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亦正亦邪,飽受爭議的佞臣(3 / 3)

公元2年,中原發生了百年不遇的旱災和蝗災。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時局也發生動蕩。由於多年來,土豪劣紳,貴族官僚不斷地兼並土地,剝削百姓,現在遇到災荒,老百姓根本沒法活下去,老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統治發生動蕩。為了解除百姓對朝廷的憤怒,為皇帝分憂解難,王莽積極獻計獻策。不久,旱災和蝗災都解決了。

太後為了犒賞他,就把兩萬多頃地賞賜給他,王莽推辭了。這樣一來,百姓對王莽就更加敬仰,王莽的聲望也更高了。

為了進一步鞏固霸權,王莽把自己唯一的女兒嫁給平帝,自己成了國丈,這樣他在宮中的地位更加穩定。自己成了皇親國戚,做起事來也就會更遊刃有餘了。

漢平帝死後,王莽自稱為“假皇帝”,人們都心知肚明,“假皇帝”距離真皇帝的日子已經不遠了。隨著王莽在朝中的地位的越來越高,王莽的野心也越來越大,企圖代漢的決心也越發的強烈。

公元9年,王莽舉行了隆重的登基大典,成為了一朝開國君主,同時改國號為“新”,漢高祖劉邦辛苦創建的王朝就這樣被一個外戚給奪去了。

王莽篡權奪位,不但沒有感到愧疚,而且到處宣揚封建謠言,用來迷惑百姓。這些當然都隻是迷信,卻可以看出王莽的野心,他為了奪取政權,確實是煞費苦心。他之前一切都僅僅是為籠絡人心而做的準備,獲得人們的認可,促成自己登基,圓了自己的皇帝夢。

新官上任三把火,王莽剛剛登上皇帝的寶座,自然要大幹一場了。他開始大規模的進行改革,他以《周禮》作為旗幟進行改良,《周禮》本是聖人定的製度,如果誰敢反對新政,就是反對聖人,反對《周禮》;反對聖人,就是違反綱常禮教,那就是儒文化的罪人。可以說,從指導思想這方麵來看此次改革,實際就是一場托古改製運動。

登基第二年,王莽以複古改製的名義,下令變法。

王莽清楚地知道,改革的關鍵問題就是土地,從古至今,每次的變法都不能離開土地改革,所以王莽也不例外。

按理說,王莽的智商本不應該犯這種低級錯誤,他應該是一個誌向遠大,可以有所作為的人,但是卻被眼前的權勢迷了雙眼,竟然做出如此糊塗的事。

王莽推行的複古改製,不僅遭到百姓的反對,許多中小地主也開始反對他的政策。複古改革,本來就是一個錯誤,社會總是向前發展的,又豈能容你王莽複古?複古就是倒退,這是違背曆史發展規律的。在改革之前,王莽大概並沒有想到自己費盡心血策動的改革,不過隻是一場鬧劇而已。

這算得上是一場非常失敗的改革,也許王莽到最終也不曉得自己究竟哪裏出了錯,但是這場改革所留下的後遺症,卻是讓王莽始料未及的,因為他一時的衝動,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新國家將要在這場改革中夭折了,僅存在了十五年。

在王莽統治後期,由於改革不當,再加之賦稅嚴重,生靈塗炭,民不聊生,百姓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當老百姓被逼到絕望的時候,自然就會揭竿而起,推翻暴政,重建政權。

公元15年,五原郡、代郡等地的老百姓相繼造反,高舉農民起義的大旗。王莽發覺形勢不妙,趕緊派兵鎮壓,由於這支起義軍中農民占了大多數,缺乏作戰經驗,很快就被鎮壓下去了。

但是,好景不長,各地的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北方起義還未平息,南方又發生叛亂,導致政局混亂,政權動蕩,嚴重影響了新政,沉重地打擊了王莽政權的統治。

西漢皇族、破落地主劉玄參加了平林兵,劉演、劉秀兄弟率家兵響應,稱“春陵兵”。綠林軍隊伍變得越來越強大,由於劉姓人作戰經驗豐富,在百姓眼裏,他們代表著皇室,對他們也是敬畏有加,於是劉氏逐漸地把統領大權握在了自己的手上。

公元23年,劉玄稱帝並恢複漢朝國號,起義軍稱為漢軍。不久,劉玄逝世,大權落在劉秀的手上。

後來,漢軍攻占都城後,統治大權就被劉秀奪得,重新建立漢朝,把洛陽作為首都,曆史上稱為“東漢”。

王莽政權從始至終,僅有十五年,如此短暫的王朝在曆史上僅此一例。

外戚權臣竇憲

漢章帝繼位三年的時候,也就是公元78年,竇憲的妹妹就被皇上寵愛而冊立為皇後。竇憲也因此升了官,開始的時候先做了郎,後來又繼任侍中、虎賁中郎將等官職。他的弟弟同樣做了官,竇氏兄弟二人,都沾了他妹妹的福氣成為皇帝的外戚,並且受到皇上的器重,朝中的王公大臣都不敢和他們互相抗衡。竇憲更是變本加厲,恃寵欺人,竟然用極低的價格強行買斷當時沁水公主的田園。公主對於竇憲的囂張氣焰也有些畏懼,不敢和他爭論。

但是有一天,章帝駕著車駕經過此片田地,問竇憲,他沒有回答,當時旁邊的人也因畏懼竇憲的權勢不敢言語。最後經過調查,皇上發現了此事,再加上朝中大臣有人向皇上告狀,皇帝對竇憲的行徑非常惱怒,要治他的罪,幸好皇後以降低自己的服飾等級以示謝罪為他求情,才使他逃過一劫。但是經過此事以後,皇帝對他也不再信任,再也不授予他大權了。

章帝去世以後,根據遺詔,竇憲的弟弟竇篤被任命為中郎將,竇景、竇瑰被任命為中常侍。太後臨朝聽政,竇憲被任命為侍中,在朝政內部主要負責機密事件,對外宣讀太後下的命令。一時間,竇憲兄弟幾個人都在朝中身居要職,權威無人能及。

不僅如此,竇憲在朝中還結黨營私。他發現太尉鄧彪在朝中為人謙和有禮,對於朝中的事宜常常是順從眾人的意見,從來都不相爭,便對他產生了好感,推舉他做了太傅。這樣,竇憲有什麼想要做的事情,就去鼓動鄧彪向太後上奏,而自己則在一旁告知太後,就這樣,鄧彪對他言出計從。還有桓鬱,因為家裏幾代人都做過皇帝的老師,而且他本人的性情也是比較容易知足保守的,竇憲也就推薦他給皇帝講授經書。這樣他在朝中內外都埋下了自己的眼線,於是,朝中內外沒有人能夠做出任何對竇憲不利的事情。

竇憲本身的性情也是非常狠毒的,對於很久以前的怨恨他也會懷恨在心,伺機報複。韓紆是當年審判竇憲父親案件的主要負責人,竇憲居然派人將他暗中殺死了,把他的頭砍下來祭奠自己的父親;不僅如此,他對於權勢也比較看重。劉暢作為都鄉侯來拜謁景帝,有幸遇見了太後,被太後召見過幾次,竇憲害怕劉暢會跟他爭奪權勢,公然派遣了刺客殺死劉暢,卻把罪名歸於其弟劉剛,並且派人抓來劉剛進行審問。最終真相暴露了,太後知道這件事以後非常生氣,把竇憲禁閉在了內宮。

竇憲知道自己所犯的錯誤惹怒了太後,恐怕自己的性命難以保全,於是向太後請求出兵攻打匈奴,以此來謝罪。當時南匈奴對漢朝表示友好,北匈奴卻經常侵犯漢朝。正好當時的南匈奴請求漢朝能夠出兵幫助去討伐北匈奴。正好借此機會竇憲向太後提出了這個請求,朝廷同意了他的請求,任命竇憲以車騎將軍的身份出兵北匈奴。

第二年,竇憲、耿秉和南匈奴單於各自率領自己的軍隊軍在涿邪山也就是今天的蒙古西部、阿爾泰山東脈進行了會師。

竇憲安排副校尉閻盤和司馬耿夔等人各自率領一萬多精兵,在稽落山作戰,並且最後大破敵軍,但是北單於卻趁機逃走了。後來竇憲整頓軍隊乘勝追擊,一直追到了私渠比鞮海,也就是今天的烏布蘇諾爾湖。這一戰大獲全勝以後,竇憲和耿秉就帶領軍隊到達了燕然山,離漢朝邊境大約有三千多裏,在石頭上刻字,以此紀念自己的功勳,漢朝的威德,並且下令讓班固為此作一篇銘。

北單於大敗,竇憲又命令手下將領窮追不舍,所到的地方都會宣揚大漢的國威,好多北匈奴的人都投降了漢朝。北單於也有意歸降,但是因為他沒有親自露麵進行商議,竇憲不滿,懷疑北單於歸降的誠意,要求再次出兵攻打北匈奴。這時候的南單於趁勢向竇憲示好,派人送來一隻古鼎,但是竇憲獻給了漢朝朝廷。

和帝永元元年九月,皇帝便命令中郎將持節去給竇憲封賞,任命他為大將軍,並對他進行了封爵加侯,但是竇憲堅決沒有接受朝廷的封賞。此時,竇憲的權力威震朝廷上下,同時朝中的大臣們都開始奏請朝廷,使竇憲位列三公之上並且提高他的官屬檔次。於是,竇憲率領軍隊回到了京師。朝廷大擺筵席,犒勞賞賜全部將士並進行了封賞。

當時竇氏兄弟四人都在朝中為高官,於是他們大修豪宅,極其奢華。永元二年六月,朝廷下詔對竇氏四兄弟進行侯爵加賞。隻有竇憲一個人拒絕受封。七月的時候,他就帶兵出鎮涼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肅秦安縣東北,任命鄧疊作為副將。

這時候,北單於感念大漢王朝能夠將他的弟弟還回來,於是又派人向竇憲表明了向漢稱臣的請求,並想入京去朝見天子。但這時南單於向漢朝表明消滅北匈奴,然後南北合並,一起向漢稱臣。漢王朝同意了南單於的建議。於是,南單於就帶兵趁機追擊北匈奴,並且將北單於打敗,北單於因為受到重傷趁機逃走了。竇憲就趁此機會徹底消滅北匈奴,於是在永元三年,竇憲派兵在金微山將北單於打得落荒而逃,潰不成軍,北匈奴也因此滅亡。

竇憲平定了匈奴的叛亂,一時間威名大盛。他掌握了大漢兵權,並且也開始總攬朝政,在朝中各個要職開始安排自己的心腹。朝中沒有人的權勢可以大過他,也沒有人敢與其進行對抗。尚書仆射郅壽、樂恢就是因為一時違忤了竇憲的意思,相繼被其逼迫自殺。朝臣都被他們的勢力威懾住了,竇氏兄弟也開始仰仗權勢為非作歹,欺壓群臣百姓。

當時的司徒袁安每每想到因為當今的天子年幼,所以使得外戚專權蠻橫,就會對國家大事和大漢江山感到憂慮,往往會情不自禁地嗚咽流淚。可是當時竇氏勢力實在太大,這種情況實屬無奈。竇憲依仗自己有功於大漢,更加肆意妄為,結交黨羽,甚至有的還出入後宮。和帝心裏明白他們的陰謀,但是因為自己沒有辦法與外臣接觸,所以隻能一時忍氣吞聲。他得知中常侍鉤盾令鄭眾是一個辦事謹敏而且很有心機的人,並且這人平時不喜歡參與黨羽之爭,於是便把他召進宮來商議一個能夠除滅叛黨的計策。後來適逢竇憲和鄧疊帶兵回京,和帝意識到這是一個除掉他們的機會,於是便先按照他們的等級賞賜了軍中的所有將士,以便安撫軍心。竇憲剛剛進入京城大門,和帝就逮捕了他的幾個心腹並被處死。然後收回竇氏兄弟的兵權,解除了他們的官職,命令他們回到了封地。等他們回到封地以後就被迫自殺。

竇憲雖然是曆史上有名的外戚專權者之一,但是他北擊匈奴,確實為大漢王朝穩固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瓦解了北匈奴的統治,引起了世界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民族大遷徙。事實上他北破匈奴的功勳也為後來中國的統一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不僅如此,北匈奴的向西遷移更是在世界上引起了一係列的連鎖反應,這就將西方的世界攪了一個天翻地覆,最終把世界上古老的羅馬帝國瓦解了。此外,這場風暴還在三百年後的歐洲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真可謂是造成了世界的一個巨大變化。

“跋扈將軍”梁冀

梁冀,字伯卓,東漢時期著名的權臣。他的父親梁商,是當年漢順帝旗下的大將軍。而梁商的妹妹和女兒長得都有幾分姿色,也被漢順帝先後冊封為皇後和貴人。梁冀自小出生在官宦家庭,權勢極大,可是梁冀本人長相醜陋不堪,凶神惡煞,而且無才無德,奸詐狡猾,無惡不作,卑鄙無恥。他就是一個紈絝子弟、浪蕩公子,隻是因為家中權勢顯赫,所以他在仕途上一路暢通,幾年的時間,便由一個小小的侍衛上升到了執金吾這一要職,京都的一切秩序皆由他掌管,隨後又被升職為河南尹,是當時政權所在地的最高職位。梁冀的父親梁商死後,漢順帝讓梁冀繼任了他父親的大將軍職位。他掌握兵權後,排除異己,暴戾恣睢,喪盡天良,還擅自擁立新帝,一時之間,把朝野上下整得烏煙瘴氣,天下百姓也都怨聲載道,並最終導致了東漢王朝的衰敗直至滅亡。

梁冀在任職河南尹的時候,囂張蠻橫,欺壓百姓;肆意妄為,飲酒作樂,不理政事,營私舞弊,致使百姓憤怒無比。當時很多官吏都因為害怕梁冀的權勢,心中雖然怨恨但是也不敢說什麼。時間長久以後,梁冀膽子變得更大,更加目無王法,有恃無恐,肆無忌憚,明目張膽。而洛陽的縣令呂放,則是梁冀父親的得意門生,經常去梁家做客,在梁家很是受到賞識。有一次,呂放實在看不下去梁冀的這種行為,便很委婉地將梁冀的不法行為告訴了梁商。梁冀被自己的父親狠狠地訓斥了一頓後,心裏非常憤怒。一個小小的洛陽縣令,竟然膽敢將自己這個河南尹的劣行告訴了梁商,這讓梁冀不能容下,於是便起了殺死呂放的念頭。於是,他在呂放回家的途中設下了埋伏,將呂放刺死。為了瞞住自己的父親,也不讓其他人知道,他還有意讓人到處散播呂放遭仇人暗算的謠言,並且還假惺惺地表示同情。不僅如此,為了進一步表示自己是“清白”的,還特意力保呂放的弟弟做了洛陽縣令的這個職位,不僅讓呂放的家人無話可說,又把這一事件順利轉移,打消了梁商對此事的疑慮,從此事也可以看出他是一個陰險狡詐之徒!

梁冀從來不把國法放在眼裏,每天沉浸在酒色中,強行霸占百姓的耕地和林地,把這些爭搶過來的土地作為自己的遊樂場所。他還在附近大興土木,修建一個專門喂養兔子的苑子,規模達到幾十裏地,在裏麵種植花草,還將外麵的河水引進來,就是為了在無聊的時候,用打獵小兔子來打發時間。他還命人從全國各地引進不同種類的兔子,在兔苑喂養。甚至為了防止小兔子走失或者是被別人獵取,還故意在兔子的身上作他的記號,不能讓任何人招惹他的兔子。一旦有人違反了他的規定,梁冀就不會輕饒,重者會讓百姓以命賠償。

公元144年,漢順帝死後,梁氏家族不顧民意,自行做主,扶植劉炳登基為帝,為漢衝帝,而劉炳年僅兩歲,梁冀的姑姑為太後。緊接著,梁太後任命李固為太尉,而梁冀則是參錄尚書事。這個決定就意味著,朝中政事,隻需梁冀的一句話便可。誰知道劉炳命薄,在登基的第二年便乘鶴歸西了。在皇帝人選這個問題上,梁冀與李固兩人的意見相左。李固為了防止外戚專權,主張選一位年齡大、明辨是非的劉氏子弟為皇帝,所以他的推薦人選是當時的清河王劉蒜。李固把原因告訴梁冀以後,梁冀對此事非常不滿,但還是表麵上隨便應和了幾句。心裏卻暗自思量,如果真是按照李固的想法選出新皇帝,那麼他梁冀在朝中的位置也就岌岌可危了。

於是,他不顧旁人反對,選擇了隻有八歲的劉纘當上了皇帝,劉纘就是漢質帝,但朝政事物還是掌握在梁冀的手中。但是,時間一長,小皇帝對於梁冀的做法也開始不滿意。有一次,在朝中大臣的麵前,小皇帝卻說漏了嘴,他和百官閑聊時沒有注意便指著梁冀說道:“這就是一個囂張跋扈的將軍。”梁冀聽了之後,怒氣衝天,臉色也是十分難看。隨後,梁冀喪心病狂派人將毒藥放到了小皇帝的食物裏,給漢質帝吃。沒過多久,漢質帝便感覺自己肚子比較疼,覺察出不對勁兒,便想要喝水。但是梁冀卻害怕事情敗露,自己地位不保,便極力勸阻小皇帝,不讓他喝水說:“不可以喝水!喝水會吐的!”在大臣和梁冀的爭執之間,可憐的小皇帝錯失了治愈的好時機,最後,隻能是無藥可治,就這樣活活被梁冀毒死。

一連幾年之內,被扶植的小皇帝接連不斷地死於非命,而最根本的原因卻成了未解之謎。以李固為首的朝中的賢良們,對此憂心如焚。決定聯合扶持清河王劉蒜登基為皇帝。對於這件事情,梁冀記恨在心,正好借助大會公卿的時候,大做文章,指桑罵槐,麵色凶殘,殺機四起。很多大臣膽戰心驚,再也不敢說出違背梁冀的話語,都高聲直呼“凡事大將軍做主就好!”隻有李固還是堅持自己的想法,威武不屈,還是冒死進諫,立劉蒜為帝。梁冀便再也容不下李固了。他說服梁太後,將李固的官職廢去,除去自己的心頭大患。到後來,朝中大臣因畏懼梁冀的權威都不敢妄自評論,梁冀也按著自己的心思把自己的妹夫劉誌扶上帝位,史稱漢桓帝。一時之間,梁冀的權勢達到了最頂峰,可謂是隻手遮天。

梁冀的權力擴大後,他的貪念也隨之膨脹。為了搜刮錢財,他派人以漢桓帝的名義,到全國各地統計富足人家的財產,將他們的名字、家庭地址和資產情況等詳細地寫在一個小冊子上。隨後,又費盡心機,給這些富人安上“莫須有”的罪名,打入監牢,受盡折磨。有些人因受不了這種拷打而用自己的財寶換自己的性命。而有一些人的家產還不夠梁冀的巨額贖款金,則是被發配邊疆,弄得一個個家庭支離破碎,家破人亡。而還有一些人生性就是一個吝嗇鬼,惜財如命,不肯交出財產,經不起嚴刑拷打,就這樣在獄中葬送了生命,最後還是被梁冀霸占了他們的萬貫家產。

梁冀的這種狼心狗肺的斂財方式,就連當時的皇上漢桓帝都敢怒不敢言,更何況是無權無勢的老百姓呢,也隻能忍氣吞聲了。從此以後,梁冀便仗著自己位高權重,變得更加目中無人,到處作威作福,每天昏天暗地的醉生夢死。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梁冀還暗地裏在西城建了一處宅院,專門偷蒙拐騙一些美女,幹出禽獸不如的勾當。哪怕是漢順帝曾經最寵愛的妃子友通期,也沒有躲過,梁冀偷偷地讓人把她整到自己的城西秘宅中,和她在一起鬼混了很長時間,簡直是罪該萬死。而梁冀的老婆孫壽看著自己的丈夫花天酒地,自己也不甘寂寞,學著梁冀的樣子也開始廣建樓房,用上好的材料,建造出一座座金碧輝煌樓房,每天在樓裏輕歌曼舞,屋子裏麵烏煙瘴氣,她的這種做法一時震驚京都。

對於這件事,漢桓帝早就聽說過,但是也沒有多加製止。到了公元158年,天上有日食和月食出現,當時的太史令陳授便借助這個自然現象,諷刺梁冀的荒唐行為和暴虐的獸行,是天地不容的。這個消息傳到了梁冀的耳朵裏,他惱羞成怒,立刻派人將陳授抓進監牢,活活將他打死在獄中。這個舉動讓漢桓帝非常震驚,準備徹查此事,其他大臣對梁冀早就不滿,就紛紛上奏皇上處置梁冀,這也使得漢桓帝下定了決心。再加之梁冀竟然不把漢桓帝放在眼裏,不顧倫理道德,非得讓桓帝的寵妃當他的幹女兒,甚至要讓這位寵妃改姓梁。漢桓帝頓時怒發衝冠,認為梁冀實在是膽大包天,竟然把主意打到他的身上。這兩件事情讓漢桓帝認為梁冀非除不可。

於是,漢桓帝把朝中大臣聚集到殿前,把自己的決定和事情的緣由告訴了他們。還派了大量的士兵守住皇宮內院,以防不測;隨後又讓黃門令具瑗帶著一千多精兵把梁冀的府上團團圍住,防止他逃跑;又派遣光祿勳袁盱拿著漢桓帝的符節收回大將軍印,直到這個時候,梁冀才知道自己將要大禍臨頭,頓時嚇得魂飛魄散,狼狽不堪,也知道自己性命難保,便在府中和妻子雙雙服藥自殺。到後來,有人清算梁家財產的時候,竟然達三十多億,這比一年賦稅的一半還要多,真是讓人瞠目結舌。從此以後,梁冀這個臭名昭著的十惡不赦之人便被牢牢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