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2:陳寅恪年譜(2 / 3)

1918年,二十八歲,冬,得到江西官費的資助,再度出國遊學。

1919年,二十九歲,抵達美國,翌年年初進入哈佛大學,師從蘭曼教授學習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三十一歲,九月,進入柏林大學東方語言研究所,受業於路德施教授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同時向繆勤學習中亞古文字,向黑尼士學習蒙古語。留學期間勤奮學習、積蓄各方麵的知識而且具備了閱讀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多種語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學的工具,他國學基礎深厚,國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見解,多為國內外學人所推重。

1925年,三十五歲,回國。此時清華學校改製為大學,設立國學研究院,“基本觀念,是想用現代的科學方法整理國故”。聘任當時最有名望的學者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等人為導師。當時的研究院主任吳宓很器重他,認為他是“全中國最博學之人”。因為其父生病,請假一年,到杭州侍奉。

1926年,三十六歲,7月7日抵京,至8月25日開學前才到達清華園。

1928年,三十八歲,在上海結婚,夫人唐筼,台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也是一位教師,在清華園相識,兩人誌同道合。

1930年,四十歲,清華國學院停辦,陳寅恪出任清華大學曆史、中文、哲學三係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曆史語言研究所第一組組長,故宮博物院理事等職,學術進入了鼎盛時期:繼承了清代乾嘉學者治史中重證據、重事實的科學精神,又吸取西方“曆史演進法”,運用這種中西結合的考證比較方法,對一些資料窮本溯源,核定確切。並在這個基礎上,注意對史實的綜合分析,從許多事物的聯係中考證出關鍵所在,用以解決一係列問題,求得曆史麵目的真相。他這種精密考證方法,其成就超過乾隆、嘉慶時期的學者,發展了我國的曆史考據學。同時對佛經翻譯、校勘、解釋,以及對音韻學、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淵源、府兵製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課題的研究,均有重要發現。在《中央研究院曆史研究所集刊》、《清華學報》等刊物上發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論文,是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博學而有見識的史學家。

1937年,四十八歲,小女兒出生,盧溝橋事變引爆抗日戰爭。9月15日,其父與世長辭,享年八十五歲。11月3日清晨,與夫人唐筼一同攜三個女兒及女仆王媽等倉皇逃離北京,踏上了輾轉南渡的艱難曆程。冬,到香港,暫時住在羅便臣道一百零四號地下室。人地生疏,聽不懂廣東話,使用港幣,生活費用昂貴,生活極其艱難。

1938年,四十九歲,春,唐筼患心髒病,旅途勞頓,體力不支留在香港。陳寅恪隻身取道越南,到達雲南的蒙自,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並的西南聯合大學設在此地,陳寅恪在文學院授課。 秋,西南聯大遷至昆明,他隨校到達昆明。

1939年,五十歲,春,英國牛津大學意聘陳寅恪為漢學教授,並授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並決定由英國漢學家休斯副教授充任陳寅恪的助手,這是該校建校七百年來第一次聘中國學者任教授,在當時是一種很高的榮譽。夏,學期結束陳寅恪離開昆明經河內到達香港,準備全家乘坐輪船到英國,開始理想中的新生活。但是適逢國際局勢轉變,蘇聯加入英美陣線,以對抗德國,日本因與德意誌結為軸心同盟,終於演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香港一時沒有赴歐洲的輪船。再加上旅費不足等原因,沒能去成英國。九月,陳寅恪先生重返昆明。

1940年,五十一歲,春節在昆明度過,大年除夕昆明雖然“魚龍燈火”、“仿佛承平”,但是當時“淮南米價驚心問,中統錢鈔入手空”。物價飛漲,錢不值錢,雖然是佳節,他的心裏卻是無限傷感。暑假再次回到香港省親,等待時機赴英國,以應牛津漢學教授之聘。但是接到中國駐英國大使郭複初來電,謂因時局關係,赴英事須再緩一年,無奈之下生疾困頓,隻得向西南聯大請假,寄籍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