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奧斯特洛夫斯基讀報紙(2 / 3)

這個案件發生在某一年的夏天,一個雙目失明的少女被拐騙,父母花了5萬美元將她贖回後,便報了案。當警方向少女了解情況時,她隻知道,好像是一對青年夫婦拐騙了她,將她關在海邊的一間小屋裏,別的就什麼都不知道了。後來她回憶說:“那間小屋裏能聽到海浪的聲音,也有潮水的濕味,我被關在小屋的閣樓上,捆著雙手扔在床上。當時天氣悶熱,屋內開了一個小窗,到夜晚風從窗子吹進來,才覺得涼快些。”

根據少女提供的線索,警察在海邊找到了兩間這樣的小屋,一間朝南,一間朝北。但這兩間屋子已經被打掃幹淨,看不出關過人的痕跡。少女不能肯定自己被關在哪一間,所以,警察也就難以斷定案犯是誰?

一天,一位記者帶著這個問題去請教海倫,希望得到她的幫助。他們之間的談話,都是由莎利文女士通過手語進行翻譯的。

海倫先問了記者9個問題,比如說:兩間房子的結構是否一樣?海岸的哪一個方向衝著海?少女被關時的天氣情況?記者都一一做了解答。隨後記者便問海倫:“如果您是被害人,能馬上知道自己被關在哪一間房子嗎?”

海倫毫不猶豫地點了點頭,肯定地說:“少女被關在窗戶朝北,麵對丘陵的那間屋子裏。”因為盲人雖然眼睛看不見,但對風和溫度卻極為敏感,海倫就是根據少女提供的“晚上從小窗裏飄進來一點風”的提示,結合自己豐富的地理知識,解開了少女所在小屋的謎。警察沿著這條線索追查下去,很快抓住了拐騙犯,破解了這個疑案。

誠實勇敢的馬克·吐溫

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向妻子莉薇求婚時,經曆了一番波折。年輕的馬克·吐溫和漂亮姑娘莉薇深深地相愛了。但姑娘的父親卻因為對他的為人不夠了解,遲遲不答應他對自己女兒的求婚。馬克·吐溫情急之下,很快找到6位知名人士,請他們評價自己的為人。然後,他把這些材料交給莉薇的父親。莉薇的父親看完這些材料後,沉默了很久。因為這些材料中寫了很多馬克·吐溫的缺點,而且對這樁親事表現得毫無熱情。

莉薇父親鄭重其事地對馬克·吐溫說:“你難道沒有一個肯替你說好話的朋友嗎?”馬克·吐溫難為情地搖搖頭說:“恐怕是沒有。”莉薇的父親笑著說:“那就讓我作你的朋友吧,我很高興我的女兒能和你結婚。”

馬克·吐溫激動而不解地問:“這是為什麼?”莉薇的父親說:“因為我對你的了解比他們要多。首先你是一個誠實的人,不隱諱別人對你的看法;其次你是個勇敢的人,敢於把自己的缺點公開。”

高爾基的聖誕夜

一年一度最讓人向往的聖誕夜,終於到來了。在小高爾基外公家裏,到處都洋溢著節日的氣氛。一棵高大而美麗的聖誕樹擺放在大廳中央,樹上掛滿了五顏六色的裝飾物。美麗的鮮花擺滿了大廳。大人們點燃了許多蠟燭,照得整個屋子明亮而溫暖。餐桌上更是擺滿了平常很少吃到的糖果、香噴噴的點心、烤得流油的燒鵝和熏腸。不管是小孩還是大人,都穿上了節日的盛裝,一家人歡聚在大廳裏,又是唱又是跳,就連一向嚴肅的外公,也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

沉浸在歡樂氛圍裏的一家人,直到深夜準備休息時,才發現小外孫高爾基,竟然沒有和大家一起歡度聖誕夜。於是,大人們急忙分頭去找。最後,細心的外婆發現,在頂樓那間放雜物的房間裏有一絲燈光。當她推門進去時,看到小高爾基正趴在燭光下讀書呢!

外婆愛惜地責怪小外孫說:“你為什麼不和大家一起過聖誕夜呢?”小高爾基興奮地舉起法國大作家福樓拜寫的《一顆純樸的心》,對她說:“外婆,您不知道這本書多麼迷人,多麼讓我激動。讀這本書,讓我過了一個最快活的聖誕夜!”

高爾基的文學之路

瑪克西姆·高爾基是偉大的俄國作家、“無產階級藝術最偉大的代表者”(列寧語)、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奠基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導師,生於尼日尼·諾夫戈羅德城(現名高爾基城),父親是細木工,早逝。高爾基由外祖母撫養成人。外祖母家貧,十一歲的高爾基就不得不出外謀生。他曾在鞋店、聖像作坊當學徒,在輪船上幫廚,做過腳夫、鋸木工、園丁、麵包師等等以維生計。少年時期曾參加傾向民粹派的大學生秘密團體,這一切就是高爾基的“大學”。二十歲後,高爾基開始在祖國各地流浪,目的在於“了解一下俄羅斯”,“看一看人民是怎樣生活的”。在長期的流浪期間,他一麵做工,一麵組織秘密小組,進行革命宣傳。1892年9月高爾基發表了他的處女作《馬加爾·楚德拉》,從此,一顆光芒奪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國文壇。九十年代高爾基寫了許多短篇小說,大多取材於“底層”社會(如《馬爾華》、《柯諾瓦洛夫》、《切爾卡斯》等)。在高爾基早期作品中,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傳說和寓言式的故事占有重要地位,如《伊則吉爾婆婆的故事》、《鷹之歌》、《海燕之歌》(1901年);其中《海燕之歌》是一曲鼓舞人心的向革命進軍的號角。九十年代末,高爾基的創作思想臻至成熟,這時期高爾基發表了第一部著名長篇小說《福瑪·高爾傑耶夫》(1899),接著,《三人》(1900)也問世了。此外,高爾基還寫了許多具有極大社會意義的劇本,如《小市民》(1901)、《底層》(1902)、《消署客》(1904)、《太陽的孩子》(1905)、《野蠻人》(1905)、《仇敵》(1906)等等。1906年高爾基最著名的長篇小說《母親》問世。高爾基在許多作品中無情地抨擊了作為舊製度支持力量之一的小市民意識(如中篇小說《奧古羅夫鎮》,1909;《馬特威·克日米亞金的一生》,1911)。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高爾基發表的重要作品有《意大利的故事》、《俄羅斯漫遊記》等。在準備十月革命的年代裏,高爾基完成了自傳性的三部曲的前兩部——《童年》(1914)和《在人間》(1916),第三部《我的大學》於1923年寫成。十月革命後高爾基完成了長篇小說《阿爾達莫諾夫家事》(1925),同時又創作了幾個劇本,其中著名的有《葉戈爾·布雷喬夫及其他》(1932)等。高爾基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克裏姆·薩姆金的一生》是一部史詩式的不朽巨著。高爾基不僅是語言藝術家,同時還是評論家、政論家和學者。高爾基的文學論文是對馬克思主義美學的重大貢獻。此外高爾基還從事大量的社會活動,他曾擔任《紅色處女地》雜誌的編輯工作,組織“世界文學出版社”,領導1934年第一次蘇聯作家代表大會工作,同時他還是國內戰爭史和工廠史寫作的倡導者和組織者。在他的關懷下,培養出整整一代的蘇聯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