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2:陳寅恪年譜(1 / 3)

《唐代政治史述論稿》reference_book_ids\":[7172013603782937608]}],\"3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3,\"start_container_index\":3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6},\"quote_content\":\"《柳如是別傳》reference_book_ids\":[7051883246560218142,7038903530870017037]}],\"3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9,\"start_container_index\":3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2},\"quote_content\":\"《柳如是別傳》reference_book_ids\":[7051883246560218142,7038903530870017037]}],\"1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1,\"start_container_index\":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7},\"quote_content\":\"《炭畫》reference_book_ids\":[687438695244392346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1890年,一歲,7月3日出生,父親陳三立,祖父是湖南巡撫陳寶箴。

1902年,十三歲,春,隨長兄陳師曾(陳衡恪)從上海吳淞口出發東渡日本留學,入弘文學院,與魯迅成為同窗。

1905年,十五歲,因腳氣病輟學,不得不離開日本,回國療養。

1907年,十七歲,插班考入上海複旦公學,係高中文化程度,同班同學中有後來著名的氣象科學家竺可楨和留學德國獲海德堡大學史學博士的徐子明。

1909年,十九歲,從複旦公學畢業,在親友的資助下赴德國留學。

1910年,二十歲,考入了柏林大學學習語言文學。

1911年,二十一歲,春,因腳氣病複發需要易地療養,去挪威旅遊了二十多天。秋,轉入瑞士蘇黎世大學學習。

1912年,二十二歲,辛亥革命爆發後,陳家從南京逃難到上海。一方麵掛念著家人,另一方麵由於留學的經費不足,陳寅恪不得不返抵上海。

1913年,二十三歲,春,考入了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社會經濟部學習。在巴黎學習期間的另一收獲則是通過王國維先生結識了二十世紀歐洲著名的東方學家伯希和。

1914年,二十四歲,秋,世界大戰爆發,歐洲一片混亂,陳寅恪不得不匆匆回國。

1915年,二十五歲,春,出任新成立的經界局局長蔡鍔的秘書,主要工作是翻譯有關東西方圖書資料,探究中國經界的源流。蔡鍔為湖南人,早年受其父陳三立賞識,破格進入湖南時務學堂學習。那時魯迅和陳衡恪都在教育部任職,經常與魯迅見麵,魯迅日記中記載:“贈陳寅恪《域外小說》第一、二集,《炭畫》各一冊。”同年秋天,應江西省教育司(相當於後來的教育廳)副司長符九銘的邀請為江西省連閱留德學生試卷三年,並申請了江西省官費留學的名額,期間還在家中侍奉父母和博覽經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