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馳騁疆場的武將(2 / 3)

西漢勇將周亞夫

與別人不同,周亞夫本來沒有做王侯將相的野心,他安於現狀,寧願隻做一個小小的河內郡守。但當時有個叫許負的老太太,以善於看麵相著名。有次,周亞夫請她到自己的官府中,為自己看相。許負對周亞夫說:“以您的麵相來看,您的命相是比較尊貴,三年之後就可以封侯,再經過過八年的時間,就有機會可以做丞相了,到時候您的地位就顯貴了。但卦象裏顯示這種富貴您隻能享受九年,九年後,也是您生命終結的時候了,您會因為饑餓致死。”

周亞夫完全不相信許負的話,覺得她是在癡人說夢。他說:“我是絕對不可能被封侯封相的,更不要說丞相了,那簡直是白日做夢。因為哥哥已經是侯爵,即使哥哥死了也還有侄子來繼承侯爵之位,又怎麼會輪到我啊?你說我餓死就更是笑談,正如您所說我後來尊貴了,又怎麼會是餓死的呢?”

許負也被問得啞口無言,隻說她隻是根據麵相而得出的結論,許負笑著用手指指著他的嘴角說:“在您嘴的邊緣有一條豎直的紋延伸到了嘴角邊緣,這顯然是一種餓死之相。”周亞夫淡淡一笑,很不以為然,因為這種事無論換誰都不會信的。

事情也有湊巧的時候,三年之後,周亞夫的哥哥因為殺人罪而被剝奪了爵位。這還算是比較輕的,因為文帝念在他父親周勃曾經為漢朝建國立下汗馬功勞,所以不忍心就此削去了周家的侯爵之位,便下令推選周勃兒子裏最有能力的一位來繼承侯爵之位,因為平時周亞夫待人寬厚,為人正直,毫無疑問,周亞夫以高票當選。

漢文帝自執政以來,本著勤政愛民之心,繼續實行與民休息與輕徭薄賦的政策,使得國家和樂安康。公元前158年,即漢文帝22年,匈奴進犯,北部邊境重燃戰火,文帝急忙調邊將鎮守防禦。為了保衛京師,文帝派三路軍隊到長安附近抵禦守衛。宗正劉禮駐守在灞上,祝茲侯徐厲駐守在棘門,河內太守周亞夫則守衛細柳。

作為一國之君,文帝親自到三路軍隊裏去犒勞慰問。文帝比較低調,他先到灞上,再到棘門,這兩處都不用通報,見到皇帝的車馬來了,軍營無一例外都主動放行。因為沒有得到事先通知,文帝的到來,讓他們措手不及,慌神走板。送文帝走時也是親率全軍送到營寨門口,但這並沒有讓文帝龍顏大悅。

視察了前麵兩個營寨,文帝稍有失望。到了周亞夫的營寨,卻有不同。按說國家元首到來作為主將應該高規格接待才是。現在,不僅不出寨迎接,還讓軍門的守衛都尉說:“將軍有令,軍中隻聽將軍命令,不聽天子詔令。”這簡直豈有此理!文帝派使者拿自己的符節進去通報,周亞夫這才命令打開寨門迎接。守營的士兵還嚴肅地告訴文帝的隨從:“將軍有令:軍營之中不許車馬急馳。”沒辦法,車夫隻好控製著韁繩,不讓馬走得太快。到了軍中大帳前,周亞夫一身戎裝,出來迎接,手持兵器向文帝行拱手禮:“介胄之士不拜,請陛下允許臣下以軍中之禮拜見。”身為皇帝,文帝最喜聞樂見的就是在國家危難之際臣子為他分憂解難,而周亞夫做到了。文帝大為感動,欠身扶著車前的橫木向將士們行軍禮。

勞軍完畢,出了營門,文帝感慨萬千,於是對群臣說:“這才是真將軍啊!那些灞上和棘門的軍隊,簡直是兒戲一般。如果敵人來偷襲,恐怕他們的將軍也要被俘虜了。可周亞夫怎麼可能有機會被敵人偷襲呢?”可以看出,文帝對周亞夫讚譽有加。

有這樣從嚴治軍的將軍,任他匈奴再強大,恐怕也要畏懼三分。果不其然,一個月後,匈奴兵退去。文帝大喜,作為獎勵,提升周亞夫為中尉,掌管京城的兵權,負責京師的警衛。

後來,文帝病重彌留之際,囑咐太子劉啟也就是後來的景帝說:“以後關鍵時刻可以用周亞夫,他是可以放心使用的將軍。”景帝給了周亞夫另一個頭銜驃騎將軍。

英雄不能無用武之地,做了驃騎將軍的周亞夫還真是不得清閑。公元前154年,即漢景帝三年,吳王劉濞勾結楚王劉戊、膠東王劉印等七國發動叛亂,為了使自己的叛亂合理化,煞有介事地打出“誅晁錯、清君側”的大旗。景帝當然不會坐以待斃,升周亞夫為太尉,領兵平叛。

周亞夫不愧是一代軍事家,做事有分寸,打仗有韜略。他知道叛軍正在猛攻梁國,但並不想直接救援,於是向景帝提出了自己的戰略計劃:“楚軍素來剽悍,戰鬥力很強,如果正麵決戰,難以取勝。我打算先暫時放棄梁國,從背後斷其糧道,然後伺機再擊潰叛軍。”景帝覺得計劃可行,所以點頭同意了。

於是,周亞夫繞道進軍。到了灞上時,遇到一位名叫趙涉的士人,趙涉建議他再往右繞道進軍,以免半路受到叛軍的襲擊。周亞夫聽從了趙涉的建議,走藍田、出武關,迅速到達了洛陽。

此時的梁國正處於千鈞一發之際,梁王向周亞夫求援。周亞夫卻派軍隊向東到達昌邑城(在今山東巨野西南),堅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周亞夫還是不發救兵。沒辦法梁王隻好寫信請示景帝,景帝又下詔要周亞夫進兵增援,這個麵子可夠大了,不能不給吧!周亞夫還是不為所動。原來周亞夫另有謀略,他暗中派軍截斷了叛軍的糧道,還派兵劫去叛軍的糧食。叛軍隻好先來攻打周亞夫,但任憑你怎麼挑戰,周亞夫就是堅守不出。

由於戰事持久,叛軍事先沒有做精心部署,導致軍糧短缺,隻能敗下陣來。周亞夫取得了空前的勝利。叛軍頭領劉濞的人頭也被越國人割下送來。這次叛亂經三個月就很快平定了,這不得不說是周亞夫的功勞。戰爭結束後,大家這才紛紛稱讚周亞夫的用兵之道。

景帝喜歡選賢任能,對於周亞夫這種才華出眾的人,他總想適時提拔一下。公元前152年,丞相陶青有病辭職,景帝覺得時機成熟了,就任命周亞夫為丞相。這也成為了周亞夫人生悲劇的開始,起初景帝對他恩寵有加,但周亞夫生性耿直,不會變通,經常頂撞景帝,後來自然備受冷落了。

有一次,景帝要廢掉栗太子劉榮,劉榮是栗姬所生,所以叫栗太子。但周亞夫卻反對,這不等於在老虎嘴裏拔牙嘛!當然碰釘子了。再加上在平叛七國之亂這件事上與他結仇的梁王每次到京城來,都在太後麵前煽風點火,使別人對他的印象大打折扣。

後來,有兩件事導致了周亞夫的悲劇。一件是皇後的兄長封侯,一件是匈奴將軍封侯的事。竇太後想讓景帝封皇後的哥哥王信為侯,但景帝不願意,說竇太後的侄子在父親文帝在世的時候也沒有封侯。竇太後說她的哥哥在世時沒有封侯,雖然侄子後來封了侯,但總覺得對不起哥哥,所以勸景帝封王信為侯,景帝隻好推脫說要和大臣商量。

之前盡管周亞夫沒少得罪景帝,但景帝都念在他為朝廷效力多年,並沒追究,並且,有疑難問題,還是喜歡向周亞夫求教。這次也不例外。景帝認真傾聽周亞夫對這件事的意見,周亞夫倒很爽快,直言不諱,他說:“高祖說過,不姓劉的不能封王,沒有功勞的不能封侯,如果封王信為侯,就是違背了先祖的誓約。”景帝自然是無話可講。

後來匈奴將軍唯許盧等五人歸順漢朝,景帝非常高興,想封他們為侯,以鼓勵其他人也歸順漢朝,周亞夫很沒眼色反對說:“如果把這些背叛國家的人封侯,那以後我們如何處罰那些不守節的大臣呢?”

如此不識大體景帝很是窩火:“丞相的話迂腐不可用!”皇帝畢竟是皇帝,言出必行。然後將那五人都封了侯。周亞夫自討了一個沒趣托病辭職。與以往不同,景帝不再念及舊情,馬上批準了他的要求。

此後,景帝又把他召進宮中設宴招待,想試探他脾氣是不是改了,故意在他的麵前不放筷子。周亞夫不高興地向管事的要筷子,景帝笑著對他說:“莫非這還不能讓你滿意嗎?”周亞夫羞憤不已,不情願地向景帝跪下謝罪。景帝剛說了個“起”,他就馬上站了起來,不等景帝再說話,就自己走了。景帝歎息著說:“這種人怎麼能輔佐少主呢?”

事情遠遠沒有結束,老邁的他又遭禍事。周亞夫的兒子見他已到花甲之年,就偷偷買了五百甲盾,準備在他去世時發喪用,這甲盾是國家禁止個人買賣的。周亞夫的兒子給傭工期限少,還拖欠工資,傭工心裏氣不順,一怒之下向國家有關部門檢舉揭發他私自購買國家禁止的用品,要謀反。景帝盛怒,派人追查此事。

負責調查的人叫來周亞夫詢問原因。周亞夫一直被蒙在鼓裏,毫不知情,對問的問題一問三不知。負責的人以為他在賭氣,便向景帝報告了。景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將周亞夫交給最高司法官廷尉審理。

廷尉問周亞夫:“君侯為什麼要謀反啊?”

周亞夫答道:“兒子買的都是喪葬品,怎麼說是謀反呢?”

廷尉諷刺道:“你就是不在地上謀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謀反吧!”

周亞夫受此屈辱,更是難以忍受,於是絕食抗議,五天後,吐血身亡--最後的這個結局果真是餓死的。

周亞夫曾事文帝、景帝兩朝。文帝勞軍細柳,稱周亞夫為“真將軍”。其“英風直節,瀕死不衰”,以至禍患加身,冤屈而死。周亞夫“高名卓行,足以為萬世委質者訓”,是可以彪炳後世的榜樣。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周亞夫的軍事才能稱讚的同時,也為他惋惜,說他因為過於耿直,對皇帝不尊重,結果導致悲劇結局,令人感慨。

大將軍衛青

衛青的父親其實並不姓衛,他是一個私生子。這件事的來龍去脈還要從他悲慘的童年說起。他的母親是平陽公主夫家的一個婢女,因為他母親的丈夫姓衛,所以後人稱她母親為衛媼。衛媼為她的丈夫衛家生了四個孩子。後來衛媼的丈夫死後,她仍留在平陽公主家做女仆。後來因為與平陽公主家的鄭季私通,就生下了衛青以及他的兄弟姐妹三人。也就是說,其實為衛青的父親是平陽公主家做事的小吏鄭季。後來因為衛青同母異父的姐姐衛子夫入宮得到了漢武帝的寵愛,所以她母親生的七個孩子都姓了衛。

在衛青七八歲時,由於他的母親要撫養七個孩子,感覺生活非常艱難,後來就把小衛青送到了鄭季的家裏。按當時的規定,小吏的兒子是可以上學讀書的。但私生子的身份使衛青在鄭家受到了歧視,連他自己的親生父親都不憐惜他,他在鄭家經常遭受到其他同父兄弟們的欺辱,甚至讓他去山上放羊,還把他當作奴仆使喚。後來,在衛青稍微大一點的時候,終於忍受不了鄭家的折磨,就回到了母親那裏。在那裏,有一天平陽公主無意間看到了他,對這個英俊懂事、勤奮好學的青年非常喜歡,就讓他做了自己的侍從騎奴。

衛青生性聰明好學,在他當騎奴的日子裏很快掌握了騎射技術,這為他以後的生涯打下了基礎;而且他還慢慢地學到了一些文化知識,對於上層階級的禮節也有了些了解。由於他對鄭家人的怨恨,最終他決定不再姓鄭,冒姓為衛,完全斷絕與鄭家的關係。

平陽公主平日裏培養了一批能歌善舞的美女,想以此來討得皇帝弟弟的歡心。衛青同母異父的姐姐衛子夫就是公主府裏出了名的才貌雙全的歌女。他們一家人都在公主府裏為奴,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一次,漢武帝出席祈福儀式,在回宮的路上就順便進了平陽公主家。宴席間,平陽公主讓自己平日培養的那些歌姬出來為皇上表演,競展歌喉。漢武帝被衛子夫的美貌和婉轉的歌聲而傾倒,於是就將她召來寵幸。

建元二年的春天,也就是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將衛子夫選入宮中,衛青的命運也因此而改變了,被召到建章宮裏當差。

衛子夫進宮後一年都沒有見到漢武帝。就在她將要被遣散回家的時候又再度得到了皇帝寵幸。這個時候的衛青也正受訓於上林苑建章宮內。在宮裏受訓的日子對他以後的軍事生涯起了很大的幫助。由於衛青的聰明和生性隨和,他結識了好多朋友,騎郎公孫敖就是其中的一個。

衛子夫受到皇帝的寵愛,並且很快就有了身孕,這讓當時的陳皇後是非常嫉妒。陳皇後是館陶長公主的女兒陳阿嬌,當年漢武帝對其許下了“金屋藏嬌”的誓言。後來漢武帝即位,陳阿嬌立為皇後,但是卻一直沒有生下孩子。所以她擔心衛子夫誕下皇子之後會對自己的地位產生威脅。可是她自己又不敢加害衛子夫,就去找她的母親館陶長公主想辦法。大長公主館陶公主為了不讓女兒丟掉後位,就隨便給衛青安了個罪名,把他抓了起來,並準備殺死他。就在這時候,衛青的好朋友公孫敖得到了消息,立即召集了幾名壯士去解救他。終於把衛青救了回來。另一方麵還派人將這件事秘密告訴了漢武帝。這讓漢武帝非常生氣,不僅對衛子夫進行了加封,還召見了衛青,並對其封了賞,加了官。

後來陳阿嬌又以“巫蠱”的伎倆詛咒衛子夫。漢武帝知道後就廢了陳阿嬌並且把她打入了冷宮。再後來,衛子夫生下一名男孩,被漢武帝冊封為皇後。

當時漢朝整個局麵其實是被竇太皇太後控製著,漢武帝是有名無實。他力主改革,想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漢武帝迫切需要吸收一些新鮮血液壯大自己的勢力。在這個時候,衛青就成為了漢武帝近臣的一分子,也奠定了日後他被委以重任的基礎。

西漢初年,匈奴的問題一直是朝廷的一個大麻煩。由於匈奴的實力日漸強大。而漢初時候的西漢人力、物力都嚴重匱乏,所以漢朝最初的幾個皇帝都不敢采取回戰反擊的方式,一直以和親與通關市的方式解決問題。到了漢武帝時,西漢王朝已經相對穩定,經過原來幾十年的休養生息政策,西漢人口大增,經濟和政治各方麵都得到了恢複和發展。終於,在綜合的考慮之後,漢武帝決定對肆意侵犯的匈奴進行長期討伐。後來又經過了匈奴和西漢的馬邑之戰,匈奴自此拒絕和西漢和親,而此時的漢朝也開始了對匈奴的大規模征戰。

雖然馬邑誘擊戰勞師無功,但是也使漢武帝獲得了很多啟示,也讓他看到了朝中作戰的不足。他覺得漢軍大將的戰術都過於保守,不切合實際。應該提拔一批年輕有為並且戰術靈活,英勇善戰的將領。漢武帝喜歡騎射狩獵,他認為作戰的大將也一定得善騎射。所以在選拔將領的時候,首先要考慮這方麵的能力。而衛青曆來騎射技術很好,再加上衛子夫的關係,衛青就得到了漢武帝的青睞。

公元前130年,也就是元光五年,年輕的衛青被封為為車騎將軍,從此開始了他驅逐匈奴的軍事生涯。公元前129年,匈奴再一次進犯漢朝邊境,直指河北上穀,也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懷來縣一帶。漢武帝派衛青、公孫敖、公孫賀、李廣四個人去征戰,每人帶領一萬精兵攻打匈奴。這是衛青第一次出戰,後來公孫賀因為沒有遇到任何敵軍,所以一無所獲;公孫敖損失慘重,李廣被俘,隻有衛青英勇善戰,最終大獲全勝。這一戰就成為了衛青軍事生涯上的轉折點。因此這使漢武帝發現了衛青的統領才能而對其更加器重。

漢朝的這次反擊徹底激怒了匈奴,使得他們對漢朝的進犯更加猖狂了。公元前128年,匈奴更加肆無忌憚,帶領騎兵大舉南下進攻漢朝邊境,一路揮兵直上,直接從雁門關進入,攻打漢朝北部邊郡。於是衛青被漢武帝派去再一次攻打匈奴。這次衛青率領三萬騎兵出征雁門關,衛青大軍長驅而進,最終再一次大獲全勝。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第三次攻打匈奴。這次征戰也是西漢對於匈奴的一次大規模征戰,並且在衛青的領導下,再一次擊退了匈奴,並占領了河套地區。公元前124年春,漢武帝派衛青第四次出征匈奴。這一次衛青帶領自己的軍隊又一舉奪得了勝利。

公元前123年,衛青又帶領軍隊以大將軍身份前去攻打雲中、定襄、雁門等地,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短期休整,在征戰中獲得勝利,迫使匈奴退到了漠北一帶,使其遠離了漢朝邊境,這就為後來漢武帝實施河西之役提供了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