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鵝媽媽的故事(2 / 3)

當代法國評論家馬克·索裏亞曾給予這本小冊子極高的評價:“它是我們中間每一個人在上學前就已經學過的唯一古典著作,是我們中間每一個人在識字前就已經讀過的唯一古典著作,也是我們中間的每一個人所不能忘懷的唯一古典著作——即使他不愛好閱讀和不再重讀這部書。”

俄國傑出的作家屠格涅夫曾說:“(佩羅的童話)是……這樣的趣味無窮,這樣的使孩子迷戀,這樣的使孩子大開眼界……從他的童話裏可以感受到我們曾經在民歌中感受過的那種神韻;他的童話裏所具有的正是那種奇幻神妙和平凡質樸、莊嚴崇高和活潑快活的糅合物——這種糅合物才真是名副其實的童話構思區別於其他文學模式的特征。”

受佩羅童話的影響,法國隨即出現了貴族文學沙龍作家改編民間童話的熱潮,形成了17世紀末法國古典童話的黃金時代。從世界童話史的發展角度看,佩羅童話對於童話確立為專門的文學體裁、童話由民間集體創作向作家獨立創作發展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佩羅的童話不但給孩子們帶來了愉悅,喚起美妙的想象,而且還給孩子們以完美的人格熏陶,這正是優秀的童話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法]查爾斯·佩羅)

格列佛遊記

有這樣一本書,它向我們講述的是一個名叫格列佛的年輕人在“小人國”、“大人國”、“飛島國”和“慧駰國”等神奇國度裏的特別經曆。這本書便是《格列佛遊記》。

《格列佛遊記》完成於1726年,作品的主人公裏梅爾·格列佛是個外科醫生,後升任船長;他受過良好教育,為祖國而自豪,在職業和政治兩方麵似乎都頗有見識,可是他本質上卻是一個平庸的人,而斯威夫特正是利用了主人公的這種局限達到了最充分的諷刺效果。全書共分四卷。

第一卷寫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國的遭遇。格列佛隨“羚羊號”出航南太平洋。不幸中途遇險,格列佛死裏逃生來到小人國。小人國的居民身高僅僅6英寸,格列佛置身其中,就像一座“巨人山”。起先小人們將他捆了起來,後來小人國國王同意恢複他的自由。

此時,該國受到了另一個小人國的入侵,格列佛擄來敵國的船隻,迫使其求和。盡管他立了大功,但因為在幾件事情上得罪了國王,國王想盡辦法要陷害他。格列佛在得知消息後,倉皇逃往鄰國,後來乘著隻小船回到了家中。

第二卷描述格列佛在大人國的遭遇。格列佛又一次隨“冒險號”出海,遭遇風暴,他被刮到了一個叫布羅卜丁奈格的大人國。那裏的居民身高有如鐵塔,而格列佛身處其中就像一個侏儒。

大人國的農夫將格列佛當做玩物帶回家。為了賺錢,農夫竟把他帶到市鎮,讓他耍把戲,供人觀賞。後來他被王後買去,得以與大人國的國王相處。

逐漸地,格列佛思鄉之情日益濃烈,在一次隨國王巡視邊境時佯稱有病,去海邊呼吸新鮮空氣。當他在岸邊鑽進小木箱睡覺時,一隻大鷹將木箱叼走。後來木箱落入大海,被路過的船隻發現,裏麵的格列佛獲救,終於又回到英國。

第三卷寫的是在飛島國的經曆。格列佛又隨“好望號”出海,遭賊船劫持,格列佛僥幸逃脫,被一座叫“勒皮他”的飛島救起。這一卷比較鬆散,鋪得較開,寫格列佛以勒皮他(飛島)遊曆為中心,兼及巴爾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錐和日本四個地方的遊記。

第四卷描述了格列佛在慧駰國的所見所聞。在那裏,格列佛遭到智慧而理性的慧駰的放逐,滿心悵惘地回到那塊生他養他如今卻叫他厭惡的故土,憤怒而又無可奈何地與一幫“野胡”在一起度過自己的餘生。

《格列佛遊記》反映了當時現實中一係列的社會問題。在這些虛構的國度裏可以找到當時英國社會的痕跡。

作品集中反映了18世紀前半期英國社會的種種矛盾,對英國政治製度作了辛辣的諷刺。此書首版在一周內售完,並立即被譯成法文和荷蘭文。18世紀末葉出現了改編的小冊子。

倫敦塔巴特出版社於1805年首次出版了專門的兒童版本,並附有三幅彩色銅板插畫。

作者用虛構的手法,誇張、對比、反語的修辭,幽默諷刺的語言,使小說生動含蓄耐讀,刻畫了當時的英國現實。作品的情節故事與英國的社會現實緊密結合,用象征影射,將諷刺的矛頭直指腐敗英國政府和醜惡的社會現實。

如小人國用跳繩來選拔官員,影射了英國君王的腐敗無能和執政官吏的無才無德、投機鑽營;用高跟黨和低跟黨之爭來暗指英國的兩人執政黨托利黨、輝格黨間的爭鬥;博學、理智、賢明、仁慈的布羅卜奈格國王和慧駰國國王都是開明賢能君主的化身。

作品語言生動幽默,更富有諷刺的力量。如將慧駰與耶胡作對比,凸顯了理智、仁慈、友誼的人性的可貴和貪婪、無信、嫉妒的醜陋。

全文還運用大量的反語使作品思想內涵得到形象而生動的體現,