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四十二歲,一月,校《尚書孔傳》、《方言》等。北京大學蔡元培托馬衡與王國維聯係,欲聘其往北大任教。經與羅振玉商量,拒絕之。
1919年,四十三歲,四月,羅振玉攜眷歸國,與王國維會於上海。伯希和在上海與羅振玉、王國維會見,商談學術。
1920年,四十四歲,本年繼續為蔣氏編藏書誌,並校閱多種古籍。
1921年,四十五歲,年初,馬衡受北京大學委托,再次來書邀王國維出任北大文科教授,為其所拒。繼續為蔣編藏書。五月,將數年間所寫經史論文,刪繁挹華,集成《觀堂集林》二十卷,由烏程蔣氏出資刊行。
1922年,四十六歲,年初,王國維允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通訊導師,以“無事而食,深所不安”,未受酬金。二月,北京大學馬衡集資影印王國維於上年所輯之《唐寫本切韻殘卷三種》。三月,撰《兩淅古刊本考》及序,並校《水經注》。五月,顧頡剛來訪,後多有書信往還問業。八月,草成《五代兩宋監本考》,為烏程蔣氏撰《傳書堂記》。致書馬衡,詢以研究科章程、研究生人數、研究項目等事。為羅振玉撰“庫書樓記”。
1923年,四十七歲,寒假,倉聖明智大學解散,王國維所任《學術叢刊》編輯及該校教授至此結束。二月下旬一度返海寧故裏。四月十六日,受命任遜帝溥儀“南書房行走”。為烏程蔣氏編藏書誌基本結束,曆時近四載,編成經、史、子三部,集部至元末,明則為草稿。五月離滬取海道北上入京,六月一日,覲見溥儀,夏曾至天津羅振玉處消夏。十一月,受溥儀命,清理景陽宮等處藏書。十二月初,《觀堂集林》二十卷樣本印成,文二百篇,詩六十七首。
1924年,四十八歲,五月,撰成《明內閣藏書目錄跋》、《散氏盤考釋》及跋。九月,羅振玉入直南齋,至京,住王國維家,後又與羅氏共檢理內府藏書。近年,與胡適往還書信,商討學問。十一月,馮玉祥部“逼宮”,命溥儀遷出紫禁城。王國維隨駕前後。
1925年,四十九歲,二月,清華委任吳宓籌辦研究院,並擬聘王國維為導師。王國維在請示溥儀後就任。此後治學轉入西北地理及元史。四月十八日,移居清華園之西院。研究院同時還聘請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為教授。世稱“清華四大教授”。另,聘李濟為講師。四月二十三日梁啟超到校,隨後趙元任到校,住清華園之南院。七月,清華國學研究院錄取新生,正取三十名,備取兩名。暑期,應學生會邀請向留校學生講演《最近二三十年中中國發現之學問》。九月八日,清華國學研究院舉辦第一次教務會議,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李濟到會。會上公布各教授普通演講的講題(即所開課程)與指導研究學科的範圍。王國維任經史小學導師,普通演講講題有:《古史新證》,每周一小時;《尚書》,每周兩小時;《說文》練習,每周一小時,指導學生研究範圍有:《尚書》本經之比較研究、《詩》中狀詞研究、左禮器之研究、《說文》部首之研究、卜辭及金文中地名或製度之研究、諸史中外國傳之研究、元史中蒙古色目人名之劃一研究。
1926年,五十歲,二月,赴天津,為溥儀祝壽。十月,因其長子病逝,與羅振玉發生誤會。撰成《桐鄉徐氏印譜序》。十一月下旬,為北京大學曆史學會講演《宋代之金石學》。
1927年,五十一歲,五月十二日,出席清華史學會成立會,並致辭。六月一日,國學研究院第二班畢業,中午,參加研究院師生敘別會,午後訪陳寅恪先生。六月二日上午,告別清華園,到頤和園內的魚藻軒前,自沉於昆明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