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馳騁疆場的武將(3 / 3)

衛青,從一位家奴的私生子,雖然沾姐姐的光走入了官場。但是他最終仍是憑借自身的勇敢和智慧,最終為自己留下了千古美名和卓著功勳。

難封侯的飛將軍李廣

李廣是戰國時期秦朝大將李信的後代,不僅驍勇善射,而且精通兵法,是我國漢朝時期抵抗匈奴的一員猛將。李廣的一生中與匈奴的戰爭大小一共七十多次,立下汗馬功勞,令匈奴聞風喪膽。他善於騎射,可以百步穿楊,百發百中,人們尊稱他為”神箭手”。李廣在軍營中,戰功赫赫,得了厚賞,就分給自己的部下;行軍路上,如果水少,他一定要等士卒喝完水以後,他才肯喝。因為李廣心存仁厚,愛將如子,所以他深深地受到士卒的愛戴和擁護。

在漢文帝十四年的時候,匈奴大舉進軍蕭關,世家子李廣要求隨軍出戰,漢文帝欣然答應。因為李廣善於騎射殺死和俘虜的敵兵很多,漢文帝決定對他論功行賞,並賜封他為騎常侍,常伴皇帝左右。有很多次在陪侍漢文帝射獵的時候,都會遇到猛獸的攻擊,李廣因為身材魁梧,奮勇搏擊,直到把猛獸殺死。李廣救駕有功,漢文帝也因此對李廣很是賞識。

漢文帝感歎說:“隻可惜李廣沒有出生在漢高祖爭天下的年代,不然的話哪裏會有什麼萬戶侯呢!”

漢景帝的時候,吳楚七國的諸侯發生叛亂,漢景帝任命太尉周亞夫作為主帥統軍征討七國,飛將軍李廣隨軍出討,在山東昌邑的一場戰鬥中,他衝鋒陷陣,推倒了叛軍的軍旗,因此威名顯露,但由於他接受了梁王私下交給他的將軍印,所以在大軍還朝之時漢景帝沒有對他進行封賞。

後來,他又被封為太守。匈奴也經常前來挑釁,李廣在戰鬥中視死如歸,奮勇殺敵。公孫昆邪主管少數民族,他曾經對漢景帝哭訴,說道:“李廣的英勇和才幹,可以說是天下無雙,絕無僅有,但自恃勇敢,曾經在與匈奴的幾次大戰中,都險些失掉性命。”漢景帝聽聞後,悲喜交加,不知如何是好。之後不久,李廣就被調任陝西北部上郡的太守。後來,他曾任過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幾地的太守,而且英勇善戰的美名也被百姓廣為流傳。

沒過多久,匈奴軍大舉進攻上郡地界,漢景帝派人到李廣的軍中做監軍。有一次,太監率領幾十個將士走在大軍的前麵,忽然三個匈奴人出現了,交戰的過程中,太監不幸被箭射傷了,於是急忙騎馬狂奔回去,並對李廣講述了事情的來龍去脈,李廣信誓旦旦地說:“這三個人一定很擅長射箭獵雕。”他立即下令去追趕這三個人。三個人舍馬步行,竟已經走了數十裏路。李廣命令他的將士,把隊伍向左右兩邊展開,他隨即取弓搭箭,射死了其中的兩個,活捉了一個,走過去詢問果不其然,真的是匈奴射雕者。

上山時,突然出現數千敵兵,他們見李廣人馬不是很多,以為這些隻是誘餌,所以驚慌失措,連忙上山布陣,以防敵人來襲。李廣的部下見到這種情況也非常恐慌,就想趕緊回軍營。李廣淡定地說:“我們已經離開大部隊有幾十裏,如果現在我們往回走,匈奴人一定會明白過來我們並非誘餌,到時候追上來,一陣亂箭就把我們殺死了。如果現在我們停留下來,匈奴一定以為我們是前來引誘上鉤的,肯定不敢上來追擊我們。”飛將軍李廣下令讓各騎兵在前行到距離匈奴的陣地有二裏時,便停止前行。隨後便下令說:“都把馬鞍子卸下來!”將士們對於他的行為都很是不解,但又不得不從。他的部下疑惑地問他:“匈奴人那麼多而且我們又很近,假如發生緊急的事,我們不是隻有等死的份嗎?”李廣微笑著說:“我之所以這麼做,就是為了保全大家的性命,如果他們的想法也和你們一樣,遇到緊急事件就慌忙逃跑的話,就證明我們根本就是弄虛作假,這樣他們就會立刻下山把我們殺死。而現在呢,我們卸下馬鞍表示我們根本就不逃,以此來堅定胡騎的猜疑,讓他們認為我們就是誘騎。”果不其然,匈奴一個個的都不敢出擊。如果有人出來指揮胡兵,李廣馬上和將士奔過去把這個將領射殺,然後再奔回自己的軍中,解下馬鞍子,然後命令士兵再將馬匹放開,一個個的就地躺下。就這樣一次次的回擊,不知不覺,天已經黑了,胡騎被嚇得不敢再發起進攻。到了半夜的時候,李廣神不知鬼不覺地帶著領著部下撤離了。天剛蒙蒙亮時,李廣等人已經安然無恙地回到了軍營。

漢景帝死了以後,漢武帝即位。由於李廣是名將,所以漢武帝任他為未央宮禁衛守軍的長官,任命程不識為長樂宮禁衛軍的長官。守衛漢境的李廣、程不識等人都是名將,所以一起奉命抵抗匈奴。而匈奴個個畏懼李廣,聽見李廣都聞風喪膽。後來,李廣以衛尉的身份率領大軍,出師雁門關地界襲擊匈奴。匈奴兵人數眾多,大敗李廣軍隊,而且活捉了李廣。匈奴的單於平索聽聞李廣為人正直,公正賢明,便下令說:“如果抓到李廣,一定要把他活著送來!”匈奴兵俘虜到李廣的時候他正有傷病在身,為了避免讓他的傷勢再一次加重,匈奴人把李廣放在兩匹馬中間,然後把他安放在用繩子結成的網裏,躺下。走了大概十多裏,李廣斜眼看到一個匈奴,於是縱身而起,把他推了下去,隨即跳上了他的馬,取下他的弓箭,策馬狂奔,一直向南奔馳了數十裏,追上了與漢軍餘部,和他們一起進入漢境。數百個匈奴騎兵緊緊追趕。李廣拿出弓箭一邊跑一邊射殺胡兵,最終逃脫了。從此以後匈奴人便尊稱李廣是“飛將軍”。逃回來以後,漢武帝將李廣交予執法官審判,法官最後判決李廣兵敗後逃走的士兵眾多,更可氣的是李廣被匈奴活捉,本該斬首,但皇上念在他為漢朝立下無數戰功的份上,從輕處理,準許他納金贖罪,被貶為平民。

這件事不久,匈奴再一次進犯漢境,並殺死遼西太守,擊敗了韓安國將軍。這時天子再一次召見和拜飛將軍李廣為右北平太守。在李廣駐守右北平的時候,匈奴聽聞“飛將軍”來了,嚇破了膽,一連幾年都不敢再入侵右北平。

元狩三年,飛將軍李廣率領四千將士出兵右北平,張騫率領一萬騎兵同他一起去,但是分路進兵。走了大約數百裏路,匈奴左賢王率兵將李廣團團圍住。李廣的兵士驚慌失措,李廣淡定決斷,毅然決然派兒子李敢衝出包圍。得命後,李敢同數十名騎兵飛馳而去,拚死相搏,衝破匈奴的重重包圍。然後回來對李廣說:“匈奴已經被打敗了。”士兵們聽到後,才安穩下來。李廣下令將部隊圍成圓形,麵向外,匈奴急忙攻擊他們,亂箭如雨,向他們射過來。漢兵死傷過半,箭矢也都沒了。李廣下令不要再胡亂射箭,隨即李廣撿起地上的亂箭,向匈奴大將射去,一連射死了幾十人。到太陽快落的時候,士兵軍官都已經麵無人色,但飛將軍李廣卻神色淡然,和平常一樣,士兵見狀甚是佩服。天亮後,張騫的軍隊才趕到,匈奴兵才被徹底擊退。

這時候,李廣幾乎全軍覆滅,疲勞而歸。依照漢朝的律法,博望侯張騫推遲了時間,本該斬首,納金贖罪降為平民。但念在李廣的軍隊死傷甚多,張騫助李擊退匈奴的份上,功過相抵。

元狩四年春,李廣屢次請求隨軍出征,但是皇帝顧忌他年事已高,應該安享晚年,堅決不允許;過了很久,皇帝才勉強允許,任命他為前將軍。

李廣同大將軍衛青出兵抗擊匈奴,中途迷路,沒能參戰,於是他引頸自殺,以表歉疚。李廣的官兵個個放聲慟哭,百姓知道這件事後,沒有一個人不為他傷心落淚。

司馬遷曾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寫道:飛將軍李廣的為人正如孔子所說的一樣:“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麼,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李廣死的時候,天下人都為他傷心流淚。

黃巾起義的鎮壓者皇甫嵩

皇甫嵩,字義真,安定朝那,也就是今甘肅鎮原東南人。雖然他在少年時文武雙全,被朝廷察舉為孝廉和茂才,但實際上他的才能並沒有發揮出來。皇甫嵩第一次嶄露頭角還是借了張角的“福”。

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在民間聚眾生事。他傳播自己的教義,十多年間收集了眾多信徒。漢靈帝中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84年,大方馬元義等幾萬信徒聚集在了荊揚,他們和朝中的中常侍封謂和徐奉裏應外合,約定好在本年的三月五日內外聯合起來一起起事。沒有想到張角的一個弟子唐周叛變了,把這件事上書秘密告訴了朝廷。朝趕緊派人逮捕了馬元義,並且在洛陽被處車裂極刑以示警戒,並下命令迅速逮捕張角等聚眾生事者。張角見自己的計劃失敗,連夜逃走並且四處散布謠言。於是他的那些信徒們頭帶黃巾,一起發動起義。這就是曆史上的“黃巾軍起義”。黃巾軍每到一個地方,就把當地的官府焚燒了,並且還搶占鄉邑,一時間,朝廷的好多州郡都失守了,當地官吏也四處逃亡,這也給當時的朝廷帶來很大的壓力。

東漢的朝廷對於黃巾軍的勢力驚恐萬分,立刻采取了強烈的鎮壓措施。漢靈帝采納了皇甫嵩的建議,拿出朝廷的藏錢和西園的廄馬,將這些全部賜給當時的將士;另外,漢靈帝任命當時的盧植作為了北中郎將,任命皇甫嵩以左中郎將的身份和朱儁為右中郎將,這三個將領能夠調發全國的所有精兵權利消滅黃巾起義軍。

皇甫嵩和其他幾位將領分別調發全國的軍隊,同時又在全國招募了一些青壯年,總計有四萬多人。兩個人分別率領一部分人,一起鎮壓潁川的黃巾起義軍。

朱俊先帶領自己的軍隊與黃巾軍波才的部隊進行作戰,最後失敗了。皇甫嵩退守在了長社,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長葛縣東北部。率領大軍將城中包圍了一個水泄不通。當時,城中的兵很少,兵力相差懸殊,寡不敵眾,這使軍中的將士非常驚恐。皇甫嵩開始對部下進行安慰,他跟將士們說了他的計策,敵軍依草結營,非常容易用火攻。如果能夠在夜裏對敵軍放火燒他們的軍營。一定會使敵軍大亂。這時候他們再趁亂出兵對敵軍進行四麵包圍,一定能夠取勝。當天晚上,天遂人願,刮起了大風。皇甫嵩立即命令他手下的將士紮好火把登上城牆,然後派出軍中的精銳部隊偷偷地出城對敵軍進行包圍。他們一邊放火,一邊大聲呼喊,又點燃了城牆上的火把,與城外的將士呼應。皇甫嵩借著這樣的聲勢,鳴鼓攻打敵軍。黃巾起義軍因為缺乏必要的戰鬥經驗,看到這樣的陣勢已經被嚇得四散逃亂,被迫撤退。就在這時,曹操也奉命前來營救,於是皇甫嵩、曹操、朱儁三人聯合兵力,對黃巾軍乘勝追擊。雖然黃巾軍頑強抵抗,但是也被打得慘不忍睹。這一仗以後,皇甫嵩就被晉封為了都鄉侯。

接著,皇甫嵩和朱儁又聯合兵力對黃巾軍乘勝追擊,並且連連獲得捷報,平定了三郡的黃巾軍的起義。

八月,皇甫嵩在蒼亭把卜已帶領的黃巾起義軍擊敗了,並且擒獲了卜已,殺死了七千多的黃巾軍將士。這時候,張角已經占據了廣宗,同時控製了河北的腹地,朝廷先後派了盧植和董卓前往鎮壓,但是都失敗了。這一次朝廷下命令讓皇甫嵩帶兵對其進行攻打。就在這個緊要關頭,黃巾軍的首領張角病死了,張梁順勢承擔了守衛廣宗的重任。皇甫嵩帶兵攻城,沒有得逞,於是他就在城外閉營休整,同時靜觀其變。最終張梁被這種風平浪靜的形式所迷惑,對敵人放鬆了警惕。皇甫嵩就立即連夜調兵遣將,在雞鳴時分對敵軍發動了進攻,黃巾軍沒有料到這種情況,倉促應戰,最終張梁被殺,三萬多黃巾軍也被斬,五萬多人投河而死。皇甫嵩將黃巾軍的三萬多輛輜重車焚燒了,與此同時,還挖出張角的棺材,並砍下他的頭送到了京城。

這一年的十一月,皇甫嵩又與巨鹿的太守馮翊兩個人聯合打下了曲陽,殺死了張寶,俘虜並斬殺十多萬人。大漢朝廷為了嘉獎皇甫嵩,任命他為左車騎將軍,統領冀州牧,同時又封他為槐裏侯,將槐裏、美陽兩縣,共八千戶作為他的食邑。

黃巾起義被平定後,皇甫嵩上奏朝廷請求能夠減免冀州一年的田租,用以贍養當地的饑民,漢獻帝準奏了他的請求。史書上記載,當時百姓為了感謝皇甫嵩,特地為他作歌說:“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複安居。”

皇甫嵩鎮壓了黃巾軍以後,聲望也越來越大,威震天下,而且當時的朝政混亂,國庫空虛。漢陽人閻中勸說皇甫嵩應該把握住機會,在南麵改製稱帝,皇甫嵩沒有采用他的計策。

那時候,湟中的胡人北宮伯玉和先零羌共同起事,漢朝派兵鎮壓卻無濟於事。到了第二年,北宮伯玉等人開始入侵三輔地區,朝廷急忙下令調回皇甫嵩鎮守長安,保衛園陵。

當初皇甫嵩帶兵征討張角的時候,他中途經過鄴地,發現中常侍趙忠的住宅的奢華程度已經超過了漢朝的規定,於是上奏皇帝請求製裁。在這期間,張讓還曾經向他索要五千萬錢,皇甫嵩不肯給。於是趙忠就聯合張讓,向朝廷上書劾奏皇甫嵩,說他不僅連戰無功,而且還耗費錢糧。漢靈帝聽信了他們的讒言,立即將皇甫嵩召回,沒收了他左車騎將軍的印綬,同時還剝奪了他六千封戶。改封他為都鄉侯,隻有二千戶的食邑。

中平五年十一月,涼州人王國把陳倉包圍了,漢靈帝正急於用人,就又重新任命了皇甫嵩為左將軍,董卓為督率前將軍,兩個人分別率領二萬士兵同敵人進行抵抗。董卓提出現在應該迅速進攻陳倉,但皇甫嵩卻不這樣認為,所以最終沒有采納董卓的建議。

王國率領軍隊圍攻陳倉,一直包圍了八十多天,但是由於漢朝城堅守固,最中也沒有讓王國攻打下來,王國軍隊疲勞不堪。在中平六年二月的時候解圍撤退了。皇甫嵩想抓住時機乘勝追擊。董卓認為不妥,對他進行勸阻,但是這一次皇甫嵩依然不同意他的觀點自己獨自帶領部隊對敵軍進行追擊,命領董卓殿後。這一戰,皇甫嵩連戰連捷,大敗王國部隊的部眾,斬殺了一萬多敵軍。董卓這次是又慚愧又遺憾,他對皇甫嵩更加忌恨。

第二年,漢靈帝病重,董卓被任命為並州牧,並且下令皇甫嵩統領董卓的部隊。董卓抗旨不遵,拒絕奉命。皇甫酈是皇甫嵩的侄兒,他認為董卓心懷不軌,勸諫他對董卓進行討伐。但皇甫嵩認為他不能自己私自討伐董卓,於是將這件事上書告訴了朝廷,這讓董卓對皇甫嵩的怨恨更深了。後來,董卓掌握了實權,把持朝政,他下令任命皇甫嵩為城門校尉,時刻都在尋找殺掉他的機會。皇甫嵩將要應詔赴職,長史梁衍對他進行勸阻,並說服他起兵對抗董卓,與袁紹呼應。皇甫嵩還是沒有聽從他的勸諫。皇甫嵩剛一到任,主管這件事情的官員就順應董卓的意思,上奏朝廷,找了借口將他交付給朝廷審判,意圖把他殺掉。

皇甫堅壽是皇甫嵩的兒子,他跟董卓交情很好,他得知了此事立即從長安跑到了洛陽,趕去投奔董卓。正趕上董卓擺酒設宴,大宴賓朋,皇甫堅壽趕走幾步向前,叩頭落淚,與他辯理,責之以大義。在座的賓客都被他的行為感動,紛紛替皇甫嵩向董卓求情。董卓這才離開自己的座位,拉起皇甫堅壽和自己一同落座,同時派人釋放了皇甫嵩,還將他任命為議郎。

初平二年四月的時候,董卓到達長安,當時所有的公卿百官都在道邊列隊迎接。董卓為了使皇甫嵩屈服,特意暗示禦史中丞以下的官員都要在車下迎拜。然後,他拉著皇甫嵩的手問他是不是害怕了?皇甫嵩回答得不卑不亢,他說如果董卓能夠用自己的仁德來輔佐朝廷,那麼國家就會越來越昌盛,如果他濫用刑罰,以此來達到自己的私誌,那麼應該害怕的應該不隻是他一個人,全天下人都將會對他感到恐懼。

董卓被殺之後,皇甫嵩又被朝廷任命為征西將軍,不久改任為了車騎將軍。就在這一年的秋天,他又升任了太尉。但是此年的冬天,因為天上有流星出現,他被朝廷策免。在此之後,他又繼任了光祿大夫、太常等職為。直到李傕作亂,皇甫嵩病卒於公元195年。朝廷為了嘉獎他一生的功績,贈以驃騎將軍印綬。他的兒子皇甫堅壽被封為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