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才氣橫溢的郭沫若(1 / 1)

郭沫若自幼聰明,母親在他3歲時就教他背念古詩,5歲進私塾念書,長大一些就能和大人對對子。

私塾放學後就是孩子們的天下了,郭沫若和小夥伴總要結伴而回。這一天,他們看到一座寺廟的院牆上伸出一枝樹枝,看到上麵結滿了許多又紅又大的桃子,都饞得直流口水。

“要是能摘一個桃子吃,那該多好啊!”一個小夥伴說。

“唉!牆又高,門又關著,進不去啊!”另一個小夥伴歎息著說。

“看,這裏有個窟窿!”忽然,一個小夥伴指著牆邊的一個洞高興地說。

“我們要按順序一個一個地鑽進去,悄悄地,別被老和尚發現。”郭沫若吩咐說。

小夥伴們一個個從牆窟窿鑽了進去,爬上碩果累累的桃樹,像孫悟空進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園,專揀又紅又大的桃子啃。

“不好,老和尚來了!”一個小夥伴驚叫了一聲。於是,他們像小猢猻一樣,很麻利地滑下桃樹,從牆窟窿裏鑽出逃跑了。

老和尚看到滿地的桃核,還有些隻啃了幾口的桃子,又心痛,又生氣。當天便去了私塾,向教書先生告狀。

第二天上課時,先生滿臉怒氣,大聲問:“昨天放學後,是哪幾個到寺廟裏偷吃了桃子?”

學生們麵麵相覷,都不敢做聲。

“說啊!”先生用戒尺狠狠地敲著桌子說,“不好好念書,還去幹這種偷盜之事,真是可恥!這樣吧,現在我出個對子,你們誰能對上來,就饒了你們這一次,如若對不出來,你們每人都得打手,一個也不饒!”私塾先生是位很和善的人,雖然學生做錯了事,可他並不想用打手來懲罰他們,隻想告誡他們,讓他們認錯。接著,他念出對子的上聯:“昨日偷桃鑽狗洞,不知是誰?”

教室裏鴉雀無聲,同學們都用眼睛偷偷地瞅郭沫若。

郭沫若滿麵羞愧,他低著頭想了想,站起來答道:“他年攀桂步蟾宮,必定有我!”

先生一聽,不禁暗自叫好,這個小家夥對得真好,“攀桂”和“步蟾宮”都是考中狀元的意思,看來他的誌氣還真不小哩!

先生雖然心中高興,但卻絲毫沒有流露出來,仍然很嚴肅地說:“光有遠大誌向還不夠,還要有高尚的品德,要誠實,要知錯必改,這些做人的品德,你記住了嗎?”

“謝謝老師的教誨,我記住了!”郭沫若響亮地回答。

先生聽了心平氣和地說:“好了,你坐下吧!”接著,又開始給他們上新課。

從此以後,郭沫若牢記老師的教導,努力學習,再也不貪玩淘氣了。

楓橋夜泊

安史之亂發生的時候,詩人張繼流落到江南水鄉,途經楓橋時,天色已晚,他便停船在此過夜。

時值深秋夜半,月亮剛剛落下,餘暉還明晃晃地映在河水中。林中的烏鴉因月光的驚擾,不時發出啼鳴聲,攪得詩人心煩意亂,難以入眠。下霜了,一陣陣寒氣襲進了船艙,詩人更睡不著了,他披衣走出了船艙,江麵上停泊了不少漁船。借著漁船上星星點點的燈光,依稀可以看到橋頭的楓葉,詩人心頭淡淡的無名愁緒,像一團亂麻沒有頭緒。正當他愁緒萬端、輾轉難眠時,旁邊寒山寺的鍾聲卻劃破了寂靜的夜空,傳到孤零零的客船上,更增加了詩人無限憂愁。

水鄉秋夜的優美景色,吸引著這位滿懷憂愁的遊子,使他從中領略到了一種難以言傳的情味,突然傳來的鍾聲又給他帶來了特別的感受。他的創作靈感頓時勃發,提筆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憫農

唐代詩人李紳,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是媽媽含辛茹苦將他拉扯大,所以他深知生活的不易。李紳本來就很聰明,再加上他學習刻苦,很小就學會了寫詩。

一天,他向媽媽提出要到京城拜訪名師,媽媽雖然舍不得兒子離開她,但為了兒子的前途,還是同意了。李紳出發的那天,正是六月三伏天,一路上火辣辣的太陽當頭照著,李紳隻身在路上行走都熱得有點受不了,但他向田裏一看,農民們正頂著烈日為禾苗鋤草,一串串汗珠不斷地落到田裏,可他們全然不顧,還是不停地鋤著。看到這些,李紳很感動,心想:我們碗裏的每一粒飯都是農民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啊!

到京城後,李紳立刻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寫成這首《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並把它呈給老師呂溫看。老師看後稱讚說:“真是一首關心百姓疾苦的好詩,隻有時刻掛念百姓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詩,也隻有這樣的人才應該做宰相啊!”後來,李紳果然做了宰相,成為一位關心百姓疾苦的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