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十八歲,中日甲午戰起,清軍戰敗,極為震動。始知世有“新學”。
1895年,十九歲,十一月與莫氏成婚。
1897年,二十一歲,九月赴杭州再次參加鄉試,不中。
1898年,二十二歲,二月,至上海任《時務報》書記,與羅振玉相識。七月因患腳氣病,回籍治療。十月返滬,羅振玉引之入東文學社,負責庶務,免繳學費,半工半讀。
1900年,二十四歲,秋,羅振玉應張之洞之邀,至武昌任農務局總理兼農校監督,召王國維等同至,任武昌農校日籍教員翻譯。年底,由羅氏資助,東渡日本東京物理學校習數理。
1901年,二十五歲,春,在日本東京物理學校留學,夏歸國,協助羅振玉編《教育世界》雜誌,譯《教育學》、《算術條目及教授法》。
1902年,二十六歲,夏,張謇在通州(今南通市)創辦通州師範學堂,欲聘一心理學、哲學、倫理學教員。經羅振玉推薦,王國維應其一年之聘。
1904年,二十八歲,代羅振玉為《教育世界》主編,進行刊物改革。8月,羅振玉在蘇州創辦江蘇師範學堂,王國維來校任教。仍鑽研叔本華思想,並深受其影響。
1905年,二十九歲, 十一月,隨羅振玉辭職,賦閑家中。
1906年,三十歲,春,隨羅振玉進京,暫住羅家。四月,集數年間(1904—1906)所填詞六十一闕成《人間詞甲稿》刊行。八月,其父王乃譽病故,奔喪歸裏,並為之守製。
1907年,三十一歲,四月,自海寧返京,住羅家。不久,經羅振玉引薦,得識學部尚書兼軍機大臣榮祿,甚為其賞識,未幾,得在學部總務司行走,任學部圖書編譯局編譯,主編譯及審定教科書等事。因其夫人莫氏病亡而歸省,事畢即返京。十一月,彙集1906年5月至1907年10月間所填詞四十三闕,成《人間詞乙稿》。
1908年,三十二歲,一、二月間,太夫人病故,奔喪返裏。三月,與繼室潘夫人完婚,攜眷北上返京,賃屋於宣武門內新簾子胡同。七月,輯《唐五代二十家詞輯》二十卷,對每家詞數及其出處,均以按語說明。又輯《南唐二主詞》。十月,譯著《辨學》(即邏輯學)一書刊出。
1911年,三十五歲,二月,為羅振玉創辦之《國學叢刊》作《序》,提出“學無新舊、無中西、無有用無用”。校《夢溪筆談》、《容齋隨筆》。十月十日辛亥革命爆發,十二月,羅振玉、王國維各率全家避居日本,居京都田中村,僑居日本達五年之久。從此,其治學轉而專攻經史小學。
1912年,三十六歲,羅振玉藏書運抵日本,存京都大學,王國維與其一同整理,並與日本學者相過從,專攻古史。春,草《簡牘檢署考》,夏,作《雙溪詩餘跋》。
1915年,三十九歲,二月,撰“殷虛書契前編”,一、二卷釋文,作“洛誥解”。三月,寫成“鬼方昆夷 狁考”。中旬,攜眷返國掃墓,四月十三日羅振玉亦歸國掃墓,二人會於上海。中旬,經羅振玉介紹與沈曾植相識於上海,多有往還,商磋古音韻之學。下旬,攜長子隨羅振玉往日本。
1916年,四十歲,一月,決定春節後返國,《國學叢刊》停刊。王國維認為其寓居日本期間,乃“成書之多,為一生冠”。二月,攜長子回國,至上海,應哈同之聘,主持《學術叢編》。
1917年,四十一歲,一月下旬受羅振玉招至日本,二月歸國,始草“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三月成《太史公年譜》。四月,返海寧掃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