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愷之的作品,據唐宋的記載,除了些政治上的名人肖像以外,也畫有些佛教的圖像,這是當時流行的一部分題材。另外還有飛禽走獸,這種題材和漢代的繪畫有聯係。他也畫了一些神仙的圖像,因為那也是當時流行的信仰。而最值得注意的是他畫了不少名士們的肖像。這就改變了漢代以宣揚禮教為主的風氣,而反映了觀察人物的新的方法和藝術表現的新的目的,即:離開禮教和政治而重視人物的風采和才華。這種繪畫藝術視野的擴大,從而為人物畫提出了新的要求,表現人的性格和精神特點。
在顧愷之的著作言論中,我們見到他反複強調描寫人的神情和精神狀態。
顧愷之的主要作品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列女圖》、《魏晉勝流畫讚》。他的力作《雲台山記》,是一篇有曆史價值的文章,文字中有很多錯亂,但大致可以看出是描述一幅分為三段的雲台山圖。雲台山是道教的祖師張道陵修道成仙的名山。這幅文章描繪大師張道陵以跳到深穀中取桃子來考察其弟子們,其中唯趙升、王長二人信心最堅。文章中又描述了畫中的山石澗流的險峭之勢,山峰上孤鬆,山中穿插步鳳鳥“婆娑體儀,羽秀而詳軒尾翼,白虎心匍石飲水”等。這篇文字有助於我們了解早期山水畫的內容和風格。早期山水畫是包含了神仙怪異的因素的。南北朝的道教徒宗炳、上微的論述山水畫的文章也保留了下來,可以看出也是從求仙訪道的思想出發的。早期山水畫的古拙的風格,我們從南北朝一些石刻以及敦煌壁畫中都可以得到相似的、進一步的認識。
王勃9歲指瑕《漢書注》
唐朝高宗永徽年間,王勃出生在絛州龍門之地的書香之家——王家。王勃是戶主王福疇6子中的第三子,從小酷愛讀書。
一日王勃與兩位哥哥正在談詩論文。父親王福疇和當地名望較高的兩位文人走了進來。
王福疇對三人說:“別高談闊論了,快快拜見杜大人、範大人。”
三人作揖後,杜大人說:“常來常往,無須多禮。你們王家以詩書傳家,一代勝過一代。王勃,你過來。你經、史、子、集、詩、賦、駢文,無所不讀,涉獵廣泛,知識淵博。所寫詩文,我已覽閱,構思精巧,文采四溢。”
範大人表示讚同,並說:“王勃,你告訴我,你6歲就寫詩文,你這寫詩作文的靈感從何而來?”
王勃上前一步,作了個揖,謙虛地說:“大人過獎了。王勃隻不過是憑一時興起,隨手寫來而已,哪裏談得上什麼靈感?但說真的,書讀得多了,腦子也就靈了。我的目標是對前人的詩文學習借鑒,努力開創自己的風格,希望能夠獨樹一幟。大人請勿見笑啊。”
杜大人聽後,連連點頭,又說:“當朝中專門研究訓治之學的大人物中書侍郎顏師古在為《漢書》作注。聽說你讀了他的《漢書注》之後,竟發現了其中不少的錯誤,還寫了10卷《漢書注指瑕》,可有此事?”
王勃坦誠地說:“確有其事。我認為,給古書作注乃是一門極其嚴肅的學問,不能有絲毫疏誤,不然就會貽誤後人。我在讀《漢書注》時,發現了其中有不少錯處,於是就記錄下來,指出其錯誤所在,並予以改正。這些隻不過是我個人的見解,不一定成熟。”
範大人想見識一下,便說:“可以拿出來讓我們拜讀拜讀嗎?”
王勃頗感高興,便說:“正想請二位大人指教呢。”
於是,王勃去書房,取出《漢書注指瑕》10卷,遞與二位大人,說:“王勃獻醜。”
杜、範二人翻閱《指瑕》,不斷驚呼:“此處有錯,是呀!”“不錯!這樣說較為妥當!”等語。杜、範二人看完,拍案叫絕:“9歲儒生竟能指出大學問家的差錯,堪為奇跡!此童稟賦超常,將來必大有作為!王大人,你這書香門第又出高人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