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亦正亦邪,飽受爭議的佞臣(2 / 3)

張湯在對待那些高官時,也是非常小心謹慎的,他常常邀請賓客,並送給他們酒飯食物。對於原來朋友的子弟,不論他們最終的職業是什麼,他都會給予周到的照顧。對於朝中的公卿大夫,他更是不避寒暑地經常趕去拜訪。因此,張湯雖然在執行斷案是用法嚴峻,深刻卻並不公正,更甚至他還會利用自己的職權之便去排擠那些對自己不利的大臣,但是因為他的這種做法卻在眾人中獲得了很好的聲譽。匈奴渾邪王投降漢朝,漢朝又趁此機會調軍討伐匈奴,使得百姓征戰連連,苦不堪言。國家為了解救這些難民,開始還為他們發放糧食,但是國庫日漸空虛,張湯便向漢武帝建議鑄造更多的白金貨幣或者五銖錢,壟斷了鹽鐵的生產和買賣,對國內商販進行排擠。張湯每次上奏國家大事,漢武帝都會采納他的意見,這使得其他的官位形同虛設。但是張湯的意見卻使得漢朝百姓民不聊生,人人都指責張湯的辦事不力。但是即使這樣,皇上得知他生病的消息還是會親自過去探望。

匈奴人派人前來和漢武帝商議和親的事情,群臣都聚集在皇帝的麵前開始討論此事。當時的博士狄山主張和親,並且列舉了一係列和親對漢朝的好處,並且用漢朝曆代皇帝在位時通過和親使得天下太平的例子來說服漢武帝。漢武帝問到張湯的意見,張湯隻是說狄山是個儒生,沒有什麼真的知識。狄山也憤恨地以張湯審理淮南、江都王謀反的案子說事,說他有意詆毀諸侯王,離間皇室宗親的關係,他根本就是對皇上假忠義。皇上聽了這番話,表現得有些不高興地問狄山讓他負責一個地方,是不是能夠抵禦匈奴的燒殺搶掠。狄山卻回答不能,皇上越來越不滿,最後狄山隻好硬著頭皮同意了。於是皇上派狄山到邊境負責一個烽障,但是一個多月之後,匈奴人進犯,殺了狄山。從此朝中再也沒有人敢在皇上麵前提和親的事情。

張湯在擔任禦史大夫第七年的時候。終於被免官治罪。

河東郡人李文在擔任禦史中丞的時候,經常在張湯給皇帝的奏章中尋找能夠治他罪的證據,可是都沒有得逞。張湯對此事懷恨在心。他的一個心腹叫魯謁居的屬吏猜透了他的心思,於是在奏章中陷害李文。武帝派張湯處理此事,最後張湯趁機將李文處死了。張湯為了感謝魯謁居,在他生病的時候不但親自看望,還為其按摩雙腳。

張湯曾經多次斥責趙王,而且魯謁居曾經因為審理趙王的訟案,被趙王怨恨在心,所以一直想辦法除掉他們。他把張湯為魯謁居捏腳的事上書告發了。皇帝派人調查此事,後來魯謁居因病而死,最後這件事情被牽連到他的弟弟,於是他的弟弟被拘押了。張湯因公事去官衙審理其他囚犯,看見了魯謁居的弟弟,並且決定暗中幫助他,但在當時他隻能表麵上裝作與他不認識。這使得魯謁居的弟弟根本想不明白他的用意,並且因此事而怨恨他,於是就上書告發說張湯與魯謁居有陰謀,並且同時將李文的事情上書告發了。武帝將這個案子交給了與張湯不和的減宣處理。減宣對他窮追狠治,並且還不向漢武帝進奏事情的進展過程。正巧這時候孝文帝的陵園被盜丞相莊青翟上朝,打算與張湯一起向皇帝謝罪。但是張湯覺得此事沒有自己的責任,於是就失約了,並且還想告訴皇帝丞相知道這件事,這使得丞相也對他懷恨在心,日夜找罪名陷害他。

當時長史朱買臣,與莊助兩人都因受到皇帝的寵幸做了高官並且深受信任;那時候的張湯還是個小官,請求能夠拜見朱買臣等人。此事過後不久,張湯便升任了廷尉一職,在審理淮南王謀反一案時,張湯竭力排擠莊助,這使朱買臣對張湯非常不滿意。很多年以後,朱買臣因為觸犯當時的法律被降了職,後來他曾經去拜見過張湯,但是張湯很沒有禮貌,高傲地坐在床上,沒有好好理會他。這更使得朱買臣常常想要置他於死地。後來王朝和邊通兩個人也失去了官位,做了守丞相長史。他們都對張湯不滿,但一時因官職沒有張湯大,隻好先在他的手下委曲求全。而張湯也知道這三位長史身份尊貴,所以在他代行丞相的職權的時候,常常故意淩辱他們。因此三個長史都對張湯懷恨在心,他們知道張湯原來以職權之便謀私利的所有事情,例如張湯每次向武帝奏報的建議都會讓田信知道,然後就囤積取利等。於是暗中商議如何陷害他。

不久他們的話就傳到了漢武帝的耳朵裏,漢武帝本就生性多疑,聽信了這些話。後來減宣又將魯謁居的事情上奏了漢武帝。武帝果然認為張湯是貪官汙吏,是個假公濟私的人。於是就讓使臣帶著八項罪名去指責張湯。張湯全部予以否認,並且表示不服。於是漢武帝又派趙禹對張湯進行責備。張湯看到自己沒有讓皇帝繼續信任的希望了,於是謝罪自殺了,臨死前他告訴皇上自己是被人陷害的。張湯死後,他們家裏的財產沒有超過五百金,這些全部都是得自皇上對張湯的賞賜,並沒有其他不明來源的產業。他的家人想要厚葬張湯。但張湯的母親認為兒子被小人誣陷自殺,不值得厚葬,於是隻是用棺木、牛車把他草草安葬了。漢武帝知道這件事後就對張湯的案子進行了徹查,發現他確實是被誣告的,於是處死了三位長史。丞相莊青翟也被迫自殺了。皇上釋放了田信並且為張湯的冤死感到惋惜。為了彌補就將他的兒子張安世的官職晉升了。

張湯的一生雖然也做過不少錯事,他利用自己的職權之便排擠對自己不利的人,並且他的決策有時也會給百姓帶來災難,但是他一生廉潔,從不收賄行賄,這才是在賄賂成風的官場之中最為難能可貴的品德。

風流倜儻的奸佞江充

江充之所以有機會見到漢武帝,得到漢武帝的厚愛,究其原因還要從他的妹妹說起。

因為江充的妹妹善於操琴歌舞,因此被趙太子丹看重,娶回家,江充才有機會成為了趙王劉彭祖的座上客。不久,趙太子丹懷疑江充把自己的隱私告訴了趙王,二人的交情也慢慢變淡了。因為江充知道的事情太多了,太子丹便派人追捕他。太子丹因為江充逃跑而遷怒到了他的父兄,便找人把他們抓來殺了。江充在倉皇逃往長安之後,為了掩人耳目,遂更名為江充,並向朝廷告發了趙太子丹和他的同胞姐姐有奸亂,而且交通郡國豪猾,狼狽為奸,恣意為害的事情。漢武帝看到奏折之後龍顏大怒,立即下旨包圍了趙王宮,逮捕了趙太子丹,入獄嚴治,還判了死罪。

這一天,江充別出心裁地將自己打扮了一番,還特意穿上親自設計的紗袍,頭戴插著羽毛的步搖冠,再加上江充的身材本來就很魁梧,英姿颯爽,相貌堂堂,漢武帝在見到他的第一眼就稱奇,還小聲對旁邊的人說:“燕趙果然是一個好地方,奇人異士輩出。”便隨口問江充對於現在的形勢有何看法,江充的回答更是深得漢武帝的喜歡,對他很是滿意,認為他一定是個人才。江充喜不自勝,覺得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便主動向漢武帝要求出使匈奴。武帝便問他你覺得應如何應付匈奴呢?江充一臉從容地答道:“萬事都不可能有確定的答案,應該依事而變。”武帝即刻任命江充為謁者,出使匈奴,回來之後江充向漢武帝交代了一些匈奴的情況,更得武帝的欣賞,任命為直指繡衣使者。

江充的主要任務就是督察貴戚近臣中有沒有誰奢侈逾製,又加上江充為報效漢武帝的恩情,所以經他舉劾人不算少。但是他的工夫,主要花在糾劾馳道上的犯禁者。

江充知道漢武帝是一個極好虛榮的人,素日裏非常講究尊嚴,他就向武帝上疏,要求如果今後有誰敢在馳道上犯禁,就要把車馬沒收,就連人也要送往征伐匈奴的軍隊去。很快漢武帝便應允了。於是,江充便在馳道上布下了一張黑網,大規模捕捉駕車駛入馳道的車馬,一時截獲甚多。哪怕是漢武帝的姑母、陳皇後的母親館陶長公主,他也不放在眼裏,犯了錯,同樣受罰。因此,漢武帝對江充稱讚有加,說江充忠直,奉法不阿,很能辦事。此後,江充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恃寵而驕,不可一世,馳道之上,從朝到暮,都能夠見到他這位繡衣使者的身影。

征和二年,丞相公孫賀的兒子公孫敬聲因為犯了律法而下獄,公孫賀便向漢武帝請旨,希望可以逐捕到京師大俠朱安世,為自己的兒子贖罪,公孫賀果然得償所願。但是朱安世也並不是無能之輩,他在獄中的時候,揭發了公孫敬聲和漢武帝的女兒陽石公主的奸情,並借此來巫蠱詛咒漢武帝。武帝聽到之後,龍顏大怒,立即下旨逮捕公孫賀父子,並且下獄問了死罪,就連衛皇後生的諸邑公主與陽石公主,也一同被漢武帝誅殺了。漢武帝的冷血無情,江充全部看在眼裏,也不禁毛骨悚然。他看到漢武帝的年事已高,身體也大不如從前,剩下的日子應該不會很久了。然而,太子劉據與他之間的前隙,越發使讓他心神不寧,寢食難安。他十分清楚,漢武帝死後,一旦太子劉據登上皇位,一定不會放過自己。經過一番策劃,他決定進宮麵聖,於是去了甘泉宮探望病中的漢武帝,一番寒暄之詞過後,江充說:“皇上可以說是雄才大略,本就該壽比南山,怎料疾病不愈,這一定是巫蠱作祟,唯有徹底鏟除蠱患,那麼皇上的病情方能好轉。”漢武帝平生最忌諱巫蠱一說,一聽就十分恐懼。由於自己求生心切,漢武帝竟然信以為真,對於這位寵臣的言辭確信不疑,即刻任命江充為司隸校尉,總治巫蠱。

於是,江充便整日率領這一幫爪牙到處掘地求偶人,還利用胡人巫師捕蠱,數日之後,終於抓到了一個夜裏前來祭祀的人,並將他收捕入獄,用燒得紅紅的鐵鉗灼那個人的肌膚,強使誣服,這樣還不夠,還要讓他再汙蔑他人與他一同巫蠱。就這樣,一連十、十連百地牽連下去。這些人全部被逮捕下獄,被叛大逆不道之罪,前後殺害了數萬人。然而,江充的最終目的並不在此。進而,他又向漢武帝說,宮中也有蠱氣,希望可以入宮驗治。這時的武帝被江充搞得暈頭轉向,懷疑左右都是巫蠱,都在詛咒他,立刻就同意了。

於是,江充帶領爪牙先從失寵的那些嬪妃的住處搜起,之後依次查到皇後和太子的宮中。到了太子的時候,他口口聲聲說掘出了“桐木人”。皇太子劉據,是武帝與衛皇後的嫡親孩子,7歲那年就被漢武帝立為太子,一直深受漢武帝的喜愛。為此,漢武帝還專門為他修建了一座博望苑,以便於他交結賓客。現在的劉據已經三十多歲了,聽到江充在自己宮中掘出“桐木人”的事情後,大為惶懼,知道自己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便和少傅石德秘密商議,當機立斷,先下手逮捕了江充一夥人,並親臨斬了江充。

太子知道自己闖了大禍,立即矯詔發動兵馬自衛。皇後衛子夫、太子劉據死在了這場禍亂之中,就是曆史上的”巫蠱之禍”,這場禍亂白白死了好幾萬人,漢武帝自己也被搞得骨肉相殘。自此之後,人們就再也不相信巫蠱之事了,就連漢武帝自己也覺得自慚形穢,漸漸覺悟,知道這件事本就是江充從中作梗。於是,作“思子宮”,在衛太子被害的地方作“歸來望思之台”,以寄托哀思。

迷惑帝王的大太監石顯

石顯,字君房,是濟南人。他年輕的時候因為犯了罪而受了宮刑,後來又被送入宮中當了一個小太監。漢宣帝的時候,儒家學說並不受到歡迎,漢宣帝任命熟悉法律的石顯為中書仆射,石顯和另一太監弘恭勾結在一起。漢宣帝以前在民間生活,對於百姓疾苦也是深有體會,所以雖然他提拔了弘恭石顯等人,但是卻並沒有交給他們真正的權力。漢宣帝年老的時候,一直不滿意太子劉奭的軟弱無能,原本打算另立太子,但是又考慮到他的生母是自己的患難之妻,他也就下不了這個決心,漢宣帝在刑罰重用的是弘恭、石顯,但是又讓儒家的學生蕭望之當了太子的老師,這讓太子連“謁者召致廷尉”的意思都沒有弄明白。漢宣帝歎息道,以後我漢家的天下將在太子的手中送掉啊,就這樣在漢宣帝的哀歎中,太子劉奭登基為帝,史稱漢元帝。漢元帝從小就體弱多病,登基為帝後也不能常常處理朝政,所以必須找一個察覺帝王心意又朝夕不離的人陪伴在漢元帝的身邊,而石顯則是對朝廷律法比較熟識,更是善於揣摩聖意,弘恭死後便又被提拔做了中書令,朝廷的機密文件都要經過他的手中。

石顯的記恨心比較強,隻要是得罪過他的人,他都會尋個機會對他報複,並且每一條都有法可依,讓受害人找不出一絲破綻。蕭望之,是漢宣帝給漢元帝挑選的老師,也是漢宣帝指定的輔政大臣之一,就是因為上書漢元帝,反對宦官參與朝政,被石顯懷恨在心,將他視為眼中釘。

有一次,蕭望之上書彈劾外戚車騎將軍史高和侍中許章,這讓石顯抓住了把柄,立即聯合平日與蕭望之有過節的兩位大臣,一起向漢元帝上書,汙蔑蕭望之離間皇上與外戚之間的關係;接著又趁著蕭望之休息在家的時間,命人向漢元帝送上奏章,漢元帝便將這件事情交給了與石顯是一丘之貉的太監弘恭來處理,針對弘恭的查問,蕭望之也是實事求是地說出“外戚把持朝政,國法難容,這樣下去之後就會擾亂朝政。我之所以上書奏請皇上,就是為了我大漢朝的江山著想,隻是為了整頓朝綱,絕不是什麼陰謀、更不是離間君臣之間的感情”。但是石顯和弘恭兩人就隻是要蕭望之承認有整頓外戚的想法就足夠了,怎麼還會聽蕭望之的真實意圖呢。

於是他們向漢元帝進讒說,蕭望之勾結朝中大臣,對朝中的功臣進行攻擊,他的目的就是想要謀朝篡位,還是請皇上將他“謁者召致廷尉”,意思就是將蕭望之逮捕入獄。漢元帝當時剛剛登上帝位,而對於這幾個字並不知道其中的意思,也沒有多問就準奏了。等過了一陣子,漢元帝一直不見蕭望之上朝,於是就問朝上的大臣,才知道蕭望之已經被關進了大牢。又因為這件事情是經過自己批準的,也就沒有多加責備,隻是一直催促著趕快將蕭望之釋放,官複原職。可是太監石顯卻對漢元帝說,您剛剛將自己的老師關進大牢,在大臣們的眼中應該是有很充足的理由的,而現在如果就這麼放了,這也就代表著是皇上您做錯了,這會降低您的威望的。漢元帝聽了石顯的一番話,感覺非常有道理,於是就下令將蕭望之貶為平民。過了幾個月之後,漢元帝對自己的做法心中有點愧疚,於是便又封蕭望之做了關內侯一職,並且還準備讓他做當朝的丞相,沒想到,蕭望之的兒子知道此事後,以為自己的父親又重新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又舊事重提,要求皇上徹查自己父親入獄一事,他的這一舉動將漢元帝惹怒了,便命人下令調查,石顯則又趁著機會對漢元帝說:“蕭望之以前做將軍的時候,就一直離間皇上與大臣們之間的關係,依仗自己曾經是皇上您的老師而居功自大,甚至還想獨攬大權,那個時候皇上就應該治他的罪。但是皇上卻給他封侯拜相,恩寵無比,蕭望之自己不但不知道感激皇上的厚愛,反而對以前的舊事念念不忘,還縱容自己的兒子上書,真是太不應該了。如果不將他送往監獄反省一下,這樣的人,將來怎麼能為朝廷所用呢?”而漢元帝認為蕭望之的年事已高,如果這樣對待他,恐怕他會因為這樣的羞辱而自殺,石顯又說道:“上一次將他關進大牢,他都平安無事,這一次隻是小小的懲戒一番,就更沒有自殺的必要了。”於是漢元帝又下令逮捕蕭望之。石顯接到指令,便帶人將蕭望之的家團團圍住,蕭望之說:“我以前是一名戰功累累的將軍,如今已近年近七十歲了。憑我一生的功勞和現在的年齡還要讓我承受大牢這種侮辱,這樣活在世上真的是太卑微了。”說完,便自己服毒自殺。

蕭望之的死在朝廷中引起了很大的轟動,他在朝中也是很有名望的人,而石顯為了推卸責任,經過一番策劃,從當時對他談論最多的儒生堆裏著手,向漢元帝舉薦很有名氣的貢禹,讓他做了禦史大夫,並且對他格外的恭敬,他的這種做法迎來了儒生們的交口稱讚,都誇讚他說能夠向君王舉薦賢明,這也給石顯在大臣之間贏了一個好名聲。

蕭望之自盡之後,漢元帝心中明白蕭望之死得非常冤枉,於是給自己的另一位老師周堪升了職,並且也提拔了周堪的學生張猛,張猛乃是張騫的孫子,滿腹才華,而周堪則是蕭望之生前的好友,石顯於是便將他們二人也看做自己的敵人,對他們百般排斥,每天都想著怎樣將他們拉下台,甚至有一次還因為石顯的誣告,差點使張猛丟了性命。

有些日子,石顯為了進一步鞏固自己在朝中的地位,便想拉結外戚,於是他向漢元帝推薦道:“馮逡是一個有才能的人,再加上他是馮皇妃的哥哥,應該在朝中給他一個重要的職位。”漢元帝聽石顯這麼一說,便立刻召見馮逡,可是令石顯沒有想到的是馮逡見了漢元帝之後,便讓左右侍奉的人下去,秘密告訴漢元帝,石顯依仗自己手中的權勢而任意妄為,提醒漢元帝要對他有所防範,而這時的漢元帝怎麼可能聽得進去,隻知道不能有人說自己寵臣石顯的壞話,於是一氣之下,便再也沒有提升馮逡的念頭了。石顯知道這件事後,更是氣憤不已,一直在尋找機會,伺機報複,有一回朝中禦史大夫的官職空缺,各大臣都推薦馮逡的哥哥馮野王出任禦史大夫一職,漢元帝自己心中也感覺非常合適,便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石顯,石顯當下說道:“馮野王在朝中一向為人正直,剛正不阿,禦史大夫一職是非他莫屬啊。但是,他卻也是馮皇妃的親哥哥,如果這樣做的話,他們會以為皇上隻是任用與自己關係親近的人,怕會有人不服啊!”漢元帝也是猶豫不決,最終,在石顯的挑唆下,漢元帝並沒有讓馮野王做禦史大夫。

正是這樣,石顯在不動聲色間,就將自己的敵人置於死地,他利用計謀,得到了儒生的讚揚、又利用自己逢迎的本領討得皇上的歡心,許多的事情到他這裏被弄得真假難辨,甚至就連當事人也都不知道何為真,何為假。漢元帝死後,漢成帝登基。漢成帝喜歡重用外戚,石顯也就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在朝中再也沒有風光起來,但是,大臣們又找不到什麼可以彈劾他的證據,最後隻好作罷,將他趕回了家,就這樣,原本是漢元帝麵前的小紅人,轉眼間卻落得個這樣的下場,石顯心中鬱悶,病死在回鄉的途中。回頭想想石顯的一生官場,他陷害人的技術之高超,讓被害人找不到訴苦的地方,更找不到可以平反的證據;而他的為人處世之道更是絕妙,雖然害人不淺,卻自始至終都沒有給人留下一絲的把柄。

篡奪皇位的王莽

曆史上陰謀篡位的人數不勝數,而像王莽這樣取而代之的恐怕就隻有他一人。

王莽本是漢元帝皇後王政君的侄子,很小的時候,王莽的父親就去世了,很快他的哥哥也去世了。王莽自小就與母嫂相依為命,從小王莽就懂得以理服人,以禮待人,雖然他生活儉樸,但卻飽讀詩書,平日裏喜歡結交賢士,也因此聲名遠播。

漢元帝駕崩之後,漢成帝即位,舅父王鳳掌握朝政大權,一時間,整個朝廷都落在了王家人的手裏。

在眾多的孩子裏麵,王莽是最讓王鳳喜歡的,在王鳳臨死之前,再三囑托皇後和皇帝一定要好好地重用王莽。就這樣,王鳳逝世後,朝廷大權就轉交到了王莽的手中。王莽從小就聰明,才智過人,雖擁有榮華富貴,處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他明白,如果不得人心再高的權威有一天也可能會灰飛煙滅。所以,王莽依舊過著簡樸的生活,禮賢下士,以誠待人,恩威並施,許多的官員對於王莽的人品都讚賞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