬰又帶領自己的騎兵軍隊南渡黃河,把漢王護送到洛陽,然後灌嬰又被漢王派去邯鄲迎接當時的相國韓信帶領的部隊。等他回到敖倉時,就被漢王任命為了禦史大夫。
在公元前204年,他率領郎中的騎兵歸屬於韓信的部隊,任職禦史大夫。後來在與齊國的戰爭中,他率領的部下俘虜了敵軍的車騎將軍華毋並且傷及將吏多達四十六人。給予敵軍重創,並且最終迫使敵軍投降,這一戰又大獲全勝,一舉奪得了臨菑,並且活捉了齊國的守相田光。灌嬰又率領自己的軍隊乘勝追擊,在千乘齊國的將軍田吸被打敗。隨即韓信的部隊開始引兵向東,灌嬰也跟隨其在高密開始進攻龍且和留公旋率領的軍隊,所有士卒都奮力搏殺,斬殺敵軍將領和士卒無數,灌嬰親手將亞將周蘭活捉了。
齊地被韓信平定以後,他就在該地區自立為王,稱齊王。並且隨後派遣灌嬰獨自帶領軍隊去攻打當時魯北的楚將公杲,獲得審理以後,灌嬰繼續奉命揮師南下,親自俘虜了薛郡郡守的騎兵將領。接著又開始向傅陽進攻,並且將淮南的城邑全部降服了,然後就率兵到達了廣陵。在此之後項羽又派人重新收複了淮北。聽見這個消息後,灌嬰又帶領自己的軍隊北上淮河,在下邳大敗項羽的軍隊,拿下了下邳。在平陽又遇到了楚軍的騎兵,接著就把彭城降服了,俘虜了楚國的項佗,一路降服了多個縣邑。後來他又開始對苦縣,譙縣進行攻打,再次將亞將周蘭俘獲了。最終在頤鄉和漢王率領的軍隊進行了會師。然後跟隨漢王的軍隊在陳縣一帶將項羽一舉擊敗了。漢王為了獎賞灌嬰,為其又增加了食邑二千五百戶。
戰爭結束以後,天下大勢初步形成,漢王最終被擁立為皇帝,他又封賞給灌嬰食邑三千戶。本年秋天,他又被任命為車騎將軍,跟從漢高祖攻打燕王臧荼的軍隊,並且再一次大獲全勝。第二年,灌嬰跟從漢高帝在陳縣將叛變的楚王韓信虜獲了。回到朝中之後,漢高祖剖符作為信物,使灌嬰世世代代都能夠享受恩澤,並且被封為潁陰侯,又把潁陰的兩千五百戶給了他作為食邑。
在此之後,灌嬰又以車騎將軍的身份隨高帝到代國討伐韓王信,行軍到達了馬邑,皇帝就命令灌嬰率領軍隊去攻打了樓煩以北的六個縣,並且將其降服了,趁此機會還把代國的左丞相給斬了,然後在武泉以北的地方將進犯的匈奴騎兵擊敗了。漢高祖又帶領灌嬰等人在晉陽一帶與韓王信的騎兵展開了激戰,這一戰受到了匈奴大軍的包圍,漢高帝立刻帶領軍隊退回到東垣。
在這次跟隨漢高帝進攻陳豨的時候,皇帝派灌嬰單獨進攻曲逆一帶陳豨丞相侯敞所帶領的一批軍隊,並且在戰爭中大敗敵軍,灌嬰率領的軍隊不僅殺死了侯敞等多名大將,還降服了多個地方,最終把東垣攻克了下來。
為了征討黥布造反,漢高祖派灌嬰以車騎將軍的身份率領軍隊率先出征,在相縣就與黥布別將多帶領的軍隊展開了廝殺,灌嬰帶領自己的軍隊經過英勇的戰鬥斬殺敵軍大將三人。隨後灌嬰又帶領軍隊攻打黥布上柱國和大司馬率領的軍隊。在戰鬥中灌嬰親手將左司馬活捉了,他率領的軍隊也在戰鬥中斬殺敵軍小將數十人,然後他乘勝追擊敵人一直到了淮河沿岸。此戰大獲全勝之後,漢高祖又封賞給他二千五百戶的食邑。
灌嬰在曆經的數次征戰中,他隨高祖皇帝總共俘獲了兩個較大的敵軍官吏,另外他率領自己的部隊打敗了十六支敵軍,共降服了四十六座城池,其中一個諸侯國、兩個郡、五十二個縣被他平定了,俘獲了兩個將軍,柱國和相國各一人等俸祿為二千石左右的官吏十幾人。
灌嬰平定了黥布的叛亂回到京城時,漢高祖去世了。灌嬰就被加封為列侯一職,在孝惠帝和呂太後身邊供職。在呂太後去世不久,呂祿等人就帶兵駐守長安,並且企圖發動叛亂,自立為王。後來灌嬰聯合齊哀王平定叛變之後,齊王帶領自己的軍隊回到了自己的封地。灌嬰也就帶兵回到了京城,和朝中的大將周勃、陳平等人共同擁立代王為帝。孝文帝即位以後,又給灌嬰加封了三千餘戶的食邑,並且賞賜給他一千斤黃金,同時也被任命為太尉。
三年之後,原來的丞相周勃辭去了自己的官職並回到了自己的封地,灌嬰開始擔任漢朝的丞相。就在這一年,匈奴又大舉進犯漢朝邊境,皇帝派灌嬰帶領漢朝軍隊進行反擊。剛剛擊退進犯的匈奴,濟北王劉興居就意圖謀反,於是皇帝就命令灌嬰收兵回京,並且派其去平定謀反。第二年,灌嬰就逝世了,皇帝封其諡號為懿侯。並且世襲官位。
灌嬰從一開始就追隨漢高祖,並且在戰爭中英勇無畏,最終幫助漢高祖成就大業,也成了西漢王朝的開國功臣,為漢朝江山的穩固立下了汗馬功勞,並且也連續曆任漢朝的車騎大將軍、禦史大夫、太尉、丞相和潁陰侯。呂後死之後,他又與周勃等朝中大臣斬除呂家的叛亂勢力,保住了漢朝江山,擁立漢文帝,對於大漢王朝來說,他可謂是漢初的三朝元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